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養人,人養玉,玉石一直以來都是大家非常喜歡的一種珠寶配飾。玉石不同于其他的一些珠寶,它講究的是一種緣分,玉石是活的,這也就是玉無價的來由。玉石還與佛緣有關,所以在佩戴上也有一些講究。
剛買的玉可以直接帶嗎?
剛買的玉最好不要直接帶,有機會的話可以到寺院請求禮佛之人幫忙開光,沒機會的話可以自己在家里面開光。首先將買回的玉放在溫清水里面浸泡,還要浸泡一段時間,這樣玉石的毛孔熱脹冷縮,里面原來有的臟東西就會釋放出來了,尤其是之前別人帶過的玉會有別人的氣息,如此以來,玉就是一塊天然璞玉,和主人氣息相同了。
再開光,可以放在家里的神明位那里祈求神明幫忙開光,也可以將玉石放在陽光下接受陽光的照射。如此以來就開光了,玉也可以非常安心的跟著你了。平時對玉也要非常的愛好,尤其是身體的汗液擁有鹽分,會讓玉石變的不在光滑。洗澡時要將玉石摘下來,不能接觸香皂。平時也要在溫水里面浸泡一段時間后,再用柔軟的牙刷清洗。
為什么說玉等有緣人
都說玉等有緣分為什么呢?玉講究的是一個眼緣,有緣人來了就會一眼相中將他帶走。為什么因為玉有屬于自己的脈和磁場,玉是活的,等有緣人來了,磁場就會產生共振,就能將他帶走了。所以說玉的價值是無法定價的,靠的是一個眼緣。古人經常就把德行很高的人來用玉比擬,溫潤如玉,德行如玉。如今玉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配飾,而上升到了一定的精神層面。
天天帶著就會有光澤
這在商家在吹水吧。別信了,直接戴吧。
剛買的 先消毒 酒精擦一下 人帶上就是最好的保養 如果不帶 打些石蠟(藥店就有)擦一些 放在封口帶里就可以了~
中國的玉分為軟玉和硬玉兩類。
硬玉,我國俗稱“翡翠”,是我國傳統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灰、粉、淡褐、綠、翠綠、黃綠、紫紅等,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按顏色和質地分,有寶石綠、艷綠、黃陽綠、陽俏綠、玻璃綠、鸚哥綠、菠菜綠、淺水綠、淺陽綠、蛙綠、瓜皮綠、梅花綠、藍綠、灰綠、油綠,以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二十多個品種。
軟玉稱真玉,如白玉、青玉、清白玉、碧玉和墨玉等,它們均具有蠟狀光澤,純潔乳白,從歷代玉器看,我國用玉以軟玉為主,古軟玉在我國被稱為傳統玉石。軟玉常見顏色有白、灰白、綠、暗綠、黃、黑等色,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軟玉的品種主要是按顏色不同來劃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稱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將灰白色的青玉稱為青白玉。碧玉呈綠或暗綠色,有時可見黑色臟點,是含雜質如鉻尖晶石礦物等所致。當含雜質多而呈黑色時,即為珍貴的墨玉。黃玉也是一種較珍貴的品種。青玉中有糖水黃色皮殼,現有人稱其為“糖玉”,白色略帶粉色者有人稱之為“粉玉”,虎皮色的則稱為“虎皮玉”等。
初玩玉的人由于不懂玉,最怕遇到贗品。目前市場上玻璃仿玉制品的辨識,恐怕是贗品中最普遍、最簡單的一種。常見的是被稱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圓環、小雞心、玉牌片等。這種玻璃制品因為是澆模而成,合范時高溫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溢出一點,冷卻后成為隱隱凸起的范線。用手摸、眼看都會有所發現。如果拿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氣泡。
如果不請專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鑒定玉的真假,可從三方面觀察:
一、由于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通,缺乏玉的致密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
二、用放大鏡查找氣泡,哪怕只能見到一個,也能確認不是玉。
三、玻璃加入氧化鉻,色近紅寶石;加入氧化鈷,色近藍寶石;加入氧化鉻和氧化銅,色近祖母綠……如此等等,還有好多種假玉。但它們的色調總顯得單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潤、渾厚的感覺。
新玉和舊玉的鑒定不同。新玉的鑒定側重于真假品種、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粗。而舊玉的鑒定相對復雜,除了對新玉的幾個基本要求之外,還要識別玉器的制作及其歷史價值一、從玉料材質去判斷
