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招財魚魚鰓發黑,招財魚發紅怎么辦

    內容導航:
  • 招財魚鰓兩側發黑是怎么回事啊
  • 我的招財魚為什么不吃東西了?
  • 我養的招財發現魚身上發黑,有黑點是怎么回事?
  • 我家的招財魚身上發紫.紅.青,有腐爛癥狀,躺在魚缸底下不動,這是怎么...
  • 發財魚身上出現黑點,以及爛尾
  • 紅尾招財魚尾部很多黑癍怎么回事
  • Q1:招財魚鰓兩側發黑是怎么回事啊

    正常!

    Q2:我的招財魚為什么不吃東西了?

    鯉魚為鯉形目、鯉科、鯉屬的一種經濟魚類,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是我國最重要的養殖魚種之一,常見品種有鱗鯉、鏡鯉、紅鯉、荷包鯉等地方品種及豐鯉、穎鯉、建鯉、全雌鯉等優良品種。
    ⅰ 生物學特性
    一、形態特征
    魚體呈梭形而略扁,背部灰黑,腹部淺白或淡灰,側線下方及近尾柄處金黃色(體色也依品種而異,有金黃色、桔紅色、粉紅色等)。口端位,馬蹄形,觸須2對,頜須約為吻須的2倍長。鱗片較大。個體較大,常見的有0.5~2.5kg,最大可達15kg以上。
    二、食性與生長
    鯉魚為雜食性底層魚類,體長3厘米以下的魚苗主要吃食輪蟲和小型枝角類,3厘米以上主食枝角類、橈角類、搖紋幼蟲和其它昆蟲幼蟲,體長20厘米以上就以搖紋蟲和纖毛類為主要食物,一齡以上則以底棲物如昆蟲螺蜆以及水生維束植物碎片為食,其它如藻類同樣常在腸中發現。因食性雜、食物廣,生活條件要求不高,生長快,一般二齡可達商品規格,若用配合飼料飼養,一齡便可達商品規格。
    三、生活習性
    鯉魚喜居水體下層,最適生長水溫25-32℃,高于32℃或低于15℃生長明顯減緩,低于10℃停食。適宜的溶氧量為4.5mg/l以上,低于2mg/l則少吃,1mg/l就停食并浮頭。
    四、繁殖特性
    一般二齡性成熟,有些個體一齡亦可成熟。產卵季節隨地區而異,3-8月均可產卵(以4-6月為盛產期),為分批產卵型。產卵場多在淺水湖灣或河灣水草叢生地帶,卵粘性很強,產完后即牢固粘附在水草上,懷卵量因年齡和個體大小而異,15-80萬粒不等,卵子產出后,在15-20℃水溫下經4-6天即可孵化出苗。
    ⅱ繁殖
    一、親鯉選擇與飼養
    1選擇標準:體型好,活動力強而無傷,體長與體高之比為3:1,具有典型的品種特征。雌魚至少2冬齡,體重1.5kg,雄魚2冬齡1kg以上為好,初次性成熟和衰老期的鯉魚,其懷卵量和卵的品質均較差,故不宜作親魚。
    2、性別鑒定
    非生殖季節:雌魚體寬,背高,頭小,腹部較大而柔軟,胸腹鰭小而園寬,泄殖腔扁平或稍突出,有輻射折;雄魚體狹長,頭較大, 腹部小而硬,胸腹鰭大而尖長,肛門略向內凹,無平行皺折。
    生殖季節:雌魚腹柔軟呈園囊形,肛門和生殖孔較大,略紅而突出;雄魚腹部較小,鰓蓋、胸、腹鰭具有明顯的副性征"追星",肛門和生殖孔內凹,不紅腫,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3、飼養管理
    (1)飼養:親魚培育池塘1-2畝,水深1.2米左右,避風向陽,注排水方便,每畝放150-200kg.人工繁殖時,為防止其自行交配產卵應將雌雄分開。放前用生大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消毒。
    (2)管理:強化親鯉培育,可投喂豆餅、蠶蛹、魚粉等高蛋白飼料。近年來,有些廠家開發有親魚飼料,該料富含ve及其它維生素,可促進發育和提高抗應激能力,效果良好。同時,在飼養過程中要注意調節水質,常加注新鮮水,保持微流水,以刺激性腺發育。
    二、催產和孵化
    1、催產時機:當水溫上升并穩定在16℃以上便可催產。通常在清明至谷雨期間,寒潮過后,氣溫回升并穩定時即可催產。
    2、催產方式
    (1)自然產卵型因其投資與規模均較小,是一種很普遍的方式。
    a產卵池:面積0.5-1畝,水深1.2米,注排水方便的池塘即可。用生石灰消毒后一周即可放魚。
    b人工魚巢:用以粘附魚卵。選擇質地柔軟、韌性好、無毒、不易腐爛的材料制作,如松樹枝、棕片、聚乙烯片(編織袋)、楊樹根等,使用前要清洗、扎把、消毒(0.3‰甲醛或孔雀石綠)。稻草因易腐爛不宜作魚巢。
