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好像沒什么好玩的,就逛逛商場,拜拜。
源于浙江金華,其祠廟除了金華外,在中國還有兩個,一個是在廣州,另一個是在。
首先,不僅是一座寺廟,而且是一個行政區。在就有區,它是全港十八個行政區的其中之一,也是全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行政區。在中國,以一座寺廟命名一個行政區的只有的區,這足以可見對寺廟的重視。
其次,祠是道教,道教是多神教,在眾多的神當中,是相當出名的。當年云游四海,治病救人,濟世扶危,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仙道,其功德家喻戶曉,受到廣大民眾的擁戴,紛紛立祠來尊奉他。
據明朝萬歷年間的《金華府記》載:原名黃初平,是浙江金華蘭溪人,東晉年間(公元328年)出生于一個貧困的家庭。他8歲牧羊于浙江金華赤松山上;15歲上山牧羊時遇道士善卜。善卜見初平有異相,就帶他到金華赤松山修煉了40年,最后得道成仙。因此,以“赤松子”為別號。后來,其兄黃初起去尋找他。兄弟相見,初起問:“羊在哪?”初平大聲地叱之:“羊起!”滿山坡的白石立刻變成了羊。廣州祠大門對聯“叱羊傳晉代,騎鶴到南天”就記載了成仙的傳奇故事。而復建的這座廟祠中,殿門前所掛的也同樣是這么一副對聯。
再次,有祠生存發展和發揚光大的土壤和條件,而內地則常因動亂受制約。在1921年前,祠設于廣州,
只因當時政局非常復雜,廣州由陳炯明所控制,他突然以“革命者”自居,說要破除,便拆去廟宇筑馬路,或拆廟賣地建屋,最主要的是乘機霸占房產。當時很多廟宇遭殃。廟在軍閥借破除之名,而刮地為實的時代里,自然也受到影響,后來幸得一批紳商,把寶像接來,安奉在嗇色園內,才使寶像才得以保存。
嗇色園本來是上述幾位紳商的私人修道別墅,
1921年初接來港時,并不是任人參神,但因后來善信要求入廟參神者日眾,各紳商平日樂善好施,于是就定下開放時間,并將香火收入,撥充善舉,贈醫施藥,年年無間。祠經歷過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盟軍飛機多次用地毯式的轟炸,但大仙祠一草一木均安然無恙。
第四,祠是一個有求必應的地方,信徒一直就認為這個地方的簽文十分靈驗。因此,許多人不遠萬里也要來到這里朝拜,特別是“黃姓”的居多,因為這里畢竟供奉著他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祖先。每年大年初一,更有不少善信爭相在農歷新年奉上“頭柱香”,這里也成為一年一度的全港農歷賀歲佳話。但不管怎么樣,是心誠則靈,信則有,不信則無。當然什么事也要從實際出發,有人就想在這里祈求做李嘉誠,你說這不是白日做夢嗎?此外,該祠是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
第五,祠現在雖然四周已被高樓大廈包圍,但仍不失是一塊獨特的風水寶地。根據風水學說,該處似獅子馱鈴形,屬九龍的第七枝龍脈,自獅子山落下,變成蜂腰鶴滕落脈在區
,名為“絲線吊金鐘”,或“獅子馱鈴”,蓋兩者形象相似也。
山形地勢,坐落莊嚴,左右山巒防護周密,前面三臺案峰,峰峰回顧,風景優美,化氣開面,鐘靈毓秀四方山峰朝拱,綠水匯聚于前,所謂“日進金錢夜進寶”,相呼相應,窗藏聚氣,穴口天然,坐落天心
,鵲鳴報喜,上勝天,下應地,大仙坐落其間,一若君皇坐殿,其能久享港九各地萬家和香火鼎盛不衰,良有以也。如細心察看,不難覺得山地之不凡,亦未見有傷害附近的風水。
最后,這里的建筑一定值得一看。整個祠廟建得很精致,而且很有個性。祠的建筑雄偉,金碧輝煌,極盡中國古典廟宇的特色。廟宇除主殿大雄寶殿外、還有三圣堂、從心苑等。其中以牌坊建筑最具特色,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
