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彩: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后,男方家備禮前六禮
去求婚。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廟進行占卜。
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
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三書六禮[sān shū liù lǐ]
三書六禮是舊時漢族婚姻習俗禮儀。“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六禮”即六個禮法,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
中文名
三書六禮
類型
婚姻習俗禮儀
三書
聘書、禮書,迎書
六禮
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起源
西周
歷史起源
三書六禮的傳統婚俗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時期的“婚姻六禮”,對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古籍《禮記》和《儀禮》都對此有所論述。《禮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筳幾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另據《儀禮》載:“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由此可見,這傳統婚俗始創于西周時期。一般認為,此婚俗于秦朝已經定下,其后用于漢朝。
具體內容
這古代的結婚過程,與現代的意義有點不同。現代的結婚過程一般指結婚當日所舉行的禮儀,三書六禮的結婚過程則包括了從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與現代相似,整個傳統婚姻習俗禮儀通知了親屬鄰里,以取得社會的認可和保障。除此之外,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使結婚的夫婦取得祖先神靈的認可和承擔履行對父母及親屬的權利義務。故此在古代某些時代,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承認為明門正娶;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的吉利。不過,在不同的中國朝代時期中,婚俗禮儀亦有所不同。
三書
“三書”是結婚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可以說是古時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記錄。分別指:
聘書:即訂親之文書。在納吉(男女訂立婚約)時,男家交予女家之書柬。
禮書:即在過大禮時所用的文書,列明過大禮的物品和數量。
迎書:即迎娶新娘之文書。是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男方送給女方的文書。
六禮
“六禮”是結婚過程的六個禮法,分別指:
納采
當兒女婚嫁時,由男家家長請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親。男家在納采時,需將大約達三十種有象征吉祥意義的禮物送給女家;女家亦在此時向媒人打聽男家的情況。古代漢族婚姻風俗。流行于全國許多地區。“六禮”中的第一禮。男方欲與女方結親,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親,送禮求婚。得到應允后,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初議后,若女方有意,則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攜帶一定禮物,故稱。古納采禮的禮物只用雁。納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開始。后世納采儀式基本循周制,而禮物另有規定。《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鄭玄注:“將欲與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后使人納其采擇之。”其禮物用雁。后代漸加禮物。到明代陳雁及禮物于廳堂。清代請婚人陳儀物于庭,奉書致命,主婚人受書,告廟醴賓。庶民納采,首飾數以四為限。[1]雍正初,定制,漢人納采成婚,四品以上,綢緞、首飾限八數,食物限十品。五品以下減二,八品以下又減二,軍、民絹、果盒亦以四為限。品官婚嫁日,用本官執事,燈六、鼓樂十二人,不及品者,燈四、鼓樂八人。禁糜費,凡官民皆不得用財禮云。
問名
即在女方家長接納提親后,女家將女兒的年庚八字帶返男家,以使男女門當戶對和后卜吉兇。
西周“六禮”中第二禮。“問名”之禮最早見于《儀禮》中:“婚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又曰:“問名: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兇。”《禮記·方氏注》也說:“問名者,問女生之母氏也。”問名時,用雁為贄見的禮物。《白虎通》卷四《嫁娶》曰:“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以雁贄。納征曰玄纁,故不用雁贄。” 男家行納采禮后,再托媒人詢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時辰,以便男家卜問,決定成婚與否,吉兇如何。
