蓍草是一種多
年生直立菊科草本植物,高三余尺,羽狀葉脈互生。夏秋之際開白花,深
秋枯槁,逢春又生。相傳這種草能生長千年而莖數三百。蓍草是草本植物
中生長時間最長的一種草,而且它的莖又很直,正如同人若有狐疑不決的
事要問有聲望的老年人一樣。因此傳說用蓍草占卜是很靈驗的。
易經占筮推演取卦方法通常有“文王卦”和“金錢課”等。“文王卦”是古代最常用的演卦方法,由于其演算過程頗為復雜、費時,所以后來一些專門從事占卦相命的江湖術士便發明了一些簡易的演卦方法,如“金錢課”等。但是,無論是從史料記載還是歷代易學家的考證,“文王卦”無疑是易經占筮推演取卦的正宗之古法。
一、“文王卦”的推演成卦方法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系辭傳》
占筮工具:源于同一棵蓍草的蓍草莖五十根。演卦時抽掉一根,只用四十九根。具體演卦過程如下:
先用兩手將參與演卦的四十九根蓍草莖任意一分為二,其中左手一份象“天”,右手一份象“地”。接著,從右手任取一根蓍草莖,置于左手小指間,用以象“人”。這樣就形成天、地、人“三才”的格局。然后,以四根為一組,先用右手分數左手中的蓍草莖,再以左手分數右手中的蓍草莖。一組一組地分數完后,兩手中的蓍草莖余數必有一定規律:左余一,則右余三;左余兩,則右亦余兩;左余三,則右余一;左余四,則右亦余四。這時,將左手所余蓍草莖置于左手中指與無名指間,右手所余蓍草莖置于左手食指與中指間。這樣,左手指縫間的蓍草莖余數(包括一開始置于無名指與小指間象征“人”的那一根)非五即九,故去除余數后的蓍草莖數必為四十四或四十。到此為止,完成了蓍草演算的第一步,古稱“第一變”。
“一變”之后,去除左手指縫間的余數,又將兩手所持的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莖按“一變”的同樣方法和順序進行演算,即先將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莖合在一起,然后任意一分為二,并從右手中取出一根蓍草莖置于左手無名指與小指間,再用右手四四一組分數左手中的蓍草莖,然后用左手分數右手中的蓍草莖……。“二變”的結果,左余一右必余兩,左余兩右必余一,左余三右必余四,左余四右必余三,故兩手余數之和非四即八,而兩手所持蓍草總數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
如法炮制,“三變”的結果,兩手所持的蓍草莖總數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然后以四相除,一爻的商數便顯現出來:
36÷4=9
32÷4=8
28÷4=7
24÷4=6
根據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原則,如果商數是“9”則是老陽之數即得陽爻“”;如果商數是“8”則是少陰之數即得陰爻“”;如果商數是“7”則是少陽之數即得陽爻“”;如果商數是“6”則是老陰之數即得陰爻“”。這樣,經過三次演變,終于得到一個爻。一個卦共有六個爻,所以總共需要經過十八次的演算變化,將每爻按照從下到上的順序排列,才能得到一個卦。但是,“三變”之后得到一個爻,有時還要發生變化,即“變爻”。這就是:當商數為“9”或為“6”而成老陽或老陰,根據物極必反的規律,老陽變為陰爻,老陰變為陽爻,這樣就會得到另一卦,稱之為“之卦”。未變爻的原卦稱為“本卦”。如果沒有“變爻”出現,即六個爻的商數中沒有“9”和“6”,那么就沒有“之卦”。
這樣,推演過程就全部結束,得到一個六爻“本卦”或加上一個“之卦”。以上介紹的這種占筮取卦方法即為后人所稱“文王卦”或“六爻大課”。
然后,根據相應的推論規則對推演所成的卦進行推論(推理解釋)。
二、“金錢課”的成卦方法
占筮工具:同一種銅錢或其他硬幣三枚。成卦方法如下:
占課者把三枚錢幣合在兩手中或一竹筒中搖動,然后傾倒在桌上,根據其“字”、“背”情況決出一爻:兩字一背為少陽"";兩背一字為少陰"";三背為老陽"",之卦變爻為陰"";三字為老陰"",之卦變爻為陽""。
這樣,經過六次傾倒,便得到一個六爻大卦(或包括變爻后的之卦)。
周易64卦分別為: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咸﹑恒﹑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算卦又稱為占卜,一般的周易64卦占卜,需要起卦,立卦,解卦。
