位置面積〕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東營市境內流入渤海。東營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6°55′~38°10′,東經118°07 ′~119°10′。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縱距12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74公里,總面積7923平方公里。
〔建置〕東營市建市前的歷史主要沿廣饒 、利津、墾利3縣歷史追溯。位于市域南部的廣饒縣歷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 類居住,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縣;位于市境西部的利津縣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位于市境北部的墾利縣境大部系黃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墾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建立墾利縣。至建市前,3縣的建置、隸屬迭次變更。
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處在原廣饒縣辛店公社東營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華八井,獲日產8.1噸工業油流。從此,拉開華北石油會戰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 ,在東營構造上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噸油流,為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油井。為紀念打出這一高產油井之日,勝利油田始稱“九二三廠”。隨著石油勘探開發會戰的深入發展,東營村一帶逐步形成由會戰指揮部和一些二級單位機關及后勤單位組成的礦區城鎮,人們稱之為“基地”。1965年3月,為支援石油會戰,經中共山東省委批準,惠民地委決定成立縣級工作機構--中共惠民地區東營工作委員會和東營辦事處,并組織一批為礦區服務的商業、金融、郵電等機構。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廠更名為“勝利油田”。為適應勝利油田發展和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東省向國務院請示成立省轄地級市--東營市,同年11月10日國務院以〔82〕國函字249號文件批復了省請示,劃原惠民地區的墾利、利津2縣,廣饒縣的4個公社,沾化縣的4個公社,博興縣的1個公社和3個大隊,成立省轄地級東營市。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以〔83〕國函字175號文件批復了山東省請示,把廣饒縣劃歸東營市。1983年10月15日,召開東營市成立慶祝大會,東營市委、市正式掛牌辦公。
東營市域由廣饒、利津、墾利3縣全境和博興、沾化2縣的一部分鄉鎮組成。建市初,全市劃為東營、牛莊、河口3個區,廣饒、利津、墾利3個縣,3個鎮、55個人民公社,1780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社改鄉、撤隊改村。1987年6月,牛莊區與東營區合并為東營區。2000-2001年,進行鄉鎮規模調整,撤、并了一些鄉鎮。至2003年底,東營市轄東營、河口2個區,廣饒、利津、墾利3個縣,23個鎮、13個鄉、7個街道辦事處,160個居民委員會,1774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2003年,全市總人口1768116人,其中農業人口960693人,非農業人口807423人。人口出生率8.40‰,人口死亡率4.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9‰。計劃生育率為99.5%,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7.2。
〔民族〕全市有36個少數民族,共4434人,占全市總人口的0.25%。其中地方771人,勝利石油管理局3613人,石油大學50人。
東營市不僅“人杰”而且“地靈”。黃河三角洲資源豐富,素有“金三角”之稱。至2002年底,勝利油田共發現油田69個,氣田2個,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2.9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82.4億立方米;投入開發油田67個,動用地質儲量35.3億噸,動用程度82.3 %。共有油井2萬多口,累計生產原油7.7億噸,生產天然氣349.88億立方米。沿海淺層鹵水儲量2億多立方米,深層鹽礦、鹵水資源主要分布在東營凹陷地帶,推算儲量達1000多億噸。煤的發育面積約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廣饒縣東北部、河口區西部,尚未開發利用。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渤海灣南新戶、太平、義和、孤島、五號樁地區及廣饒、利津部分地區,地熱異常區1150平方公里。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土地6?85畝,是山東省人均土地的2?6倍;并且黃河以其獨特的“填海造陸”功能,不斷為東營市營造新的陸地。生物資源中,木本植物44科,79屬,179種(含變種);浮游植物116種,蕨類植物4種;畜禽類約11科20余種40多個品種;鳥類48科270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鳥類7種,二級保護鳥類33種;水生動物有641種,其中有淡水魚類108種、海洋魚類85種,有“百魚之鄉”之稱 。