    c孵化池:又可作魚苗培育池,面積宜小(1-2畝),淤泥少、水深1米經消毒的池塘。進出水口均需加密眼網片過濾,防止雜質入池和魚苗逃出。
    d并池產卵:按雌雄之比為1:1-1.5把35-30組成熟度好的親鯉并池,緩緩加入新水。同時在水面上拉細鐵絲1-8根,鐵絲上懸掛人工魚巢(或者用竹子一破為二將其夾在中間放于水面)。通常每組親魚應配備4-6只魚巢。
    e 管理:一般在22:00-9:00產卵,延續2-3天,故應每天下午檢查并清洗魚巢,將粘有卵的魚巢移入孵化池,同時補充新魚巢。若并池后產卵不好,則可降低水位讓陽光照曬,飼料中也可多加些ve,或用微流水刺激。為保證魚苗整齊度,應將同一天的卵一齊入孵,這樣也可防止因魚卵粘結成塊而增加瞎卵數。
    (2)人工催產:多見于魚種場
    a催產劑的注射: 每kg雌魚用人工絨毛膜促進性腺激素(hcg)600-1000iu或促黃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30-50微克,或者將其減量混合使用,雄魚劑量減半。一般在晴天下午6時按預定劑量在胸鰭基部一次注射到胸腔,隨即移入產卵池中,并加注新鮮水半小時,水溫18℃6-15小時后即可發情產卵(水溫越高,效應時間越短,反之相反)。
    b產卵和受精:催產后的親魚可在池中自行產卵,辦法同(1)。若行人工采卵,可在魚發情高潮前撈起,用毛巾擦去魚體水分,將卵擠入干瓷盆中,并迅速擠入精液,用羽毛攪拌,讓其充分受精,然后將受精卵均勻涂抹在魚巢上,放到孵化池孵化。或者用滑石粉溶液脫粘后行流水孵化。水溫16-22℃時3-5天即可出苗。
    3 管理:
    (1)自然孵化:每畝池塘放30-50萬粒受精卵,應將同一天的卵一齊放入方可保證魚苗規格整齊。特別應注意防止水霉病,可用0.3‰甲醛或孔雀石綠事先浸洗粘有卵的魚巢。(2)脫粘孵化:關鍵是調整水流流速,以魚卵不下沉而懸浮于水中為度。同時要防沙窗堵塞。在有魚苗孵出時就略微降低流速,防止水流過急對魚苗的體力消耗。
    提高孵化率是人工繁殖的關鍵,影響孵化率的原因主要產卵期天氣突變,水質不好,溶氧低,魚卵被霉菌寄生等,應設法防止其危害。
    ⅲ苗 種 培 育
    分夏花和規格魚種的培育。
    一、夏花培育
    1池塘準備:選擇1-2畝,水深0.8-1.2米,少淤泥,東西向魚池,按常規方法清整、消毒.
    2施肥(又稱肥水下塘):魚苗下塘前7-10天,可將已發酵的糞肥施入,如豬牛糞便150-300kg/畝(5挑左右),也可施5-10kg/畝的無機肥料(化肥、磷肥等),同時進行生石灰消毒(用量150kg/畝),一周后魚苗下池正好是輪蟲高峰期,魚苗適口餌料充足,生長健壯。
    3放苗:放魚苗前先用密眼網拉空網除野雜,還可放廉價的花白鰱苗種50-80尾進行試水,證明一切安全后即可放魚,10-25萬尾/畝。
    4清水下塘:不施基肥,直接將魚苗放入,此法因水中適口餌料輪蟲較少,不夠吃,因此魚苗體弱,成活率也低。
    5管理:
    (1) 適時補料:魚苗入池后,在前幾天生長特別快,往往會出現天然餌料不足,因此要注意補料。常用黃豆加熟雞蛋黃打漿潑灑投喂。每天每畝用2-4kg黃豆加3-5個熟蛋黃磨成漿立即潑灑投喂,重點喂池邊附近幾米的水面。也可每三天潑一次過濾后的新鮮豬血。豆漿既可直接被苗種吃掉一些,也可以培肥水質,豐富天然餌料。目前,市場上也有魚苗料流通,形似微囊或粉料,可從6-8分開始投喂,既可補食,又可誘使魚苗搶食,從而促進消化道發育,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壯苗。
    (2) 追肥和管水:每三天一次施追肥,讓水中輪蟲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也可每天從較肥的成魚池中抽部分水加到魚苗池既能為魚苗增加天然餌料,又能防止加機井水過多而導致氣泡病的發生。每周應換水1/3-1/2。
    (3) 仔細觀察:魚苗培育過程中應加強巡視。觀其活動、吃食、生長、水質變化,有無敵害、病害等情況。同時應對魚苗適時分池,防止過密導致規格參差不齊。必要時還需拉網鍛煉魚苗增強耐力。
    二規格魚種培育:經夏花培育,魚苗體長與體重均增長許多倍,適應能力也增強許多,食性變化已具有了品種的特征,開始喜好精料,故應盡早平穩過渡到吃配合飼料。飼養方法有:
    1單養法:選2-4畝,水深1-1.5畝,經消毒的地塘,放夏花魚種3000-6000尾/畝,投喂配合飼料或豆餅、蠶蛹、魚粉混合物,要求飼料蛋白質35%以上,每天8-12次,投餌率5-8%。
