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陰陽五行之術,陰陽五行八卦講解

    內容導航:
  • 道教的陰陽五行學說是什么?
  • 五行之術是什么
  • 陰陽五行理論是什么?
  • 五行之術是誰發明的?
  • 五行樁的五行樁功法
  • 九轉玄功是什么功法?
  • Q1:道教的陰陽五行學說是什么?

    陰陽五行
    五 行 之 說 始 自 尚 書 , 陰 陽 之 說 , 始 自 周 易 而 皆 大 行 於 春 秋 戰 國 的 陰 陽 家 ; 茲 先 述 五 行 :
    尚 書 洪 范 篇 內 說 : 武 王 克 商 後 , 往 見 商 朝 賢 臣 箕 子 , 箕 子 向 他 貢 獻 出 九 條 治 國 的 方 略 ( 書 稱 「 洪 范 九 疇 」 ) 其 中 第 一 條 就 稱 為 五 行 ( 書 稱 初 一 曰 「 五 行 」 ) : 一 曰 「 水 」 , 二 曰 「 火 」 , 三 曰 「 木 」 , 四 曰 「 金 」 , 五 曰 「 土 」 。 然 後 分 述 五 行 的 性 質 :
    ( 一 ) 「 水 」 曰 潤 下 ─ ─ 雨 水 , 山 水 , 河 水 皆 向 下 流 , 濕 潤 入 土 , 以 生 萬 物 。
    ( 二 ) 「 火 」 曰 炎 上 ─ ─ 火 向 上 升 , 產 生 炎 熱 , 大 則 為 火 山 , 爆 發 生 土 地 , 小 則 為 百 姓 日 用 所 需 。
    ( 三 ) 「 木 」 曰 曲 直 ─ ─ 樹 木 不 是 曲 就 是 直 , 象 徵 真 理 與 非 真 理 , 人 民 觀 象 於 木 以 分 事 態 之 曲 直 。
    ( 四 ) 「 金 」 曰 從 革 ─ ─ 古 稱 金 為 銅 , 以 銅 鑄 器 日 求 改 良 , 精 益 求 精 ( 革 ) 。
    ( 五 ) 「 土 」 爰 稼 穡 ─ ─ 土 地 生 各 種 農 產 品 以 養 人 。
    洪 范 又 繼 續 說 五 行 各 有 味 道 :
    ( 一 ) 潤 下 ( 水 ) 作 咸 。 ( 咸 入 腎 )
    ( 二 ) 炎 上 ( 火 ) 作 苦 。 ( 苦 入 心 )
    ( 三 ) 曲 直 ( 木 ) 作 酸 。 ( 酸 入 肝 )
    ( 四 ) 從 革 ( 金 ) 作 辛 。 ( 辛 入 肺 )
    ( 五 ) 稼 穡 ( 土 ) 作 甘 。 ( 甘 入 脾 )
    先 秦 道 家 與 陰 陽 家 也 承 認 五 行 是 構 造 自 然 的 元 素 , 於 是 把 五 行 的 活 動 變 為 相 生 及 相 克 , 并 加 時 間 的 循 環 , 便 成 為 陰 陽 五 行 家 , 周 末 時 鄒 衍 倡 之 於 先 , 漢 初 諸 儒 具 體 於 後 , 他 們 按 照 自 然 現 象 定 出 五 行 相 生 相 克 :
    五 金 克 木 ─ ─ 木 斗 不 過 斧 ( 金 )
    行 木 克 土 ─ ─ 樹 木 的 根 固 定 泥 土
    相 土 克 水 ─ ─ 水 來 土 淹 , 土 堤 防 水
    克 水 克 火 ─ ─ 救 火 現 象
    火 克 金 ─ ─ 鑄 銅 成 器
    五 金 生 水 ─ ─ 銅 鏡 凝 結 空 中 水 氣 變 成 露 珠
    行 水 生 木 ─ ─ 草 木 賴 水 份 以 生 長
    相 木 生 火 ─ ─ 燒 木 柴 生 火
    生 火 生 土 ─ ─ 地 震 噴 火 , 生 成 新 土 地
    土 生 金 ─ ─ 一 切 金 屬 自 土 中 出
    上 述 這 些 現 象 受 時 間 的 轉 變 而 影 響 , 每 年 每 月 每 日 每 時 都 有 不 同 , 因 而 便 把 陰 陽 ( 時 間 轉 變 ) 配 合 到 五 行 來 。
    早 在 三 千 年 前 , 我 國 的 天 文 學 家 已 經 測 定 了 太 歲 ( 木 星 ) 的 運 行 , 和 每 年 冬 至 、 夏 至 的 確 定 時 間 , 從 而 分 出 四 季 和 紀 時 的 天 干 地 支 。
