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道士開光念什么,自己怎么開光

    內容導航:
  • 道教道士一般常念的是什么經?
  • 老人去世開給紙人光都念什么?
  • 開佛光念的什么經
  • 求佛教道士啟師發符科儀
  • 開光在上午還是不分時間
  • 佛教稱"加持" 道教稱什麼?
  • Q1:道教道士一般常念的是什么經?

    《常清常靜經》、《消災護命妙經》、《禳災度厄經》、《玉皇心印妙經》,當然這是正一道的,全真的不知道有些什么!

    Q2:老人去世開給紙人光都念什么?

    應該都是念咒語吧,送老人上天的那種咒語。

    Q3:開佛光念的什么經

    一般都是大悲咒。
    順帶普及開光的知識給你:
    開光的四種途徑
    親,用現代話來理解,開光是借助佛菩薩的加持之力給指定的物件灌注正能量,所以在什么地方開光、在什么時候開光,其實都沒有差別的。
    開光一般可以這樣:
    1、到寺院請僧人開光(需要隨喜供養,就是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給一些費用。如果對方明碼標價,那么請扭頭就走,因為這就是假僧人來借佛斂財的);也可到道觀請道士開光,原理同上。
    2、請民間專業人士如風水師幫忙開光,需要費用,還真有明碼標價的,這個不好說他,因為人家是以此謀生的;
    3、請居士來幫忙,也就一頓飯錢,比較實惠;
    4、自己若能念大悲咒,對著要開光的物件持誦大悲咒21遍,也能加持開光。這個最省,零費用!