    2混養法:將鯉魚夏花與其它魚種混養,可以鯉魚為主或為輔。若以鯉魚為主,則應加強飼料投喂,若以花白鰱為主時可適當培育水質,若以草魚為主,則鯉魚宜少放。
    3飼養管理
    (1)早開食魚苗開口越早,生長起點越早,生長就越好。應力求盡早平穩過渡到用全價配合飼料投喂。
    (2)狠抓旺食魚種前期(特加是寸片到25-30時間內)生長特別快,體長體重增長均快,需要的飼料也較多,此時應加強投喂,有些漁民此期投餌率超過10%。
    (3)投料堅持定質、定時、定位、定量"四定",按魚種采食節律予以投喂。
    (4)日常管理做好早、中、晚"三巡四查",掌握氣候、魚情、病情,保持魚快速生長,同時還要定期注水和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ⅳ成 魚 養 殖
    鯉魚分布廣,養殖方式也較多,如池塘、網箱、流水、圍欄、稻田、山坪塘等養殖形式,此處介紹池塘養殖,其余養殖方式請讀者參閱有關書籍。
    一、以鯉魚為主的養殖模式
    魚池大小不限,不過大池塘餌料系數會偏高,水深1.2-1.5米,也可將不同大小的鯉魚種分期分批放入,便于輪捕輪放。
    這種模式以投喂配合飼料為主,粗蛋白質30%以上,投4-6次/日,投餌率3-8%,其管理要點除傳統的"水、種、餌、密、混、輪、防、管"八字精髓外,還有新"十字"方針:種優、料精、水好、管理精細。雖然新"十字"方針前六字與老"八字"經驗相似,但新時期應包含新內容,或是強化或是補充,此處重點強調精細管理,就是要求飼養管理人員不能疏忽任何一個環節。哪怕是一分錢的投入,也要計算其產出怎樣,只有如此,才會有高效益的保證。
    二、以鯉魚作配養的放養模式
    1.草魚或團頭魴為主的模式:草魚或團頭魴60%、鯉魚15%、花白鰱、鯽魚共25%,適宜于水源好,草料較多的地區。
    2.花白鰱為主的模式,花白鰱50%、鯉15%、草、魴、鯽30%,適合較肥的水體。
    3.斑點又尾鮰為主的模式叉尾鮰60%、鯉魚10%、花白鰱、魴30%。
    4.鯽魚為主的模式:鯽魚60%,鯉魚10%,草魚10%,花白鰱20%
    ⅴ魚 病 防 治
    一、痘瘡病:癥狀:病魚早期體表有乳白色小斑點,病情加劇此斑點蔓延至全身。患部表皮存有乳白色的石蠟狀增生物,當增生物長大后即自行脫落,不久又長出新增生物,輕則影響生長,重則至魚死亡。病源:由皰疹病毒引起。流行病學:主要危害一齡以上鯉,秋委多發,不易導致死魚,主要影響生長。防治:①魚池徹底消毒,魚種入池前嚴格消毒。②采用氰霉素水溶液浸洗,連用3天。
    二、癤瘡病:癥狀:背部皮膚與肌肉組織發炎,后潰爛成膿瘡,手摸有浮腫之感。膿瘡周圍發炎、充血、充血,鰭條糜爛成刷狀(漁民又叫掃帚鰭),嚴重者腸道出血發炎。病源:癤型氣單孢菌。流行病學:多見于以花白鰱為主的混養魚池。無典型發病季節。常年均可發生。防治:①魚種、水體、池塘徹底消毒;②操作小心,防止魚體受傷;③用環丙沙星80mg/kg飼料制成藥餌內服,結合1ppm漂白粉水體消毒,連用3天。
    三、爛鰓病(俗稱烏頭瘟):癥狀:離群獨游,少食,體色發黑,特別是頭部烏黑。鰓絲腐爛,帶有淤泥,鰓蓋內表皮充血,中間部分表皮被腐蝕成一個園形或不規則透明小窗(又稱開天窗),鰓絲腐爛。病源:魚害粘球菌。流行病學:危害多種魚類,水溫20-32℃最易暴發,冬季此病少見,常與赤皮、腸類病并發。防治:①平時發病前水體用漂白粉消毒,特別是高溫季節;②用紅霉素100mg/kg飼料或恩諾沙星80mg/kg飼料拌料內服;③用土霉素0.1ppm潑灑消毒池水。
    四、豎鱗病:癥狀:病魚體表粗糙,部分鱗片(多數在魚體后部)向外張開象松球,故有松球病之稱;鱗囊內積聚著半透明或含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故又稱鱗立病。用手指在鱗片上稍加壓力,滲出液就從鱗片下噴射出來,鱗片也隨著脫落。脫鱗處形成紅色潰瘍,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狀。2-3天后終于死亡。病原水型點狀極毛桿菌。流行病學此病主要危害鯉魚、鯽魚、草魚、白鰱。疾病有兩個流行期:一為鯉魚產卵期,二為鯉魚越冬期;但一般以4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主要流行季節。死亡率達45%,最高的可達85%。防治:① 魚體受傷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在拉網等操作時一定要仔細,防止魚受傷。② 魚體、水質、池塘消毒。③ 用50-80mg/kg飼料土霉素或金霉素制成藥鉺投喂。
