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又稱肉靈芝,是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動物和非菌類的第四種生命形式,科學家稱 稀世珍品——石太歲 [1] 太歲是:一種黏菌 復合體,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細胞結構,古代時認為其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本草綱目》中記載,“肉芝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東晉道家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諸芝搗末,或化水服,令人輕身長生不老。”太歲分纖維狀太歲和肉膠質太歲兩種,纖維質太歲產于大山,無彈性,近靈芝;肉膠質太歲產自大地,有彈性,有肉質紋理。太歲生長十分緩慢,一年只生長5%到10%。太歲不直接食用,常用的飲用方法:需5兩至1斤太歲,泡水5倍,7天之后,飲用太歲浸泡液,既有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抗疲勞、抗擊癌癥的效果。
還可以是臘肉
1.肉眼檢視法,只要是野生太歲它的形狀是無規則的,絕對不會存在2個完全相同的個體,其內部顏色含有雜色粉色黑色青色等,有的也含有小碎泥石。而養殖太歲色彩過分白而單一,形狀規則,肉眼檢視非常明顯。本太歲館有養殖太歲和野生太歲供大...
2.觸感檢驗法,野生太歲觸碰像肥肉的感覺,按壓有壓感緩慢恢復,手上會吸收太歲液,手指摩擦指紋變清晰,神經末端更敏感。手撕拉太歲堅韌難以分離。養殖太歲:觸之有點像果凍很有彈性,按之無壓感立即恢復,撕拉容易斷裂分離,手指觸碰太歲...
3.溫度檢驗法,野生太歲它是活體,既然是活體它就具備自我控溫的特性,太歲會自動吸收冷空氣中的水分給自體補充營養,它的體溫通常比環境溫度低5到10度,手觸之會感覺有絲冰涼。而養殖太歲的溫度跟隨當下環境溫度一致,沒有冰涼感。
4.火燒檢驗法,野生石太歲用火燒后會逐漸碳化。
2004年4月20日,內蒙古巴音淖爾市臨河區農民張永平與妻子在送樹苗的路上撿到一個圓乎乎的不明物體,初看像石頭,用力壓卻軟乎乎的。夫婦倆將它帶回家并洗凈后,這個東西變得柔軟而透明,摸上去黏滑而有彈性。去年下半年的一天,雞把這個東西的皮給掏爛了,可它被重新放到水里后,身上的傷痕竟慢慢地消失了。這一變化使夫婦倆覺得這“怪物”應該是活的。直到有一天,一個外鄉人來訪,告訴夫婦倆這個東西叫“太歲”。夫婦倆覺得浸泡“太歲”的水扔掉可惜,決定嘗一嘗。張永平的妻子喝了幾次以后,發現自己一到晚上頭就痛的毛病減輕了。張永平家發現所謂“太歲”和泡“太歲”的水能治病的消息,很快就在當地流傳,很多媒體都進行不同程度的報道。
2005年7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黃亦存、保藏中心主任周宇光和本欄目的記者一同前往臨河對此展開調查。黃亦存、周宇光是中科院微生物所的高級專家,多年的經驗告訴他們,眼前這個不明物體跟生物有很大的差別。經過一年多的浸泡,不明物體已經變得非常柔軟,邊緣部分已變成透明的黏液。周宇光用手觸摸,發現它沒有任何生物應該具備的細胞結構和組織結構。從某些特征上看,很像現代工業中用的一種膠體。
經對張永平發現不明物體的地點進行實地勘察,專家了解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曾經進行過石油開采鉆探。張永平撿到不明物體的土堆離當年的石油探井井口不過五六米。專家初步認定所謂的“太歲”是一種打井用的化學材料,并取少量的樣品帶回北京作進一步分析。結果證明,不明物體不是生物,而是石油工業中用的化學物質聚丙酰胺。聚丙酰胺打井時一般用做固井液,溶于水后,可以處于凝膠狀態。據了解,當時進行土地開墾時,首先要將表面的沙土用推土機推掉再種莊稼。可能就是在推沙子的過程中,把當初埋在施工現場的打井口遺留物質推了出來。
針對最近一段時間,在我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類似于所謂“太歲”的現象,調查組也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1992年8月22日,陜西周至縣農民吳鳳蓮和兒子杜戰盟到渭河邊上打撈因山洪暴發而沖入河中的柴火時,從河中撈起一個不明物體。這個物體是圓的,黃黃的好像牛身上的皮。母子倆以為是塊肉,扔在河邊沒拿。過了三四天,吳鳳蓮覺得那個肉團可以埋到地里當肥料,就回去拿,發現這個東西在三伏天里既沒有爛掉也沒有招蚊蟲。搬回來洗凈以后,把它放到一口大鐵鍋里,一個星期以后,這東西竟從20多公斤長到了35公斤。吳鳳蓮認為既然是活肉就應該能吃,割了大約二兩煮煮吃了,粘糊糊的,沒什么味道。
據吳鳳蓮回憶,在食用了類似“肉團”的不明物體后的幾天時間里,都神清氣爽、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而且,三伏天時,放置這個不明物體的屋子里一個蚊子和蒼蠅也沒有。
吳鳳蓮家發現寶物的消息沒過幾天就傳遍了村,許多村民都來割肉。有個村民切下來100克重的一塊,幾天時間就長了一倍,割下肉的地方沒過幾天便又重新長好。有的人說這就是傳說中的“太歲”,吃了它就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也有人說發現它要遭災禍。
