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陰陽源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運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陽”代表積極進取的一面,“陰”代表消極退守的一面。陰和陽之間的矛盾作用,推動了萬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從而產生了干變萬化的世界。而且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會“物極必反”,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醫學家運用這種思想。借以分析、歸納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尋求戰勝疾病的診斷、治療途徑,就逐漸發展成了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它作為一種指導思想,滲透在中醫理論體系里,是中醫學最精粹的部分之一,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
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液,甚至男性的精液。至于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
正如《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陽法則是貫通天地自然的普遍規律。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源,是生長衰亡的原因,是人們認識和把握萬事萬物的根本方法和準繩。所以治病也就必須抓住這個根本。
《內經》根據陰陽矛盾法則,結合當時我國天文、歷法、氣象、地理、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最高成就。對醫學領域中的許多問題都作了充分的論述,比如:
從解剖的角度認為:男是陽,女是陰;背是陽,腹是陰;外是陽,內是陰;腑是陽,臟是陰等等。
從生理的角度認為:氣是陽,血是陰;動是陽。靜是陰等等。
在病理上認為:一旦陰陽失去平衡,就會產生疾病。不管疾病怎樣復雜,歸納起來不外是陰陽偏勝偏衰兩種傾向,就是說陰勝就陽病,陽盛就陰病,陽氣勝就熱,陰氣勝就寒。而且這種偏勝偏衰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會出現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反常現象。總之,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所以《內經·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氣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在診斷上提出了根本原則,就是“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意思是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人體各方面的情況,然后抓住陰陽這個綱進行分析,以便判斷疾病是表證、熱證、實證(陽證),還是里證、寒證、虛證(陰證)。
在治療上也提出了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基本法則。謹慎地診察病證的陰陽偏勝偏衰,而后加以治療,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
總之,陰陽學說講的不是具體的生理、病理知識,而是用以指導人們研究生理、病理的一種思想方法。
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本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古代的五行學說主要是用來說明宇宙間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運動變化規律。醫學上一直繼承這一學說的合理因素,主要用來說明人體生理和病理現象跟外在環境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系,以及人體內部各器官之間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要弄懂五行,首先要懂得“五行歸類”。所謂“五行”,原指的是水、木、金、火、土五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質。由于這五種物質各具有不同屬性,后來人們就把凡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歸于一類。比如,木行的特性是生發、柔和。春季草木萌生,顯現了一種生發條暢的氣象。因而春在五行中就屬木行。同樣,由于肝臟性喜條達舒暢,象征著春和木的特性,于是肝在五行中也屬于木湖天春色行。又由于中醫學上認為肝和膽是表里關系。而肝又開竅于目,所以膽和目在五行中也屬于木行。所以,凡是和木的特征相關的春、肝、膽、目等等就都歸在本行里。這樣擴展開去,萬事萬物就都可以按五行歸為五大類。這里只是舉出了五行歸類的一小部分,繁衍開去還可以舉出許多。五行歸類表明,人體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和自然之間有復雜的內在聯系。
其次還要懂得五行生克關系。“生”,含有滋生助長的意思,“克”,含有制約、阻抑的意思。以五臟為例,按照五行歸類,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相生的關系:火是土之母,土是金之母,金是水之母,水是木之母,木是火之母。相克的關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正常情況下,相生中寓有相克,同時相克中又寓有相生。為此,生和克的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就保證了人體內部器官運動的相對平衡。一旦這種正常的生克關系遭到破壞,一臟有病,就會牽連其他臟器受害。
應該指出,中醫的五行學說是古代醫學家在科學技術十分落后的條件下,對于人體和自然環境以及人體內部器官相互關系的一種概括性理解,這種在五行生克思想指導下提出的五臟疾病轉變的理論,對后來中醫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漢代張仲景就根據這種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上工,高明醫生的意思)的重要觀點,他說:“肝臟有了病變,就要想到肝病可以影響到脾臟,就應當先治脾。”后世的許多醫家又在張仲景的基礎上充分應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創造了許多治療經驗。如現在我們常常聽到的“滋腎水以涵肝木”、“壯腎水以制陽光”、“扶土抑木”等治療原則,這些經驗幫助我們解決了不少疑難病癥。從這個意義上說,五行學說的運用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成就。
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最主要的內容是:啟示人們從整體方面去把握整個自然界的運動規律,并從這個高度上去認識人的生命運動規律和它跟自然界運動規律的具體聯系,這正是整個中醫理論的精髓。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的正確和合理性(這是主要的方面),不僅為幾千年中醫發展所證明,而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現代思維科學的發展,越來越顯得深刻和豐富。
內容如下:
1.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內經》把相克關系稱為"所勝"、"所不勝"關系。"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
3.五行制化
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發展。
4.五行相乘
即過度克制,次序與相克次序相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5.五行相侮
即反向克制,次序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6.五行的母子相及
即相生關系異常的變化。
母病及子:母行虛弱→子行虛弱→母子俱虛。
中醫應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歸納人體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組織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種功能活動,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進而與自然環境相聯系,建立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
并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來分析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規律來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因此,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主要的思維方法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還對中醫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并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后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于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抄于百度百科)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并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后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人們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于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陰陽五行學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陰陽
傳說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混沌,盤古開天辟地,將混沌一分為二,天為陽,地為陰。后來古人依據生產、生活實踐和對自然現象的長期觀察,逐漸把太陽、男性、力量、光亮、熱等帶有向上的、運動的、積極的、肯定的、善意的、熱情的屬性歸為陽,把月亮、女性、軟弱、黑暗、冷等帶有下沉的、靜止的、消極的、否定的、惡意的、冷淡的屬性歸為陰,并由此歸納出一套陰陽相互作用的理論,來解析說明世上萬事萬物的產生和發展。把它應用到自然界、人類和生老病死便有了之后的陰陽五行學說、陰陽八卦學說和古老的中醫學理論。
五行
古人以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組成的,而且更進一步地認為,這五種元素互相轉化、互相制約,從而形成了天地萬物千姿百態的架構和取向。對于五行轉化的規律,可分為相生和相克兩種。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陰陽與五行的關系陰陽屬于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陰陽與五行屬于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就是指無論陰的內部或陽的內部包括陰陽之間都具備著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象表達的那種生克利害的基本關系。換句話來說,即陰陽的內容是通過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來的,五行屬于陰陽內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雖然無邊無際,但在地球這個視角其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間就是通過東南中西北顯示出來的。
屬水。上善若水啊。心理醫生,點化心靈,指點迷津,度人出苦海往幸福彼岸。
小MM。。。。認真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