    Q4:求佛教道士啟師發符科儀

    這個科儀我有,我們地方道士陰陽教做,沒有師傅教你不會用的。
    道教科儀,以“濟世度人”為宗旨舉行道教齋醮活動,俗稱做道場。道教的道場是由一個一個科儀組成的。不同的科儀有不同的內容。做道場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儀中道士的誦念經禮懺,唱贊吟偈,步虛旋繞,步罡踏斗,召請神靈蒞臨醮壇,達到賜福延齡、升仙度亡的目的。
    [念經] 念經是道場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道場,就是單純的誦念經文的意思。根據信徒的不同目的,道士可以誦念不同的經文,例如:《三官真經》、《北斗經》、《高上 玉皇本行集經》、《太上老君說五斗經》等。道經中說,“齋戒誦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賴,其福難勝”。清經可用于 超度先靈,也可為祈福所用。靈寶派認為,人在世,嘴巴的業障特別多,用念經的方法即能減少心、意、口三業,同時也能夠達到祈福、度亡的目的。
    [拜懺] 拜懺也是道場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道場,是單純的誦念懺文的意思。清懺和清經的區別只是誦念內容的不同。清懺誦念的懺文,一般包含對神懺悔所犯錯罪的內 容,因此,拜懺一般使用于度化亡魂、拔罪超幽的道場之中,常用的懺有:《玉皇宥罪寶懺》、《九幽拔罪寶懺》、《北斗懺》、《南斗懺》、《升度懺》等。
    [發符] “符”原指古代調動兵將所用的兵符。而道教以“符”作為遣神召將的信物。發符就是道士按照信徒的要求,以靈符召請天將、功曹、符使專遞等神,將符 文通報三界帝闕的科儀。發符科儀中,道士通過發奏啟師,行法變神,化符召將,通疏送符等儀節,將信徒的賜福延齡、度亡升仙的愿望上達給神靈。發符科儀起于 東漢,儀式幾經演變,不斷豐富。發符儀約形成于北宋,有悠久的傳承歷史,音樂激昂,內容變化豐富。
    [進表] “表”是古代大臣書寫給帝王的疏文。而在道教中則是由道士按照一定的格式為信徒按照所求目的書寫的“信”。每當擇日開壇進表時,法壇道士們就需要 通過拈香跪拜、起首作揖、敕水灑凈、變神存思等等系統的過程啟請神明、功曹。再由高功法師,步罡踏斗以本身元神飛到天庭默念表文,啟稟上蒼以求安泰。將表 文呈于功曹仙官,再送往仙府門第。
    [地獄燈] 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燈儀”,在《道藏》中收錄有《萬神燈儀》、《九幽燈儀》、《血湖燈儀》等等。最常用的是“血湖燈”,主要是以啟請神明,例如 “三官大帝”或者“太乙真人”按照燈儀的不同。放出大毫光,潛入地獄救出罪魂,所以“燈”有了“上照諸天,下照諸地,八方九夜,并見光明”的能力。從燈儀 不難看出道教正一派對沉溺魂魄的憐憫與慈悲。希望通過此道場,從而使得幽魂解脫,真是《度人經》中所云的“異骨同親”的最典型表現。
    [煉度] “煉”是“一語雙關”,指以法師的“內煉”去“交煉”亡魂。因為人生在世誰能沒有毛病?這種毛病同樣在死后也會繼續下去,信徒希望通過召亡宣化, 經咒加持,再由法師元神交煉從而讓亡魂脫離疾病。反映了人民對疾病的反感,對亡靈的惦念。最后,交煉的亡魂將飛升南宮,享福逍遙。
    [告斗] “斗”乃“紫光夫人斗母元君”的意思。在諸多度亡道場中,專門使用到該科儀。希望通過化符、通疏、書空、念咒以及金鐘玉磬叩首拜揖,啟請元君放光照地獄,救度沉溺魂魄。然后升上大梵宮逍遙自在。“告斗”只需要三位法師,但是依然十分熱鬧。
    [施食] 施食就是佛教講的“放焰口”。“焰口”本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字,阿難尊者在修行時碰上了一個喉嚨細、肚大食量也大的鬼那就是“焰口”,后來他急急忙忙去 找釋尊,釋尊變口傳了《瑜伽焰口》,佛教傳入中國后,焰口施食變被道教轉化為“靈寶施食濟幽科儀”道士通過宣說靈章,念咒化符,將壇桌上的米粒食品變化為 亡魂的法食甘露,并且讓“沉淪六道、三途五苦、十類四生”之游魂也得到沾濡和飽滿,達到亡魂超陰、共涉仙鄉的目的。施食歷史悠久,是道教常用的度亡法事之 一。施食中還要設“寒林壇”專門祭祀鬼王。道藏中收有《靈寶施食法》一種。《靈寶施食法》成書的時代已不可考,但其行儀方式和內容結構和“至夜靜,望空默念”,所念的有凈三 業咒、土地咒、救苦經、普照鬼神咒、甘露開咽喉咒、化食咒、五廚咒(《五廚經》)、 解冤咒,逐一宣傳三皈依、九真戒和四大誓愿,最后以散食咒結束,稱此施食功德令 “宗親師資并眷屬,普及諸眾生,皆成無上道”。《靈寶施食法》中的咒語多有仿效 梵音,但與佛教蒙山施食的梵音咒語亦不同。至于南宋時期道教科儀總集中的施食科儀, 則多具道教自身的特點。
    [開光] “開光”就是為神像(或畫軸、或雕像)請光分靈的科儀。因為,神像、法器在沒有開光以前只是一個雕塑品或是普通的水墨畫。在開光科儀中,行法高功通過上香 請神,十獻散花,通疏焚化,請光分靈,朱筆點竅,明鏡開光,達到神像金光覆映、神通萬化、福佑生民的目的。經過開光的神像,按例須留廟經宿,次日才可以請 回本地或家中奉祀。科儀音樂跌宕起伏,鑼鼓喧天,特別是到了高功呈送關告的文書上天上時,使眾人眼花繚亂、欣然不已。開光科儀表現了道教信徒對神靈的崇 敬,并且希望經過法師開光點竅后的神靈供奉于家中或是店中,能夠心想事成,幸福康泰、驅邪輔正。
    [拜斗安太歲] “太歲”為兇神,在地與木星相沖。然而該年出生與隔六年出生的人就會受到牽連,叫做“太歲煞”。然而通過道士的念經、畫符、禮神、拜愿則可消除該“煞”。
    [該科儀與古代的堪輿風水有關。主要是安鎮龍神、土地。不起土府之煞。保平安。先由道士請水念章再點敕八方按灶神安五方。奠五方五土龍神。
    [還受生] 還受生是正一派的科儀。指的是由道士誦念《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祿庫受生經》的道場。正一派道眾于農歷初一和十五(塑、望之日)于大殿舉行還受生科儀,以超度先亡。
    [度橋] 這里所謂的“橋”乃“升天托化橋”而不是所謂的“奈何橋”。道眾通過念咒化符、金鐘玉磬等步驟將亡靈送度過橋,讓他踏上升天路。
    [朝]古代大官皆在卯時之宮中報道,而后上朝。“朝”在道教中解釋為禮神明、供神明,主要有“三朝”、“五朝”等
    [化壇卷簾]化壇指道士將舉行齋醮的壇場幻化為瑤壇仙境、 神仙世界;卷簾指啟請仙真降臨壇場時,如同人世君王臨朝聽政,卷簾聽取高功面陳奏 疏。 化壇卷簾可以作為一種儀式元被包含在其他儀式體之中,也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科 儀。《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開度黃箓齋五日節目》記述了建齋第一日“入夜,請光分燈, 次關金箓燈,次宿啟告齋”以及“行卷簾儀,上表入壇”的內容。這里的“卷簾儀” 當是獨立的儀式體,而江南地區目前演習的進表科儀,就將化壇卷簾包含在進表科儀之 中,作為一種儀式元。