在中國的城市之林中,東營市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城市。20年間,東營人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了最新最美的畫圖,經濟社會發展之快令世人刮目相看。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幅度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540.3億元,是1983年的8.35倍,年平均增長11.82%;其中地方國內生產總值248.94億元,是1983年的12.3倍,年平均增長14.1%。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第一產業得到穩定發展,第二產業逐步調整提高,第三產業迅速發展。2002年,全市完成第一產業增加值32.96億元,是1983年的2.61倍,年平均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417.37億元,是1983年的9.74倍,年平均增長12.73%;第三產業增加值89.97億元,是1983年的18.16倍,年平均增長16.48%,是三次產業中增幅最高的;三次產業的比例由1983年的9.08:72.74:8.18變化為2002年的6.1:77.2:16.7。開發黃河三角洲,是山東省委、省確定的兩大跨世紀工程之一。“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已在九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正式列入國家“十五”計劃綱要。2003年,山東省批準,在黃河三角洲(東營)建設山東省加工制造業基地。“信用東營”和“數字化東營”建設進展順利。
東營市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友好往來關系。先后與美國得克薩斯州米德蘭市和韓國江原道三陟市結為友好城市。被聯合國工發組織確認為“國際綠色產業示范區”。加入了世界能源城市伙伴組織。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日益擴大,重點建設碩果累累。1983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僅為8.5億元,1990年為46.11億元。近三年來,全市招商引資取得豐碩成果,共引進招商項目10399個,科英電子等一批大的工業項目相繼落戶東營。2002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猛增至240.8億元,是1983年的28.3倍,年平均增長19.24 %,也是全市歷史上重點建設項目和投資額度最多的一年。20年累計完成投資1784.5億元。
交通運輸條件明顯改善。2002年全市公路貨運量4237萬噸,是1983年的8.31倍,年平均增長11.8%;公路客運量2341萬人,是1983年的20.5倍,年平均增長17.2%。已建成勝利和利津兩座黃河大橋。東青高速公路已與濟青高速公路連線。東營機場已經通航。東營海港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東營市交通運輸已構成立體發展格局。郵電業務總量達到11.13億元,移動用戶49.7萬戶,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33.6部,計算機互聯網用戶6.7萬戶。
教育、衛生穩步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2002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為17620人,比1983年增長407.1%,年平均增長8.92%;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為5104人,比1983年增長190.8%;普通中學在校生為151273人,比1983年增長102.14%。各類衛生技術人員8550人,比1983年增長53.6%。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2年末,全市在崗職工總人數30.81萬人,比1983年增長89.26%,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9282元,是1983年的19.7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0429元,是1985年的13.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3166元,是1983年的10.9倍。
