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祠是近幾年來恢復開放的道教宮觀,其為的祖廟。的祠亦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宮觀,位于九龍竹園區,處于鬧市,人稱“第一大廟”,為“金華分跡”而來。祠中供奉的,在同胞的心目中是一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的神仙,人說對于人們總是有求必應。因此,常常引來無數善男信女對它頂禮膜拜。又因為祠處于的交通要道,來往方便,所以到此來朝拜的人如潮如涌,終日香火繚繞,熱鬧非常。
駕車路線一:全程約17.0公里
起點:殿
1.從起點向正北方向出發,沿旌孝街行駛310米,左轉進入東市街
2.沿東市街行駛1.7公里,進入環城北路
3.沿環城北路行駛2.0公里,進入環城北路
4.沿環城北路行駛140米,在第1個出口,朝雙龍風景區/蘭溪方向,進入北山路
5.沿北山路行駛1.4公里,左轉進入二環北路
6.沿二環北路行駛1.3公里,進入創業路
7.沿創業路行駛1.7公里,左后方轉彎進入S313
8.沿S313行駛1.9公里,右前方轉彎
9.行駛130米,左前方轉彎
10.行駛33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花果路
11.沿花果路行駛1.8公里,左前方轉彎進入羅電線
12.沿羅電線行駛4.2公里,到達終點
終點:雙龍洞景區
駕車路線二:全程約18.5公里
起點:殿
1)進入旌孝街,行駛30米
左轉,進入將軍路,行駛180米
左轉,進入東市街,行駛2.0公里
左轉,進入環城北路,行駛2.1公里
進入環島,進入北山路,行駛1.4公里
左轉,進入二環北路,行駛2.4公里
右轉,從二環北路到金九線,行駛500米
右轉,進入金九線,行駛200米
右轉,進入金竹路,行駛2.1公里
2)右轉,從金竹路到S313,行駛1.1公里
左轉,進入S313,行駛270米
3)右轉,進入花果路,行駛2.1公里
左轉,進入羅電線,行駛4.2公里到達終點
終點:雙龍洞景區
廣州:充滿民間民族風情的南粵名城
廣州是一座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族風情的南粵名城。廣州近年來在歡度春節、元旦、五一節、國慶節等傳統民族節日的基礎上,開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慶活動:春節期間的迎春花市和元宵節,農歷二月的波羅廟誕會,端午節(期間有盛大的節日慶典——龍舟節),番禺荷花節,從化、增城的荔枝節,重陽節,中國旅游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廣州美食節等。
此外還有每年春、秋兩季舉辦的菊花展,元旦舉行的花車巡游,中秋節的中秋燈會,以及10月舉行的廣州旅游文藝匯演等,為廣州這座花城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羊城八景盡顯廣州風情
“羊城八景”,最早源于宋代。當時,廣州的對外貿易十分發達,城市大規模擴建,來穗貿易與游覽的客人眾多,人們便仿效“瀟湘八景”,開始選擇當時最能代表廣州城風貌的扶胥浴日、石門返照、海山曉霽、珠江秋月(色)、菊湖云影、蒲澗簾泉、光孝菩提、大通煙雨八個景點稱為“羊城八景”,歷經元、明、清各代,沿襲至今。
2001年“新世紀羊城八景”的評選面向全市市民,“嶺南特色”、“歷史底蘊”和“不老的廣州”成為評選的重要標準。2002年,羊城第一秀、越秀新輝、珠江夜韻、古祠流芳、黃花皓月、蓮峰觀海、天河飄絹、五環晨曦8個景點、景區從眾多的提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新世紀羊城八景”。
