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琴,魏紫龍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仁者!
末學愿與仁者分享福自我求的方法,命運是活潑充滿變數的。風水和命運不是一定的,隨時都可以改變,都是咱們的心去選去決定的。境隨心轉,相由心生。
如未來命運很好但是造作惡業,很快福就被折損掉了。世上有三件事最損福報。一是不孝父母。二是殺生(包括打罵別人,墮胎)。三是邪淫。如再接再厲,更加勤懇積德,上孝祖輩,下佑子孫,厚德載物福是可以不斷積累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咱們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順天為吉。風水和命運不是一定的,都可以改變,《了凡四訓》作者明代了凡先生講述成功改變自己命運的過程。原名《訓子文》后造福大眾,遂改今名。 作者15歲被人算定53歲壽終正寢,命中無子,至35歲一絲不差,后知命自我定之法,延壽21年,并有孝賢后代。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還有《俞凈意公遇灶神記》作者凈意先生也是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古往今來許多因果故事,都是順自然之道為吉,逆自然之道為兇。上天有好生之德,自然之道是公平,慈悲,包容,謙讓,利人才是利己。《太上感應篇》1200字左右的因果經典把天理禍福說得非常清楚明白。
因果不虛,確有輪回。佛陀老師菩薩學長大慈大悲,唯求咱們離苦得樂,如果因果能代替他們早就替咱們受全部的苦讓咱們永享安樂,但是父母再慈愛,孩兒餓不能替他們吃飯,孩兒渴不能替他們喝水,個人的因果須個人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是大醫王,最智慧的導師,但是病人就是不肯吃妙藥,學生不聽從老師的勸導,醫生和老師就沒辦法。
末學愚鈍,所知所述全部來自古圣先賢大德和其它仁者們,末學自己措辭不妥之處恭請仁者原諒!恭祝仁者一切善愿速成就!恭祝咱們盡虛空所有家人幸福美滿!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風調雨順
豐收在望
順其自然
事業有成
果隴鄉白坑湖,又稱銀湖。離果隴鄉東面的鐵山不遠。位于廣東省普寧市燎原鎮果隴鄉境內,是練江上游的發源地,在維持附近地區的生態平衡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還為農田提供了灌溉的水源,為周圍村民提供鮮美的魚類等等。
廣東省普寧市果隴鄉白坑湖:湖光山色
果隴鄉白坑湖,湖光山色,頗為清雅。湖中魚類眾多,盛產鳳尾魚(茨辣絲),薄肉嫩骨,油炸味香,遠近著稱。每日有無數漁舟, 湖中捕撈水產,獲取柴米之利。 每值中秋之夜,文人逸客 ,都要招朋引伴,泛舟游湖賞月。是時明月空,清風徐來水波粼粼,湖光一色,歡奏樂音,歌聲、曲聲,悅耳悠揚,真是人間樂事。
廣東省普寧市果隴鄉白坑湖:填湖造田
