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周易卦序分析,解析通行本周易卦序

    內容導航:
  • 易經六十四卦的卦序規律
  • 周易卦序結構的代數表示?
  • “易經”卦序的安排有什么意義
  • 易經六十四卦是按什么規律排列的?
  • 周易卦序結構的代數表示?
  • 沈有鼎的著述目錄
  • Q1:易經六十四卦的卦序規律

    《易經》64卦的卦序是建立在8卦的基礎之上的,前人的主要認識有“先天八卦說”,“后天八卦說”,各有特點,但它們與64卦的聯系卻顯得附會。后來,有人對64卦提出了“兩兩相偶,非反即覆”的概念,可謂是一個大的進步,它指出了64卦的一些內在聯系。但這一概念也有缺陷,就在于它的提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沒能系統地解決《易經》的卦序問題。
    易松云先生站在前人的基礎上,對64卦的卦序提出了全新的認識,下面的這張圖表即完全反映了《易經》64卦的內在規律性:

    Q2:周易卦序結構的代數表示?

    ??

    關于通行本序序卦原理,歷代易界學人積極探究試圖予以合理解釋,雖見解眾多無一圓滿,卻也不乏鞭辟入里精到之論。最常見、最經典當屬唐人孔穎達曾用“二二相偶,非覆即變”來概括通行本序的特點。清代考古辨偽學家崔東壁《易卦次圖說》堪稱對卦序內在研究的破冰之作。“純卦統八”“交卦統一十有六”,茫茫六十四卦如此洞悉其架構者崔東壁是第一人。

    中國現當代著名的邏輯學家、哲學家、教育家,中國邏輯學界的開拓者、先行者沈有鼎先生《周易序卦骨構大意》、《周易卦序分析》兩篇短文從邏輯學角度深刻剖析了卦序骨構與建構原則,是關于周易卦序科學意義上的研究。序卦原理大致可概述為三個部分:規劃,建構,賦序。

    ??

    Q3:“易經”卦序的安排有什么意義

    易學上的所謂太極,不同于一般哲學上所謂的太極,易學上的太極直接就是卦體,對卦體的描繪可以分為兩儀、四象;兩儀加四象就是六爻,六爻的八個“網結”就是八卦。
    在傳統易學中,“太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每一個治易者不容回避的問題。圍繞著什么是太極,可謂眾說紛紜,要想理出一個頭緒,真成了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那么到底什么是太極呢?事情還得從源頭說起。

    太極一詞最早出現在系辭,系辭謂:“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其實這段話并不難理解,它也是描述卦體的,就描述卦體這一點看,它同河圖、同八卦沒有甚么區別。但是,這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卻被傳統易學復雜化了。如果我們一一跟蹤各種說法的話,那就不知要耗費多少沒有價值的勞動,所以這里我們只能簡略作個評述。

    傳統上對太極的說法雖然五花八門,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結合卦體,一種是脫離開卦體。結合卦體的留在了易學領域,脫離開卦體的便進入哲學領域,與“道”一起,成了中國傳統哲學特有的概念或范疇。在關于《天地之數在周易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筆者曾簡略談到了“道”與“器”的關系問題,指出易經上的道器與一般哲學意義上的道器是不同的。易經上的器,就是我們說的卦體,易經上的道,就是卦體的構建和運行的幾個法則。這些法則是不能脫離開卦體的,最多它們之間有一個內在外在之分。哲學意義上的器和道是抽象的概念或范疇,它們與卦體沒有直接關系。至于它們在哲學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在本文的議論范圍之內。同樣,脫離開卦體進入到哲學領域的太極,也不在本文的議論范圍之內,就讓哲學家們去思索和推論吧,我們這里只對結合卦體的太極,看看傳統易學是怎么說的。

    根據系辭上面記載的那段話,人們認為,易的本源是太極,由太極生出“兩儀”,即一個陽爻和一個陰爻。兩儀再發展就變成“四象”,即所謂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四象再發展就形成八卦(經卦),八卦再兩兩重合,于是便有了六十四卦。以上所言,未必是傳統易學對太極與卦體關系理解的全部,但至少這是一種主流派的理解。作為易卦起源或者一種宇宙生成學說,這種認識由來已久。直到今天,仍有廣泛而巨大的影響。人們常說的“陰陽老少”和“八卦重合說”,很大程度上是導源于此。

