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乙未2023年羊年為值太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本命年,今年運勢起跌甚大,未可言吉,小人當道,才能受到鉗制無法自由發揮,諸事障礙頻生,但切勿畏懼,因每到緊急關頭,自有貴人暗助,轉危為安,逢兇化吉,凡事謀而后動,三思而后行,自能保留實力,將損失減至最低,日后東山再起,自可反敗為勝。
太上正乙靈華太歲消災度厄寶懺
仰啟三清境,無上三境尊,仰啟元真境,無上天地尊,仰啟圓明界,周天無映星,仰啟大羅天,侍宸諸眾真,仰啟金闕仙,闡教度天神,大道難思議,超入眾妙門,妙懺訣玄微,禮拜度眾生,臣今凈三業,懺悔此寸心,惟愿大慈悲,耳目悉皆臨,愿今奉禮時,響徹十方音,成就一切愿,邪魔不敢侵,從此漸進修,成道是諸圣。志心朝禮,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志心皈命禮。太上彌羅無上天,妙有玄真境,緲緲紫金闕,太微玉清宮,無寂無上圣,廓落發光明。寂寂浩無宗,玄范總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羅高并帝。
這個科儀我有,我們地方道士陰陽教做,沒有師傅教你不會用的。
道教科儀,以“濟世度人”為宗旨舉行道教齋醮活動,俗稱做道場。道教的道場是由一個一個科儀組成的。不同的科儀有不同的內容。做道場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儀中道士的誦念經禮懺,唱贊吟偈,步虛旋繞,步罡踏斗,召請神靈蒞臨醮壇,達到賜福延齡、升仙度亡的目的。
[念經] 念經是道場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道場,就是單純的誦念經文的意思。根據信徒的不同目的,道士可以誦念不同的經文,例如:《三官真經》、《北斗經》、《高上 玉皇本行集經》、《太上老君說五斗經》等。道經中說,“齋戒誦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賴,其福難勝”。清經可用于 超度先靈,也可為祈福所用。靈寶派認為,人在世,嘴巴的業障特別多,用念經的方法即能減少心、意、口三業,同時也能夠達到祈福、度亡的目的。
[拜懺] 拜懺也是道場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道場,是單純的誦念懺文的意思。清懺和清經的區別只是誦念內容的不同。清懺誦念的懺文,一般包含對神懺悔所犯錯罪的內 容,因此,拜懺一般使用于度化亡魂、拔罪超幽的道場之中,常用的懺有:《玉皇宥罪寶懺》、《九幽拔罪寶懺》、《北斗懺》、《南斗懺》、《升度懺》等。
[發符] “符”原指古代調動兵將所用的兵符。而道教以“符”作為遣神召將的信物。發符就是道士按照信徒的要求,以靈符召請天將、功曹、符使專遞等神,將符 文通報三界帝闕的科儀。發符科儀中,道士通過發奏啟師,行法變神,化符召將,通疏送符等儀節,將信徒的賜福延齡、度亡升仙的愿望上達給神靈。發符科儀起于 東漢,儀式幾經演變,不斷豐富。發符儀約形成于北宋,有悠久的傳承歷史,音樂激昂,內容變化豐富。
[進表] “表”是古代大臣書寫給帝王的疏文。而在道教中則是由道士按照一定的格式為信徒按照所求目的書寫的“信”。每當擇日開壇進表時,法壇道士們就需要 通過拈香跪拜、起首作揖、敕水灑凈、變神存思等等系統的過程啟請神明、功曹。再由高功法師,步罡踏斗以本身元神飛到天庭默念表文,啟稟上蒼以求安泰。將表 文呈于功曹仙官,再送往仙府門第。