    五、腸炎病:癥狀:俗稱爛腸瘟。病魚腹部膨大、呈現紅斑、肛門紅腫突出似火山,嚴重時鰭條亦蛀蝕破爛。剖開魚腹,可見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炎,輕者僅前腸或后腸呈現紅色,嚴重時則全腸呈紫紅色;腸內一般無食物,含有許多淡黃色的粘液或血膿。病原:腸型點狀產氣單孢菌。流行病學草、青、鯉魚中非常普遍,死亡率很高,一般死亡率在50%左右;此病在一年中可表現出兩個明顯的流行季節,5~6月和8~9月多發。此病往往和細菌性爛鰓病同時并發。防治:①磺胺胍治療:每10公斤吃食魚第一天用藥1克,第2~6天的用藥量減半。②治療腸炎與爛鰓病并發時,全池遍灑2-3ppm五倍子,同時連續6天投喂呋喃唑酮藥餌,藥量為每天10公斤魚用藥100毫克;病情嚴重時,呋喃唑酮的首次用量加倍。③按每10公斤魚用大蒜50克拌料投喂,每天一次,連喂3天。
    六、膚霉病:癥狀:霉菌最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到病魚有什么異常,當肉眼看到時,菌絲已在魚體傷口侵入,向內外生長,當受傷較深時,霉菌可向內深入肌肉,蔓延到組織細胞間隙,向外長成的菌絲,似灰白色棉毛狀,故稱"長毛或白毛病"。魚體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魚焦躁不安,運動不正常,產生與其它物體磨擦現象,以后魚負擔過重,患處肌肉腐爛,病魚行動緩慢,食欲下降,終歸死亡。在魚卵孵化過程中,此病也常發生。受害的魚卵上,可見至菌絲侵附在卵膜內,卵膜外的菌絲叢生在水中,故有"卵絲病"之稱。被寄生的魚卵,因其菌絲呈放射狀,故又有"太陽籽"之稱。病原:水霉和綿霉屬真菌。流行病學:一年四季都有此病出現,全國各養魚地區均有流行。此類霉菌對寄主無嚴格的選擇性,各種飼養魚類,從卵至各種年齡的魚都可感染。魚卵孵化季節,一般在春季水溫上升到18℃左右開始,此時的水溫最適宜于水霉菌的生長繁殖。在親魚產卵后,水霉菌先在未受精的魚卵上生長、繁殖,在適宜條件下,連續用無性繁殖形成動孢子囊的方式。放出大量動孢子感染受精的魚卵,因此在受精的魚卵上常可鏡檢到萌發的菌絲體。此種已感染的魚卵,在開始感染的初期,其胚胎發育尚能正常進行,但在后期,當菌絲進入內部,或卵膜外部全被包圍,加之受到臨近死卵嚴重感染水霉的影響,使魚卵胚胎發育中途死亡。特別在陰雨天,水溫低(15~20℃)時,極易發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魚卵因感染水霉而死亡。防治:①魚池用生石灰清塘,可以減少此病發生。②在捕撈、搬運和放養過程中要盡量仔細,勿使魚體受傷,同時注意合理的放養密度,能預防此病發生。③勿收集魚體受傷的魚作親魚;親魚進池前,用不著%孔雀石綠軟膏或適量的磺胺藥物軟膏涂抹魚體。④發病時,可采用0.15~0.2ppm的亞甲基藍全池遍灑。⑤對魚卵水霉病的預防:首先應設法提高受精率,控制在良好的天氣條件下產卵;其次,對魚巢上的卵進行淋水孵化,可以減少或中斷水霉動孢子對魚卵的感染機會,能獲得較高的孵化率。⑥對粘性魚卵在池塘孵化時,可用法7ppm的孔雀石綠浸洗10~15分鐘,連用2天,以后每天早晨和傍晚用70~100ppm的溶液10~15公斤在孵化架附近水面遍灑一次,直到魚苗孵出時為止。⑦采用流水孵化的魚卵,每隔6~8小時加孔雀石綠溶液一次。直到魚苗孵出時為止。
    七、鯉蠢病:癥狀:輕度感染時無明顯變化。嚴重時可見腸道被堵塞,并能引起腸粘膜發炎和貧血,偶爾能見到死亡。病原:鯉蠢絳蟲。流行病學:主要危害鯉魚、鯽魚成魚,以4~8月多見。防治:敵百蟲拌料內服。
    八、鯉嗜子宮線蟲病(又稱紅細線蟲病):癥狀:鱗松散,鱗片周圍肌肉充血、發炎、潰爛。易引起水霉病并發。蟲體寄生的鱗片下呈現出紅紫色不規則的花紋,掀起鱗片便可見紅色的蟲體。病原:鯉嗜子宮線蟲。流行病學:多危害鯉魚成魚,冬季蟲體就寄生在鱗片下,只是蟲體較小而不表出疾病,到春季水溫變暖時,蟲體生長加速而致魚發病。防治:① 生石灰嚴格消毒,殺死幼蟲。②用碘灑或1%高錳酸鉀擦洗患處,或用2%的食鹽水浸洗10~20分鐘。

    Q3:我養的招財發現魚身上發黑,有黑點是怎么回事?