舊時,果隴鄉白坑湖湖面寬廣,據《普寧縣志》歷史記載,湖面有4000多畝;到建國初期,湖面的面積只剩下一半,尚有2000畝。
解放后由于掀起了圍湖造田的運動中,這個數字銳減到800畝。在1970至1972年間,普寧縣大壩公社(現大壩鎮)組織沿湖農民填湖造田,果隴鄉白坑湖不斷被蠶食,使湖的面積銳減,水位下降,湖面縮小到僅剩下不到十分之三;湖面基本消失,僅留下排除山洪的排水渠。現在的果隴鄉白坑湖,已儼然成了一片沼澤之地。那些中秋夜游湖泛舟賞月的過往樂事,只留存在果隴鄉老年人的記憶中。
廣東省普寧市果隴鄉白坑湖:水路交通
果隴鄉白坑湖位于練江上游,練江對果隴有灌溉和航行之利,果隴鄉的白坑湖是練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清末,果隴鄉白坑湖湖面約2000畝。建國后整治練江,水位下降,湖面縮小,1970年湖面縮小為800畝。
1970—1972年大壩公社組織沿湖農民填湖造田,湖面消失,僅留下承排環山來水的排水渠。
1957白坑湖出發,載重1噸的木船可下行22公里至橋柱,抗日戰爭時期曾為縣內貨運重要通道。
1958年后,因白坑湖日漸淤塞,至大員3公里段斷航。
1977年11月拆除玉溪水閘建湖六水閘,水位降低1.40米,白坑湖至暉含段斷航。
1988年后,此段水道只可分段通行載重1噸以下農船。
廣東省普寧市果隴鄉白坑湖:歷史爭端
泥溝村爭端
果隴鄉乃是普寧市大型村落,與相鄰泥溝村素有爭端,果隴鄉白坑湖,便是其中之一。
泥溝鄉因地處果隴鄉白坑湖附近,所以泥溝人也一直以為白坑湖屬于泥溝鄉,孰不知白坑湖自古是為果隴鄉八景之一。
果隴鄉白坑湖是為練江上游,水往東去,匯入果隴鄉東側的河流,由此,果隴鄉白坑湖與果隴鄉鄉內河流匯集一脈,農忙收割可自行乘船來往與鄉內河流與果隴鄉白坑湖,十分便捷。中秋佳節果隴鄉的男女青年也常自行乘船游返于果隴鄉白坑湖與鄉內河流,好不快哉,也被果隴鄉人稱為“游湖”
白坑村爭端
白坑村,由明朝時候,伍氏兄弟來普邑創鄉, 因地居白坑湖北側,遂用“白坑”之名,亦即是,白坑村,因白坑湖而得名,卻并無擁有白坑湖管轄權。
廣東省普寧市果隴鄉白坑湖:退耕還湖
當白坑湖還是一片湖泊的時候,著名愛國僑領莊世平就出生在白坑湖邊的燎原鎮果隴鄉。在莊世平先生在世的時候,他就積極倡議建設果隴鄉白坑湖水庫,讓這個練江的源頭湖泊恢復原來的樣子。而莊世平家鄉的鄉親也在近年多次以人大議案的形式要求建設白坑湖水庫,普寧市委市隨后開展了這一項目的前期工作。
練江是潮汕平原三江之一,源頭的一級支流果隴鄉白坑湖水庫,原系廣東少有的大型天然湖泊,在上世紀被圍湖造田數千畝,幾近消失。
如今,在被重度污染的練江流域整治工程中,源頭白坑湖的功能恢復引起了省委省的重視,汪洋、黃華華先后對此做出重要批示。部門相信,源頭水源充足將能夠極大改善練江的污染現狀。在第三屆粵東僑博會期間,普寧市宣布啟動了對果隴鄉白坑湖的退耕還湖工程,這一工程投資達1.52億元,將在2012年汛期前投入使用。建成后的白坑湖水庫占地2200畝,總庫容606萬立方米,可保護耕地1.42萬畝,捍衛人口5.13萬人,具有防洪、截污、灌溉、供水、改善水環境功能。
果隴鄉八景描述
龍田熱度出溫泉,進士武園蝴蝶穿。鐵嶺蘭香花似錦,杭溪玉竹族如氈。銀湖漁筏歸帆遠,月影烏池接水天。古廟慈悲顯神赫,書生夜讀后河邊!
