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系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
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征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征,能開發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業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文殊菩薩能保佑兔年出生的人,增加創造力、開發力,使您在競爭中戰勝對手,使事業飛黃騰達,目前以寶華堂開光本命佛的效果較為明顯,因此兔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文殊菩薩之本命佛法像,能獲文殊菩薩保佑加倍,增長智慧,使學業事業順利,婚姻和諧,破除一切煩惱。
或謂其為已成之佛,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于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或謂其為實在人物,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謂,此菩薩生于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后至釋迦牟尼佛所出家學道。此外,亦有說文殊菩薩為諸佛菩薩之父母者。一般稱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佛之脅侍,分別表示佛智、佛慧之別德。所乘之獅子,象征其威猛。
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
親,這個不需要講究的。佛珠首先是僧人計數的工具,然后才是堅定信仰的示現,所以佛珠就是一個象征,讓我們始終感知佛就在身邊,所以顆數多少,大小多少,材質怎樣,那些都是形式而已,根本無需講究的。
一般的念珠粒數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至于意義,其實可以說有或沒有都對的,無非就是借助這些數字告訴我們一些含義,增進對佛法的了解罷了。不用太當真的。舉例如下:
1080顆,代表十界各有108種煩惱,合成1080種煩惱。
108顆,表示求正百八三昧,而斷除108種煩惱。
54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54個階位。
42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42個階位。
36顆,為108的3分之1,其含義以小見大。
27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27賢位。
21顆,表示十地.十波羅密.佛果等21位。
18顆,表示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14顆,表示觀音菩薩的14種無畏功德。
——這些佛珠的顆數和含義都出自《金剛頂瑜伽念珠經》,《木患子經》、《陀羅尼集經》、數珠功德經》和《文殊儀軌經》等佛經上。
木魚果菩提子
木魚果菩提子果實為稀有樹木種子,狀似木魚,故而得名。
木魚有警醒迷悟,促人精進之功能。肖兔之人善良,情商高,易盲心智入迷途,易犯桃花劫。因此佩戴木魚果,時刻有本命佛文殊菩薩庇佑,警醒其身,促其精進,趨吉避兇。如佩戴木魚果佛珠去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參拜,并念頌文殊菩薩心咒(智慧咒:嗡阿喇巴札那諦;發音:ōng ā rā bā zhā nà dǐ),肖兔之人可開啟智慧大門,事事如意。如請大德加持,并時常佩戴,并頌文殊心咒,可使肖兔之人名最上增益大吉祥;斷三界生死;消除一切惡趣;能滅一切災害;寂靜如見佛,無懼無畏;作一切事皆得安樂。
這種一定要真實的開光才行,并且質量也要有保證,我在順易堂請購過,還親自去看了他們的開光現場的,他們那里的開光很正式,就像舉行一個儀式一樣,有很多大師在同時開光,并且他們的本命佛都是國家級鑒定中心鑒定過的,可以在網上查得到的,建議你去那里請,對了,菩薩是用“請”的,不是“買”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想置于佛殿、佛室時,所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禪林象器》上說:“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水明。”在佛教中,經過開光中的佛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圣性,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 開光時,將佛像安好,先誦經及咒語,奉請佛菩薩安座,然后才請高僧為佛像開光說法,《黑谷燈語錄》中說:“開眼者,本是佛匠雕開眼,是事開眼;次僧家誦佛眼真言,誦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謂開眼也。”其實開光就是為佛像舉行一種說法的儀式,其具體的儀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說一首偈語,贊頌佛菩薩的功德,此謂開眼也。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說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然后主法者拿起朱砂筆,再說一首偈語,然后將朱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喊一聲“開”,經過如上的一番儀式,開光才算完成了。 開光時,由于佛菩薩的功德不,所以主法者所說的法也有所不同,并且主法者常常會提到為佛像開“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讓佛像具有六種神通,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說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剎剎;點意意通,能鑒三世群機。 開光法會的儀規最早見于北宋太平興國五(980),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譯出的《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規經》。該經指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后,就要舉行安像慶贊活動。首先選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其次在此處設置伴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接著由身著莊嚴如法的阿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并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然后合掌作禮,瞻仰圣容,以凈香花等供于佛前。再是入定心,離疑念,誦咒三遍,請一切佛安住于此,受此香花、燈、果、飲食等供養。復次,安置佛像坐西向東,并用黃布覆蓋。阿諸梨作觀想佛如一聚火,如來真身諸相圓滿,然后以奄阿牛三字安于佛之身上。把“奄”字安于頂上、“阿”字安于口上、“牛”字安于心上。若是金、石、銅等佛像,就要涂上香油,用草刷子刷干凈,然后用歌舞妓樂贊頌,僧人復頌香油真言。再用盛滿香水和五寶五藥花果的凈瓶,灌浴佛像,僧眾齊誦偈贊,并作歌舞妓樂。若是畫像,要用鏡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種凈火涂于鏡,沐浴鏡中影像。再依次吟誦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發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此須真言、獻涂香真言、安莊嚴真言等等,然后依灌頂儀規將佛像置入曼荼羅,誦本尊真言三遍。一切供養儀具足后,開眼師用筆作點姿勢,這是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再誦開眼光真言三遍。 這時,佛像即已開光。誦完開眼光真言后,令施主入曼荼羅,齊誦護摩真言、增壽真言、息災增益真言,使眾生普獲吉祥。這時,阿諸梨即教化施主結緣,施利增福,金銀財帛等隨布施。復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施以財物,令福德更具圓滿。曼荼羅之內所供財物,必須都歸阿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當這套儀規全部完成后,即可收壇。這是密宗的開光。 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受到無明塵垢的污染,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如神秀禪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所以,在開光儀式中,主法者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這是表示要拂去我們眾生心地上的垢塵;然后再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凈顯,明心見性,真正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用朱砂筆點向佛眼,由于眼睛代表著智慧,所以點開佛眼,意思就是要開發我們眾生的內在智慧。我們眾生由于無有智慧,對諸法妄起分別,就如眼睛有病,見到空花,所以需要除去眼病,這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慧。 開光這種儀式源自道教及民俗,由于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受到中國原有的文化影響,所以便接受這種儀式,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一種表現。但是,開光儀式所具有的內涵,則是佛教特有的提升。現代有的佛教徒往往忘記開光的內涵,而偏重追求儀式的隆重,這是執事廢理;或者的人認為開光僅是一種儀式,沒有什么實在的價值,這是執理廢事。這兩種現象,都屬偏見,佛法提倡事理圓融、事理無礙,所以我們在舉行開光儀式時,不要忘記這種儀式的內涵,不僅要開佛像眼,更要我們眾生的心眼,開發內在般若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契合佛教的真意。
開光是針對佛像來說的,佛珠不用開光。 (術語)佛像落成后,擇日致禮而供奉之,謂之開光。亦曰開眼,或曰開眼供養。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曰:“復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如點眼相似,即誦開眼光真言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