    一般藥浴的效果會更加好,每天可用15克/噸魚大夫硝汞綠侵洗魚3-7天,還可以用白點病治療液。咨詢下YDF魚大夫,會有很大的幫助的。如果經常換水,魚兒就出現身體長黑斑的情況,那么可能是因為水質不適的原困。 所以,在換水的時候最好將新水的質量調試到和舊水一樣,避免出現任何誤差,也避免魚長黑斑。建議加點YDF轉水寶,調節下水質。當魚受到驚嚇,身體就會出現黑斑,但這是身體在受到刺激后的正常反應,一段時間魚平靜之后,黑斑也會自動消失。

    Q4:我家的招財魚身上發紫.紅.青,有腐爛癥狀,躺在魚缸底下不動,這是怎么...

    一、觀賞魚病種類概述通常將魚病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由有生命的動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細菌以及單細胞藻類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稱微生物魚病。由于微生物魚病大多發病急、傳播快、發病率與死亡率較高,有較強的傳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稱之為傳染性魚病。由動物性寄生蟲引起的魚病稱寄生蟲魚病,其特點一般是發病和傳播較慢,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防治也較容易。另一類主要是由水體環境的機械、物理、化學等非生物因素或魚體生理機能失調所引起機體的代謝障礙或機能紊亂而導致的魚病稱為非生物性魚病。此類魚病的種類很多,危害較大,涉及面也較廣。只要加強管理,做好預防工作,此類魚病可避免發生。
    二、病毒引起的疾病 1.出血病
    [病原體] 為皰疹病毒。
    [癥狀] 病魚的體表發黑無光澤,口腔、肌肉、各種鰭條基部都充血;有時鰓蓋、頭部、腹壁也有充血現象;鰓絲呈鮮紅的點狀或斑塊狀充血;嚴重的病魚,因其他器官組織大量充血,使鰓失血而呈蒼白,表現出“白鰓”。此外,眼球突出,腸道和各內臟器官表現充血。病魚食欲不振,行動遲緩,常離群獨游或回旋慢游,體質消瘦,肌肉萎縮,以致死亡。發病季節多在6~9月,水溫在25~30℃最為流行,死亡率頗高。
    [治療方法]
    (1)充分照射陽光,并降低水溫至25℃以下,持續10天左右可見療效。
    (2)用1%食鹽水洗浴,持續1周。
    (3)用大黃和楓香樹葉0.25~0.5千克研成粉—末,經煎煮或熱開水浸泡后,配以餌料制成藥物餌料喂飼病魚,連續5天,同時在水族箱中連續2天旅用敵菌靈百萬分之零點六(0.6ppm)。
    (4)用敵菌靈百萬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銅、氯化銅、硫酸銅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或大黃浸取液進行水浴治療,有較好效果。2.痘瘡病——又名淋巴囊腫病毒癥。
    [病原體] 由皰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癥狀] 發病初期,病魚的皮膚表面出現許多白色小斑點,覆蓋著二層白色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白色斑點的數目逐漸增多,區域擴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漸增厚,有時厚度可達1~5毫米,形成石蠟狀的“增生物”,表面組織由柔軟變成軟骨狀的結締紐織。這些“增生物”增長到一定程度后,會自動脫落,接著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現新的“增生物”。這些“增生物”如果占了魚體表面積的大部分,就會嚴重地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體消瘦,游動遲緩,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對魚影響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溫15℃左右時出現病例。由于此病流行不廣,甚少發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視。
    [防治方法] 此病可用左旋體氯霉素治療;小魚可用濃度為百萬分之零點二二五(0.225ppm)的藥液浸洗,個體大的魚可以注射此藥,均能獲得一定的療效。
    其它方法:
    1、強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金魚、紅鯉、錦鯉在越冬前有一定肥滿度,增強抗低溫和抗病力。
    2、經常投喂水蚤、水蚯蚓、搖蚊幼蟲(血蟲)等動物性鮮活食料,加強營養,增強對痘瘡病的抗病力。
    3、用紅霉素10ppm濃度浸洗50-60分鐘,對預防和早期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
    4、用紅霉素0.4ppm~1.0ppm濃度全池遍灑, 10天后再施用藥一次,有一定的療效。
    5、用紅霉素10ppm濃度浸洗后,再用呋喃西林0.5ppm-1.0ppm濃度全池遍灑,10天后再用同樣濃度全池遍灑,有一定的療效。
    三、細菌引起的疾病
    細菌引起的常見疾病有以下幾種:1.細菌性爛鰓病
    [病因] 一是原生動物、單殖吸蟲、甲殼動物等引起;二是水生藻狀菌,如鰓霉引起;三是由細菌引起。
    [病原體] 魚害粘球菌。
    [癥狀] 病魚鰓部常充滿粘液,鰓絲和鰓蓋骨內表皮均有出血現象,鰓絲由紅變白,逐漸腐爛并帶有污泥,最后發展到全鰓,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放入百萬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霉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霉素、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痢特靈等溶液中浸泡30分鐘;或用11.5%濃度的氯胺丁0.02克溶于10千克水中,將魚浸洗15~2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遍灑消毒治療;養魚的容器及所有的用具,用百萬分之八(8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滅菌。
    2.細菌性腸炎