城市建設起點高,投入大,風格獨特。建市后,市委、市從市域經濟的宏觀角度,統籌考慮城市規劃和建設。多次委托國內一流的規劃單位,編制和修改完善東營市的城市規劃。西城改造成較顯著,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東城在一片荒原上拔地而起,十幾年間已建成獨具風韻的現代化城市;三縣縣城徹底改變以“一條馬路一盞燈,一個喇叭全城聽”的舊貌,展現出新型城鎮風采;鎮村建設步伐加快,涌現出大王鎮、仙河鎮、孤島鎮等全國聞名的“明星鎮”和幾十個“明星村”。東營市的城市建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具有“散”、“新”、“雅”的特色。“散”,即東營市是在石油礦區的基礎上建設城鎮的,城市布局具有“組團式”特色,不同規模的城鎮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般分布在黃河三角洲上;“新”,即東營市城市建設時間短,投入大,速度快,很多城鎮完全是按規劃在一片不毛之地拔地而起,沒有老城改造的包袱,城市面貌新;“雅”,即東營市的城市建設規劃起點高,布局合理,風格獨特,其“大水面、大空間、大綠化”的構思和“碧樹環繞,綠樹白樓”的格調,形成了清新雋雅的城市風貌,博得海內外人士的一致好評。
1999年6月,當時江 總 書 記,頂著炎炎烈日,自黃河中游的壺口開始,順黃河而行考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23日,江 總 書 記來到了黃河入海口處的東營市,在考察了黃河入海口、孤東海堤、仙河鎮、勝利計算中心、勝利油田辛斜160井場后,來到了美麗如畫的新世紀廣場。江 總 書 記瀏覽了新世紀廣場的景色及周圍別致新穎的建筑群后,深有感觸的說:“在這不毛之地能把城市建得這樣,東營這個壓軸子戲好哇!真使我流連忘返。”江 總 書 記的這個評價,使東營人倍感親切和自豪。為了讓我們美麗的家園明天更美好,東營人民將與時俱進,永不停步,用心血和汗水譜寫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新篇章。
人數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回族2101人、滿族1061人、蒙古族238人、土家族190人、壯族162人、苗族131人、白族129人;不足百人的民族有:朝鮮族、侗族、藏族、彝族、黎族、鄂溫克族、土族、普米族、傣族、瑤族、納西族、佤族、羌族、僳僳族、哈尼族、達斡爾族、裕固族、錫伯族、鄂倫春族、基諾族、水族、布依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京族、怒族、畬族、俄羅斯族、高山族。未識別的民族1個。
〔地質〕東營市地處華北坳陷區之濟陽坳陷東端,地層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巖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和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元古界,古生界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古炭統及中生界三疊系。凹陷和凸起自北而南主要有:埕子口凸起(東端)、車鎮凹陷(東部)、義和莊凸起(東部)、沾化凹陷(東部)、陳家莊凸起、東營凹陷(東半部)、廣饒凸起(部分)等。
〔地貌〕地勢沿黃河走向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最高高程為28米(大沽高程,下同),東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為11米,東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7000。黃河穿境而過,背河方向近河高、遠河低,背河自然比降為1/7000,河灘地高于背河地2~4米,形成“地上懸河”。全市微地貌有5種類型:古河灘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4.15%,主要分布于黃河決口扇面上游;河灘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3.58%,主要于黃
河河道至大堤之間;微斜平地,占全市總面積的54.54%,是崗、洼過渡地帶;淺平洼地,占全市總面積的10.68%,小清河以南主要分布于古河灘高地之間,小清河以北主要分布于微斜平地之中、緩崗之間和黃河故道低洼處;海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27.05%,與海岸線平行呈帶狀分布。(東志)
〔氣候〕東營市地處中緯度,背陸面海,受亞歐大陸和西太平洋共同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降水少,風速大,氣候干燥,有“十春九旱”的特點;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降水集中,有時受受臺風侵襲;秋季氣溫急降,雨量驟減,秋高氣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主要氣象災害有霜凍、干熱風、大風、冰雹、干旱、澇災、風暴潮災等。境內南北氣候差異不明顯。多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長達206天,≥10℃的積溫約4300℃,可滿足農作物的兩年三熟。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易形成旱、澇災害。2002年,全市平均氣溫13.8℃,較常年偏高1.0℃;年極端最高氣溫40.1℃,為近20年來最高記錄,極端最低氣溫-12.6℃;全市年平均降水量為356.1毫米,較常年偏少35.9%;年平均日照時數2714.3小時,接近常年。(劉敦訓)