注解:龍田熱度出溫泉:果隴溫泉,位于燎原鎮果隴鄉,流量5.0升/秒,水溫47攝氏度。分二處,一叫湯池,位于果隴村東面湯洋田野中;一叫湯井,位于果隴村西面新置寨居民區中。以前兩處溫泉每天都會從地上溢出滾滾的自然溫泉水,是為果隴鄉一景,村民每天傍晚都排隊前去取用。現一處已被改建成游泳池,一到夏天,來湯洋游泳的人多不勝數。
進士武園蝴蝶穿:進士武園即是果隴鄉的進士第,位于果隴鄉老人院旁。此進士第不同于其他鄉的進士第。原因是此第是四位進士所共有。“一門四進士,六子五登科”在普寧傳為美談。清道光至光緒年間,果隴鄉人莊起鳳、子莊鎮藩、孫莊家荃、莊家龍三代人皆中武進士,名聞遐邇。至今其進士第陽埕上仍立有四座旗官夾。
鐵嶺蘭香花似錦:鐵嶺即是果隴鄉的鐵山,果隴鄉人更習慣稱為鐵尖山,蘭香即是鐵山上的鐵山蘭開花時所散發出的陣陣芳香。鐵尖山,自古為果隴鄉的山川,果隴鄉人稱為“果隴鐵山十八峰”,現兩塊果隴鐵山十八峰的大石碑現立于果隴鄉敬老院旁,古時,一塊立于果隴鐵山十八峰的峰頭,一塊立于果隴鐵山十八峰的峰尾,頭尾呼應,石碑為證,以告知果隴鄉后人,鐵山十八峰自古為果隴鄉的領土。
杭溪玉竹族如氈:即是果隴鄉的杭溪,杭溪乃是果隴鄉的自然村之一,因溪得名,古時,杭溪兩邊種滿了綠竹,青青綠綠,叢叢翠翠,好像玉那般的漂亮,自此,果隴鄉人便稱之為玉竹,并視為果隴鄉八景之一,傳為佳話。
銀湖漁筏歸帆遠:銀湖即是果隴鄉的白坑湖,在果隴鄉白坑湖還沒被退湖還耕的那個年代,果隴鄉白坑湖面積寬廣,湖水清澈,魚類富饒。那時的果隴鄉人總是自行撐船來到白坑湖,由于果隴鄉白坑湖過于寬廣,使得果隴鄉的漁民歸來的時間比較長,路程比較遠。充分的表現出了果隴鄉白坑湖富饒美麗的同時,也展現出果隴鄉白坑湖面積的寬廣。
烏池月影接水天:烏池,即是果隴鄉鄉內的烏池溪,位于果隴鄉操場附近,烏池溪,之所以能成為果隴鄉八景之一,那么除了要說洗水的清澈無比之外,還有月亮的功勞。在古時,烏池溪并不是像人們所理解那樣,以為溪水是渾濁的,恰恰相反,烏池溪的水源清澈無比,也是鄉民撐船游返與整個鄉內跟白坑湖的主要水路,正是因為溪水的清澈,每當月亮倒映在烏池溪,一副迷人的景象便浮現在果隴鄉人的眼前,就好像烏池溪是夜晚的天一般,月影倒映在烏池溪上,就如同烏池溪與夜晚的月亮連接在一起了,水天一色,讓每一位果隴鄉人都看得津津樂道,意猶未盡。
古廟慈悲顯神赫:古廟便是果隴鄉的娘宮,慈悲即是果隴鄉人最為尊奉的慈悲娘娘,果隴鄉人習慣稱為“阿娘”。娘宮是果隴鄉的文物保護單位,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十九更是熱鬧非凡,因為這天是慈悲娘娘的誕辰(果隴人稱為娘生),果隴鄉人和包括在外的果隴人也都會特地回來前往奉拜(果隴人稱為拜阿娘。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慈悲娘娘出巡(果隴人稱為“營阿娘”,營阿娘讀為潮汕話),不過慈悲娘娘并不是每年都會出巡,而是十二年出巡一次,而且還得是逢龍年才出巡。以上這一切都說明娘宮與慈悲娘娘在果隴鄉人心中的地位,加上有求必應,歷史悠久,使得娘宮自然而然的成為果隴鄉不可缺少的風景之一。
書生夜讀后河邊:果隴鄉自古便是一個文化之鄉,其中文人墨客更是數不勝數,書生夜讀后河邊這句話,很好的說明果隴鄉人熱愛文化的一面。后河是果隴鄉的一角,以前果隴鄉的書生在那里讀書識字,常常發出了朗朗的讀書聲,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果隴人,影響了一輩又一輩的果隴子弟,果隴鄉人也經常稱之為“后河書聲”,為了銘記這一具有歷史教育意義的景象,果隴鄉人特把“后河書聲”列入果隴鄉八景,以告示果隴鄉后代要努力學習,拼搏向上。
意思是說,最近過年家里沒有完全團圓,15的時候會團圓的。
首聯無實意,頷聯是說喜憂摻半,很平常。主旨在頸聯和尾聯,意思大概是說你最近會出一些事,就像一場大火欲燒掉賴以生存的房屋一樣讓人焦慮,不過這時會出現一場及時雨,讓你化險為夷,不至于釀成災難。意思大概這樣,不過我對這東西不感冒,樓主看看就好,莫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