    [病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潔的食物或攝食過飽、腸道脹飽、排泄受阻,最后由細菌感染腸道引發腸炎。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桿菌。
    [癥狀] 病魚常常腹部膨大,呈現紅斑,肛門突出,魚體呈呆滯,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動,體肌作短時間的抽搐,不進食,糞便白色。剖開魚腹,可見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炎,輕者僅部分腸道出現紅色,嚴重時全腸呈紫紅色,腸內無食物,充有淡黃色的粘液和血膿。
    [治療方法] 治療腸炎的方法較多。市場銷售的藥物也較多,內服藥如納克菌、魚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藥如浴菌潔、呋喃西林、慶大霉素、土霉素、痢特靈等藥物經稀釋后潑灑或浸浴,均能取得較好療效。
    3.白皮病——又稱白尾病
    [病因] 由于水質不潔,特別是水族箱中的糞便沒有及時清除,或因捕撈運輸、放養、移箱時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導致病原菌感染。
    [病原體] 為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稱為白皮極毛桿菌。
    [癥狀] 發病開始時,只在背鰭基部或尾柄處出現一小白點,隨即迅速擴大,從魚體背鰭向后蔓延,以致背鰭與臀鰭間的體表至尾鰭全部發白。隨著病情加劇,病魚游泳能力明顯減弱,體軀平衡失控,頭部朝上,尾鰭朝上,與水面垂直作上下游動和掙扎,不久即死亡。每年5~8月間為此病流行季節,魚發病后2—3天即死亡,死亡率極高。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霉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霉素水溶液浸洗30分鐘;也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潑灑于水族箱中消毒治療。4.白頭白嘴病
    [病原體] 為粘球菌一種,與上述爛鰓病病原體球菌的形態很相似。此菌為好氣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最適宜pH為7.2左右,pH在6.0~8.5之間都能生長。
    [癥狀] 發病時,病魚的額部和嘴部周圍的細胞壞死,色素消失而表現白色,病變部位發生潰爛,有時帶有灰白色絨毛狀物,因而呈現“白頭白嘴”癥狀。在水面游動之病魚,癥狀尤為明顯。當病魚離水后,癥狀就不顯著。嚴重的病魚,病灶部位發生潰爛,個別病魚頭部出現充血現象,有時還表現白皮、白尾、爛尾、爛鰓或全身多粘液等病變反應。病魚一般體瘦、發黑,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游泳緩慢,不斷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種暴發性疾病,發病極快,傳染迅速,一日之間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節性比較明顯,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為發病高峰。
    [防治方法] 防治時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漂白粉灑入魚箱作消毒處理,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五至零點七(0.5~0.7ppm)西力生(含2.5%氯化乙基)灑入,效果都很好。
    5.出血性腐敗病——又稱赤皮病、赤皮瘟。[病原體] 為熒光極毛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癥狀] 為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明顯,背鰭或全部鰭的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常爛去一段,鰭條間的組織也被破壞,呈破爛的紙扇狀(又稱蛀鰭);有時病魚的上下顎和鰓蓋部分充血,現塊狀紅斑,有時也充血發炎。在鱗片脫落處和鰭條腐爛處往往長有水霉。此病流行區域比較廣,且終年可見,常與爛鰓、出血癥并發。當魚體受傷時,致病菌乘機侵入魚體,容易發生此病。當冬季水溫極低時,魚體皮膚也會因凍傷而發生此病。
    [治療方法] 可用1%食鹽水,或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唑酮,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6.豎鱗病——又稱立鱗病、松鱗病、松皮病等。
    [病原體] 為一種與水型點狀極毛桿菌類似的細菌。
    [癥狀] 病魚表現的癥狀特點是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部分鱗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它的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含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和皮膚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癥狀。病魚游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當水質不清潔,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飼養水溫過高,以及當魚體鱗片被劃破等情況下易患此病。金魚、錦鯉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較流行,在熱帶觀賞魚中,攀鱸科、斗魚科和鳉魚科等泡沫卵生魚類常患此病。此病難以治愈,即使治愈后,色彩、光澤、體態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浸入濃度為五萬分之一單位的四環素溶液中洗浴1小時;還可用2%的氯化鈉溶液與3%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洗浴10分鐘;或用氯霉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靈溶液,或慶大霉素溶液浸洗,還可用上述藥液的1%稀釋成低劑量潑灑,堅持數日均可見效。7.癤瘡病