、廣州的廟
廟分布在世界各地,、南洋、美國、廣州和南海西樵都有。而最早的廟,應是浙江金華的“赤松觀”;的“仙鄉”,就在浙江金華。
的廟可謂家喻戶曉。它位于九龍區,區以廟名,可知其聞名。廟內供,終日香煙裊繞。每逢農歷初一、十五,男女善信來拜,香火旺盛,春節期間,進香者更加潮涌,絡繹不絕。香火之盛,堪稱全港之冠。廟是一座道觀。石門坊上正中題“金華分跡”四個大字,表明它是金華祖廟分支出來的一個分廟。廟,規模不大,亦無名山秀水映襯,初時寂寂無聞,抗日戰爭后更為冷清。直到六十年代,經濟發展后才香火日盛。
廣州廟的故址,在廣州芳村的花地村。當年神廟的正門,當街有一座樓,石柱、門樓頂均有花紋圖案裝飾。陳濟棠主粵時,舊廟被改作孤兒院。抗戰時期,廣州淪陷,舊廟充作日本憲兵司令部。解放后還可見廢碉堡和被害者遺骨。
廣東江門鶴山龍舟賽
鶴山市龍舟歷史悠久,每年端午節,市三夾橋河段都自發進行龍舟競渡,萬人觀看,場面壯觀。我市龍舟實力超群,屢獲殊榮。1984年和1986年鶴山兩奪廣東省“豐收杯”龍舟賽季軍;1988年代表廣東省奪得福建國際龍舟邀請賽獲季軍;1994年奪得國際龍舟錦標賽第五名;1998年奪得江門市“五邑杯”龍舟賽冠軍,獲五邑第一龍之稱。
廣州尋寶之增城何仙姑家廟
瓦上仙桃甘泉井 千年古藤煙囪榕
廟頂長“仙桃”,廟內古井甘泉終年不竭,千年古藤難辨樹頭須根,煙囪頂上長“飛榕”……昨天,記者來到增城市小樓鎮尋覓“仙姑芳蹤”,在感嘆何仙姑家廟建筑精巧之余,無意中,還發現了廟內廟外多處富有傳奇色彩的景觀。
瓦脊長仙桃 咸井出甘泉
何仙姑家廟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咸豐八年,建筑是磚石臺梁式結構,三進式,一進和三進是封火山墻,規模雖小,僅200多平方米,但全廟碌灰筒瓦,飛檐拍板遍布花鳥、戲曲人物工藝,制作十分精巧。
大門的右側有一口八角形“天花井”,上題:仙泉涓涓,飲者萬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周圍方圓幾里的井水都略有咸味,但唯獨這口古井水質清純,爽口甘甜,終年不竭,因此,家廟一帶的居民都稱它為“仙姑井”,井水則為“仙水”。
家廟的瓦脊之上,是天生天養的“麻姑仙桃”。它1米多高,扎根于瓦面屋脊間的寸土之上。工作人員說,他們從來未為該桃樹澆灌、施肥,然而桃樹卻年年開花,歲歲結果,所產的桃子比尋常桃子個頭略大。由于產量有限,這些“仙桃”每年都被游客搶購一空。今年10顆桃子義賣籌得了22.6萬元,其中一顆“吉祥仙桃”更以8萬元的“天價”被一位商人購走。
廣州的祠,故址在珠江南岸的花地村,離河約20米處,地名大凼尾(今屬芳村區)。據當地老者憶述,當年神廟頗寬敞莊嚴。正門當街有一座石牌坊,石柱、門樓頂讎有盤龍、祥云、飛禽、花卉等圖案裝飾。入門處兩邊方柱上刻有對聯:“洞中別有乾坤,四圍煙雨云山,尤增勝概;祠里自成天地,兩岸杏花楊柳,仙留靈蹤。”署名是:“光緒甲辰仲春三月番禺盧維慶敬書”。“光緒甲辰”即光緒三十年(1904)。廟內另有一副對聯是,“叱石傳晉代,騎鶴上南天。”此聯作者不詳。
廟三進。頭進大殿所供神像頗為特別:中間是,左為呂洞賓,右為魏征。、呂洞賓是道家不奇怪,把唐太宗的大臣魏征也列人道教仙家而供奉,就有點奇了。第二進樓上卻是佛家天地,一邊供如來、彌勒、文殊,一邊供觀音大士——前有韋馱侍立。從這樣的設置看,廟早就是道、佛合流的了。第三進住道士及香燭雜工。
廟建立之初便兼有慈善機構的性質。廟內常駐有中醫生、配藥人,還有解簽人。對求簽抓藥的人,實行“隨緣樂助”,病貧者可免費。
