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五行脈法針灸技術圖解,針灸五行針法圖解

    內容導航:
  • 經絡穴位理論的出處?(或第一本提到這個理論的書籍)
  • 子午流注圖的針灸療法
  • 針灸的基礎是什么?
  • 子午流注針法怎么講的
  • 針灸進針的五種手法?
  • 太乙五行針是什么針法
  • Q1:經絡穴位理論的出處?(或第一本提到這個理論的書籍)

    最早的是《經脈》《脈經》。
    比《黃帝內經》還要早。
    《黃帝內經》所引古代醫籍.有《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恒》、《經脈》《五色》、《脈經》等.說明在《內經》之前已有許多種醫書流傳於世.?
    經絡與針灸,在《黃帝內經》中,居于主體地位,繼承和發展了馬王堆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脈法》、《陰陽脈死侯》和張家山漢簡《脈書》,乃至扁鵲等的經絡學說和針刺治療經驗,在針刺治療上,不僅突破了上述帛簡醫書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時也遠比《史記·扁鵲傳》記載的治療經驗更加具體和系統.在《黃帝內經》中,《靈樞》:經脈篇、經別、經筋,更加完整和系統地論述了經絡學;《靈樞》:九針十二原、九針論等篇,論述了針刺器材的制備;《素問》:氣穴、氣府、骨空、水熱穴等各篇,論述了腧穴分布;《靈樞》:九針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論述了持針法則;《素問》:八正神明、離合真邪等各篇,論述了針刺的補瀉方法;《靈樞》:診要經終、禁例等各篇,論述了針刺禁忌等,以及各種疾病的針刺療法.
    陰陽五行學說被引入醫學,最早是秦國醫和,馬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中的“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驚”,也反映了五行學說的內容,這段文字后來載入《靈樞·經脈篇》,《素問·脈解篇》說:“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說明陰陽五行學說,已被引入醫學理論中.