    每 年 農 歷 十 一 月 的 冬 至 節 ( 太 陽 直 射 南 回 歸 線 ) 太 陽 開 始 北 移 , 日 漸 長 , 夜 漸 短 , 稱 為 一 陽 生 。
    每 年 農 歷 六 月 的 夏 至 節 ( 太 陽 直 射 北 回 歸 線 ) , 太 陽 開 始 南 移 , 日 漸 短 , 夜 漸 長 , 稱 為 一 陰 生 。
    把 一 年 時 間 分 作 兩 份 , 冬 至 開 始 至 夏 至 之 前 為 陽 , 夏 至 開 始 至 冬 至 之 前 為 陰 ; 這 是 陰 陽 劃 分 之 始 , 一 年 如 此 , 一 日 之 間 白 晝 為 陽 , 黑 夜 為 陰 , 午 前 為 陽 , 子 前 為 陰 ( 見 周 易 十 二 辟 卦 ) 。
    時 間 上 陰 陽 相 對 , 推 而 廣 之 , 物 質 亦 是 陰 陽 相 對 , 而 物 質 是 五 行 生 克 所 成 , 故 陰 陽 與 五 行 乃 成 為 一 體 。
    陰 陽 五 行 既 是 自 然 的 構 成 元 素 , 而 道 家 以 研 究 自 然 為 目 的 , 於 是 把 五 行 陰 陽 支 配 在 一 切 物 質 上 ; 茲 先 言 人 體 的 五 行 ─ ─ 陰 陽 家 以 為 「 人 」 是 自 然 界 中 的 精 英 結 合 而 生 , 故 人 實 即 自 然 的 具 體 , 例 如 :
    人 有 毛 發 , 自 然 有 草 木 ; 人 有 雙 目 , 自 然 有 日 月 ; 呼 吸 為 風 , 揮 淚 成 雨 ; 骨 為 山 , 血 脈 為 河 流 等 , 謂 之 天 人 合 一 , 漢 初 諸 儒 盛 宗 之 。
    道 教 采 其 說 , 合 陰 陽 儒 術 以 為 煉 丹 煉 氣 的 根 據 , 當 時 中 醫 皆 先 習 儒 術 , 旁 及 陰 陽 五 行 , 而 研 究 陰 陽 五 行 之 學 以 道 教 為 最 精 , 故 中 醫 學 說 亦 以 陰 陽 五 行 為 主 , 著 書 立 說 皆 道 教 言 , 於 是 學 中 醫 者 皆 知 : 五 臟 屬 陽 , 肝 屬 木 , 腎 屬 水 , 肺 屬 金 , 心 屬 火 , 脾 屬 土 。
    六 腑 屬 陰 , 肝 以 膽 為 腑 , 腎 以 膀 胱 為 腑 , 肺 以 大 腸 為 腑 , 心 以 小 腸 為 腑 , 脾 以 胃 為 腑 , 腑 臟 相 連 , 有 病 互 相 影 響 。 六 腑 中 有 三 焦 一 腑 , 將 人 身 分 為 上 、 中 、 下 三 段 , 不 屬 五 臟 。
    依 五 行 相 克 之 說 : 肝 ( 木 ) 克 脾 ( 土 ) ; 腎 ( 水 ) 克 心 ( 火 ) , 肺 ( 金 ) 克 肝 ( 木 ) , 心 ( 火 ) 克 肺 ( 金 ) , 腎 ( 水 ) 克 心 ( 火 ) 。
    中 醫 即 以 上 述 理 論 去 治 病 , 例 如 胃 痛 由 於 肝 強 , 以 木 克 土 ( 脾 胃 屬 土 ) , 故 治 胃 痛 多 用 平 肝 之 藥 , 而 不 多 用 止 痛 之 藥 。
    道 教 煉 氣 、 煉 丹 , 講 求 心 腎 相 交 , 謂 之 水 火 既 濟 , 亦 謂 之 坎 離 相 交 。 自 魏 伯 陽 著 《 周 易 參 同 契 》 , 以 周 易 八 卦 , 加 入 陰 陽 五 行 之 說 , 於 是 陰 陽 、 五 行 、 八 卦 成 一 綜 合 體 , 為 道 教 主 體 之 學 , 八 卦 中 間 的 太 極 , 內 分 陰 陽 , 外 圍 八 卦 , 按 八 方 排 列 :
    坎 ( 、 水 ) 北 方 ; 離 ( 、 火 ) 南 方 ;
    震 ( 、 雷 ) 東 方 ; 兌 ( 、 澤 ) 西 方 ;
    巽 ( 、 風 ) 東 南 ; 乾 ( 、 天 ) 西 北 ;
    坤 ( 、 地 ) 西 南 ; 艮 ( 、 山 ) 東 北 。
    堪 輿 家 以 八 卦 八 方 配 合 二 十 八 宿 , 廿 四 節 氣 , 六 十 四 卦 ( 八 卦 重 疊 ) 等 組 成 羅 盤 以 定 吉 兇 。 星 相 家 以 五 行 八 卦 為 根 據 以 定 命 相 。 占 卜 家 以 五 行 八 卦 為 根 據 以 判 未 來 。 各 家 皆 以 道 教 學 說 為 依 據 而 成 書 。