    [病原體] 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大小為(0.5~0.6)微米×(1.0~1.4)微米,單個或兩個相連,極端單鞭毛,無莢膜,無芽孢。瓊脂菌落呈圓形,直徑2~3毫米,灰白色,半透明,最適培育溫度25~30℃。
    [流行與危害]由于病灶在魚體背鰭基部兩側,以及癤瘡僅在皮膚局部小范圍內充血發紅,而且病灶向外突出形成癤瘡,所以不易形成流行病。因此,無明顯的流行季節,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主要危害鯉、草、青等魚。
    [癥狀] 此病又稱瘤痢病,病灶部位不定,通常在魚體背鰭基部兩側,皮下肌肉組織出現1個或幾個紅腫的隆起,形似膿瘡,用手觸摸,有柔軟浮腫的感覺。隨著病情的發展,肌肉組織呈現出血、體液滲出,繼而壞死、潰瘍。由于患部在背鰭基部兩側,故導致病魚鰭基部充血,鰭條散開,病情嚴重時,腸道也有充血發炎癥狀。
    一般可根據癥狀診斷。當癤瘡部位尚未潰爛時,切開癤瘡,明顯可見肌肉潰瘍,有膿血狀的液體。涂片檢查時,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大量的細菌和白血球。
    [防治方法]
    (1)預防
    ①在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魚體受傷。
    ②藥物消毒,用2克/立方米水體呋喃唑酮藥浴魚體30分鐘,可消毒受傷部位,防止細菌感染。(2)治療 (內服與外用)
    ①內服磺胺類藥物,混合飼喂,連用5天;
    ②內服呋喃唑硐,每天1次,混合飼喂,連用20天。
    ③內服抗生素類,連用10天;氯霉素,連用5~10天;四環素,連用10天。
    ④內服氟哌酸,拌入飼料投喂,每天1次,連用3天為1個療程。①預防此病應保持水質清潔,防止魚外傷。
    ②待膿瘡成熟后開刀排膿,再用呋喃西林水沖洗干凈,涂呋喃西林干粉或抗生素粉劑均可收到較佳效果。嚴重者立即淘汰,發現身上有鼓皰者撈出單獨治療。
    ③大型魚可肌肉注射青霉素4~8萬單位或用藥液沖洗瘡面。
    8.打印病——又稱腐皮病。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菌的點狀亞種,屬革蘭氏陰性菌。
    [癥狀] 病魚通常在肛門附近的兩側或尾柄部位(極少數在身體前部)、皮膚、肌肉開始發炎,出現紅斑,有時似膿皰狀。隨著病情發展,該部位的鱗片脫落,肌肉逐漸腐爛,形成邊緣充血發紅、呈圓形或橢圓形病灶,好象打上一個紅色印記,故稱之為打印病。病魚身體瘦弱,游泳遲鈍;發病嚴重時,可陸續出現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或魚體受損傷時,常會感染此病。沒有明顯的流行季節。
    [治療方法] 可參照其他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的魚病的治療方法。9.爆發性出血病(細菌性敗血病)
    [病原體]:目前經初步鑒定,病原體共分三個類型,(1)魯克氏耶爾森氏菌。(2)氣單胞菌。(3)弧菌。魯克氏耶爾森氏菌是一種適宜在20℃以下生長的病原菌。此菌出現的最適時間為每年的3-4月。這期間發生的爆發性流行病的病原菌主要為此菌。氣單胞菌和弧菌為溫水型細菌。適宜生長溫度為20- 30℃之間。因此,從5月底一直延續至整個高溫季季節)。檢查病魚時,均可查到這類菌。由于該病的病原菌產生毒素,引起病魚溶血、出血、組織損壞嚴重。肝功能障礙、腎功能障礙、胰功能障礙,垂死的病魚發生尿毒癥及肝昏迷而死。水溫高時病原菌繁殖快。該病是由多種細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癥,故又叫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簡稱細菌性敗血癥。
    [癥狀與診斷]:患病早期,從外觀觀察,病魚的口腔、腹部、鰓蓋、眼眶、鰭及魚體兩側呈輕度充血癥狀。剖開腹腔,腸道內尚見少量食物。隨著病情的發展,上述體表充血現象加劇,肌肉呈現出血癥狀,眼眶周圍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紅腫。剖開腹腔明顯可見,由于內臟器官(肝、脾、腎等)受到損害,導致腹腔內積有黃色或紅色腹水,肝、脾、腎腫大,腸壁充血,充氣且無食物。鰓灰白顯示貧血,有時呈紫色且腫脹,嚴重時,鰓絲末端腐爛。3-4月,病魚出現的體表發炎充血癥狀是:頭部、嘴、鰓蓋、眼眶等部位以及體表兩側,腹鰭下和尾柄處為甚,有的病魚可見突眼、鰓貧血、內臟器官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炎,有時也可見到腸道內充氣腫脹。5月后的病魚癥狀是體表多以鰓蓋下緣、鰭基和內臟充血發炎,有時口腔、肌肉也同時充血發炎。由于在這階段病魚臨床癥狀出現較復雜,有時體癥出現并不明顯,魚即死亡,同時每條病魚的癥狀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很難有一絕對的界限。
    [治療方法]
    1、徹底清洗魚缸。
    2、用藥:
    達克菌(淡水魚用)
    治療:第一天殺滅魚體外寄生蟲
    消毒:下列魚藥中任選一種
    生石灰、優氯凈、三氯異氰尿酸、二氧化氯制劑(百毒清、滅毒王、魚蝦安等)按使用說明施用、滌菌凈。
    四、真菌引起的疾病
    1.膚霉病——又稱水霉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
    [病原體] 為水零屬、綿霉屬、異霉屬、絲囊霉屬、腐霉屬等種類。