中國是禮儀之邦,對于婚嫁有一整套的禮儀規范。在當前社會,其實很多禮節都已經省略了。如今我們所稱的結婚,指的就是迎新娘與吃酒宴的環節,古代的結婚,其禮儀過程包含了從求親到送入洞房,這個過程便是六禮。
古代婚嫁講究的是三書六禮,三書指的是聘書、禮書以及迎書。所謂聘書,就是定親的文字憑證。禮書是過大禮時的禮單,上面列明了所有禮品的種類與數量,迎書就是在迎親時用到的文書。
六禮是依據三書制定出來的規矩。六禮指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與迎親。所謂納采,就是請媒婆去女方家詢問,如果女方家同意,男方就要準備禮物商量婚事。
古代媒婆的地位很重要,說媒有很多的講究。媒婆在剛上門時,是不能喝茶的,為的是防止沖淡了婚事。媒婆在整個婚嫁過程中,扮演的是溝通交流的角色,成就了雙方親事之后,媒婆并不能一勞永逸,還需要做好善后工作。如果夫妻雙方有矛盾,或者婆媳之間有問題,都需要媒婆出面調停。
第二禮是問名,顧名思義,就是將女方的姓名以及生辰八字寫在庚帖上,跟男方對照,看是否合適。古代對很多事很看重,比方說雙方的屬相不能相克,如龍虎、蛇鼠、雞狗、虎羊等,全存在相克的問題,不能相配。
第三禮的納吉就是詢問所謂神靈的意見,方法很簡單,將庚帖放置在灶君神像前茶杯底下,放置三天,這三天時間里,如果沒有發生任何不好的事,則視為神靈允許。如果發生了諸如鄰里不和、貓狗不安、諸事不順等事,則婚事就會告吹。
第四禮是納征,是指將聘禮送到女方家里,女方需要回禮。第五禮是請期,就是男方定結婚的日子,請求女方的同意。
第六禮就是迎親,便是俗稱的迎新娘子,迎到新娘子,拜過天地之后,就可以入洞房了。到了這一步,才算是大功告成。
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個老婆,但那個時候的內容只要有條件,可以娶很多個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稱妻。妾下面還有通房丫頭。只有辦了手續的通房丫頭才能稱妾。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中國古代文化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人類社會的三大生產中,婚姻是實現人類自身生產的唯一方式,是社會倫理關系的實體。由于人類自身生產使人類的生命得到延續,從而形成各種人際關系以及社會文化心理和禮俗。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從事于生產資料和生活日用品的生產,其中一些產品則成為文化的物化成果;而人類精神生產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又作為精神文化反作用于物質生產和人類的自身生產。
正是由于婚姻在上述三大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稱為“婚姻大事”。中國封建倫理道德把婚姻當做人際關系的開端。《易·系辭》:“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自然界由陰、陽二氣交感所產生,人類是由男女交接而產生。納西族東巴經象形文字中有關于人類自然產生的觀念,與《易·系辭》的說法相近。在天地之間產生氣,氣變成蛙,蛙變為人類(男人由天上生,女人由地上生,天地產生人類)。這是對產生人類的原始看法。
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規范認為:“昏(婚)禮者,禮之本也。”“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政”(1)。它把婚姻家庭視為組成社會肌體的胚胎。
古代婚嫁的儀式被稱之為“六禮”,而“六禮”指的就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六個過程,在我看來“請期”和“親迎”中的一些步驟十分有趣。而古代確實有婚前不能見面的說法。
我們都知道古代婚姻講究的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古代男女婚姻前實際很少見面,因此子“六禮”的步驟中,基本上是在親迎之后,洞房之時雙方才正式見面。尤其是古代有:“婚禮前相見,婚后不想見”的說法,因此男女雙方在結婚之前是很少會見面,但是婚前幾天不能見面也是沒有特別具體的說法的,甚至古代雙方家庭定親到結婚當日,男女雙方都沒有見過,目的就是防止有人悔婚。
而古代“六禮”這個婚嫁儀式中,在我看來“請期”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步驟,不同于之前采納到納征的一板一眼,“請期”是要求男方找女方確定婚期,但是這時女方不能直接答應,而是必須先拒絕男方三次,在男方第四次前來問婚期之時同意,這樣的做法也是十分有趣。“親迎”中的一些小步驟我也覺得很有意思,就是在“親迎”時,男方必須帶著大雁,才能進門,等女方上車架之后,男方需駕車使車輪轉三圈之后換車夫駕車。帶著大雁還好理解,但是轉三圈的車輪著實讓人想不明白,但是看著也覺得相當有意思。
你認為古代婚嫁儀式中有哪些其他有趣的傳統么?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