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風水寶地通俗的講,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居于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后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那么什么樣的地方才稱的上是風水寶地呢?
依山傍水的原則 依山傍水,青山綠水是人們普遍向往的優美環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則,反映在風水學說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財”,意思就是擇山,可以令后世人丁興旺;擇水,可以令財源滾滾。
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則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恐怕是人們在墓地聽到比較多的話,這是風水對墓地的周邊地形的總結,實際上就是四面環山,中間是一個寬敞的盆地,風水所講的“穴”就在這個盆地里,四面的山風水上叫做“砂”。
屈曲蜿蜒的原則 過去的四合院,寺廟,對著大門都有影壁,現代人裝修的時候也比較重視玄關的設計,影壁和玄關都是應風水而產生的,而不單單是為了好看漂亮。它們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擋正面沖撞而來的煞氣。
明堂開闊的原則 古代有人出了名、當了官或者發了財,人們往往會議論這個人祖墳的風水,稱之為:地靈人杰。風水認為明堂開闊有利于孕育人材,發展事業,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還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廣闊平整的地方,明堂開闊,生機勃勃,才能前途無量。
回歸自然的原則 現在的城市規劃里,墓地離城市越來越遠。為什么不離城市近一點呢,去掃墓祭奠還方便,豈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樓大廈中間豈不更現代?在這里,陰宅的風水與陽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張人車合一、人機(計算機)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則講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風上水的原則 墓地也講究“上風上水”,北京上風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于北京西北的昌平區。西北是根據北京的中軸線確定的,這條中軸線北起鼓樓,經過故宮博物院、前門,南至永定門,中心點就是故宮,也稱紫禁城。
哪有什么是風水寶地?都是封建糊弄人。
一般來說都是稱呼為寶地,吉祥之地。或者是福地
風水。顧名思義,就是風和水。風水一詞最早出現在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中,原文:“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這個話什么意思呢?我粗淺翻譯過來就是:安葬選擇應該有生氣的地方。風可以讓氣流散,但是用水則可以阻擋,前人懂得把生氣聚起來,讓它既可以流動也有邊界,這就稱之為風水。這里雖然講的是陰宅風水,但事實上,“乘生氣”作為風水的核心思想,是整個風水學中的精粹和奧義。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一種能讓萬物換發生機勃勃的自然環境,而在風水學中,則是更為廣泛地包含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長和建設的要素的總和。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場”,一種流動的、可變的、有機的、能夠影響人和事物的磁場和能量的自然科學。從宏觀上來講,地球本身就是個巨大的能量場,而宇宙更是有自己的能量場(在不同的區域有各自的形態)。不同的能量場造就和影響著不同的環境,進而影響著當地的人群。
從微觀上來講,一個人的精、氣、神,也會形成特定能量場。精神飽滿、元氣充足、神采奕奕的人,會散發出一種強大的、積極的、樂觀的氣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正能量”。而精神萎靡、元氣微弱、神色恍惚的人,則會散發出一種羸弱的、消極的、憂郁的氣場,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負能量”。但其實,你并不能用肉眼看見或用手觸摸到所謂的正能量和負能量,但你卻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和體會得到。這也足以說明,宇宙間的物質并不是以人的肉眼所見來作為論證的。你看不見“磁場”,但磁場卻是客觀存在的,并且對任何人都有著實實在在的影響。
所謂風水寶地,其實就是“乘生氣”的地方。我說得再直白一些,就是最適合人們停留和居住的地方。它是在變而不變的自然環境中的最佳地理位置。通常來講,尋找和判斷一處風水寶地,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因素:龍、穴、砂、水、向。也被譽為“地理五訣”。
鑒定陰宅風水大師的技術是真是假,唯一的標準:就是看挖出來的穴心是不是與周圍土質截然不同,而且一定要呈彩條色或五彩斑斕色,古代正宗的風水對此早有論述,如果不是,無論他吹得多神,風水口訣背得多熟都是假的。更不要說那些所謂立向分秒不能差錯,否則會“向上差一線、富貴不相見”純屬是謬論,簡直是根本不知道風水的真諦是什么,現在的骨灰同樣要起作用,你將如何去立向?
你說的真好,這塊地肯定是風水寶地,因為都占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