祠外的一個大牌坊,上著“赤松祠”的大字。經過解簽檔、算命看相攤等,便看另一個內牌“第一洞天”,再拾級而上,有另一個牌坊,上面寫著“金華分述”,每個牌坊都有其宏偉的建筑特色和意義。
祠內的九龍壁仿照北京九龍壁而建,增添黃大祠的中國傳統特色。
祠內大雄寶殿輝煌宏偉,雕刻精細。其它建筑也充滿傳統特色,如三圣堂奉祀呂祖(呂洞賓)、觀音和關帝,并掛有萬世師表孔子的畫像。祠內又珍藏不少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可謂集儒、釋、道三家于一身。
另外這里的十二生肖也栩栩如生,也是一靈氣之地,到這里來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生肖。
其實,好看的東西多得很,當然每次來,會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來是看熱鬧,第二次來是悟道,第三次來就要學會思考。
有元機洞,元辰殿,二仙殿,萬圣閣等
區包括、牛池灣、鉆石山、慈云山、樂富、新蒲崗、竹園邨等地方。
鉆石山是九龍的山峰之一,其附近的地區也是稱為鉆石山。鉆石山位于以東,慈云山以南,牛池灣以西,新蒲崗以北,主要是一個住宅區。
慈云山位于的區,曾經是問題少年的聚集地,因為該區有很多公共屋村。1980年代很著名的青少年朋黨“慈云山十三太保”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舊區成長的。隨著當地人口成長和舊區重建,現時已不再有青少年問題之余,還顯得煥然一新。2000年代特區斥巨資興建的其中一條學校村就在本區。 這個地區位于山峰慈云山的山腰部分。慈云山海拔488米,是九龍半島主要山峰之一。 六十年代建成的慈云山邨有樓宇達六十座,后分拆為慈民邨、慈愛邨、慈樂邨、慈正邨及慈安邨,以方便管理。 慈云山邨可說是全最大型公共屋邨,其中最大座數編號為第六十六座即分拆后的慈民邨民俊樓,而該座樓宇共十六層,由二至十六樓,每一層均提供超過一百個出租單位。
樂富位于九龍半島北部,屬新九龍的區,位于獅子山山腳。樂富舊稱老虎巖。現在人們通常將其北面的橫頭磡視為樂富的一部分。 樂富位于九龍城以北、九龍塘以東。全區以樂富邨為中心,其北部有橫頭磡邨。
新蒲崗是一個位于九龍半島的舊區。本區區內大多是住宅樓宇,過去本區是一個工業區域。
赤松不要門票的 但是燒烤的爐子是要錢的 以前基本是20 現在漲價了 要25 燒烤的食物需要自帶 燒烤的地方會提供爐子 刀叉 刷子 油 鹽 辣椒 醬油 金華市區沒啥好玩的 燒烤的話去尖峰山(可以爬山) (赤松祖宮) 大黃山(茶花園)都可以
門票:門市價90 網上優惠價只要75
吃喝:
浙菜是全國8大菜系之一,而金華菜(主要是以“金華火腿”為原料派生出來的系列菜品)則是浙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說,在景區望湖度假村、鹿田山莊、雙龍工療以及市區國貿賓館、金華賓館、國際大酒店等規模較大、檔次較高的賓館飯店都能品嘗到正宗的“金華菜”。但要吃得既實惠又休閑,游客不妨到一些小去處品嘗一下農家土菜(景區內農家小店)以及地方特色餐飲(江南煲莊之“金華煲”)。
玩樂:
介紹一下主要的景點,當然自己親眼見到,才會好看~
1、雙龍洞
因洞口兩惟妙惟肖龍頭而得名,因堪稱世界一絕的 “雙龍臥舟”而聞名。 雙龍洞由外洞和內洞兩個部分組成。外洞面積達12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千人駐足,俗稱“龍廳”,主要有 “三十六洞天” 等歷代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內洞面積約2000平方米,主要有“青蛙盜仙草”等千姿百態的鐘乳石。連接內外洞的,則是 “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臥入回溪”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的 “雙龍臥舟”。