    對這種說法,歷史上也早有人表示了懷疑和反對。比如王夫之在《周易稗疏》中就說:“兩儀生四象。生者非所生為子,生之者為父之謂,使然則是有太極無兩儀,有兩儀無四象,有四象無八卦之日矣。生者,于上發生也,如人面生耳目口鼻,自然賅具,分而言之,謂之生耳。邵子執加一倍之小數,立一二象之,象一純陽一純陰,一陽上陰下、一陰上陽下謂之四象,更加一畫而其數倍為八卦。遂畫四畫之象十六,五畫之象三十二,無名無義,但以八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教童稚知相乘之法則可,而于天人之理數毫無所取。使以加一畫即加一倍言之,則又何不可以為七畫以倍之為一百二十八,漸加漸倍,億萬無窮,無所底止,又何不可哉?不知易但言四象生八卦定吉兇生大業,初不可損而為二爻,益而為四爻五爻,此乃天地法象之自然,事物變通之定理,不可以算博士銖積寸累有放無收之小術,以亂天地之紀也。四象者,通之象二,乾坤也,變之象二陰陽,六錯震坎艮一象也,巽離兌一象也,故又曰易有四象,若以二畫之象為四象,則易無所本,無不得言有矣。要而言之,太極即兩儀,兩儀即四象,四象即八卦,猶人面即耳目口鼻,特于其上所生而固有者,分言之則為兩為四為八耳。邵子之術繁冗而實淺,固其不足從,以經考之自見,故讀易者以不用先天圖說為正,以其雜用京房魏伯陽呂巖陳摶之說也”。

    以上所引,除了王夫之把八卦(經卦)看作實體以外,他的看法基本上還是正確的。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它們無所謂先后,是同時存在,只是一個分而言之的問題。用“加一倍法”,就會“無所底止”、“有放無收”,“教童稚知相乘之法則可,而于天人之理數毫無所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人們又把“二進制”引入了易學,把萊布尼茨的發明權攬到了我們祖先的頭上。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萊氏是否讀懂了易經,參透了太極,即便是萊氏的二進制是受了太極的啟示,也不能說明太極就是二進制,更不能說明易經卦體的構成或卦序的排列就是依據了二進制。而十進制在經文中是顯而易見的,如“十年乃字”(屯二)、“十年勿用”(頤三)等,另有天干可證。

    或問,說了半天,到底什么是太極呢?其實這個問題筆者已經回答了一部分,那就是從數的角度看,太極就是零,零就是太極。在關于《零在天地之數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筆者曾經談到,零是初始態,又是終極態;零是0,因為它曾經表示過“什么也沒有”;零是一,因為它在天地之數中占有一席之地;零又是二,因為它時而以一個天數的身份出現,時而又以一個地數的身份出現;零是三,因為它既不是天數,也不是地數,只能算個第三者;零是一個進入天地之數的數,又是一個能夠包容全部天地之數的數,所以它有無限豐富的內容。如此等等,這些內容的總合就是太極。但是必須特別說明,零或者太極包納如此眾多的相互矛盾的內容是有條件的,困難不在于指出它包含這,包含那,而在于說明是在什么條件下,它使那些原本對立的東西獲得了同一或統一。以往對太極的研究,大多是在概念的范圍內進行的,包括我們上面從數的角度。在概念范圍內研究有它的好處,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和展現思維的創造能力,但是也容易出偏,因為它可以不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限制。列寧說過:“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靈活性,達到了對立面同一的靈活性,——這就是實質所在。主觀地運用的這種靈活性=折衷主義與詭辯。客觀地運用的靈活性,即反映物質過程的全面性及其統一的靈活性,這就是辯證法,就是世界的永恒發展的正確反映”。為了避免“主觀地運用”,用所謂“主觀存在”去替代或偷換客觀存在,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到對卦體問題的探討中。在前面的議論中,我們曾經談到,卦體或者說是“器”也不是單純的自然物,而是“抽象物”,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但是作為抽象過程的最后產品,它不是概念,而是“形體”,還沒有誰把卦體當作概念去研究。因此,結合卦體探討太極,也許可以避免“主觀地運用”。