〔河流〕黃河東營段上起濱州界,自西南向東北貫穿東營市全境,在墾利縣東北部注入渤海,全長138公里。黃河水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含沙量大。據利津水文站1950~2001年實測資料,黃河年均徑流量332.6億立方米,最大973.1億立方米(1964年),最小18.61億立方米(1997年);最大流量為104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最小流量為斷流干河;年均輸沙量8.36億噸,最大21億噸(1958年),最小0.16億噸(1997年)。90年代以來黃河年徑流量減少,經常出現斷流。1999年后,黃河水利委員會加大對沿黃地區引水的管理力度,斷流現象趨緩,2000~2002年實現了不斷流。2002年,黃河全年徑流量41.58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徑流量減速少87.5%。全市除黃河外共有骨干排水河道30條。以黃河為分界線,黃河以南屬淮河流域,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陽河、泥河子、預備河,支脈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溝、廣蒲河、五干排,廣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東營河、老廣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豐河及其支流三排溝,張鎮河、小島河20條河流;黃河以北屬海河流域,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馬新河,沾利河,草橋溝,草橋溝東干流,挑河,神仙溝及其支流新衛東河10條河流。
〔海域〕東營市海岸線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淄脈溝口,全長350.34公里,約占山東省海岸線的1/9。“0”米至岸線灘涂面積10.19萬公頃。負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4800平方公里。沿岸海底較為平坦,淺海底質泥質粉砂占77.8%,沙質粉砂占22.2%。海水透明度為32~55厘米。海水溫度、鹽度受大陸氣候和黃河徑流的影響較大。冬季沿岸有3個月冰期,海水流冰范圍為5~10海里,鹽度在30‰左右;春季海水溫度為12~20℃,鹽度多為22~31‰;夏季海水溫度為24~28℃,鹽度為21~30‰;黃河入海口附近常年存在低溫低鹽水舌。東營海域為半封閉型,大部岸段的潮汐屬不規則半日潮,每日2次,每日出現的高低潮差一般為0.2~2米,大潮多發生于3~4月和7~11月,潮位最高超過5米。易發生風暴潮災,近百年來發生潮位高于3.5米的風暴潮災7次。近海在黃河及其他河流作用下,含鹽度低,含氧量高,有機質多,餌料豐富,適宜多種魚蝦類索餌、繁殖、回游。
〔土地資源〕全市土地總面積1188.49萬畝,人均占有土地6.85畝,是山東省人均占有土地的2.6倍。其中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及水域共820.97萬畝,占總面積的69.08%;居民點、工礦及交通用地106.49萬畝,占總面積的8.96%;未利用土地261.02萬畝,占總面積的21.96%。1855~1985年,黃河平均每年淤地造陸3~4萬畝;1985年后,因黃河來水量減少,造陸速度趨緩。
〔水資源〕當地水資源總量年平均5.3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4.47億立方米,多集中在夏季,大部分排入海洋,利用率較低。地下淡水資源為0.85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區,其北為咸水區。黃河是境內主要客水水源,1973~2001年黃河利津站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30.26億立方米,年際間豐枯變化較大。小清河多年平均入境徑流量為5.82億立方米,支脈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變2.82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鹵水、煤、地熱、粘土、貝殼等。至2002年底,勝利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2.9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382.4億立方米,其中約85%集中在東營市境內。沿海淺層鹵水儲量2億多立方米,深層鹽礦、鹵水資源主要分布在東營凹陷地帶,推算儲量達1000多億噸。煤的發育面積約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廣饒縣東北部、河口區西部,因埋藏較深,尚未開發利用。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渤海灣南新戶、太平、義和、孤島、五號樁地區及廣饒、利津部分地區,地熱異常區1150平方公里,熱水資源總量逾1.27×1010立方米,熱能儲量超過3.83×1015千焦耳,折合標準煤1.30×108噸。