2、 冰壺洞
冰壺洞因口小肚大形似酒壺又涼氣襲人而得名,因擁有全國最大溶洞瀑布而聞名。洞體垂深70余米,洞中瀑布位于洞口向下50米處,從暗河飛瀉而出,豐雨時流量達200升/秒以上,落差高近20米,其勢壯觀無比,其聲響若驚雷。郭沫若有詩贊云“銀河倒瀉入冰壺,道是龍宮信是誣……”
3、祖宮
位于風景秀麗的鹿田湖東側,坐北朝南,呈七進階布局,從南向北依次為石照壁,石牌樓, 靈官殿,鐘樓、祭壇、鼓樓,大殿,三清殿,祈仙殿等。祖宮枕山襟湖,氣勢恢宏,實為“江南道宮之冠”。
4、朝真洞
相傳洞內曾居石真仙人,故名朝真洞。溶洞主體長140米,洞底可見寬度7—18米,高度10米以上。洞內有石棋盤、螺絲洞等景點,其中 “澗落千尋通地脈,光生一線透天門”的“一線天”景點,堪稱“洞天奇絕”。
5、金華觀
金華觀,又稱赤松下宮,民間俗稱觀,供奉的是神像,歷代香火鼎盛。
6、雙龍古堡
雙龍古堡,又名二仙洞,位于雙龍洞西側,由三層溶洞,二層地下河及五條廊道,五座大廳等組成。洞內石花、石筍、石鐘乳、石幔、瀑布、大峽谷等國內罕見。洞壁上鐫刻的13幅“石刻天書”神秘圖案,更是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學者的廣泛關注。
7、仙瀑洞
位于朝真洞東側的山谷中,洞口海拔705米。該洞“洞中有洞,洞內有瀑,瀑下有潭”,堪稱奇絕。特別是洞內落差高達73米的瀑布,為世界洞瀑之最。
8、桃源洞
黃初平修煉仙術所在地之一,古稱“隔世桃源”,故名桃源洞。洞內鐘乳懸積,石筍林立,石柱擎天,似佛手,似石羊,似游魚、似蛟龍,如神仙點化,呼之欲出。洞口東壁鐫刻著“桃源洞”三個蒼頸有力的大字,為我國著名書法家姜東舒先生手筆。
9、兄弟泉
相傳黃初平、黃初起兩兄弟得道成仙后,因積德行善,普濟生靈而聲名遠揚,善男信女隨者甚眾。為廣施恩澤,兄弟倆在赤松宮(金華觀)附近點化兩泉,弟黃初平主化災,兄黃初起主祈福,以便奉道者將化災祈福之水帶給黎民百姓,求得國泰民安。
10、朱元樟遺跡
元至正十八(1358)年十二月,朱元樟(明太祖)在推翻元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率軍攻占浙中要地婺州,曾駐蹕金華山(即雙龍風景區)赤松宮。朱元樟成就帝業后,因感念金華北山庇佑,以及雙龍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景,即御賜“雙龍勝景”四字,并留有《牧羊兒土鼓》詩一首(見名人足跡)。
11、雙龍水電站紀念館
1960年3月14日下午,毛澤東主席視察雙龍水電站。隨行的有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楊尚奎、衛士長李銀橋以及浙江省公安廳廳長王芳。毛主席對雙龍水電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辦電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而后將其作為全國發展農村小水電的典型加以推廣,從而使雙龍水電站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具有較大的影響。現館內陳有當年毛主席視察過的一臺發電機和許多珍貴的照片、圖片。
12、葉圣陶碑文
葉圣陶(1894—1988年),原名葉紹鈞,江蘇關縣人,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1957年4月14日葉圣陶先生慕名游歷雙龍風景區,后寫下了一篇游記散文《記金華的兩個巖洞》,當時載入了小學課本,改名為《記金華的雙龍洞》。現該文章選載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教材第八冊。碑文即節選自葉圣陶先生的《記金華的兩個巖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