[地獄燈] 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燈儀”,在《道藏》中收錄有《萬神燈儀》、《九幽燈儀》、《血湖燈儀》等等。最常用的是“血湖燈”,主要是以啟請神明,例如 “三官大帝”或者“太乙真人”按照燈儀的不同。放出大毫光,潛入地獄救出罪魂,所以“燈”有了“上照諸天,下照諸地,八方九夜,并見光明”的能力。從燈儀 不難看出道教正一派對沉溺魂魄的憐憫與慈悲。希望通過此道場,從而使得幽魂解脫,真是《度人經》中所云的“異骨同親”的最典型表現。
[煉度] “煉”是“一語雙關”,指以法師的“內煉”去“交煉”亡魂。因為人生在世誰能沒有毛病?這種毛病同樣在死后也會繼續下去,信徒希望通過召亡宣化, 經咒加持,再由法師元神交煉從而讓亡魂脫離疾病。反映了人民對疾病的反感,對亡靈的惦念。最后,交煉的亡魂將飛升南宮,享福逍遙。
[告斗] “斗”乃“紫光夫人斗母元君”的意思。在諸多度亡道場中,專門使用到該科儀。希望通過化符、通疏、書空、念咒以及金鐘玉磬叩首拜揖,啟請元君放光照地獄,救度沉溺魂魄。然后升上大梵宮逍遙自在。“告斗”只需要三位法師,但是依然十分熱鬧。
[施食] 施食就是佛教講的“放焰口”。“焰口”本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字,阿難尊者在修行時碰上了一個喉嚨細、肚大食量也大的鬼那就是“焰口”,后來他急急忙忙去 找釋尊,釋尊變口傳了《瑜伽焰口》,佛教傳入中國后,焰口施食變被道教轉化為“靈寶施食濟幽科儀”道士通過宣說靈章,念咒化符,將壇桌上的米粒食品變化為 亡魂的法食甘露,并且讓“沉淪六道、三途五苦、十類四生”之游魂也得到沾濡和飽滿,達到亡魂超陰、共涉仙鄉的目的。施食歷史悠久,是道教常用的度亡法事之 一。施食中還要設“寒林壇”專門祭祀鬼王。道藏中收有《靈寶施食法》一種。《靈寶施食法》成書的時代已不可考,但其行儀方式和內容結構和“至夜靜,望空默念”,所念的有凈三 業咒、土地咒、救苦經、普照鬼神咒、甘露開咽喉咒、化食咒、五廚咒(《五廚經》)、 解冤咒,逐一宣傳三皈依、九真戒和四大誓愿,最后以散食咒結束,稱此施食功德令 “宗親師資并眷屬,普及諸眾生,皆成無上道”。《靈寶施食法》中的咒語多有仿效 梵音,但與佛教蒙山施食的梵音咒語亦不同。至于南宋時期道教科儀總集中的施食科儀, 則多具道教自身的特點。
[開光] “開光”就是為神像(或畫軸、或雕像)請光分靈的科儀。因為,神像、法器在沒有開光以前只是一個雕塑品或是普通的水墨畫。在開光科儀中,行法高功通過上香 請神,十獻散花,通疏焚化,請光分靈,朱筆點竅,明鏡開光,達到神像金光覆映、神通萬化、福佑生民的目的。經過開光的神像,按例須留廟經宿,次日才可以請 回本地或家中奉祀。科儀音樂跌宕起伏,鑼鼓喧天,特別是到了高功呈送關告的文書上天上時,使眾人眼花繚亂、欣然不已。開光科儀表現了道教信徒對神靈的崇 敬,并且希望經過法師開光點竅后的神靈供奉于家中或是店中,能夠心想事成,幸福康泰、驅邪輔正。
[拜斗安太歲] “太歲”為兇神,在地與木星相沖。然而該年出生與隔六年出生的人就會受到牽連,叫做“太歲煞”。然而通過道士的念經、畫符、禮神、拜愿則可消除該“煞”。
[該科儀與古代的堪輿風水有關。主要是安鎮龍神、土地。不起土府之煞。保平安。先由道士請水念章再點敕八方按灶神安五方。奠五方五土龍神。
[還受生] 還受生是正一派的科儀。指的是由道士誦念《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祿庫受生經》的道場。正一派道眾于農歷初一和十五(塑、望之日)于大殿舉行還受生科儀,以超度先亡。
[度橋] 這里所謂的“橋”乃“升天托化橋”而不是所謂的“奈何橋”。道眾通過念咒化符、金鐘玉磬等步驟將亡靈送度過橋,讓他踏上升天路。
[朝]古代大官皆在卯時之宮中報道,而后上朝。“朝”在道教中解釋為禮神明、供神明,主要有“三朝”、“五朝”等