〔生物資源〕農作物品種數百個,木本植物44科,79屬,179種(含變種),其中用材樹種主要有刺槐、毛白楊、旱柳、國槐、白榆等,經濟樹種主要有蘋果、梨、棗等;草場類植物有35科,84屬,93種;中草藥類植物300余種,其中有采集價值的近70種;有浮游植物116種,蕨類植物4種。畜禽類約11科20余種40多個品種,主要有豬、牛、羊、雞、家兔等;鳥類48科270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鳥類7種,二級保護鳥類33種;水生動物有641種,其中有淡水魚類108種、海洋魚類85種;主要經濟魚品種有草魚、刀鱭、鯽魚、鯉魚、鱸魚、刀魚等。
總體上說,可以概括以下幾點:
一、東營市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東營市是適應黃河三角洲和勝利油田開發建設需要,于1983年10月成立的山東省轄地級市,轄東營、河口、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區和廣饒、墾利、利津三縣,人口180萬,總面積8053平方公里,是中國東部沿海土地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兼具沿海開放城市和西部內陸地區的優勢。勝利油田、石油大學(華東)和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生產基地座落在這里。
東營市也是國家規劃的黃河三角洲上的中心城市,位于山東省東北部、黃河入海口的三角地帶。近代黃河三角洲是黃河自1855年從徐淮流路奪山東大清河入海以來形成的新陸地,她以墾利縣寧海為頂點,北起套爾河口,南到支脈河口,面積5400平方公里,其中95%(5200平方公里)在東營市。加上其南部與泰沂山麓沖積平原相銜接的2853平方公里,構成東營市的全部行政區域。黃河三角洲地理區位優越,具有依河傍海的區位優勢。地處北緯38度上下,氣候適中,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屬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從具體區位來講,位于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抱的地理中心,北靠京津唐經濟區,東連山東半島開放城市,東北與大連隔海相望,向西輻射廣大內陸地區,是環渤海經濟區和黃河流域經濟帶的交匯點,也是聯接東北和中原兩大經濟區的重要紐帶。國家把黃河三角洲列為農業綜合開發區、全國新增的五大糧倉之一,批準東營市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山東省把黃河三角洲開發列為兩大跨世紀工程之一。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列入了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去年3月份,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中國投資促進處確定東營市為“國際綠色產業示范區”。
二、自然、人文景觀豐富
東營市境內既有年輕的黃河新淤地,也有古老的陸地。北部是新沖積的黃河三角洲平原,廣袤無際,清新壯麗,以自然資源豐富著稱;南部則是戰國時期齊國腹地——古代大軍事家孫武的故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文明史源遠流長。 (一)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獨特。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豐水年每年可攜帶10億噸沙入海,造陸3萬畝左右。一百多年來,在河、海、陸的相互作用下,這里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地形地貌、生物種類繁多的完整生態系統,其自然環境寬松可塑,是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東營市有廣袤的土地資源,總面積1208萬畝,其中尚未開發的荒堿地就有525萬畝,是中國東部沿海土地后備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有大面積的草場,其中天然草場56萬畝;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海岸線長350公里,灘涂面積180萬畝,分別占山東省的1/9和2/3,負10米以上淺海面積4800平方公里,是山東發展淺海養殖潛力最大的地區,素有“百魚之鄉”和“東方對蝦故鄉”之美稱;有儲量巨大的地下礦產資源,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1.6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230億立方米,淺層鹵水儲量74億立方米,地下鹽礦儲量5900億立方米;還有開發價值較高的旅游資源,潛在能量巨大的地熱能、風能、太陽能等。
