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有太極圖,有太極拳,金木水火土應該是五行。
中國古代哲學的物質觀,從五行的多元論到陰陽二氣的二元論,最終統一于氣的一元論。誠如《河洛原理》所說,“太極一氣產陰陽,陰陽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萬物”。
陰陽五行始終被置于中國古代哲學的最根本最高的氣范疇之內,即使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極盛時代,也沒有成為宇宙觀的主體,往往是氣一元論宇宙觀的構成部分。所以天地萬物“本是一氣,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宋?吳澄《答人問性理》)。天地萬物皆本于氣,人亦因氣而生。氣是構成天地萬物以及人類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質,人的生死、物之盛毀,都是氣聚散變化的結果。故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萬物一也”(《莊子?知北游》)。人與天地之氣通為一氣,“人之生也,因陰陽五行之氣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陰陽五行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性”(吳澄《答田副使第二書》)。總之,中國古代哲學用氣一元論的單一物質概念,說明了世界的物質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質(氣)的不同形態,世界上一切現象都是根源于物質(氣)的,這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
一元 太極
兩儀,陰陽
三才,天 人 地
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
五行,木火土金水
,指的是地支的關系吧.另有六儀,是七門遁甲里的,分別是戍、已、庚、辛、壬和癸六天干
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離 艮 兌
九宮 一宮坎(北),二宮坤(西南),三宮震(東),四宮巽(東南),五宮中(寄于坤),六宮乾(西北),七宮兌(西北),八宮艮(東北),九宮離(南)。
另有8門,9星.
八門就是:休門、生門、傷門、杜門、景門、死門、驚門、開門
九星就是:天蓬星、天任星、天沖星、天輔星、天英星、天芮星、天柱星、天心星、天禽星。
八門九星這些全是<奇門遁甲>里的術語.
太極歸一,陰陽兩儀 三才:天地人 四象: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 五行:金木水火土 :上下東南西北七星:天樞 天璇 天璣 天權 玉衡 開陽 搖光 八卦:乾 坤 坎 離 震 艮 巽 兌 九宮:乾宮 坤宮 坎宮 離宮 中宮 震宮 艮宮 巽宮 兌宮
太極圖是以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俗稱陰陽魚。太極是中國古代的哲學術語,意為派生萬物的本源。太極圖形象化地表達了它陰陽輪轉,相反相成是萬物生成變化根源的哲理。
太極圖形展現了一種互相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它以后又發展成中國民族圖案所特有的“美”的結構。如“喜相逢”、“鸞鳳和鳴”、“龍鳳呈祥”等都是這種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組成生動優美的吉祥圖案,極受民間喜愛。
《太極圖說》[宋]周敦頤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導讀:《太極圖說》是中國宋代周敦頤為其《太極圖》寫的一篇說明 。全文249字。該文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人和萬物都是由于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五行統一于陰陽,陰陽統一于太極。文中突出人的價值和作用,該文主張:“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在人群中,又特別突出圣人的價值和作用,認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該文對后世影響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錄》、黃宗羲等所編《宋元學案》等盡皆收入。
太極圖解:
太:初始、宗源、無上。極:最端之位、結構之元。太極的字面含義:最高級、最標準、最完美之義;太極的真實含義:事物存在與運動的機理,以旋機為運動形式,以圓融為運動品質。
太極圖是圖式最簡單、內涵最豐富、造型最完美的圖案,古今中外沒有哪個圖案有如此深刻的內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質、能量、運動、結構等內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質的起源。
太極圖是對事物運動和結構成因的圖解,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太極圖中的"S"線將太極圖清晰地分為兩個關聯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是有結構的。
2、太極圖的兩個部分用不同顏色相區別,分為陰和陽,以"S"線相隔,表明這兩個部分是相互獨立、不容混淆的。
3、太極圖的兩個獨立塊面各有一個對方的小點,即陽塊中有陰小點,陰塊中有陽小點,表明同一事物結構中的獨立部分與對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關系。也就是說,雖然陽中含陰,陰中含陽,互相包含,但是不論是塊還是點,都是絕對獨立的,沒有混淆界線。
4、太極圖是圓形圖,一是表示運動和結構有規則,二 是表示運動以旋轉為基本形式,三是表示運動是流暢圓潤的。
5、太極圖是對稱圖,整個結構均衡對稱,表明一個穩定的結構其內部能量是均衡的,獨立的雙方都有均衡的能量和平等的結構地位。
6、內部絕對對稱的圓圖也表明,太極的運動是無擺動、無震動的旋轉運動。
7、太極圖的陰塊和陽塊都有大頭和小尾的形狀,表明事物運動是有方向性的,可以顯示太極圖的正旋與反旋的旋轉方向。
8、太極圖陰塊和陽塊的大頭與小尾,還表示陰塊和陽塊在旋轉中的強弱變化,大頭為強,小尾為弱,在大頭處有對方的小點,同時與對方的小尾銜接,這就顯示了太極內部兩種能量的變化由小到大,又由大到互變的變易性,呈現出物極必反的狀態,這就是易理產生的根源。
綜上所述,太極圖有七大含義:結構、規則、旋機、均衡、圓融、變易和方向。
