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將時辰和屬相一起背: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戊)馬、(未)羊、(申)猴、(尤)雞、(戌)狗、(亥)豬。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生肖,又稱十二屬相,是我國民間特有的計算年齡的方法。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我國的民俗產生了很大影響,甚至關系到人們的婚姻、生育等大事。例如,舊時男婚女嫁就很注重男女生肖,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的說法,生肖相克經常破壞了人們的美滿婚姻,造成一出出人間悲劇。又如,龍年新生兒的出生率特別高,因為許多人都希望得到龍子龍孫。
十二生肖是與十二地支相聯系的。我國古代有一種特殊的紀年方法,即以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搭配來紀年,共有六十個排列組合,稱為六十甲子。周而復始,連綿不絕。每一地支又有一種動物相對應,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每個人誕生那年地支所對應的動物,便是所謂的生肖。
十二地支的出現最早,在商代人們就把黃道(即古人想象中的太陽周年運行的軌道)附近的天空分成十二等分(即十二宮),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個漢字來命名,這就是后來的十二地支。太陽經過每一宮的時間為一個月,于是十二地支最初是被用來紀月的。
西周春秋時期,開始有了十二種動物與地支的對應關系。如《詩經·小雅·吉日》中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馬”,以午對馬;《左傳·僖公五年》有“龍尾伏辰”,以辰對龍。這都是與現在通行的對應關系完全相同的。人們以動物來對應十二地支是因為受了上古動物圖騰崇拜的影響,所以總是習慣于把各種自然現象與動物聯系起來。在古代天文學上,就有孔雀、巨蛇、狐貍、獅子、天貓、蝎虎、飛馬等星座名稱。在同樣的心理支配下,人們也就自然會用一些動物的名稱來標識那些抽象的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從而形成了十二地支與動物的對應關系。
根據前些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可以推知,在戰國時期,人們不但用干支紀月、紀日,而且已經開始直接用來紀年。到了東漢元和二年(85年),正式頒布法令通行干支紀年。
出現了干支紀年,將與之對應的十二樣動物作為年的代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慢慢地,人們認為生在某年就肖(象)某動物,子年生的肖鼠,丑年生的肖牛,十二生肖就這樣形成了。至遲到了南北朝時期,文獻里就已經有了明確記載。當時敘事述人每每稱人的屬相,如“東昏侯屬豬”、“崔慧景屬馬”等等(《南齊書·五行志》)。《周書·宇文護傳》里也有一段記載:北周皇帝宇文護的母親留在北齊。在她給宇文護的信里說,“昔日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到了唐代,十二生肖更為流行,出現了將它作為紋飾的銅鏡,有的墓葬中還出土了成套的十二生肖俑。
關于某一樣動物和一個特定的地支互相對應的理由,歷來有不同的說法。宋人洪 認為是以十二支的奇偶數和動物足爪的奇偶數相對應。如子寅辰午申戌都是奇數,鼠虎龍猴狗的腳掌都是五指,馬則是單蹄。因此,子寅辰午申戌分別與鼠、虎、龍、猴、狗、馬對應。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一書中則認為是按照動物的性情來配合的。如“子為陰極,幽潛隱晦,以鼠配之,鼠藏跡也”。當然,這些說法都有些穿鑿附會。
十二樣動物與年相對應,不僅我國有,其它文明古國中也存在過。如古巴比倫以貓,狗、蛇、蜣螂、驢、獅、公羊、公牛、隼、猴、紅鶴、鱷為十二獸日;元代的真臘國(即今柬埔寨)亦用十二獸紀年,“與中國同,但所呼之名異耳”;印度的十二獸以獅代虎,以金翅鳥代雞,其它也同于中國。于是有人認為生肖始于印度,由印度傳入我國。這種說法最初見于唐代和尚釋道世寫的《法苑珠林》,近代日本學者又重新提起,但他們都沒有足夠的證據。如果僅僅因為是許多獸名相同的話,那么可以說以印度為本,也可以說以中國為源,更不能排除各不相謀,獨立發展起來的可能性。