    [癥狀] 當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皮膚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皮膚,霉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霉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于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欲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觀賞魚感染霉菌時,還受其光照時間長短的影響。較長時間的陰雨連綿,或室內燈光、日光等光源不足,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魚體,通常皮膚布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后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于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霉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欲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膚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為了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盡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病的發生。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霉病時,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加l%食鹽浸泡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藍溶液浸泡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二(0.0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潑灑入水族箱,以抑制霉菌的孳生。還可用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霉的生長。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2.鰓霉病
    [病原體] 為鰓霉屬。
    [癥狀] 當孢子散落在水中時,碰上魚鰓,便粘附在魚鰓上,侵入其組織里生長,發育成菌絲,不斷分枝,在鰓小片內像蚯蚓一樣穿來穿去,破壞組織,把正常的鮮紅鰓絲變成粉紅色,顯示出嚴重的貧血狀態。隨著病情的發展,呼吸機能嚴重地受到阻礙,以至引起病魚死亡。病程往往表現為急性型。當開始發病時,發現少數魚死亡,但到第2~3天,會突然出現大批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時,有機質過多而使水體變質時,最適宜鰓霉的大量繁殖。
    [治療方法] 鰓霉病尚無較好的治療辦法,主要靠平時注意做好預防工作,保持水質的潔凈和用水的預先消毒。治療方法可以參照膚霉病的治療方法。

    Q5:發財魚身上出現黑點,以及爛尾

    (1)換水時應注意溫差過大,致使魚體“感冒”,讓病蟲乘虛侵害魚體。
    2)按每立方米水體用0.05—0.1克硝酸亞汞比例進行全池(缸)潑灑或者當水溫在15℃以下,可在50千克水中放入0.01克硝酸亞汞,將病魚浴洗0.5一l小時左右,然后用等溫新水過洗,再放回消毒過的新水池(缸)中,稍加綠水后靜養。但是要注意的是硝酸亞汞毒性大,應慎用。尤其小魚對藥液的抵抗力比大金魚弱,故藥液濃度要適當降低,浸洗時間要適當縮短。
    (3)在10千克水中放人紅汞(即醫用紅藥水)0.5—1毫升,浴洗病魚5—15分鐘。如果是成色,則可直接用紅汞搽擦局部或周身。后用新水過洗,再放入干凈新水中飼養,也可按l立方米水體(即l000千克)潑灑3—5(克)毫升紅汞使池(缸)水濃度為3—5毫克/升。隔2—3天后視病情狀況,可改用上述浴洗法治療一次,然后換入干凈新水(嫩綠水)飼養,同時延長日照時間,適當提高水溫、停食、增氧,可獲得滿意療效。
    (5)根據小瓜蟲不耐高溫的特點,放在太陽下曬,將水溫提高至30℃時,在魚的周身搽擦一次紅汞,再經新水過洗后撈人干凈等溫嫩綠水中飼養、停食、曬陽1周后更換新水即見痊愈。
    (6)在水溫20—26℃范圍內,每立方米水體(1000千克)用0.3克或0.4克孔雀石綠溶液浴洗病魚2小時,可以殺死小瓜蟲,對金魚也比較安全。

    Q6:紅尾招財魚尾部很多黑癍怎么回事

    你是不是換完水他才這樣的
    如果不是 就是你魚缸的水質不好 他總在適應 你應該給魚缸放點養魚用的鹽 或放點黃粉(日本的那種 10元多一個)或者你買一個紫外線燈(養魚專用的)一天點2個小時就夠啦 另外你的魚缸是不是水溫太低 你把水溫調到32度(可以起到殺菌作用) 過5天再調到30度 再過一周調到26到28之間 應該就行啦 問題不大 希望你采納 謝謝
    回答:你是不是換完水他才這樣的
    如果不是 就是你魚缸的水質不好 他總在適應 你應該給魚缸放點養魚用的鹽 或放點黃粉(日本的那種 10元多一個)或者你買一個紫外線燈(養魚專用的)一天點2個小時就夠啦 另外你的魚缸是不是水溫太低 你把水溫調到32度(可以起到殺菌作用) 過5天再調到30度 再過一周調到26到28之間 應該就行啦 問題不大 希望你采納 謝謝啦
    追問:換完水還沒事,過了幾天才這樣的,以前是換完水,就有點不適應,以前我換的水多,總覺得換多一點干凈點,后來聽說招財魚喜歡老一點的水,不喜歡新水,這幾次換的少,換完還沒事過了幾天才這樣了,我8點多回來,開燈就是白的,開到現在又好了,又恢復的差不多黑色,以前不會這樣的,
    回答:少換水 3天或4天換一次就行啦 一次換5分之一左右 水要困3天以上再用 每次換水都少放一點鹽 你就是換的頻率太高了水里有少量細菌 魚會適應一會 如果你老換他就老在適應 說以就會出現你這種情況 不要緊 你現在最好放些鹽 殺殺菌
    追問:我都是一個星期換一次,大概換三分之一吧到四分之一
    回答:行 那就不要緊 可能是魚身上長白毛啦 你就多放點鹽就行 另外水溫向我說的那樣做?
    大臉貓?2009年10月
    200
    其他答案(2)
    變白色?很不幸。。多數您是給商家給騙了。有些商家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之前也有人遇到和您類似的狀況。
    回答:有些招財魚在市場看的時候光鮮亮麗,不久褪色,就是被染色的魚。。
    追問:不是,養了幾個月了,有時會這樣,又是幾天都沒事,就是天黑了,回來一開燈,就會這樣,慢慢又恢復了,有是有沒事,
    回答:如果您可以確定不是上色的魚,那您可以做個實驗,白天他們的顏色應該是保持本色,然后您突然嚇他們一嚇,他們就會變白色,過度驚嚇他們也不好。知道的就這么多了。。在下才疏學淺,不好意思啊。我家也養。。不過一直保持水族箱的觀賞燈一直亮著,大概也就沒發生過您的情況吧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八字大運流年看疾病痊愈
    下一篇:下一篇:摩羯座女適合什么車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