    關于卦體,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已經作了一些探討,那就是從數的角度看,它不過是天地之數的總和,從形狀上看,它又是一個球體。假定我們再對這個球體作一個描繪的話,那么這里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從哪開始。我們知道,天地之數是一個絕對數、大限數,是數外無數的數。由這樣的數構成的卦體也是一個絕對物,是物外無物的物。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沒有把的葫蘆”。葫蘆有把,說明它是有來龍和去脈的,至少是有“來龍”,這樣我們可以從它的“來龍”說起。葫蘆沒把,我們又該從何說起呢?一般的敘述,在這里分成了兩條路線,一條是聰明的哲人們由太極想到了無極,認為是無極產生了太極。但隨后的問題就是無極又是從哪產生的?從絕對的虛無中是不可能產生出有來的,于是老子又想出了“有無相生”這個道理。另一條路線就是不承認有什么無極,太極的本意就是極到不能再極。于是由太極而兩儀而四象而八卦,這便是前面談到的一般人們對太極的理解。筆者的淺見是,說有“無極”還是有些道理的,葫蘆沒把,還不就是無極嗎?但這個無極,同時又是太極,因為一切的一切,又要從這里開始,這不就是太極嗎?所以太極的第一個意義就是這個“葫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卦體,卦體就是太極,太極也就是卦體。對這個卦體的研究、描繪或敘述總得從一個什么地方開始,這個開始的地方(點、方面、局部、部分等)就是“一”,老子的“道生一”就是這樣的一,在系辭上叫“兩儀”。為什么老子說一這里說二呢?原來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球體,球體有這樣一個特性,那就是球面上的任何一點(或面)只要一經確定,那么與它相對立的球面的另一點(或面)也便同時被確定下來,就是說這一點(面)非它莫屬,其它任何點(面)是不能代替的,這就是太極生兩儀。太極是“二”,這就是太極的第二個意義。兩儀一經確定,則兩儀之間的“四象”也就同時確定下來。不難看出,“兩儀”加“四象”就是卦體的六爻,六爻在球形卦體上正好有八個交匯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六爻之網的“網結”,這八個網結就是八卦。六爻卦不是八卦兩兩重合的結果,而是八卦的總合構成了卦體,或者簡單說八卦就是卦體,卦體也就是八卦,只是這里對八卦的理解不是三爻卦,而是卦體上的八個樞紐。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它們確實無所謂先后,不是誰“生”誰的問題,只是個“分而言之”的問題。分而言之是敘述,敘述的順序不等于“事情”的順序,甚至也不等于研究的順序。把敘述的順序誤認為“事情”的順序,由此導出“陰陽老少”和“八卦重合說”等,這就是用“主觀存在”代替客觀存在為我們釀成的一顆苦果。

    談到太極,不能不說說太極圖。世傳太極圖多種多樣,大多為宋以后,作者有的可考,有的不可考。就筆者所見到的太極圖看(所見極少),從形式上看,差不多都是平面圖,或者包括作者在內都理解為平面圖。從內容上看,有的試圖同八卦(三爻卦)掛勾,有的試圖同五行掛勾,也有的試圖同六十四卦或氣象等等掛勾。對此筆者的認識是,輕言否定是不妥的,試圖引申甚么也需謹慎。因為不論是什么樣的太極圖,都已經不再是抽象的概念,都是試圖把概念還原、轉化、或過渡為形體,這是易經同一般哲學的一個重大區別。當然這里還有一個還原、轉化或過渡的準確性問題。在諸多太極圖中,筆者最有興趣的是來知德的“太極河圖”,其圖解認為:“河圖雖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其實皆陽上而陰下;雖曰三八在左,四九在右,其實皆陰左而陽右;雖曰以五生數統五成數,其實皆生數在內,而成數在外;雖陰陽皆自內達外,其實陽奇一、三、七、九,陰偶二、四、六、八,皆自微而漸盛。不可分裂將其幾點置某處。陰陽左右雖旋轉而無定在。陰陽合于中心,而上本天地之中氣,故不可拘執河圖虛中五十無位之說”。來氏此說雖未脫離“平面”之見,但畢竟是把太極圖與河圖結合的一種嘗試。如果預知河圖所描繪的是一個特定的球體,那么把太極圖也設想為一個球體,那就不是多難的事了。

    Q4:易經六十四卦是按什么規律排列的?

    64卦是成對出現,前一個卦和后一個卦互為綜卦,就是把一個卦上下顛倒就是下一個。
    如果上下顛倒是同一個卦,比如“乾”,那么他后面的卦就是他的錯卦,就是陰陽爻全部相反。
    但是一對卦和另一對卦之間的聯系,建議你看一下《序卦傳》。里面是64卦順序的解釋。
    可仔細看還是會發現有些牽強。
    到底真正是什么順序,易學界就各執一詞了。

    Q5:周易卦序結構的代數表示?

    ??

    關于通行本序序卦原理,歷代易界學人積極探究試圖予以合理解釋,雖見解眾多無一圓滿,卻也不乏鞭辟入里精到之論。最常見、最經典當屬唐人孔穎達曾用“二二相偶,非覆即變”來概括通行本序的特點。清代考古辨偽學家崔東壁《易卦次圖說》堪稱對卦序內在研究的破冰之作。“純卦統八”“交卦統一十有六”,茫茫六十四卦如此洞悉其架構者崔東壁是第一人。

    中國現當代著名的邏輯學家、哲學家、教育家,中國邏輯學界的開拓者、先行者沈有鼎先生《周易序卦骨構大意》、《周易卦序分析》兩篇短文從邏輯學角度深刻剖析了卦序骨構與建構原則,是關于周易卦序科學意義上的研究。序卦原理大致可概述為三個部分:規劃,建構,賦序。

    ??