    Q2:子午流注圖的針灸療法

    它是注重時間條件,以自然界周期現象,與人體氣血周流的情況相配合的。在《靈樞·經脈》篇、《營氣》篇,以及《難經·一難》、《二十三難》都有記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本輸》篇,記載井滎俞很詳明,惟于井滎俞配屬五行,僅有陰井木、陽井金,其余均無配屬。《難經·六十四難》對井滎俞配屬五行和十干運用,才有進一步的說明。《靈樞·衛氣行》篇云:“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靈樞·五亂》篇說:“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謂“得天時而調之”。《甲乙經》說:“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于陽分,必先候其氣之加于陽分而刺之。病在于陰分,必先候其氣之加于陰分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與子午流注有密切之關系。南唐·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賦》,將子午流注的應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說明,元·竇漢卿著《標幽賦》,內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推于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查日時之旺衰”,由此可見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針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針灸節要》、《醫學入門》、《針灸大成》等書皆有論述。而《針灸大全》徐鳳氏又推而廣之著“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訣”,學者多為習誦以便應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來已久,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所注重的一種高級的針灸療法。
    子午流注者,謂剛柔相配,陰陽相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時一刻,乃一陽之生;至午時一刻,乃一陰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經有十二: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余兩經,三焦、包絡也。三焦乃陽氣之父,包絡乃陰血之母,此二經雖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經之中,有井、滎、俞、經、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陰井木而陽井金,陰滎火而陽滎水,陰俞土而陽俞木,陰經金而陽經火,陰合水而陽合土。經中有返本還元者,乃十二經出入之門也。陽經有原,遇俞穴并過之,陰經無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沖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陰經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孫,辛列缺,癸水泉,包絡內關是也。故陽日氣先行,而血后隨也。陰日血先行,而氣后隨也。得時為之開,失時為之闔,陽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見者氣納于三焦;陰干注臟,乙、丁、己、辛癸而重見者,血納包絡。如甲日甲戌時,以開膽井,至戊寅時正當胃俞,而又并過膽原,重見甲申時,氣納三焦,滎穴屬水,甲屬木,是以水生木,謂甲合還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時,以開肝井,至己丑時當脾之俞,并過肝原,重見乙未時,血納包絡滎穴屬火,乙屬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陰陽相濟也。陽日無陰時,陰日無陽時,故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也。何謂甲與己合?曰:中央戊己屬土,畏東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陽為兄,己屬陰為妹,戊兄遂將己妹,嫁與木家,與甲為妻,庶得陰陽和合,而不相傷,所以甲與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盡于此矣。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
    甲日戌時膽竅陰,丙子時中前谷滎,戊寅陷谷陽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經注陽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尋,甲申時納三焦水,滎合天干取液門。
    乙日酉時肝大敦,丁亥時滎少府心,己丑太白太沖穴,辛卯經渠是肺經,
    癸已腎宮陰谷合,乙未勞宮火穴滎。
    丙日申時少澤當,戊戌內庭治脹康,庚子時在三間俞,本原腕骨可祛黃,
    壬寅經火昆侖上,甲辰陽陵泉合長,丙午時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細詳。
    丁日未時心少沖,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淵神門穴,癸丑復溜腎水通,
    乙卯肝經曲泉合,丁已包絡大陵中。
    戊日午時歷兌先,庚申滎穴二間遷,壬戌膀胱尋束骨,沖陽土穴必還原,
    甲子膽經陽輔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氣納三焦脈,經穴支溝刺必痊。
    己日巳時隱白始,辛未時中魚際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內踝比,
    丁丑時合少海心,己卯間使包絡止。
    庚日辰時商陽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臨泣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歸,
    丙戌小腸陽谷火,戊子時居三里宜,庚寅氣納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時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須忖,乙未太沖原太淵,丁酉心經靈道引,
    己亥脾合陰陵泉,辛丑曲澤包絡準。
    壬日寅時起至陰,甲辰膽脈俠溪滎,丙午小腸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尋,
    三焦寄有陽池穴,返本還原似嫡親。戊申時注解溪胃,大腸庚戌曲池真,
    壬子氣納三焦寄,井穴關沖一片金,關沖屬金壬屬水,子母相生恩義深。
    癸日亥時井涌泉,乙丑行間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門是,本尋腎水太溪原,
    包絡大陵原并過,己巳商丘內踝邊,辛未肺經合尺澤,癸酉中沖包絡連,
    子午截時安定穴,留傳后學莫忘言。
    中醫哲學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
    然規律。把人的臟腑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聯系起來看,環環相扣,十分有序:
    子時 (23點至1點),膽經最旺。
    膽汁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后頭腦清新、氣色紅潤。反之,日久子時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膽囊炎、結石一類病癥,其中一部分人還會因此“膽怯”。這個時辰養肝血(陰)最好。
    丑時(1點至3點),肝經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的支持,廢舊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鮮血液需要產生,這種代謝通常在肝經最旺的丑時完成。如果丑時不入睡,肝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黃帝內經講:“臥則血歸于肝”。所以丑時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最旺。
    “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后,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神充沛。寅時,有肺病的人反映尤為強烈,劇咳或哮喘或發燒。
    卯時(5點至7點),大腸經最旺。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經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與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時需要辨證調理。
    辰時(7點至9點),胃經最旺。
    所以,人在 7點吃早飯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過盛,嘴唇干,重則唇裂或生瘡,可以在7點清胃火。胃寒者7點養胃健脾。
    巳時(9點至11點),脾經最旺。
    “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否則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虛者9點健脾;濕盛者9點利濕。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最旺。
    “心主神明,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心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刻,對于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過緩者11點補心陽;心率過速者滋心陰。
    未時 (13點至15點),小腸經最旺。
    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腸,精華輸送進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飯后兩肋脹痛者在此時降肝火、疏肝理氣;
    申時 (15點至17點),膀胱經最旺。
    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尤為突出,在這個時間滋腎陰可調此證。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最旺。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經過申時的人體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時辰。腎陽虛者酉時補腎陽最為有效。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最旺。
    “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戌時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于完好狀態。心發冷者戌時補腎陽;心悶熱者戌時滋心陰。
    亥時 (21點至23點),三焦經最旺。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休養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可惜現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時百脈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種進行調理。古籍《靈樞》:“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同紀。
    西安大唐漢方腫瘤研究所系列抗癌組方根基于深厚的當今中醫臨床實踐并依照《黃帝內經》、《金匱要略》中“子午流注”經絡運行理論為基礎,并大量吸取了對現代醫學的有關認識、進展和經驗,對腫瘤的發生、發展及其預防和治療、康復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理性總結歸納,臨床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靶向治療各種惡性腫瘤已取得了可喜成果,為大量國內外晚期腫瘤患者及家庭帶來福音,使眾多晚期腫瘤患者的生命在這里得到了延續!
    中醫子午流注在我國歷史悠久,其理論基礎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已經奠定,在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寶庫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寶貴理論。
    子午是指時辰,流是流動,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論是把一天24小時分為12個時辰,對應十二地支,與人體十二臟腑的氣血運行及五腧穴的開合進行結合,在一日十二時辰之中人體氣血首尾相銜的循環流注,盛衰開合有時間節奏、時相特性。

    Q3:針灸的基礎是什么?

    經絡是我國古代勞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醫療實踐中,逐步認識到人體內存在著一些“氣血”流行的通道。這個通道被中醫稱之為經絡。

    1 經絡學說

    經絡是什么呢?原來,我國古代勞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醫療實踐中,逐步認識到人體內存在著一些“氣血”流行的通道。這個通道被中醫稱之為經絡。它內而臟腑,外而肢節,縱橫交錯,遍布全身,起到運行氣血的重要作用類似人體的心血管、淋巴管等。

    同時,又通過經絡的復雜聯系,將人體內外表里、上下前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筋脈皮肉各個部分,統一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與外界環境相適應類似人體的神經、內分泌。

    經絡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是一個十分奧妙、復雜的系統,這個經絡系統包括經脈和絡脈兩大部分,其中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部分,大而直行,深而在里,又可分為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兩大類,以及附屬于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小而橫斜,淺而在表,又可分為較大的十五絡脈,以及遍布全身的孫絡、浮絡。

