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
龍,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他是
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代。
辛酉 丙申 癸丑 丁已 諸葛亮 33壬辰 43辛卯 53庚寅 41歲為相,43歲劉備死,變相為蜀王 蜀建興元年 223年 43歲 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個人看,諸葛亮行辛卯 庚寅為其人生好運,蓋東方木運生旺用神火因其這時才掌控蜀國,本人是由三國志推算的,而不是由三國演義,很多歷史都記為諸葛亮在劉備死后才大展拳腳,劉備在時除了隆中對和結交孫權,沒干很多大事.只是社會處于變局中,而不是天下安定時,不然其54歲故于五丈原之事就另改寫了,
諸葛亮出生于181(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年農歷七月二十三(辛酉年)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杰出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一說河南南陽臥龍崗;一說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于水鏡先生司馬徽。
后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這是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所寫,因諸葛亮名高天下,兩省便爭諸葛亮故居之處所,顧嘉蘅想不能開罪南陽,又怕承當出賣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聯,既贊諸葛亮,又抹平兩省爭執,可謂公允。但這場爭論并沒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發行《三國》郵票第二組“隆中對”小型張時,因湖北、河南兩省爭奪“隆中對”的首發式地點,并組成代表團進京申訴,以至設計受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和北京師范大學魏晉南北朝研究所曾專門組織“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討論會,諸葛亮躬耕地在X陽的說法得到大多數的的贊同,同時史學家們也認為,就像文武赤壁一樣,襄陽南陽的諸葛勝跡也是完全可以并存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于赤壁.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后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于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將后事托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諸葛之名偽作)、《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于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閑來無事,重讀三國志,掩卷長思,諸葛亮成了思考重點。終于想明白了一些世人不大注意的問題,故提筆寫出來,供讀者參考。
毫無疑問,諸葛亮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不少人把他當成智慧化身,崇拜的不得了。造成這種局面令我百思方得其解。因為歷史上的真實諸葛亮,并沒有什么大了不起,他名聲不少是靠后人吹起來的,在這方面,羅貫中功勞最大,一部三國演義,征服了國人。對歷史人物的評白論黑,全憑文人好惡,可見文人之厲害。也悟出一個理,文人嘛,得罪不得。
書上都云諸葛亮起自布衣,其實不準確。他年輕時就胸懷大志,本是山東人,后因殺人,隨叔叔潛逃至今湖北臥龍崗,買房置地,每天讀書作詞,東游西蕩,大交朋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在當地知名度很高,劉備就是慕名而三顧茅廬的。可見諸葛亮出山前是有點家產的。有時我不明白,山東人為何不建諸葛亮故居,而只讓河南湖北爭奪孔明的故居地呢?
諸葛亮出山后,作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聯合東吳周瑜大破曹操,此時他才二十六歲,本是少年英雄,可惜被后人誤為老者。而主角周瑜時年三十六歲,比孔明大十歲,的確是青年英雄。后來又領兵取巴蜀之地,遂成三分天下,助劉備創立了三國之一的蜀國。另外,他內修,作了不少工作;外和蠻夷、吳國,擺脫了孤立。他的一生成就,不過如此。
諸葛亮一生,犯了許多錯誤。
第一是犯綱領方向錯誤。當時的漢朝,非常腐敗,人心盡失。經張角領導的黃巾農民大起義后,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百姓希望改朝換代,而劉備諸葛亮犯了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錯誤,盲目學劉秀光武中興,逆潮流和人心而動,要復辟漢朝,是方向性錯誤。
第二是外交錯誤。聯吳伐魏,本應只是外交一部分,但太機械,忽略了聯魏伐吳,獨自伐吳,吃了大虧。
第三是軍事戰略錯誤。本不應以最小之蜀國伐最大之魏國,犯方針性錯誤。不能作長期軍事準備后再戰,結果六次攻魏而無功。戰術上不懂以弱勝強須用奇兵的道理,只知穩扎穩打,打消耗戰,正規戰,失敗是難免的。
第四是不會用將。用自大狂關羽守荊州,用書呆子馬謖守街亭就是重大失誤。大將魏延出很多好主意,主張出奇兵致勝,諸葛亮全然不聽。
三國之中蜀國先滅亡絕不是偶然的。孔明連年用兵,國力大損,后人說全因阿斗劉禪無能所致是不公平的,其實是諸葛亮早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諸葛亮雖無蓋世奇功,死后備受后人尊崇,原因是什么呢?除了文人拔高之外,主要是人品蓋世無雙。
首先是忠。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忠義二字最重要。按諸葛亮的能力和影響,完全可以學曹丕代漢,司馬炎代魏,廢劉禪自己當皇帝,但他沒有那樣做,而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全力扶佐劉禪坐天子,此為忠;不忘劉備知遇之恩,一心為國,以報答其后代此為義。忠義集于一身,怎能不令封建文人嘆服呢。
其次是勤。諸葛亮身居丞相之高位,朝中大事小事事必躬親,工作異常繁忙,無正常休息,以至累壞身體,只活了五十多歲。
再次是愛民愛兵。諸葛亮生前辦案公平,體察民情,約束貴族官吏擾民害民,經常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兵民愛戴。
最后是廉。諸葛亮大權在握三十來年,從未給自己撈好處,死后官方查其家產甚少,令官員為之動容。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蜀國人知孔明死,如喪父母,徹夜痛哭。
歷史發展到今天,有時我想,現代許多家們不知成天想些什么。古有諸葛亮可為榜樣,近有毛澤東和周恩來可為楷模,為何只重眼前一己之私而輕青史之英名呢?豈不悲乎!
諸葛亮,男,后漢靈帝光和四年七月二十三日巳時生。
諸葛亮的八字日干是“癸”水,出生在秋季,秋季金的五行特別旺,金又能生水;再加之他出生在辛酉年,“辛”和“酉”五行都為金;還有出生時間也暗藏著一個“庚”金,八字中有這么多金來生他的“水”,所以諸葛亮的的八字特強旺。
根據五行平衡的原則,諸葛亮就需要“土”來克他過旺的“水”,以及用“火”來克他過旺的“金”。所以,他的八字喜火和土,而不喜金水。
只可惜,他所走的大運金水連環,與火背道而馳,因此,盡管他才高八斗,一生鞠躬盡瘁,但最終仍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只能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