1992年9月,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受命前往吳鳳蓮家進行科學調查。從表面上看,這個不明物體和動物的肉脂極其相似。通過對帶回樣品鑒定,發現它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并且有呼吸作用,這說明它是活的。
楊興中的結論是,這種生物叫做原生質生物,是生命的原始狀態,它們是由幾十億年前一種原始的鞭毛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
將這種不明肉團稱之為“太歲”的,始見于古籍《山海經》。書中將肉團稱為“視肉”,具有“食之盡,尋復更生如故”,“食一片復一片”的特點,也就是說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長。
2004年6月28日,韓城市農民王建修在黃河灘口挖坑蓄水時,發現了一個很像肉團的神秘物體。王建修把這個無名的肉團放進了水缸,數日后,這個神秘的肉團依然鮮活如新。這時,村里開始流傳著一個壞消息,說王建修撿來的肉團是傳說中的“太歲”之神,驚動了它必將招致害禍。這時,前往韓城旅游的西安市民張安君前去看聞名已久的“太歲”,生活在恐懼中的王建修非常高興,索性將神秘肉團送給了張安君。張安君將其帶回家后,同樣放入水缸中精心護養。一年多,不但鮮活如初,而且水幾個月不換也清澈透明,沒有異味。
陜西省著名中醫藥專家米家烈曾參與了周至縣不明物體的鑒定,于是張安君找到米家烈。在對不明物體進行現場觀察后,米家烈給出這樣一個說法:肉團就是在我國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的“肉靈芝”。
2005年7月,本欄目記者邀請周宇光一同來到張安君家中。從它的表面看,很多特征與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描述的“肉靈芝”相接近:物體表面有清晰可見的肌肉組織,符合于“肉芝狀如肉”;肉靈芝“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從王建修曾經用刀子割開的口子可以清晰地看到,兩側厚約五厘米的猶如肌肉組織的部分,顏色就像肥肉一樣,里邊中間的肌體組織顏色確實如黑漆一般,它的外觀有著紫金一樣的色澤。用手輕拍,整體感覺到里面是中空的,而整個肌體和外皮又如堅冰一般的結實。
為了進一步確認肉團是不是一種生物,專家決定帶樣品回北京進行分析和鑒定。由于張安君非常珍愛“肉靈芝”,取的樣品比較少,無法直接進行蛋白質分析,周宇光決定對它進行蛋白質水檢,來分析里頭是否含有氨基酸。為實驗更加準確,周宇光選擇了五種樣品:從西安帶回的肉團樣品,年初在北京發現的“太歲”樣品,內蒙古巴音淖爾“太歲”樣品,跟這些不明物體同時試驗的還有牛奶,七十年代在我國風靡一時的紅茶菌。
經檢測,三份所謂太歲樣品中,都不包含生物活動所必須的蛋白質成分。據此,專家認為,這三個所謂的太歲,都不是有生命的生物體,它們到底是何種物質,需要進一步分析和測試。
專家提醒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不清楚的事情,需要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不要隨意地相信一些傳說,盲目地去或害怕。弄不清楚的不明物體不要輕易地去食用,對自然界中許多用科學還解釋不清的現象時,不要把相關的傳說無緣加在一起,來構筑一個不沾邊的神話嚇唬我們自己。
是最上等的太歲品種,外觀有些像石頭。
石太歲通體堅硬,用力按壓卻稍顯軟,養在水中長期不腐不臭,其浸泡過的水可以飲用,功效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據媒體報道,濟南一名男子在工地上挖到一塊類似”太歲“的東西,隨后經過專家初步鑒定,這塊神秘物體是石太歲,并且具有收藏價值。
關于太歲的名字很多人都聽說過,但是因為太歲的稀有少見卻不知道太歲是什么東西,甚至還有一些人認為這是外來生物,那么太歲到底是生物還是植物呢。
根據現階段科學研究發現,太歲并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是介于動物和植物之間的生物體,由黏菌,細菌和真菌三種菌類構成的一種聚合體。在地下20~100米的厭氧環境中生存,只要有細菌和水,就可以維持生命,如果在沒有水的環境下,太歲會進入休眠期,等有水之后再次復活。想想看地球上很多物種在進化中都被滅絕了,唯獨太歲這種古老的東西,竟然能夠活下來,這足以說明太歲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關于太歲在道教流傳著它的神話故事,稱太歲是一個神圣不可侵犯的神靈, 它掌握著每一個人的福禍,所以民間有句俗語,不要在太歲頭上動土。還有太歲在我國歷史中有著悠久的記載,古代人將它叫作肉靈芝,因為太歲的生命力很頑強,身上切下一片就能夠長出一片。在《本草綱目》中也有關于太歲的記載,經常服用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因此很多人覺得太歲是靈藥,不過目前沒有專家能證實太歲有這個功效。
現在科學研究水平技術不高,科學家們在研究太歲這一方面,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太歲身上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比如它的細胞結構為什么會以這樣的形態存在,還有它究竟有怎樣的醫學價值,以及為什么會違反大自然的規律等等,這些要等科學家將來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