關于十二生肖的起源,還有許多民間傳說。有的說,軒轅皇帝要選十二個動物擔任宮廷侍衛,動物紛紛報名,貓托老鼠代為報名,但老鼠忘了,所以十二生肖中沒有貓,貓從此成了老鼠的天敵。也有的說,某次動物比賽本身,最后剩下武藝高強的象、鼠、牛等十三位。老鼠鉆進了象鼻,弄得大象狼狽而逃,于是十二生肖中沒有大象,老鼠占了第一。
鼠 國師、叛賊、神偷、叛賊、梅花 牛 無帥、大將、員外、大將、荷花 虎 大將、大王、武士、都督、桃花
兔 玉帝、東宮、小姐、東宮、蘭花 龍 皇帝、狀元、皇帝、上帝、梨花 蛇 宮女、才人、美女、太子、竹花
馬 太子、元帥、秀才、太子、杏花 羊 相將、西宮、夫人、西宮、櫻花 猴 太監、寇王、游俠、寇王、松樹
雞 東宮、貴妃、歌女、貴妃、苓花 狗 文官、先鋒、管家、先鋒、菊花 豬 西宮、太監、商賈、太監、桂花
生肖也稱屬相,是中國民間計算年齡的方法,也是一種古老的紀年法。是中國和東亞地區的一些民族用來代表年份和人出生的年號。生肖的周期為12年,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十二地支呈現一一對應關系,分別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生肖
生肖也稱屬相,是中國和東亞地區的一些民族用來代表年份和人出生的年號。生肖的周期為12年。每一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種動物作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是中國民間計算年齡的方法,也是一種古老的紀年法。十二生肖(獸歷)廣泛流行于亞洲諸民族及東歐和北非的某些國家之中。 古人根據太陽升起的時間,將一晝夜區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為代號,方便熟記。中國用地支計時法,叫做十二時辰(大時),也就是我們所稱的二十四小時。
時辰
時辰,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于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子(鼠)(午夜23時至1時):在一日中,子時一天的最后時刻,也是新一天的開始。在十二生肖中屬于鼠。
丑(牛)(凌晨1時至3時):丑時是黎明前的黑暗階段。據說是牛開始日出耕田的時刻。在十二生肖中屬于牛。
寅(虎)(凌晨3時至5時):一日中天方大白之時,正是老虎開始活動的時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屬于老虎。
卯(兔)(清晨5時至7時):卯時是太陽已東升,開始放萬丈光芒的時候。在十二生肖中屬于兔。
辰(龍)(清晨7時至9時):辰時太陽光熱增強時刻,據說是群龍行西的時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屬于龍。
巳(蛇)(上午9時至11時):巳時太陽光熱更強了,在十二生肖中屬于蛇。
午(馬)(上午11時至下午13時):在一日中,陽光最為猛烈。在十二生肖中屬于馬。
未(羊)(下午13時至15時):在一日中,未時是暑氣將消之時。在十二生肖中屬于羊。
申(猴)(下午15時至17時):在一日中,申時的暑氣已快過去了。在十二生肖中屬于猴。
酉(雞)(下午17時至晚上19時):在一日中,酉時是夜晚將要來臨的時刻。在十二生肖中屬于雞。
戌(狗)(晚上19時至21時):在一日中,戌時正是黑夜擴散,華燈初上時分。在十二生肖中屬于狗。
亥(豬)(晚上21時至午夜23時):在一日中,亥時是一日將盡,要邁向明日之前時分。在十二生肖中屬于豬
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奮。智慧和勤奮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奮,那就變成小聰明;而光是勤奮,不動腦筋,那就變成愚蠢。這兩者一定要結合。這是祖先對我們第一組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組。 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謹慎。勇猛和謹慎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才能作到膽大心細。如果勇猛離開了謹慎,就變成了魯莽,而沒了勇猛,就變成了膽怯。這一組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位置上。龍和蛇:龍代表猛,蛇代表柔韌。所謂剛者易折,太剛了容易折斷,但是,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見,所以剛柔并濟是我們的祖訓。 