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天干
12的地支
分別屬于5行
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亥子屬水,丑辰未戌屬土,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
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及二十四節氣的關系
一、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中國古代用來計算歷法的一套符號,其中天干有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與地支結合起來組成六十位干支,也稱六十花甲如下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二、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概念,是古人認識自然的一種樸素的唯物觀點。
《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所謂“兩儀”就是陰陽,所以《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指事物的矛盾,如晝夜、寒暑、長短、雌雄、男女、動靜、剛柔等等。
五行則是對世界萬物更為細致的分析,古人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組成的,并且更進一步地認為,這五種元素是互相轉化、互相制約的,由此轉化和制約,從而構成了天地萬物千姿百態的架構和趣向。對于五行轉化的規律,可分為相生和相克兩種:
1.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2.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三、干支分配五行
既然世界萬物皆屬陰陽五行,那么天干地支也不例外,古人將干支分配五行如下:
金 木 水 火 土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辛 庚 乙 甲 癸 壬 丁 丙 己 戊
酉 申 卯 寅 亥 子 巳 午 丑未 辰戌
四、二十四節氣與干支之關系
古今的歷法不外太陽歷與太陰歷兩種,太陽歷如今日世界通用的公歷(前身為儒略歷,十六世紀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稍作修改形成了今天的公歷),太陰歷如穆斯林國家通用的穆斯林教歷。這兩種歷法的主要區別在于:太陽歷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相對于地球來說,則為太陽繞黃道運行一周)為一回歸年,并將其平均成十二個月份,再分立大小平閏月以概其余。太陽歷的優點是四季分明,準確無差;太陰歷則嚴格以月亮朔望周期紀月,因沒有顧及到地球公轉周期,所以不能準確地劃分四季界限。中國傳統的農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歷,一方面以月亮朔望周期紀月,一方面又巧妙地設立閏月做到與回歸年同步。
所謂二十四節氣是將地球繞太陽一周即一回歸年的360度角劃作24分,即太陽在黃經在向東每移動15度角為一“氣”,移動一周360度共24氣,農歷將這二十四節氣名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個稱為“節氣”,其余的稱為“中氣”。節氣通常被看作是陰歷,實際上卻是嚴格按回歸年計算的,屬于陰歷的范籌。四柱排列中所用的年月劃分也是嚴格以節氣為標準的,而不是通常農歷或公歷的年月劃分,這是起四柱的基本原則,使得四柱排列不受歷法變更的影響而保持其準確性,更重要的是以回歸年為紀年標志,符合四季寒暑變化的節律,遵循天道輪回的因果關系,而這些都是命理學的理論基礎。現將四柱年月支與節氣之關系列表如下。
節氣 黃經 月令 節氣 黃經 月令 節氣 黃經 月令 節氣 黃經 月令
立春 315度 寅 立夏 45度 巳 立秋 135度 申 立冬 225度 亥
雨水 330度 寅 小滿 60度 巳 處暑 150度 申 小雪 240度 亥
驚墊 345度 卯 芒種 75度 午 白露 165度 酉 大雪 255度 子
春分 0度 卯 夏至 90度 午 秋分 180度 酉 冬至 270度 子
清明 15度 辰 小暑 105度 未 寒露 195度 戌 小寒 285度 丑
谷雨 30度 辰 大暑 120度 未 霜降 210度 戌 大寒 300度 丑
注:1.一年的開始嚴格以立春時為準,如1994年2月4日9時31分立春,則甲戌年從1994年2月4日9時31分算起到1995年立春時止。2.每月的開始嚴格以交節時刻為準,如1994年2月4日9時31分立春,則甲戌年寅月(一月)從立春時算起,到3月6日3時38分驚蟄為止,從3月6日3時38分起算作卯月(二月),余此類推。
五、天干五合
甲己合化土 乙庚合化金 丙辛合化水 丁壬合化木 戊癸合化火
所謂天干五合,是指五組天干的互相作用而產生的變化,如丙辛合化水,指天干丙遇到天干辛,丙本是火,辛本是金,但這兩者在一起相互起反應,紐合在一起,卻變化成了水,如化學反應一般,兩者的性質已變,生成新的性質。當然在實踐應用中,合化是有著嚴格的條件的,并非一見丙辛就認為是化成了水。丙辛如此,余可類推。
六、地支六沖
子午沖
丑未沖
寅申沖
卯酉沖
辰戌沖
巳亥沖
地支六沖是指地支之間的生克變化,如地支子遇見地支午,兩者相沖,互相都受到損失。至于此沖是好是壞,需要全盤推論。
七、地支三合
亥卯未合化木
巳酉丑合化金
申子辰合化水
寅午戌合化火
地支三合理同天干五合,即地支之間的相互作用而變化性質,如亥卯未三個地支聚在一起,那么就變化成了木。在實踐中地支三合也有嚴格的條件。
八、地支半三合
亥卯合木,卯未合木
巳酉合金,酉丑合金
申子合水,子辰合水
寅午合火,午戌合火
地支半三合理同地支三合,不過因為三者沒有匯全,所以其力量較三合要小一些。
九、地支
子丑合土
寅亥合木
卯戌合火
辰酉合金
巳申合水
午未合土
地支亦是地支之間的相互變化,如子丑聚在一起,就變化成了土,地支的力量小于三合和半三合。
可以登錄這個網頁看看,里面有詳細的對應關系:
http://www.zyrm.com/ba/b101.htm
天干地支與五行的對應關系是:
天干:
甲、乙:木;
丙、丁:火;
戊、己:土;
庚、辛:金
壬、癸:水。
地支:
子、亥:水;
寅、卯:木;
巳、午:火;
申、酉:金;
丑、辰、未、戌:土。
陰陽:陰氣,陽氣。
五行:木、金、土、火、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陽水 丑---陰土 寅---陽木 卯----陰木 辰----陽土 巳----陰火
午---陽火 未---陰土 申---陽金 酉---陰金 戌----陽土 亥---陰水
子含癸是支含干,干支非常辯證法、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