(1)要溫潤,不粗礪,且半透明;
(2)硬度。今天玉的硬度要求是6.5,比如和田玉。不同時期由于制玉工具的不同,對玉器的硬度規定也不同,因為玉器還有一個通俗的定義——“刻不動的石頭”。所以可以這樣說,依據這個定義,“玉雕”這個詞都是不準確的,能“雕”的則是石頭,準確地說應該稱為“琢玉”、“磨玉”。古代玉的硬度是4.5-6,比如分布于全國各地的蛇紋石,(如遼寧一帶的岫巖玉硬度為4.5左右,)曾經作為原始時代和青銅時代的玉器材料存在了很久。隨著漢代鐵制工具的誕生,對玉器硬度的要求提高,這個時候就需要硬度在6以上的品種來做玉器的材料,和田玉也因此成為2000多年來長盛不衰的玉種。
(3)比重需要達到3-3.5,感覺墜手。
(4)作為玉,顏色只能有5種,分別是白色、青色、黃色、碧色、墨色等,顏色越純越好。那些透明的、藍色的、紅色的等等都不能稱為玉,即使比重夠了、硬度夠高也不是玉。
(5)玉器的材料必須是天然的礦石。從戰國開始就有用玻璃冒充玉器的歷史,到了今天,經常用價格低廉的國外近似和田玉料(產地俄羅斯、韓國、加拿大等)或合成材料冒充。
二、從玉器的顏色去辨偽
(1)玉器自身的顏色(前面提到過的5種顏色)。
(2)由于地質運動,玉石從山上滾到河里,經過幾千年甚至幾萬年浸泡后的皮色。和田玉經過滾動剩下的仔玉的玉質是最好的,除了得益于昆侖山對玉溫潤的作用,也得益于河水的長期浸泡。乾隆時就喜歡用保留皮色的仔玉做的小器(山料玉往往用來做大器)。除了乾隆時期,歷史上,漢代也故意選擇保留一部分皮色來證明是仔玉,其后的遼宋夏金元都選擇保留仔玉的部分皮色,由此可以判定,如果出現其他朝代的仔玉保留有皮色,則有可能是仿的。
(3)四五百年前玉器一般都有浸蝕的顏色,稱為“沁色”。以和田玉為例,自然的綹紋(玉中間的雜質裂縫,屬于材料的毛病)和刻玉時刻壞(或使用中損壞)的部分在墓里就容易變色。
(4)人為原因造成的顏色。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原始社會個別墓葬采用火燒的儀式(也有自然火災的情況),比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就有這樣的情況。另一類是人為通過蒸、炸、煮、烤、澇等手段去仿古玉的沁色。根據文獻記載,甚至有將新玉塞進羊肚,放入地下掩埋幾年,用血長久浸泡后再取出的方式來仿“血玉”的情況。今天還有人采用涂膠后經微波爐低溫慢烤的方式來仿制。人為做舊是可以辨別的,一般顏色都比較濃,容易掉色。比如通過水堿、硫酸等煮過的玉往往留下小的坑點,用烤、煮的方式則會出現非自然裂紋。
三、從工藝痕跡去斷代
人們往往用金屬、金剛砂(又名解玉砂)等工具將玉器穿孔、鏤雕,在古代還使用牛筋等工具。玉上的孔和線條往往留下歷史上制作的痕跡。比如孔,春秋戰國以前由于轉孔工具較軟,所以往往是進口大腹身小的喇叭孔,且時代越早喇叭孔越明顯,這一點,現代仿的與原始工藝的痕跡(效果)是不一樣的。戰國以后的玉器一般只見直徑相同的垂直孔。至于線條,良渚玉器上面的線條往往是用硬物刮出來的,比較細,溝底有小道;而紅山玉器的線條很可能是用牛筋帶砂去蹭,線條比較粗;夏朝開始,人們采用金屬砣子去磨,線條溝底平滑有弧度,兩端細、淺,中段粗、深,用放大鏡觀察可以發現長線條并不直,中間有用砣銜接的痕跡。這也是鑒別的要點。 通過玉器的造型去斷代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時代風格,往往我們可以從一件器物的造型特點去判定其年代。不論是青銅器、瓷器、木器還是玉器等等,都是如此。 通過玉器的紋飾去斷代
玉器上面的動物紋飾、植物紋飾以及文字等內容的不同都能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特征,尤其以人物紋飾最為復雜,涉及人物的面孔、發型、服飾、體態等多方面細節特征。對于“光素無紋”的玉器(比如手鐲),鑒別起來很有難度。如果說無款的瓷器還可以通過窯址、胎土、釉色等方面去分析,那么鑒別素玉則有更多的困難,只能從浸蝕程度的深淺和材料去初步判斷其年代。
四、根據綜合資料去分析
除了上述5個方面的要求,還需要我們結合歷史文獻、考古資料,綜合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去補充自己在玉器鑒別上的認識,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沉淀,不是朝夕而成的。就如同“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一點點地去接近中心并最終獲得真理。一件玉器的最終鑒別,也只有材料、顏色、工藝、造型、紋飾這5個方面的要點統一后才能成立,前提就是掌握綜合的理論和知識。
沒什么大事,懺悔一下吧再念念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