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黃龍入海”的壯麗與“長河落日”的靜美,珠聯璧合,堪稱天下奇觀。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15.3萬公頃,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越冬棲息、繁殖地,被聯合國列為世界13大濕地自然保護區之一。她是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基因庫”,分布著各種野生動物1524種,其中鳥類達268種。近20萬畝華北地區最大的平原人工刺槐林,成為黃河三角洲美不勝收的旅游景點。總面積39平方公里的天鵝湖,圍壩周長24.9公里,庫容1.14億立方米,是長江以北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庫,成為鳥類棲息繁衍的良好場所。(二)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遺留下豐富的人文景觀。 東營市歷史悠久,文化淵源可追溯到人類的史前時代。境內考古發現的傅家、五村等遺址,說明早在5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自古以來,這里就是文明、富庶的地方。戰國時期,這里是齊國腹地。豐富的文化積淀,使這里地靈人杰,出現過許多歷史名人。“重商尚武”的齊文化培育出了杰出的軍事家、思想家孫武。源遠流長的魯文化,孕育了一大批經邦濟世仁人志士。西漢初期的歐陽生是《今文尚書》歐陽學的開創者;漢相倪寬與司馬遷共修《太初歷》,發展了中國歷法。境內現存有屬大汶口文化范疇的傅家遺址、春秋時期興建的柏寢臺(亦稱桓公臺)、南宋大殿等文化遺跡。南宋大殿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原為“關帝廟”,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建市以來,積極發展群眾文化,建設了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黃河水體紀念碑,也稱《AGEPASS--黃河的渡過》,是一座由物體、行為和信息傳播三要素組合而成的大型觀念藝術作品,按黃河流向從5464公里的黃河源頭到入海口每隔5公里汲取水樣。
三、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迅速。東營市實施以基礎設施超前發展帶動黃河三角洲建設和發展的戰略,城市建設以及水利、電力、交通、通訊等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日臻完善。我們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按照“組團式”城市的發展模式,突出“大空間、大水面、大綠地”的特色,加快建設完善東城,改造提高西城,推進東西城一體化。先后改造完善了30多條道路,形成了“十縱七橫”的主干道路框架;建設了新世紀廣場、文化廣場、勝利廣場、歐式商貿城等一批“精品”工程及75個住宅小區,建成區面積達到58平方公里。加快實施東西城對接工程,規劃面積95平方公里,重點建設高標準的城市連接大道,擺布5萬畝的森林公園、會展中心等大型項目。積極探索經營城市的路子,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誰擔風險的原則,吸引外商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經營。實行了土地“五統一”管理,積極做好以地生財的文章。因地制宜大搞造林綠化,城市綠化率達到23.4%,人均占有公共綠地11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熱率和燃氣氣化率均達到100%。同時,加快縣城和中心鎮建設,全市城市化水平超過50%。仙河鎮、大王鎮成為建設部小城鎮試點鎮,大王鎮被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啟用了東營機場,已開通至北京的航線,即將開通至上海、濟南、哈爾濱的航線。建成東青高速公路和利津黃河公路大橋,全市公路密度達60.5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之首。東營黃河公路大橋即將開工建設,完成了黃東大鐵路的專家評估論證工作。東營港一類開放口岸已建成1個5000噸和5個3000噸級泊位。電力、電訊事業名列全省前茅,電力成為全省供電量最大的地方電網之一。國內外通訊方便快捷,全市城鄉電話普及率居山東省首位。