    Q2:五行之術是什么

    別怕,古人常說:大兇亦是大吉,沒事的

    Q3:陰陽五行理論是什么?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陰陽源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運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陽”代表積極進取的一面,“陰”代表消極退守的一面。陰和陽之間的矛盾作用,推動了萬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從而產生了干變萬化的世界。而且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會“物極必反”,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醫學家運用這種思想。借以分析、歸納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尋求戰勝疾病的診斷、治療途徑,就逐漸發展成了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它作為一種指導思想,滲透在中醫理論體系里,是中醫學最精粹的部分之一,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

    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液,甚至男性的精液。至于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

    正如《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陽法則是貫通天地自然的普遍規律。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源,是生長衰亡的原因,是人們認識和把握萬事萬物的根本方法和準繩。所以治病也就必須抓住這個根本。

    《內經》根據陰陽矛盾法則,結合當時我國天文、歷法、氣象、地理、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最高成就。對醫學領域中的許多問題都作了充分的論述,比如:

    從解剖的角度認為:男是陽,女是陰;背是陽,腹是陰;外是陽,內是陰;腑是陽,臟是陰等等。

    從生理的角度認為:氣是陽,血是陰;動是陽。靜是陰等等。

    在病理上認為:一旦陰陽失去平衡,就會產生疾病。不管疾病怎樣復雜,歸納起來不外是陰陽偏勝偏衰兩種傾向,就是說陰勝就陽病,陽盛就陰病,陽氣勝就熱,陰氣勝就寒。而且這種偏勝偏衰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會出現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反常現象。總之,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所以《內經·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氣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在診斷上提出了根本原則,就是“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意思是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人體各方面的情況,然后抓住陰陽這個綱進行分析,以便判斷疾病是表證、熱證、實證(陽證),還是里證、寒證、虛證(陰證)。

    在治療上也提出了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基本法則。謹慎地診察病證的陰陽偏勝偏衰,而后加以治療,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