馬和羊:馬代表勇往直前,羊代表和順。如果一個人只顧自己直奔目標,不顧及周圍環境,必然會和周圍不斷磕碰,最后不見得能達到目標。但是,一個人光顧及和順,他可能連方向都沒有了。所以勇往直前的秉性,一定要和和順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是祖先對我們的第四組期望。 猴子和雞:猴子代表靈活,雞定時打鳴。代表恒定,靈活和恒定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如果你光靈活,沒有恒定,再好的政策也得不到收獲。一方面具有穩定性,保持整體和諧和秩序,另一方面有能在變通中前進,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 狗和豬:狗代表忠 誠,豬代表隨和。如果一個人太忠誠,不懂得隨和,就會排斥他人。反過來,一個人太隨和,沒有忠誠,這個人就失去原則。無論是對一個民族的忠誠,還是對自己理想的忠誠,一定要與隨和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樣才容易保持內心深處的平衡。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生肖的意義在于它反應了古時人們對動物的圖騰、生活習俗和神話傳說。這種意義主要從古時圖騰文化上各屬相的象征,或從傳說神話故事與由其而來的風俗來解讀,這一觀點相對上一意義解讀,依據更為充分。這里我們列舉十二生肖其中幾個的風俗:鼠:歷史上曾有過老鼠嫁女節。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晚上,當晚家家戶戶都不點燈,全家人坐在堂屋炕頭,一聲不響,摸黑吃著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聲音是為了給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給來年帶來隱患。居民認為祿三為小年,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結婚日,民間剪紙中的“老鼠娶親”就是這種信仰的反映。虎:陜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兒風俗。小孩滿月時,舅家要送去黃布做的老虎一只,進大門時,將虎尾折斷一節扔到門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長大后像老虎那樣有力;折斷虎尾,則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災免難。山西各地則流行送老虎枕頭的育兒風俗。每逢小孩過生日,當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對老虎枕頭,既可當枕頭,又可當玩具,還表示祝福。蛇:逢巳年出生的人屬蛇,北方大都說屬小龍的,也有說屬長蟲兒的。人們不說屬蛇而說屬小龍,大概是因為對蛇厭惡,而對龍情有獨鐘,因龍為神物,也有點“攀龍附鳳”的味道。漢族民間有“蛇脫皮”的說法,認為只要看見蛇脫皮,是不吉利的征兆。民諺說:“見到蛇脫皮,不死脫層皮。”尤其是在春季更為大忌。在青海地區,若家中發現蛇,最忌殺死。認為若殺死蛇或蛇沒有被子打死,蛇就會采取報復行動,于家門不利。所以若在家中發現蛇,就將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長桿上,然后送到山谷中,并求其躲進山洞,別再回到人家中。羊:“羊”、“祥”通假。西漢大儒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禮用之。”舊時漢族民間有“送羊”的歲時風俗,流行于河北南部。每年農歷六月或七月間,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羊,原先是送活羊,后來改送面羊。傳說此俗與沉香劈山救母有關。沉香劈開華山救出生母后,要殺死虐待其母的舅舅楊二郎,楊二郎為重修兄妹之好,每年給沉香送一對活羊(羊與楊諧音),從而留下了送羊之風俗。雞:古代計時器尚未發明,早晨的雞鳴一聲,向人們報告新一天開始,它不僅是莊戶人家的時鐘,也是公共生活的時鐘。戰國時代,著名的函谷關,開關時間就以雞鳴為準。落魄而逃的孟嘗君,面對大門緊閉的關口,擔心后面追兵到,食客中有會口技者,學雞鳴,一啼而群雞盡鳴,騙開關門。這個故事被司馬遷寫入《史記》,傳為熟典。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