近年來,東營市逐步探索出了符合東營特點的發展思路和辦法,形成了“啟動內力、借助外力、凝聚合力、乘勢而上”的運作方式,深化了油地軍校結合,調動了全市上下抓經濟、促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了發展活力。“工業強市”、“科教興市”的戰略決策,使石油化工、鹽及鹽化工、造紙、機電、輕紡、建材、食品加工等工業門類得到較快發展,涌現出了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集團,推出了一批出口創匯產品。1999年實施“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決策以來,引進外來投資項目8000多個,到位外來固定資產投資130余億元。名列世界500強的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與東營合作總投資12億元的科英電子激光頭項目,日本海外協力基金投資69億日元的山東省農業最大利用外資項目,廣東俊富無紡布等總投資過億元的大項目成為新的發展亮點。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市形成了糧棉、畜牧、水產、瓜菜、林果等五大主導產業,農業生產逐步向市場化、科技化、企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積極發展商業、餐飲服務、金融等第三產業,成為黃河三角洲的商貿、金融中心。大力扶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蓬勃興起的個體私營經濟成為黃河三角洲開發的一個新經濟增長點。大力實施產學研結合,招才引智。成立了高新技術投資擔保公司,設立了高新技術創業園,正在規劃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先后與38家大院大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聯建科研開發機構53家,引進聘用高層次人才435人,轉化高新技術成果88個。全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4家,省級36家。黃河三角洲建設發展呈現出蓬勃向上的新局面。2001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1.5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地方211.5億元,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17.87億元,增長20.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0億元,增長6.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0元,增長3%;農民人均純收入2981元,增長7.1%;完成進出口總值3.6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4.65倍,兩年間在全省的位次由最后一位躍居第11位;實際利用外資730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4%。
我去年搬的家 當時朋友給介紹的一個風水大師 張大師在看風水這方面很厲害 我去年還是預約了好幾次才約到張大師 朋友風水的確非常重要 大師住在西三路上 好像是科技二村幼兒園對面的15號樓 你去看看吧大師有掛牌子 一看能能看到
雙魚座——維納斯與丘比特
雙魚座又稱雙魚宮,位于南方的低空,因為有一個一等星北洛師門星閃耀著,所以很引人注目。
傳說中的雙魚座,就是美麗的女神維納斯,以及她的兒子愛神丘比特。
希臘人稱維納斯為阿芙柔黛蒂。據說,當她從海濤中誕生,并由優美女神陪著她來倒奧林帕斯山時,立刻引起轟動。女神們嫉妒她的美麗,宙斯也被迷住了。諸神為了討好她,一個個互相較勁起來。
最后,維納斯(阿芙柔黛蒂)選擇了赫發特斯特,她成了鐵匠之神的妻子。后來生了可愛的兒子愛羅斯。愛羅斯就是羅馬人所稱的愛神丘比特。他經常惡作劇,胡亂發射金箭,使中箭的人墜入情網。
一天,美神維納斯和兒子丘比特在河邊散步,意外的碰上了巨人族的怪物迪朋。巨人族和奧林帕斯眾神一向不合,于是迪朋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擊維納斯母子。維納斯知道自己無法戰勝他,便和丘比特一起跳入河中,化成兩條魚。這兩條魚就是所謂的雙魚座,一條代表精神,另一條則代表軀體。
不要相信這個,真的,沒有一個是可以信得
我干110的時候經常去驅趕他們,當時我就問他們,你們常常算別人的命,那你們算到今天被我們查的命了嗎? 他們都啞口無言。
按你的描述,有可能是自己的精神問題,疑神疑鬼。也有可能是通靈或者是附體。如果是精神問題,建議釋放壓力,多做運動,也可以看看醫生。如果是通靈或者附體,找神婆(即使不是騙子)不是好的選擇。
所謂神婆(騙子不算),本身多數就是通靈或者附體,換句話說,她本身問題和你一樣,自己都解決不了,如何能幫你解決?
真正的神婆就是有一點神通(參見六通),神通少量是天生的,少量是通過修行得來的,但真正修行得來的人不可能對外提供這種服務,因為影響修行。最常見的就是被其它靈體附體,作為交換,神婆靠此賺點錢為生,靈體則獲取神婆的元氣維持等等。所以,你找多數的神婆想解決附體問題都是與虎謀皮。
解決附體一般來說有驅趕和超度兩種方式,個人認為超度是更好的方式,因為驅趕不成的話反而會變本加厲。至于超度自己都可以做,不用求助他人。儀式和經文網上都可以搜索到的,要點就是虔誠清凈。
祝愿你早日康復。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1、不選擇韓版高腰連衣群設計(孕婦裝類型),這樣會把重點放到不怎么纖細的上半身.2、保持上衣顏色比下面的深。造成上小下大的視覺感覺。3、穿連衣裙要保證上半身設計的簡潔,下半身么,要多花哨都可以。4、多穿短裙、短褲。5、少穿寬松的褲子(這樣就沒有優點可以表現了)。6、等你過了25歲的時候建議開始進行塑身運動。這樣才可以保持上半身不繼續橫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