起卦最常見的是金錢起卦,用三枚銅錢分別搖六次落下成為一個卦象,然后對應找出64卦中的哪一卦,立卦之后就是解卦,根據要占卜問的事,再根據得到的卦象分析利弊和目前的情勢,然后做出當前最正確的決策。這就是占卜的意義。
找本《易經》回來看看吧
《周易》記載的八八六十四卦,是在商周的數字卦及畫卦的基礎上產生的。構成易卦的基本符號有兩個:“—”和“--”,是我國迄今發現的第一部帶有繇辭的卜筮書。
八卦的基礎便是一二三的數目。整畫“一”是一;斷畫“--”是二;三畫疊而成卦是三。這樣配出八個卦,乾、兌、離、震、艮、坎、巽、坤便這些卦的名字。
現在通行的周易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稱為易經, 即易的本身, 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卦名、卦辭、爻題、及爻辭。第二部分稱為易傳, 包括彖、象、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七個題目十篇文章。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三種, 一是現通行本的順序, 一是京房易傳的八宮順序, 一是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周易順序。
通行本周易順序, 古人有一歌訣:
乾 坤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 畜 兮 履 泰 否;
同 人 大 有 謙 豫 隨, 蠱 臨 觀 兮 噬 嗑 賁;
剝 復 無 妄 大 畜 頤, 大 過 坎 離 三 十 備。
咸 恒 遁 兮 及 大 壯,晉 與 明 夷 家 人 睽;
蹇 解 損 益 ????萃,升 困 井 革 鼎 震 繼;
艮 漸 歸 妹 豐 旅 巽,兌 渙 節 兮 中 孚 至;
小 過 既 濟 兼 未 濟,是 為 下 經 三 十 四。
從八卦到六十四卦
出于某種很偶然的原因,伏羲先生畫了八卦,而沒有畫六卦。其實,八卦看起來并不比六卦更完美,從構圖學上來說,六卦顯然比八卦更能打動人心。六卦由許多等邊三角形組成,在這點上八卦就遜色的多了,八卦頂多可以分解成許多等腰三角形罷了。六卦放在哪兒都穩穩妥妥,立起來都不會傾倒。假設要用六卦來象征自然天地萬物及其變化,六卦也跟八卦一樣勝任有余。拿六卦的六條邊分別命名為天、地、風、雷、火,水,可以完美地表現自然的構造和變化。不像是八卦,一條邊表示水,另一條邊表示澤——嘿嘿,重復了。
八卦是一個認識自然的理論模型,或者說是一個哲學模型。凡模型,都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更何況這模型還是出現在三四千年以前呢!又更何況這模型試圖來象征自然宇宙后來還包括人類命運的全部變化。說實話,功能這樣完備的哲學模型別說是三四千年以前,就是在今天,我們也無法把他完美地構造出來。構造不出來并不說明八卦就是真理,否則地話,真理也太廉價了,今天的幼兒園里的幼稚兒童一不小心就能給我們構造出一個,我們豈不是要感到應接不暇?
類似的哲學模型世界上還有很多。在古代——這種哲學模型只有出現在遠古時代才有學術上的研究意義——希臘有恩培多克勒的土、氣、火、水模型;中國還有一個金、木、水、火、土模型。我覺得,五行學說是其中構造的最為完備的一個,因為他抓住了構成世界的某些元素。而八卦呢,既包括水火等“基本元素”,又包括了山、澤、天、地等混合元素,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但是,就是這個不倫不類的宇宙構造模型,也許是因為他出現的最早的緣故吧,成為中國人智慧崇拜的偶像。直到今天,某些腦筋里進水太多的學者級人物,還把他看成是“博大精深”的代名詞。
八卦不智慧嗎?——很難說。在遙遠的上古時期,人類缺少最起碼最基本的認識自然的手段和方法,也缺少最基本的經驗積累,要知道他們那時候只有語言還沒有文字,可是,渴望認識世界的愿望和沖動卻已經有了,在某些古人的心里還非常強烈。怎么辦?——他們大概也只有根據自己直觀的經驗和最原始的認知能力來解決問題。在他們的經驗里,最龐大的事物就是天和地,其次是山和澤;最普遍的事物就是風和火,還有雨水雷電,森林走獸。他們如果想要對自然事物形成某種概括性的認識,也只好從這些可以認識的基本事物中來進行歸納。希臘人恩培多克勒認為這個世界由土、氣、火、水四種東西組成;伏羲總結出八卦;另一位中國人總結出五行;可是,你能據此判定他們誰比誰更高明?
