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平均 33元/月 獲贈百合幣10個
水晶百合3個月服務共:99元
6個月:平均 28元/月 獲贈百合幣17個
水晶百合6個月服務共:168元 再加330元即可獲贈原價398元的單身戒
12個月:只要 22元/月 獲贈百合幣27個
水晶百合12個月服務共:268元
二橋附近的那家百合婚慶可以,價格還算合理,工作人員認真負責!去年我姐姐從上海回來擺酒就是選的他們家搞的婚慶,主持各方面都很滿意。
大同市百合有約婚慶策劃有限責任公司是2007-11-27在山西省大同市城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于大同市城區太陽城南區SE-21號商鋪。
大同市百合有約婚慶策劃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40200670167133D,企業法人任建國,目前企業處于開業狀態。
大同市百合有約婚慶策劃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婚禮慶典,開業慶典,婚禮策劃,婚紗租售,(國家禁止經營專項審批的除外)。在山西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2978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21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于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大同市百合有約婚慶策劃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良月苑、戀心館、鐘情樓、千緣連......大概是諸如此類的吧,嘻嘻
太原唯美樂樂婚慶禮儀策劃公司鄭州婚慶公司名單?鄭州哪里婚慶公司最好?求電話地址?
大荔婚俗面面觀
大荔人把婚嫁迎娶稱為紅事。操辦中因地域不同,也就風俗各異,于是就衍生出不同的民俗世相。在這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中,又蘊涵著老百姓的生育觀、道德觀、審美觀。一場場充滿喜慶的婚禮,就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訂婚——五個“回合”定終身
形成婚約后,要經過“五禮”,男女雙方互換“庚貼”(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時),經查審屬相不克,出生合卯,男方就得央媒人到女家送“龍鳳呈祥”帖,女方若答應這門親事,即以“狀元及第”帖回敬;若不應允,即不回帖,或告知媒人“不合卯”,就揭過了這一頁。
女方若答應婚事后,媒人就得兩頭跑,在“討價還價”中確定彩禮的多少。通常是女方家道殷實彩禮要的少些,家道貧窮、或兄弟多、或長輩年老多病等彩禮就要得多。但也不全是這樣,講究一個結親結義,所以大都在媒妁之言下達到共識。
彩禮除銀錢之外,還有布料、首飾、棉花等。后來“與時俱進”,“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一份禮人民幣240元,今天又講究“三金”(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鏈)。
接下來是“吃面”、“回屋里”、“照相”、“報席口”。男女雙方及家長正式會晤,女方向男方通知送女人數,算是這樁婚姻“定卯”。初解放時,照相僅是男女拍一張三五寸的合影,交換禮物,吃個宴席。時代發展到今天,動輒就是數百元,數千元的婚紗照,甚至更高。
上轎——母親教女三件事
結婚。男方稱娶媳婦,女方稱嫁女。
先說嫁女。舊時女方年齡小,甚或還有童養媳。《婚姻法》實施后,才徹底改變了這種落后的習俗。
婚前,女子要沐浴、凈面、梳頭,臨行前還要辭先,別父母,然后在“扶女嫂”(伴娘)的攙扶下從炕上沿著“出長布”(長約一丈多的大紅布,輪換接遞前行)走到轎前,出大門前還要“過火”(用干谷草燃起的火堆)。
過去是馬拉的硬輪轎車,前面是兄弟騎馬壓轎,后面是老父親騎驢殿后。到“文革”時“破四舊”改為用自行車。如今,又大不相同,農村是裝嫁妝的三輪、四輪,近年來也同城里一樣,用嶄新的,挽著大團紅綢的摩托車壓轎,裝扮得花俏的小轎車、大轎車一溜一串,陪嫁的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日用家電,貼上大紅雙喜字,裝在車上,吹吹打打,鞭炮齊鳴,招搖過市。
在女兒上轎之前,母親有三件事要做。一是要在女兒的裙帶或褲帶上系一根鮮白的大蔥,再交給女兒一對小光光餛飩(關中一種禮饃),并叮嚀女兒到時千萬別忘了吃餛飩就蔥。二是教給女兒“箱底話”。這種風俗,今日已鮮為人知,其實這是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封建禮教壓抑下一種隱喻性的性啟蒙教育。還有一件是要在嫁妝里塞上核桃,象征愛情永固;塞上糖,象征婚后小日子甜甜蜜蜜。
迎娶——“插花背鏡”好熱鬧
再說迎娶。殺豬宰羊,備辦筵席,招待賓客,豐儉隨男方經濟狀況而定。新郎倌戴禮帽,插翎花,胸前用大紅綢子將護心鏡結掛起來,就是人們常說的插花背鏡。
娶媳婦的轎到男方門口后,轎門正對男方大門,此時在鞭炮和迎親鼓樂中,被親朋們將臉上抹得黑黑的“阿公”(男方的父親)手持用干草捆的火把,圍著轎左轉三匝,右轉三匝,含義一是沖去路途上的邪氣,二是喻義人丁旺盛,延續煙火。此時新郎在伴郎、迎姑嫂和“牽羊娃”(五至七歲的男小孩)的陪伴下來到轎前,對著轎門或鞠躬、或作揖,新娘再三扭捏,終于敵不過男方壯漢的生拉硬扯,進門時迎姑嫂將手中盤里的豌豆狠勁往媳婦臉上撒,在一邊撒一邊被蜂擁到“主前”(設置男方先祖牌位的地方),在司儀的唱導中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還要在嘉賓的陪同下,端上盤內盛的肉吊子、毛巾、煙酒謝大媒。同時抬嫁妝的要紅包,要喜糖,爭的,搶的,鬧得喜氣洋洋。
婚禮時的窗花、剪紙、刺繡、歌謠、禮饃、對聯等民間文化藝術,形成了濃烈的婚慶民俗文化。
如今的婚禮場面就更大氣、更時尚,有專門的婚慶公司,施放禮花、攝影攝像,專業的司儀——甚或電視臺、電臺的節目主持人也加入之列,高檔車隊,管弦樂隊,且又增加了傳統婚禮中沒有的程序——新郎新娘介紹戀愛經過、宣讀結婚證書、證婚人講話、新人互換信物、雙方父母分別給“改口錢”,男方家長給數量不等的按年齡計算的“歲兒錢”等等。
鬧房——三天不分大和小
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被蜂擁到撒滿紅棗、花生、核桃的炕上,兩人在伴郎、迎姑嫂和眾多的看熱鬧的鄉親的你推我掀中分別將新郎、新娘從炕的這一角掀到那一角,又從那一角掀到另一角,有意識地讓兩人相互碰撞,謂之“搗四角”,常常是人人汗流滿面,歡笑聲、起哄聲不絕于耳,把結婚儀式推向另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