(一)總論 太極圖是中國古代概括陰陽易理和反映世界發生、發展變化規律的圖式。世傳太極圖出自陳摶之手,陳氏傳有三種圖式:一為先天太極圖,一為龍圖,一為無極圖。宋朱熹:“先天圖傳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蓋方士技術用以修煉,《參同契》所言是也。”(《語類》卷一百)后世所繪太極圖很多,大致可分二類:一類為數層圖組合的圖式,如無極圖、太極先天之圖、周氏太極圖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單圓表示術極,二圈分黑白三層,標有陽動陰靜字樣,表示陰陽交錯,運動變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陰靜陽動產生世界基本構成特質;下面再有二圈,分別標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萬物化生”字樣,以示產生萬物,此圖概括了無極——太極——陰陽——五行——萬物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的宇宙演變過程。另一類為以陰陽魚圖為主的圖式,如古太極圖、先天太極圖、來氏太極圖等,其圖外圓象征太極,內以S曲線分黑白環弧形,白中有一黑點,黑中有一白點。白為陽黑為陰,象征陰陽互根;環弧形如兩魚交游狀,以示陰陽變化循環不已。可見二類圖式,形式有異,內涵類同。今流行太極圖為陰陽魚圖式,此圖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賦以特定含義,但現代所繪太極圖無嚴格方位標準,多著重提示陰陽變化循環之義。對于太極圖起源及內涵,歷來有不同認識。今人多結合現代科技理論加以闡述,如有人認為,太極圖是對波粒二象性的準確概括,太極圖圓形是粒子性,中間S曲線是波動性,太極圖是波粒二象性的統一;還有人認為,太極圖為宇宙天體球在水平面內的平面投影,其中兩個小點為定南北向之用,S形貢線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體周運軌道在水平面內投影的圖示。此類探討,目前尚有較多爭議。 二、太極圖源說 關于太極圖起源的學說。太極圖一般分為兩類,一類為數層組合圖式,一類為陰陽魚互糾圖式。關于數層組合太極圖淵源,有多種說法:(1)北宋周敦頤所作。北宋潘興嗣:“(周)尤善談名理,深于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銘》)朱熹持此觀點(《周子太極通書后序》)。(2)傳自陳摶。南宋朱震:“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宋史·朱震傳》)陸九淵:“朱子發謂濂溪得太極圖于穆伯長,伯長之傳出于陳希夷,其必有考。”(《陸九淵集·與朱元晦書》)(3)來自佛徒壽涯。宋元之際劉因:“而或又謂周子與胡宿、邵古同事潤州一浮屠而傳其易書。”(《記太極圖說后》)這個“浮屠”,就是壽涯。(4)源自陳摶刻于華山石壁的無極圖,經魏伯陽、鐘離權、呂洞賓傳給陳摶,陳刻之華山石壁,后來又通過種放、穆修傳給周敦頤,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極圖。(《太極圖辨》)陳摶刻華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無一人道及,此說可疑。(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清毛奇齡:“或云其圖在隋唐之間,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竊其圖入《品》中,為太極先天之圖,此即摶之竊之所自始,且稱名有‘無極’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極圖說遺議》)又說:“此在陳摶授圖之前已行世者,是摶所為圖,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禪源全集》,而總出于《參同契》,是真臟實據。”(《復馮山公論太極圖說》)《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現代馮友蘭、張岱年、侯外廬等許多學者贊成此說。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乃是周敦頤以后的著作,其后兩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為偽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極圖淵源辨》)所據不一,尚有爭議。關于陰陽魚互糾太極圖淵源,也有幾說。(1)得之于蜀之隱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說:“朱熹囑其友蔡季通如荊州,復入峽,始得其三圖焉”。(《謝仲直易三圖序》)后為謝仲直所獲。此三圖傳自彭翁,彭翁傳自武夷君。明初趙撝謙《六書本義》最早記載陰陽魚太極圖,趙氏認為:“又天地自然之圖······世傳蔡元定得于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當熟玩之。”(《六書本義》)清朝渭引宋濂說:“羅端良作陰陽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隱者。”(《易圖明辨》)(2)源于《周易參同契》。朱熹:“先天圖傳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蓋方士技術用以修煉,《參同契所言是也。”(《語類》一百)胡渭則從陰陽盛衰之數推晦朔弦望之氣而知其理,以證朱熹此說。(《易圖明辨》)尚有另說,此略。 三、含三為一 亦作“函三為一”。古代對太極意義的分析語。魏孟康《三統歷》注:“太極元氣,含三為一。”就太極圖言,“三”指陰陽魚結構,即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線;“一”指太極圖大圓圈。白、黑及分界包含在同一圓圈之內。歷代有不同解釋。(1)以黑白二色代表陰陽兩方、天地二部;黑白之分界線即劃分天地陰陽界限的人部。天、地、人為“三”;陰、陽、分界標準為“三”。太極圖即由正、反、合三者組成的整體。體現了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思想。白方中一點,為地之極點,表示陽中有陰;黑方中一白點,為天之中點,表示陰中有陽。(2)太極圖為相反相成兩方屬性及其劃界標準或活動場所三者的統一。相反指水火對立,從空間言指水星、火星,從時間言指夏熱與冬寒;相成指木金生成,從空間言指木星和金星,從時間言指春始、秋終。“土”即是水火和木金的劃界標準,也是火水木金的活動場所。(3)“三”指三爻,“一”指一卦,喻三爻組成一卦,天地人合為一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