    當人體發生疾病時,陰陽失調,臟腑失和,氣血偏盛偏衰,都與經絡、穴位有密切關系,只有熟悉了經絡的循環分布、生理功能,才能用經絡學說說明病理變化,指導辨證歸經,進行針灸治療。

    2 臟腑證治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古人稱為“藏象”,藏,指藏于內,就是內臟;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內臟生理、病理所表現于外之征象,中醫稱心、肝、脾、肺、腎為五臟;小腸、膽、胃、大腸、膀脫、三焦為六腑。臟腑學說的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 配合六腑,聯系五體、五宮、九竅等,連結成為一個“五臟系統”的整體。其所敘述的臟腑名稱雖與西醫的臟器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義上有很大差別。

    臟腑證治是中醫各種辯證論治的基礎,它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結合八綱、病因、經絡等理論,通過四診合參,對疾病的證候進行分析歸納,借以推斷病因病機,病變部位及性質、正邪盛衰,以確定所患何證,然后根據證來決定治療原則和方藥。

    針灸治病在臟腑證治方面的應用較多,如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稱作腧穴,是針灸施術的部位。腧穴與臟腑密切相關,在疾病情況下,腧穴有反映病痛的功能,一般通路為:邪氣→ 經絡系統→臟腑功能失調→表現癥狀常在腧穴位置。治療時,通過調節經絡系統而祛邪安臟。

    3 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基本理論,是古人通過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對自然界觀察和認識的總結。是古人用以認識和解釋自然界的方法論,古人用五行著重闡述“生化”,陰陽著重闡主“極變”,相當于現代的“量變”和“質變”。它自從被應用到中醫學領域之后,便成為臟腑、經絡的理論基礎,并作為一種認識人體生命過程和疾病過程即生、老、病、死全過程的方法論,闡明人體的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對疾病的辨證論治。

    陰陽理論認為,自然界是物質的,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作為自然科學的中醫學來說,也就自然而然地吸收了這一樸素的先進的哲學理論。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論是生理功能的發揮,還是病理過程的演變,都處于陰陽的變化過程之中,故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都是陰陽失調的結果。運用針灸治療疾病,都是以恢復機體陰陽平衡為目的。

    在針灸臨床上常有左右互取以及前后上下對應取穴法,這是陰陽互引的針灸法則,充分體現了針灸療法重視平衡陰陽的核心思想。

    五行理論的基本意義是以自然界五種基本物質代表五種抽象的功能屬性,借以反映事物之間相生相克現象及其規律。五行學說對針灸臨床有著廣泛的指導和重要作用。

    Q4:子午流注針法怎么講的

    子午流注,是針灸于辯證循經外,按時取穴之一種操作規程方法。它的含義,就是說人身之氣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時,《針灸大成》徐氏有“剛柔相配,陰陽結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之說。血氣應時而至為盛,血氣過時而去為衰,逢時而開,過時為闔,泄則乘其盛,即經所謂刺實者刺其來。補者隨其去,即經所謂刺虛者刺其去,刺其來迎而奪之,刺其去去隨而濟之,按照這個原則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療效,這就叫子午流注法。
    它是注重時間條件,以自然界周期現象,與人體氣血周流的情況相配合的。在《靈樞·經脈》篇、《營氣》篇,以及《難經·一難》、《二十三難》都有記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本輸》篇,記載井滎俞很詳明,惟于井滎俞配屬五行,僅有陰井木、陽井金,其余均無配屬。《難經·六十四難》對井滎俞配屬五行和十干運用,才有進一步的說明。《靈樞·衛氣行》篇云:“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靈樞·五亂》篇說:“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謂“得天時而調之”。《甲乙經》說:“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于陽分,必先候其氣之加于陽分而刺之。病在于陰分,必先候其氣之加于陰分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與子午流注有密切之關系。南唐·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賦》,將子午流注的應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說明,元·竇漢卿著《標幽賦》,內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查時日之旺衰”,由此可見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針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針灸節要》、《醫學入門》、《針灸大成》等書皆有論述。而《針灸大全》徐鳳氏又推而廣之著“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訣”,學者多為習誦以便應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來已久,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所注重的一種高級的針灸療法。(來源:中國武當網)

    Q5:針灸進針的五種手法?

    1.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實際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簡便、快捷、靈活的特點。該法多用于較短毫針的進針。
    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
    (1)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膚。適用于較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部的穴位。
    (2)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腧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穴位。適用于長針的進針。
    (3)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撐開繃緊,右手持針從兩指間刺入。多用于皮膚松馳或有皺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4)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側面或上端刺入。適用于頭面等皮膚淺薄處的穴位。
    3.管針進針法: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針管,代替押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然后快速將針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本法進針痛苦小,適用于疼痛敏感者。
    不知道你問的是不是這個

    Q6:太乙五行針是什么針法

    就是一種針灸手法,一般這種手法都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大部分都秘而不傳或者只是書上記載。其中此類針法都會配有獨門的穴位搭配、和補泄手法。例如:歸靈八法、鬼門十三針等等

    展開全文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