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蘇州大師起名,蘇州周易起名大師

    內容導航:
  • 蘇州市起名寶寶起名大師最好的大師是誰呢?就想找專業的起一個?_百度知...
  • 蘇州有起名的專家嗎
  • 蘇州哪里什么地方、那位大師誰算命起名字算卦最準最,商丘市
  • 請大師幫忙起名字
  • 古人的字什么是怎么回事怎么解釋,怎么取啊 根據什么。
  • 古人個自雅號
  • Q1:蘇州市起名寶寶起名大師最好的大師是誰呢?就想找專業的起一個?_百度知...

    有那種起名字的軟件,自己看看,盡量減少當下特別熱門的用詞,免得名字太大眾化

    Q2:蘇州有起名的專家嗎

    西園寺那邊有家專門起名的店,我有很多同事生了寶寶以后,都是到那邊取得名字。
    老師是蘇州本地的,起的名字蘇州話聽起來也很順口。
    不過他非常忙,很少在店里。
    地址就在桐涇北路和留園路交界處,往北走幾十米,看到“周易起名”的牌子就到了

    Q3:蘇州哪里什么地方、那位大師誰算命起名字算卦最準最,商丘市

    不要信這些

    Q4:請大師幫忙起名字

    趙陽??
    朝陽(凌晨2點20分出生)夠早了吧~
    陽《===》楊

    Q5:古人的字什么是怎么回事怎么解釋,怎么取啊 根據什么。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關系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游,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游”也是同義。
    “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后世尊為“茶神”)字鴻漸,是取自《周易》“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 “仲”就是老二。漢代以后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系,如宋代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 “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有以號明志的,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還有在死后由門人、后人上的尊號(“私謚”),如晉代陶潛的靖節等。謚號,即死后由皇帝頒賜的榮稱。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岳武穆,清紀昀稱紀文達等。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如《水滸》里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大都準確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這些綽號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號之外,歷史上常常用來代替個人姓名的還有:
    1、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東漢孔融稱為孔北海,唐代韓愈稱為韓昌黎,柳宗元稱為柳河東或柳柳州、宋代蘇轍稱為蘇欒城等。以地名稱人在封建時代是表尊敬,叫做稱“地望”。
    2、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東漢發出“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豪言的馬援稱馬伏波(曾任伏波將軍),投筆從戒的班超稱班定遠(曾封定遠侯),三國嵇康稱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工部員外郎、左拾遺)等。
    3、以室名、齋名、軒名、堂名為號的。如王夫之號姜齋取自他的室名;辛棄疾的號稼軒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詩人蘇舜欽,流寓蘇州,筑滄浪亭,自號滄浪翁。
    4、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謝靈運和堂弟謝惠連都是詩人,被稱為大、小謝。唐代詩人中老杜(亦作大杜)專指杜甫,小杜專指杜牧。老蘇、大蘇、小蘇則指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5、以幾個姓并稱特定的幾個人。如“馬班”(或“班馬”)指司馬遷(《史記》作者)、班固(《漢書》作者);唐詩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韓柳”是韓愈、柳宗元。還有前面提到的大謝小謝合稱“二謝”,加上南朝號一詩人謝朓又合稱“三謝”;“二程”專指宋代學者程顥、程頤兄弟;蘇洵、蘇軾、蘇轍又合稱“三蘇”。
    6、在唐代還常以行第連同姓名官職等稱人。王維有詩題《送元二使西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詩中屢見《答王十二》、《問劉十九》之類的題目,都是以行第稱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韓愈是韓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還有此風習,如秦觀稱秦七、歐陽修稱歐九、黃庭堅稱黃九等。

    Q6:古人個自雅號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馀(增多)。曾點(小黑也)字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趙云字子龍(云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志著本人要出仕,進入社會。女子長大后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后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復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復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揚德行、寄托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系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后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系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游,字務觀。游、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梁鴻,字伯鸞。鸞和鴻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字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為輔助。
    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
    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徐干,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云,字子龍。《周易》說:“云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后果。
    于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后果。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簡。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瑾號“競雄”等。
    人鄭思肖,宋亡后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托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征,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云:“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洵),“千巖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巖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潁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癡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蕩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水淋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逵、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準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噱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后,又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干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并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佘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張籍)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秦七:秦少游
    黃八:黃庭堅
    柳八:柳宗元
    元九:元稹
    崔九:崔興宗
    李十一:李構直
    張十二:張賈
    李十二:李白
    韓十八:韓愈
    李二十:李紳
    白二十二:白居易
    六·十七:清代人,《游外詩草》和《臺陽雜詠》的作者。
    七·十一:清代乾隆年間進士,《西域聞見錄》作者。
    八·十六:乾隆年間封的將軍。
    九·十:嘉慶時做廣西提督。
    唐朝時,那些數字名則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間的排行。
    起號之風,源于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中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云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璜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唐宋時期,佛教在中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的腐敗無能,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子給自己起號。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瑾號“競雄”等。
    宋人鄭思肖,宋亡后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托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征,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云:“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詢),“千巖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巖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潁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癡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蕩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滸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逵、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準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噱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后,又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干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并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佘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張籍)
    如稱“地望”: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幾月份懷孕是屬兔子的
    下一篇:下一篇:女手相乾宮有紋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