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炮龍節在正月十一那天是最熱鬧的。七點鐘在賓陽老廟殺雞用雞血噴龍眼開光后。幾十條龍便向縣城四面八方游去,那個時候就開始炸龍了。住宿很困難,現在都難訂房了。十一當天從各地通往賓陽縣城內的各條道路從下午四點左右被攔截不準再開入內。所以如果當天你就想走的話也是有點難度的。到晚上十二點前是不可能開得車的。到處都是人和炮。
炮龍節是融合了漢、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項綜合性民間節慶系列活動,流傳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賓陽縣。?賓陽炮龍節發端于宋元時代,清末民初趨于成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相傳宋仁宗皇祐年間,狄青率大軍赴廣西征剿儂智高,在賓陽昆侖關屢攻不克。當時正值元宵節,狄青令兵士以稻草扎成龍形,放火燒竹,在竹子燃燒爆裂后發出的炮仗般響聲中舞龍大鬧元宵,以此麻痹敵方。儂智高果然放松了戒備,最終為狄青所克。當地人據此認定舞炮龍能帶來吉祥好運,每年農歷正月初十至十五都要舞龍,后來相沿成習,舞龍活動固定在正月十一進行,逐漸形成獨特的炮龍節。?賓陽炮龍節活動由“游彩架”、“燈會”、“舞炮龍”三個部分組成,每部分各有特色。“游彩架”也叫“彩架游行”,游行隊列由彩色臺架、舞龍隊、舞獅隊等組成,長達半里甚至一里以上,中間彩架臺上有數名孩童,分別坐立于特制的手指或傘、扇、劍、弓、刀之類的小道具上,裝扮成特定情景下的形象造型,神氣畢見,妙趣天成。“燈會”俗稱“燈酒會”,包括鄉飲、取燈等活動內容。鄉飲以村屯和街巷為單位,由上一年生男丁的家長擔任“頭人”籌集“丁款”,每戶派一男性到祠堂或村社商討當年的農業生產問題,聆聽村規民約,然后會餐。取燈有“求嗣取丁”之意,燈會當日,“頭人”引領生有三男二女的“抱花岳父”和擅長山歌的“抱花岳母”同眾人一道從村社廟宇或祠堂出發,為取燈人家送去“蓮花燈”。舞炮龍是整個炮龍節的高潮,正月十一晚七時整,在廟宇或代表社稷之處為炮龍開光后,以龍珠、龍牌(龍燈)、鑼鼓、文武場開路,舉行熱鬧火爆的舞炮龍表演,舞到村頭街尾的既定地點后,在會首帶領下舉行傳統的送龍升天儀式。賓陽炮龍節是中華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滿足民眾禳災祈福的心理需求,營造祥和的節日氣氛,因而成為民俗學、文化學等學科研究的對象及和諧社會建設運動的有益借鑒。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日趨嚴重,賓陽炮龍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響。近年來,炮龍節活動得到恢復,“炮龍”數目有所增加,參加者愈來愈多,其中包括賓陽周邊縣市及國內外的游客。在此情勢下,賓陽炮龍節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節慶盛典。?2008年賓陽炮龍節已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賓陽炮龍節是廣西賓陽縣獨有的一種傳統節日,是漢族、壯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綜合性民間節慶,1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色彩。每年農歷正月十一舉行。賓陽炮龍節歷史悠久,起源說法不一,但最具有喜慶色彩的說法是起源于宋朝狄青與儂智高昆侖關大戰。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宋朝名將狄青為了麻痹“據關造 反”的壯族首領儂智高,時值元宵前夕,狄青下令大辦酒席宴客三天,并令士兵扎龍起舞,號召百姓家家戶戶鞭炮齊鳴、助慶狂歡,賓州城內一派歡騰景象。當夜二鼓,狄青率領精兵突襲昆侖關,三鼓時分奪下昆侖關。賓州城居民從此認為舞炮龍吉祥,每年此時必舞炮龍以求喜慶,狂歡不斷,流傳至今。賓陽炮龍節包括游彩架、燈會、舞炮龍等活動。舞炮龍由總指揮(亦稱會首)發號施令,舞龍者均赤膊上陣,頭戴如清朝官兵之帽(均為竹編并涂抹黑色)。炮龍以龍珠、龍牌、鑼鼓、文武場開路,照明及護龍隊首尾隨龍而進,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夾道相迎,將事先準備好的鞭炮拿出來燃放,拋向炮龍。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2炮龍定于當晚七時正在廟宇或社稷之處開光,由會首(或師人)咬破公雞之冠,以雞冠之血點亮開光龍眼后,方可萬炮齊鳴,龍亦方可騰躍而起。近年來,“百龍舞賓州”等特色品牌吸引國內外眾多游客參與,被稱為“東方狂歡節”。12008年6月7日,賓陽炮龍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介紹,在北宋儂智高起義時,三聯社區是賓陽府所在地,當時官兵與起義軍就在附近激戰,但未分勝負。于是官兵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正月十一這天全城扎起炮龍張燈結彩,而城里居民提前過起了元宵節,城內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
儂智高探得消息后被迷惑了,以為對方正在過節不會有軍事行動,放松了警惕,結果被官兵突襲打敗了。此后,當地的居民便每年都定期過起了炮龍節。(八十年代舊賓陽縣志有記載,根據這一傳說,炮龍節大概是八百多年歷史)
舞炮龍是炮龍節的高潮所在:
開光:正月十一晚的七時正,在廟宇或社稷之處為炮龍開光。
舞龍:炮龍以龍珠、龍牌(龍燈)、鑼鼓、文武場開路,照明(火把燈)及護龍隊首尾隨龍而進,火銃隊則負責燃放火藥增加龍隨云騰而起之勢。
舞炮龍:“舞炮龍”即以燃放“鞭炮”彈燒狂舞之龍。民間認為炮燒得越多,龍在自家門前停得越久越吉祥,并認為炮龍節蘊含著祈求風調雨順、生意興隆及喜添貴子之意。
送龍:炮龍舞到村頭街尾,舞龍隊集中到既定地點,由會首舉行傳統送龍儀式,然后生火將龍焚燒,送龍升天。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炮龍節
淘寶上沒有真貨。至于辟邪,不一定要戴玉石的,一般材質的都可以。鍍金的菩薩就普度眾生、泥塑的觀音就不普度了嗎?沒有這種道理的。
恭敬心,虔誠心為最重要。
一般居士不需要特別禮儀。有機緣就念部經。
看什么佛像,如果觀世音菩薩就念普門品大悲咒心經,
地藏菩薩就地藏經,阿彌陀佛就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等
地方要清潔,整齊,高處。
總之不要有太多的顧慮,佛菩薩慈悲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