晚清時期,花地廟香火旺盛。每年農歷八月二十三日寶誕和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更為熱鬧。陳濟棠主粵時,地段改作孤兒院,但廟仍保留,且常在廟前空地搭棚演戲,還有別的娛樂,擺賣,盛況不減。后來在長林公園(現松基直街)另建新廟,稱為新廟,原廟稱為舊廟。新廟較舊廟略小,
內有中醫、配藥及解簽等人管理,廣州一些樂善好施者常給該廟贈衣贈藥。
抗日戰爭期間,廣州淪陷,舊廟充作日軍憲兵司令部。解放后還可見廢碉堡和被害者遺骨。廟早毀,僅存一根方柱,三塊石雕門飾,兩截圓石柱。新廟在1949年后陸續改作民房。至于南海西樵的廟,那是在稔崗村,建廟年代可能比廣州的廟還早。據說該屆建于村前,有一座大門樓,高懸像。占地數畝,香火頗旺,遠近村人常來參拜。何時坍廢已不可考,原址后來改作工廠了。
廣州和南海的廟毀棄之后,的廟卻興旺起來。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在番山(今禺山市附近)有深柳堂,就是供奉的,一些大商人在這里設普濟壇扶乩,當時有七位有名望的大商家亦成為的善信。這七位商家就是梁仁庵、郭述亭、張殿臣、陳柱石、唐麗泉、李亦梅、譚杰生,他們均有商號在廣州,后來就成為廟——嗇色園的創始人,被稱為“嗇色園七老”,后在廟內“孟香亭紀念碑”刻石銘記。
1911年辛亥革命后,政局混亂,菩薩不保,深柳堂被占。上述七位商家便把像接到(一說是梁仁庵、梁鈞轉父子倆自西樵山普慶壇接黃太仙像到)。
1921年,在獅子山腳竹園古村擇地建廟。當時扶乩得乩語云:“壇號普宜宜悟道,園名嗇色色皆空。”于是依乩語命名乩壇為“普宜壇”,廟命名為“嗇色園”。1968初具規模,1971年又籌款500萬元增建。
20世紀70年代,地不景氣,竹園古村尚無高樓大廈,頗見蕭條冷落。但是后來拜的人日見增多,一些人就在這里開飯店、香燭店以至旅館,解簽、看相、占卜的攤檔也多起來,于是帶動了這里的繁榮,其中也有些人因此而“發達”的,因此人對多懷有好感。其實,祠是隨著的經濟起飛而興旺起來的。而今日的“嗇色園”,更寄寓著許多人的夢。
園名“嗇色”,頗堪玩味。“嗇”字源出于道家始祖老子的《道德經》:“治人事天奠若嗇。”韓非子解釋說:“嗇之者,愛其精神,嗇其知識也。”引申開來,即“以德化禮教勸善”。說得通俗明白些,就是“普濟勸善”之意。至于“色”字,按道家學說,“色”是“天玄地黃大自然之本色”。《太原經》說:“從玄立德。”玄為道藉,乃道家本色。嗇色園寓道、釋(佛)、儒三教于一家,其宗旨是:“以道家本色,兼奉儒家之仁禮、釋家之慈悲,以篤行普濟勸善之事功,而實現其本色焉。”(據余也先生解釋)
的名氣越來越大,關于他的身世傳說也多起來。究是何人,仙鄉何處,又是怎樣成仙的,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乃是《史記·張良傳》中的“赤松子”。張良晚年,“愿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所指赤松子,就是那個早年曾一再要張良抬鞋穿履而終于贊他“孺子可教”的黃石公。而《列仙傳》則云:“赤松,神農時雨師。”“神農時”和張良所處的秦漢之交相距很遠,這樣就有兩位“赤松子”了。張良所要從游的當是后一位赤松子。
一說是晉代術士黃初平,家鄉在浙江金華。據《金華府志》卷二十二“仙釋”條云:“晉,皇(黃)初平,蘭溪人,牧羊遇道士,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兄初起尋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見。問羊安在?初平曰:在山之東。初起視之,但見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絕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后還