    [分燈] 分燈是齋醮中燃點壇場燈燭的常用儀式元,起初是獨立的儀式體,后來則被包含在 別的儀式體中,作為某種齋儀的一項內容。 據《上清靈寶大法》稱:“欲薦拔陰靈照破幽暗之燈,須得慧光之法,方能降三光 之慧,以接凡火之光,方能追攝受度。如無此法,只是凡火之光不能超脫矣。”它認 為壇場燈燭之火非同凡火,必須取得日月星三光之“慧火”才能使燈燭具有上照天庭、 下徹地獄、拔度亡靈的功用。
    [解冤釋結] 在科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謂冤結,主要指世間種種人際冤對,引起了陰訟牽連、人鬼牽連,陰鬼受難,陽世受報等,認為須用科儀和符文,解冤釋結,以求陰鬼升仙,陽世平安。宋代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三稱:
    “凡 人處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負財,積諸冤結,以致陰訟牽連,無由托化,既承天恩開度,得領薦修,但其間怨氣切齒,因邂逅恐生紊亂,當依齋法用符文,隨事 與之解釋,使回心向道,解結和冤,庶可同登樂土矣。”在道教科儀中有獨立的解冤釋結齋儀,也有將解冤釋結的內容包含在某些科儀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說解冤 拔度妙經》《太上三生解冤妙經》和《元始天尊說東岳化身濟冤保命玄范誥咒妙經》等,后者如煉度儀和施食儀。不論是獨立的齋儀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儀中,解冤 釋結都屬于黃箓類的內容。
    早期道教的《太平經》認為,以道德準則為指導思想的社會是無冤結社會,稱“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萬物人民 悉養,無冤結”,認為“君為父,象天 臣為母,象地 民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擾擾之屬,悉當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體 也,乃天使相須而行,不可無一也。一事有冤結,不得其處,便三毀三兇矣”。而神仙世界,也是“諸神相愛,有知相教。有奇文異策相與見,空缺相薦相保,有小 有異言相諫正,有珍奇相遺”。以這樣一種無冤結的太平社會理想作為追求的目標,反映了兩漢社會絕大多數民眾在被壓迫,被剝削的冤對中尋求出路的一種美好愿 望。但是,據現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儀似乎尚未有解冤釋結的內容。
    [禮三師] 是科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所謂三師即度師、籍師和經師,有天上和人間二種。“天上三師者,太上老君為度師,虛皇大道君為籍師,元始天尊為經師 也”。人間三師者,“所為師者曰度師,度師之師曰籍師,籍師之師曰經師”。在科儀中,道士要先存念人間三師,次存念天上三師,“乘青黃白三氣下降,心禮三 拜,次五方衛靈訣,隨方掐卯午酉子中,內思五臟、五岳、五星、五帝,各統從官兵馬,備衛身中,四靈列侍,五色慶云,滿身直射,五方罩覆,壇所吻合。內外之 境,無感不通”。故唐代道士張萬福在《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中稱:“先存三師,然后行道。凡厥讀經、講誦、行道、燒香、入室、登壇,皆先禮師 存念 次當起愿,開度九祖,及以己身。此法不遵,真靈靡降。”即將“禮三師”置于行儀之先的地位。尊重師長是道教的傳統。《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有云: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老師的借鑒作用,而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是最大的迷誤。
    [散花] 是齋醮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陸修靜《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愿儀》 稱,天上神仙臨降醮壇時,“皆駕飛云綠軿,八景玉輿。從真人玉女手把花旛,前導鳳 歌,后從天鈞,白鶴獅子,嘯歌邕邕,燒香散花,浮空而來”。因此,散花原是想象 中神仙鑾駕行儀的一部分。道教儀式常把醮壇幻化為神仙居處的瑤壇,存想自身為神仙 臨壇弘道,因此,遂以散花作為頌贊神仙和幻化醮壇的儀式內容之一。 中國古代祭儀中并無“散花”的形式。道教的“散花”源于佛教,但又有自身的特 點。佛教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和《華嚴經》中,都有“散花”一品,稱“散花于佛 上,是為供養佛寶”。認為在佛前散花為對佛的供養,據傳,魏世祖曾在四月初八 浴佛節時親臨門樓觀看行佛,散花敬禮。現在南亞地區仍有撒花瓣以迎尊貴的民俗,當 是古時散花禮俗的遺風。佛教的散花,多用鮮花,后也有改用紙花的。 道教的“散花”,并不實地拋撒鮮花,只是誦唱。陸修靜的《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 有在巡行中詠唱的步虛詞多首,如“諸天散香華,倏然靈風起”,“靈風扇奇奇,清香 散人衿”,“香花隨風散,玉音成紫霄”,“真人把芙蓉,散花陳我愿”等。

    Q5:開光在上午還是不分時間

    開光有多種,一般是指宗教開光,常見的宗教開光,是一種混淆和隨波逐流的說法。 在宗教中,經過開光的神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圣性,受到信眾的頂禮膜拜,使法物具有特別的靈力。
    從宗教意義上來說,神像、法物,賦予其特殊的靈性,成為可以護佑自己的圣品。從更深的意義上來說,也是清凈我們的內心,開啟我們內在的智慧

    開光是一種宗教儀式,根據宗教不同分為佛教開光、道教開光等。開光最初來自道教,是道教儀式之一,即把宇宙中無形的、具有無邊法力的真靈注入到神像中去,神像也就具有無邊法力的靈性。

    開光之前,一般先舉行灑凈儀式。此儀式可與開光儀式一前一后同時舉行;亦可在開光前夕舉行。開光時誦幾部經(咒),也視開光時間長短和規模大小而定。

    Q6:佛教稱"加持" 道教稱什麼?

    道教稱持法。

    展開全文
    下一篇:下一篇:屬蛇的住樓層幾層比較好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