[化壇卷簾]化壇指道士將舉行齋醮的壇場幻化為瑤壇仙境、 神仙世界;卷簾指啟請仙真降臨壇場時,如同人世君王臨朝聽政,卷簾聽取高功面陳奏 疏。 化壇卷簾可以作為一種儀式元被包含在其他儀式體之中,也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科 儀。《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開度黃箓齋五日節目》記述了建齋第一日“入夜,請光分燈, 次關金箓燈,次宿啟告齋”以及“行卷簾儀,上表入壇”的內容。這里的“卷簾儀” 當是獨立的儀式體,而江南地區目前演習的進表科儀,就將化壇卷簾包含在進表科儀之 中,作為一種儀式元。
[分燈] 分燈是齋醮中燃點壇場燈燭的常用儀式元,起初是獨立的儀式體,后來則被包含在 別的儀式體中,作為某種齋儀的一項內容。 據《上清靈寶大法》稱:“欲薦拔陰靈照破幽暗之燈,須得慧光之法,方能降三光 之慧,以接凡火之光,方能追攝受度。如無此法,只是凡火之光不能超脫矣。”它認 為壇場燈燭之火非同凡火,必須取得日月星三光之“慧火”才能使燈燭具有上照天庭、 下徹地獄、拔度亡靈的功用。
[解冤釋結] 在科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謂冤結,主要指世間種種人際冤對,引起了陰訟牽連、人鬼牽連,陰鬼受難,陽世受報等,認為須用科儀和符文,解冤釋結,以求陰鬼升仙,陽世平安。宋代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三稱:
“凡 人處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負財,積諸冤結,以致陰訟牽連,無由托化,既承天恩開度,得領薦修,但其間怨氣切齒,因邂逅恐生紊亂,當依齋法用符文,隨事 與之解釋,使回心向道,解結和冤,庶可同登樂土矣。”在道教科儀中有獨立的解冤釋結齋儀,也有將解冤釋結的內容包含在某些科儀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說解冤 拔度妙經》《太上三生解冤妙經》和《元始天尊說東岳化身濟冤保命玄范誥咒妙經》等,后者如煉度儀和施食儀。不論是獨立的齋儀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儀中,解冤 釋結都屬于黃箓類的內容。
早期道教的《太平經》認為,以道德準則為指導思想的社會是無冤結社會,稱“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萬物人民 悉養,無冤結”,認為“君為父,象天 臣為母,象地 民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擾擾之屬,悉當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體 也,乃天使相須而行,不可無一也。一事有冤結,不得其處,便三毀三兇矣”。而神仙世界,也是“諸神相愛,有知相教。有奇文異策相與見,空缺相薦相保,有小 有異言相諫正,有珍奇相遺”。以這樣一種無冤結的太平社會理想作為追求的目標,反映了兩漢社會絕大多數民眾在被壓迫,被剝削的冤對中尋求出路的一種美好愿 望。但是,據現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儀似乎尚未有解冤釋結的內容。