鄉,其族盡亡,乃復去。初平別號赤松子云。”
黃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至今在金華地區流傳。又,金華北山有地名二仙祠,那兒原建有一座“赤松觀”,供奉初平、初起兄弟二仙。《金華縣志》載:“赤松觀,一名寶積觀,在縣東北二十里。西晉時皇(黃)初平、初起叱石成羊、白日飛升之地……”據說這座道觀“宮殿、亭宇,廊廡、碑碣、誥敕,御墨及名公巨卿題跋為江南道流冠冕”。這大概是最早的廟,可惜早巳蕩然無存了。
這個說法,和廟內有關碑記吻合。碑上繪著“威靈感應赤松寶像”——大仙盤坐于古松下,右邊下端有五只小羊。碑文《赤松師自述》云:“予(余)初乃牧羊之孩,牧羊于浙江金華府城北之金華山。少時家貧,炊糠不繼。八歲牧羊,至十五歲幸得仙翁指示,引至石室中,藥煉回生,丹成九轉……予本姓黃,名初平,晉丹溪人,因隱于赤松山,故號曰赤松仙子……”
還有,廟門口牌坊上赫然有“金華分跡”四個大字,廟內有“叱石成羊仙靈卓異傳千古”的聯語,這些都說明:這個就是金華那個牧羊人,他是在金華山成仙的,金華的廟該是“祖廟”,而此地的廟乃是從金華分支來的。
另有一說,謂即是東晉煉丹大師、著名化學家葛洪的弟子黃野人。有人說黃野人就是黃初平,“葛洪經金華赤松山,見初平在牧羊,雖饑困勞頓而不掩其聰敏,便收為徒弟,并稱之為黃野人”。另有人說,黃野人是廣東人,家鄉就在東莞石龍附近的水南鄉,得道成仙后被建廟祠奉,稱為——這么說他就不是曾在金華牧羊的黃初平了。近讀黃雨先生新作《神仙傳》(廣東旅游出版社出版),內有《黃野人》一篇,是據《羅浮山志》和《廣東新語》有關記載敷衍成篇的,所記黃野人,自稱姓江名夏,并非黃初平,也沒有提到黃野人就是,當然也無提及“叱石成羊”及隱于赤松山的事了。
看來,“即黃野人”之說,一是由于二者都有個“黃”字而附會出來的。有些人因見名氣大,就把他說成是本地人,把他地方化了。
祠,在中國有兩個,分別是廣州祠和祠,祠又名嗇色園 ,始建于1945年,是九龍有名的勝跡之一,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負盛名。廣州祠始建于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是廣州宗教圣地之一。
源于浙江金華,其祠廟除了金華外,在中國還有兩個,一個是在廣州,另一個是在。
首先,不僅是一座寺廟,而且是一個行政區。在就有區,它是全港十八個行政區的其中之一,也是全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行政區。在中國,以一座寺廟命名一個行政區的只有的區,這足以可見對寺廟的重視。
其次,祠是道教,道教是多神教,在眾多的神當中,是相當出名的。當年云游四海,治病救人,濟世扶危,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仙道,其功德家喻戶曉,受到廣大民眾的擁戴,紛紛立祠來尊奉他。
據明朝萬歷年間的《金華府記》載:原名黃初平,是浙江金華蘭溪人,東晉年間(公元328年)出生于一個貧困的家庭。他8歲牧羊于浙江金華赤松山上;15歲上山牧羊時遇道士善卜。善卜見初平有異相,就帶他到金華赤松山修煉了40年,最后得道成仙。因此,以“赤松子”為別號。后來,其兄黃初起去尋找他。兄弟相見,初起問:“羊在哪?”初平大聲地叱之:“羊起!”滿山坡的白石立刻變成了羊。廣州祠大門對聯“叱羊傳晉代,騎鶴到南天”就記載了成仙的傳奇故事。而復建的這座廟祠中,殿門前所掛的也同樣是這么一副對聯。