    Q6:沈有鼎的著述目錄

    3、《邏輯通俗讀本》,金岳霖等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初版。
    4、《形式邏輯簡明讀本》(修訂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三版。 5、On Expressions(論表達式),《哲學評論》第6卷第1期,1935年3月。張尚水中譯,《沈有鼎文集》。
    6、On Finite Systems(論有窮系統),《清華學報》第10卷第2期,1935年4月。張清宇中譯,《沈有鼎文集》。
    7、評《東西樂制之研究》,《清華學報》第11卷第1期,1936年1月。
    8、周易卦序骨構大意,《北京晨報》“思辨”專刊第36期,1936年5月6日第11版。
    9、周易卦序分析,《哲學評論》第7卷第1期,1936年9月。
    10、論自然數,《哲學評論》第7卷第2期,1936年12月。
    11、中國哲學今后的開展,《哲學評論》第7卷第3期,1937年3月。
    12、真理底分野,《哲學評論》第7卷第4期,1940年。
    13、語言、思想與意義,《哲學評論》第8卷第3期,1943年。
    14、意義的分類,《哲學評論》第8卷第6期,1944年3月。15、《周易》釋詞,《清華學報》第15卷第1期,1948年10月。
    16、Paradox of the Class of All Grounded Classes(所有有根類的類的悖論),Th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Vol.18,No.2,June1953.U.S.A.(《符號邏輯雜志》第18卷第2期,1953年6月,美國。)張清宇中譯,《沈有鼎文集》。
    17、Two Semantical Paradoxes(兩個語義悖論),Th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Vol.20,No.2,June1955.U.S.A.(《符號邏輯雜志》第20卷第2期,1955年6月,美國。)張清宇中譯,《沈有鼎文集》。
    18、評《墨家的形式邏輯》,《人民日報》1957年2月23日。
    19、初基演算,《數學學報》第7卷第1期,1957年3月。
    20、論“思維形式”和形式邏輯,《光明日報》1961年11月10日。
    21、唯物主義者培根如何推進了邏輯科學,《培根哲學思想》,商務印書館,1961年。
    22、《指物論》句解,《光明日報》1963年1月18日。
    23、《公孫龍子》的評價問題,《哲學研究》1978年第6期。
    24、公孫龍考(一),《哲學研究叢刊·中國哲學史論文集》(第一輯),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
    25、A “Natural” Enumeration o fNon-Negative Rational Numbers(非負有理數的一個“自然”枚舉),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Vol.87,No.1.January 1980.U.S.A.(《美國數學月刊》第87卷第1期,1980年1月,美國。)張清宇中譯,《沈有鼎文集》。
    26、“純邏輯演算”中不依賴量詞的部分,《數學學報》第24卷第5期,1981年9月。
    27、談公孫龍,《全國邏輯討論會論文選集》(197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28、評龐樸《公孫龍子研究》的《考辨》部分,《中國哲學史研究集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9、序伍非百《中國古名家言》,伍非百:《中國古名家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30、論《墨經》四篇之編制,同上,
    31、《墨子經上、下》旁行本始于何時?《邏輯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0月。
    32、《墨經》中有關原始詭辯說的一個材料,《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2期。
    33、《公孫龍子》考,《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3期。
    《公孫龍子》 34、The Dialecticians’ Paradoxes of Ancient China(中國古代辯者的悖論),《沈有鼎文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涂又光中譯,《沈有鼎文集》。35、《墨經》中有關“不定稱判斷的爭論”,同上。
    36、論原始“離堅白”學說的物理性質,同上。
    37、公孫龍“二無一”詭論原文和今譯的對照,同上。
    38、現行《公孫龍子》六篇的時代和作者考,同上。
    39、A Calculus of Individuals and Truth-values(個體和真值的演算),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邏輯室編:《理有固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8月。張清宇中譯,《理有固然》。
    40、有關三段論的幾個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邏輯室編:《摹物求比》,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2月。
    41、模態與數理邏輯,同上。
    42、現行《公孫龍子》的主要論題及三個公孫龍,同上。
    43、關于因明的三張圖表,同上。
    44、Theory of Simple Type(簡單類型論),同上。
    45、給全國首屆因明學術研討會的賀信,同上。
    46、論模態,同上。
    47、在金岳霖學術思想討論會上的發言,同上。
    48、致王浩的信件,《沈有鼎文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

    展開全文
    下一篇:下一篇:星塵算命八字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