當然,八卦的情況更復雜一些。八卦中包含著某種數學原理。原始的八卦可能不是一個八角圖形,而是一個包含著從一到九等基本數字的數學模型。把這幾個數字按照某種規律交叉排列,某些神秘的內在聯系就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比如,對角和對邊上的數字之和竟然完全相等。這在今天看來屬于最簡單的數學模型,連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都不屑一顧,可是,在遠古的人們看來,問題絕不會這么簡單。這里頭包含著某種確定不變的內在規律,可能,還預示著某種神秘莫測的黑暗力量。
如果古人看重的是其中的內在規律,這將成為某種數學體系的一個開端;順著這個規律延伸下去,更多的數學規律將不難被發現,歐式幾何也許就是這樣被推導出來的。如果古人看重的是其中的神秘力量,那么,以古代頭顱的善于直接聯想的思維模式,某種神秘主義的哲學體系就不可避免要產生出來。中國古人恰好是順著這條道路來思考的。先是,他們用這個幾何圖形來算命;后來,他們就借助于這個幾何圖形來進行哲學思考,并把他和自然、宇宙、人生、道德、社會、命運,整個地聯系到一起。
把哲學和道德困在一個原始古樸的幾何圖形里,并且是與算命抽卦攪渾在一起,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思維習慣。人類文明還剛剛起步,不把人的哲學理性和道德理性從這個幾何圖形中拯救出來,這個文明將陷身泥潭,而且很難自我脫身。感謝老子,當《道德經》橫空出世的時候,不管怎么說,中國的哲學理性已經清晰地與算命抽卦分道揚鑣。但是不幸,一個雙料的奴才緊跟著也誕生了。孔子,他不但把中國人的人格禁錮在奴性的泥潭里,而且把中國人的哲學理性重新拉回到算命抽卦的混沌泥潭。
在孔子之前,據說是文王姬昌把伏羲的八卦擴展到六十四卦。對比八卦和六十四卦,我們發現,做為一個認知世界的哲學模型,六十四卦并不比八卦更有價值。但是,做為一個推測人類命運的算命模型——如果八卦真能用來推測人類命運的話——八卦向六十四掛延伸是必然的。人的命運變化顯然不是只有簡單的八種模式,不是只有好、壞、成、敗、吉、兇、順、逆等八種情況,而是要遠為復雜的多。古人喜歡算命,周文王也喜歡算命。當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據說還一囚就是七年之久,在這七年里文王姬昌大概經常要靠算命抽卦來排解自己的時光。我能脫身嗎?什么時候脫身?用什么手段來脫身?我應該向那位祖先或神明來禱告?我應該去賄賂誰并且通過什么途徑去賄賂才能使自己得救?——我們無法責怪周文王,陷身囹圄的人是很容易的,更何況周文王當時的確是生死難料,又何況他還有的心理基礎。總之,周文王用七年的時間反復地推演八卦來給自己算命,終于把伏羲的八卦擴展到六十四卦;而且,極有可能他還親自寫上了許多條既像是卦解,又像是禱告,又像是哲學感悟的卦詞。
后來文王終于被釋放了。做為周部落地首領,專門給他算命驅邪地巫師本來有好多,但他從此最信賴的就是六十四卦算命術;這一點,我們在《周易》的卦詞里還能明顯地看得出來。高明的算命師總是不會把話說得太滿,而是模棱兩可,富有哲理和象征含義。把這些卦詞記錄下來,從某些方面來看,也可以當成哲理感悟來閱讀。但是,算命就是算命,算命永遠也不會成為哲學。除非我們像孔子那樣把傳自先王的任何遺跡都當成偶像來頂禮膜拜,否則,我們就只好承認:《周易》就是算命術,而且僅僅就是一種算命術。
找本《易經》回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