再次,有祠生存發展和發揚光大的土壤和條件,而內地則常因動亂受制約。在1921年前,祠設于廣州,
只因當時政局非常復雜,廣州由陳炯明所控制,他突然以“革命者”自居,說要破除,便拆去廟宇筑馬路,或拆廟賣地建屋,最主要的是乘機霸占房產。當時很多廟宇遭殃。廟在軍閥借破除之名,而刮地為實的時代里,自然也受到影響,后來幸得一批紳商,把寶像接來,安奉在嗇色園內,才使寶像才得以保存。
嗇色園本來是上述幾位紳商的私人修道別墅,
1921年初接來港時,并不是任人參神,但因后來善信要求入廟參神者日眾,各紳商平日樂善好施,于是就定下開放時間,并將香火收入,撥充善舉,贈醫施藥,年年無間。祠經歷過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盟軍飛機多次用地毯式的轟炸,但大仙祠一草一木均安然無恙。
第四,祠是一個有求必應的地方,信徒一直就認為這個地方的簽文十分靈驗。因此,許多人不遠萬里也要來到這里朝拜,特別是“黃姓”的居多,因為這里畢竟供奉著他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祖先。每年大年初一,更有不少善信爭相在農歷新年奉上“頭柱香”,這里也成為一年一度的全港農歷賀歲佳話。但不管怎么樣,是心誠則靈,信則有,不信則無。當然什么事也要從實際出發,有人就想在這里祈求做李嘉誠,你說這不是白日做夢嗎?此外,該祠是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
第五,祠現在雖然四周已被高樓大廈包圍,但仍不失是一塊獨特的風水寶地。根據風水學說,該處似獅子馱鈴形,屬九龍的第七枝龍脈,自獅子山落下,變成蜂腰鶴滕落脈在區
,名為“絲線吊金鐘”,或“獅子馱鈴”,蓋兩者形象相似也。
山形地勢,坐落莊嚴,左右山巒防護周密,前面三臺案峰,峰峰回顧,風景優美,化氣開面,鐘靈毓秀四方山峰朝拱,綠水匯聚于前,所謂“日進金錢夜進寶”,相呼相應,窗藏聚氣,穴口天然,坐落天心
,鵲鳴報喜,上勝天,下應地,大仙坐落其間,一若君皇坐殿,其能久享港九各地萬家和香火鼎盛不衰,良有以也。如細心察看,不難覺得山地之不凡,亦未見有傷害附近的風水。
最后,這里的建筑一定值得一看。整個祠廟建得很精致,而且很有個性。祠的建筑雄偉,金碧輝煌,極盡中國古典廟宇的特色。廟宇除主殿大雄寶殿外、還有三圣堂、從心苑等。其中以牌坊建筑最具特色,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
祠外的一個大牌坊,上著“赤松祠”的大字。經過解簽檔、算命看相攤等,便看另一個內牌“第一洞天”,再拾級而上,有另一個牌坊,上面寫著“金華分述”,每個牌坊都有其宏偉的建筑特色和意義。
祠內的九龍壁仿照北京九龍壁而建,增添黃大祠的中國傳統特色。
祠內大雄寶殿輝煌宏偉,雕刻精細。其它建筑也充滿傳統特色,如三圣堂奉祀呂祖(呂洞賓)、觀音和關帝,并掛有萬世師表孔子的畫像。祠內又珍藏不少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可謂集儒、釋、道三家于一身。
另外這里的十二生肖也栩栩如生,也是一靈氣之地,到這里來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生肖。
其實,好看的東西多得很,當然每次來,會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來是看熱鬧,第二次來是悟道,第三次來就要學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