    總之,陰陽學說講的不是具體的生理、病理知識,而是用以指導人們研究生理、病理的一種思想方法。

    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本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古代的五行學說主要是用來說明宇宙間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運動變化規律。醫學上一直繼承這一學說的合理因素,主要用來說明人體生理和病理現象跟外在環境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系,以及人體內部各器官之間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要弄懂五行,首先要懂得“五行歸類”。所謂“五行”,原指的是水、木、金、火、土五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質。由于這五種物質各具有不同屬性,后來人們就把凡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歸于一類。比如,木行的特性是生發、柔和。春季草木萌生,顯現了一種生發條暢的氣象。因而春在五行中就屬木行。同樣,由于肝臟性喜條達舒暢,象征著春和木的特性,于是肝在五行中也屬于木湖天春色行。又由于中醫學上認為肝和膽是表里關系。而肝又開竅于目,所以膽和目在五行中也屬于木行。所以,凡是和木的特征相關的春、肝、膽、目等等就都歸在本行里。這樣擴展開去,萬事萬物就都可以按五行歸為五大類。這里只是舉出了五行歸類的一小部分,繁衍開去還可以舉出許多。五行歸類表明,人體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和自然之間有復雜的內在聯系。

    其次還要懂得五行生克關系。“生”,含有滋生助長的意思,“克”,含有制約、阻抑的意思。以五臟為例,按照五行歸類,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相生的關系:火是土之母,土是金之母,金是水之母,水是木之母,木是火之母。相克的關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正常情況下,相生中寓有相克,同時相克中又寓有相生。為此,生和克的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就保證了人體內部器官運動的相對平衡。一旦這種正常的生克關系遭到破壞,一臟有病,就會牽連其他臟器受害。

    應該指出,中醫的五行學說是古代醫學家在科學技術十分落后的條件下,對于人體和自然環境以及人體內部器官相互關系的一種概括性理解,這種在五行生克思想指導下提出的五臟疾病轉變的理論,對后來中醫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漢代張仲景就根據這種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上工,高明醫生的意思)的重要觀點,他說:“肝臟有了病變,就要想到肝病可以影響到脾臟,就應當先治脾。”后世的許多醫家又在張仲景的基礎上充分應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創造了許多治療經驗。如現在我們常常聽到的“滋腎水以涵肝木”、“壯腎水以制陽光”、“扶土抑木”等治療原則,這些經驗幫助我們解決了不少疑難病癥。從這個意義上說,五行學說的運用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成就。

    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最主要的內容是:啟示人們從整體方面去把握整個自然界的運動規律,并從這個高度上去認識人的生命運動規律和它跟自然界運動規律的具體聯系,這正是整個中醫理論的精髓。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的正確和合理性(這是主要的方面),不僅為幾千年中醫發展所證明,而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現代思維科學的發展,越來越顯得深刻和豐富。

    Q4:五行之術是誰發明的?

    大家都聽過奇門遁甲這個名詞.不知道有哪位聽過奇門遁甲術.又不知道誰可曾聽過世上可否存在這本奇書.又有誰聽過奇門遁甲術中的故事.
    我所收集到的.也只是聽說.
    領悟者,
    當面壁畫門而入之.
    當拿石微捏而粉之.
    當夜觀星向而預之.
    當望人面像而知之.
    未悟其書而癡迷者.
    居說全都得了癔病.
    全都瘋掉了.
    若五行遁甲,奇門要術全悟通者.
    當飛天入地,無所不能.成仙得道.飛升而去...
    不知道誰有更高深的見解.拜賜.