[禮三師] 是科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所謂三師即度師、籍師和經師,有天上和人間二種。“天上三師者,太上老君為度師,虛皇大道君為籍師,元始天尊為經師 也”。人間三師者,“所為師者曰度師,度師之師曰籍師,籍師之師曰經師”。在科儀中,道士要先存念人間三師,次存念天上三師,“乘青黃白三氣下降,心禮三 拜,次五方衛靈訣,隨方掐卯午酉子中,內思五臟、五岳、五星、五帝,各統從官兵馬,備衛身中,四靈列侍,五色慶云,滿身直射,五方罩覆,壇所吻合。內外之 境,無感不通”。故唐代道士張萬福在《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中稱:“先存三師,然后行道。凡厥讀經、講誦、行道、燒香、入室、登壇,皆先禮師 存念 次當起愿,開度九祖,及以己身。此法不遵,真靈靡降。”即將“禮三師”置于行儀之先的地位。尊重師長是道教的傳統。《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有云: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老師的借鑒作用,而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是最大的迷誤。
[散花] 是齋醮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陸修靜《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愿儀》 稱,天上神仙臨降醮壇時,“皆駕飛云綠軿,八景玉輿。從真人玉女手把花旛,前導鳳 歌,后從天鈞,白鶴獅子,嘯歌邕邕,燒香散花,浮空而來”。因此,散花原是想象 中神仙鑾駕行儀的一部分。道教儀式常把醮壇幻化為神仙居處的瑤壇,存想自身為神仙 臨壇弘道,因此,遂以散花作為頌贊神仙和幻化醮壇的儀式內容之一。 中國古代祭儀中并無“散花”的形式。道教的“散花”源于佛教,但又有自身的特 點。佛教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和《華嚴經》中,都有“散花”一品,稱“散花于佛 上,是為供養佛寶”。認為在佛前散花為對佛的供養,據傳,魏世祖曾在四月初八 浴佛節時親臨門樓觀看行佛,散花敬禮。現在南亞地區仍有撒花瓣以迎尊貴的民俗,當 是古時散花禮俗的遺風。佛教的散花,多用鮮花,后也有改用紙花的。 道教的“散花”,并不實地拋撒鮮花,只是誦唱。陸修靜的《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 有在巡行中詠唱的步虛詞多首,如“諸天散香華,倏然靈風起”,“靈風扇奇奇,清香 散人衿”,“香花隨風散,玉音成紫霄”,“真人把芙蓉,散花陳我愿”等。
祈禳的儀式頗為復雜,凡是祈禳均要設供,禮法位、請神、燒香、誦祝愿詞文、上章、懺悔、奏狀、焚符、燒真文奏狀、送神等環節,這些都是仿人間迎送帝王宰官奏疏上章的編制。其所讀、焚的奏章、表、牒、疏、札的格式文體,皆仿世間官樣文書,各種文疏由土地、城隍、功曹等逐級上呈,祈禳是向統御神祈禱,請求神明加賜、滿其所愿,石壺祖殿道教祈禳的主要項目與文書有:
(一)做紅獅 是求神為其消災去禍,祈求神明庇佑其好運,合家平安,健康長壽,興旺發達。道士的施法祈神的程序是:發表、參香、招軍、造樓、結界、變食、三元請神、犒賞、送神等。
(二)做醮 即設供祈神。石壺祖殿做醮有謝醮、清醮、入醮之分,謝醮為答謝神明保安植福之恩;清醮為祈求消災去禍,保安植福而恭請,其程序大體與做“紅獅”相似,但表、疏、奏等文書不同,做醮是集體的一種祈禳方式。入醮是請香、慶壽等祈禳中的一項程序。
(三)做功德
即超度亡靈。是子孫對為其亡故的考妣,夫為亡妻、妻為亡夫虔誠獻供祈禱,代為亡人懺罪薦福,填還庫錢。請道士施法祈請三清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等大神恩赦濟度,可使亡者的靈魂超渡飛升,脫離幽冥成仙登真。道士壇設上中下三界。功德憑主人的經濟能力,有掛神像一幀、三幀、五幀、七幀、九幀之分。掛神一至三幀一般做一晝夜,五至七幀一般做三晝夜,其程序是:發表、建壇、引魂(見血死者同時起靈鏇、破血盆)、請赦、參神、請水、拜懺、進表、過王、給牒、交庫、出殯、做靈供、除靈(倒靈鏇燒靈厝)、進祖、犒賞、普施、送神。
(四)其他
1、度關:通過道士請神仙庇佑孩童渡過厄運關隘,祈求保平安,星辰光彩、命運亨通,根基牢固,不許邪鬼妖魔侵犯,其程序主要是請神、過關、祈安等。
2、表你姆錢:運氣不好的人,身體久病,為各地諸神燒紙錢,乞求三魂七魄歸附病者本身,使其病除,一年四季身體康健,諸事如意。
3、洗契:為求小孩好運氣,日好玩,夜好睡,無病無災去拜神仙或某種神為誼父、誼母,為其消災去禍,保庇平安長大成人,成丁后即16歲,為神的誼父母送花彩而答謝的儀式,其程序為:請神、化錢、送契終、祈求庇佑等。
4、賽愿:即謝愿。人逢厄運或疾病,祈求各種神靈保庇運好轉,病除,或求賺錢或建業求其成就等,事先向神許愿,事成,向神答謝,交清許愿之物,請神注銷前所許之愿,祈求賜福,家門迪吉之儀式,其程序大場合與做道場大體相似。
5、祈安:求神治病,祈求神明為其除鬼鎮邪和派草藥治病,庇佑疾病極早康復的一種儀式。
6、慶壽:佛誕或富人祝壽時,請道士設壇,宴請諸神仙共慶壽的儀式。
7、祈雨:天大旱無雨,百姓為保農業豐收,請道士設雨壇。祈求天帝下令行云播雨。其程序為:設祈雨壇,發表、請神,然后擇日祈雨,祈雨那日道士施法,村中選一德高望重的人身披麻、頭帶草圈、手附孝杖、足穿草鞋,率領全村眾信頭帶草圈,三步一跪,口喊“乞雨”,到龍潭祈雨。春祈雨,冬還得謝水。
8、送災:如遇蟲災、獸災、牲畜家禽瘟疫,請道士設壇求神仙為其驅逐妖魔神煞的一種儀式。
9、做四季福:信徒分別在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日,設供品,請道士向神祈求一年四季平安,六畜興旺、五谷豐登的一種形式。
10、其他:有收魂、安胎、破胎、催生、造橋、斷橋、收烏、洗清、起煞等。
(五)文書 文書是祈禳中道士施法中的經文懺語和有關施法過程的文字記述,其格式除經文、懺語外與官樣文章大體相同。
1、懺文:道士為亡人超度用的有:慈悲水懺3卷、血盆寶懺3卷、觀音懺3卷、金剛懺3卷、藥師懺3卷。
2、疏:有請神、慶壽、入醮、做神、請火起馬與下馬、做知府供、做半獅、請張公法主謝醮、關燈、普渡(亦
叫普施)、做福、慶壽、請佛求風水、送豬牛瘟、做保安入庫、點眼、做保胎、驅逐野豬災、謝恩洗契、安
座、寄契、做醮、過關、謝保……等疏文近百種。
3、狀:有向仙媽投狀、祈安申狀等。
4、牒:有本壇犒賞牒文、驅災把界公牒、婦女懷孕保胎牒文、祈安牒文、公牒、牒城隍、牒太歲、牒主愿、
答本家牒、牒帥將等。
(六)科文 道士做法事內容的書面記述。有發表、請神、祈安、渡關、表你姆錢、洗契、送神、犒賞、招軍、
造樓、變會、參香、慶壽、關燈、賽愿……等數十種,其文字記述詳細,連通詞、請神的名字、跪拜、焚
香、搖鈴、音樂、拍靜版、畫符等都詳細記述,道士做道場時原文宣讀。按文字做動作。
道術還有:符篆、禁咒等
按佛家密宗的說法,無論是沖太歲還是犯太歲什么的,都是兇星照命,回遮兇星照命的不利影響要持忿怒三本尊(即金剛手菩薩、馬頭明王、大鵬金翅鳥)心咒:“唵 班札 巴那 哈呀 卓哇 噶朗札 吽呸 “
注意:唵發ong的音,噶發gá的音,呸發padou的音
觀世音菩薩,誓愿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饑饉、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一函遍復》)
如果肯早晚至誠誦念“那摩阿彌陀佛”或者“那摩觀世音菩薩”名號若干聲(根據時間,越多越認真,效果越好),必能逢兇化吉。如果再肯發愿命終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后救度眾生,那這段“犯太歲”的不順,就是尊駕后來解脫的因緣。這是”煩惱即菩提“的一個事例,心生煩惱,發心尋求解脫辦法,最終覺悟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