    Q5:五行樁的五行樁功法

    兩腳并攏,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頭頂上懸,頸項豎直,雙腿微下蹬,拉伸脊柱;鼻吸3口清氣,撮口呼出3口濁氣;雙目平視遠方,并在極目視點上馬上慢慢回收目光,即收神光3次;然后微閉雙目,舌抵上腭,下頜回收,全身放松。
    默念口訣:天地人,兩儀分,起混元,玄太極。行氣1—3轉,行氣路線為:收回目光,反照在舌下玄膺穴。此穴為孔竅,下可通氣管。不一會兒便會生出滿口津液,猶如井泉之水上涌。將口中所生唾液輕輕地鼓漱36次,然后分3次徐徐以意引下十二重樓,逐漸到達膻中、鳩尾、中脘、神闕,并至氣海后停止;然后從氣海分為兩路,至左右大腿。從膝部再達到足三里,再向下至腳背及大拇指,又轉入涌泉,由腳跟腳髁后、小腿后側、沿著大腿后內側向上達到尾閭,使兩腿上升之氣合為一脈,過腎堂命門、夾脊雙關、并分別送入兩肩、兩膀、兩臂至手背;由中指轉入手掌,左右手掌微轉手心一含,使氣一齊旋回,并過手腕、手臂,由上胸部兩旁經過兩腮、兩耳后向上升氣,并從腦后灌入頭頂;然后再向下經過明堂、天門、雷府、鼻柱之下外齦交、內齦交,并以舌抵于上腭以迎下降之氣,再至舌下玄膺孔竅而止。由此形成一個回路,稱為一轉。一轉之后,稍事停頓。再做二轉、三轉,則體內壅滯之處會逐漸被疏通;這樣行氣就算不能貫穿諸經,也能通達諸竅。就像《心印經》中所說的“七竅相通,竅竅光明”是也。這都是因為人體一旦有一竅靈明,便可逐漸照明其他穴竅,進而人體的之內、之外,無不周流,無不照明,經絡通達,百骸透徹。如此一直要煉到形神俱妙,方才能與道合真。 1,前采氣
    (1)雙掌捧氣體前升至與肩平,翻掌外向采氣。轉兩掌心向內,收回胸部。再向外推掌,采氣,收回。如此重復3次以上。
    (2)3次采氣后,雙掌向前外撐,并以肩為轉軸帶動兩掌劃圓,即為玄太極,采混元。亦重復3次以上。
    (3)呼吸之法:以“呼”字推出向前雙掌,以“吸”字收回雙掌,以旋轉雙掌而存氣。
    (4)心法
    三才氣合,陰陽氣混;推之渺渺,收之氤氳。
    就是將天地人三才氣混合為二,再將陰陽二氣混合為一,在一起伏糅合之中混元氣生成。雙手捧起這個混元氣球升至胸前并收進胸腔,然后再慢慢地推出去,推至天邊云海相接之處,那是一片氳氤之氣;再慢慢收回這些大自然的本原之氣(即純陽之氣)。旋太極時,將大自然的本原之氣糅合成團(即摶氣),并捧起這個氣團接下式。采氣到一定程度,還要注意推拉動作、糅合動作在轉掌的一瞬間體驗陰陽之氣變化的愉悅(即不可名狀的感覺,或稱玄妙)。
    2,后采氣
    (1)雙掌向上捧氣至頭頂,收氣回頭胸,再至足心;雙掌接著下插至體后,并翻轉掌心向后推出采氣。收雙掌之氣回后胸背,再推掌采氣,再回收。如此重復3次以上。
    (2)3次采氣后,雙掌向后撐氣,并以肩為轉軸帶動兩掌劃圓,即為玄太極,采混元。亦重復3次以上。
    (3)呼吸之法:以“呼”字向后推出雙掌,以“吸”字收回雙掌,以旋轉雙掌而存氣。
    (4)心法:
    重陰重重,純陽純純;糅陰為陽,摶歸入鼎。
    接上式,將純陽之氣捧至頭頂,往下一貫,全身通透,猶如醍醐灌頂;向后采氣,根據經絡的牽動,多采取陰重之氣,但在一次次的采氣中,意念中應當將此氣變為陽重之氣收回后背;在背后糅氣之后,則在意念中應當將此糅合之氣變為純陽之氣,然后收回后腰際。
    3,側采氣
    (1)雙掌收回體側,分左右捧氣上升至與肩平,翻掌心向外采氣。然后掌心向上,大臂與肩保持平直,手指、手掌帶動小臂回勾,收氣入肩胸。再推出,收回。如此重復3次以上。
    (2)3次采氣后,雙掌向左右兩側外撐氣,并以肩為轉軸帶動兩掌劃圓,即為玄太極,采混元。亦重復3次以上。
    (3)呼吸之法:以“呼”字向左右兩側推出雙掌,以“吸”字收回雙掌,以旋轉雙掌而存氣。
    (4)心法:
    左青右素,龍疏虎達;左陰右陽,宮中玄黃。
    根據五臟所處,左青龍,右白虎,左肝右肺;按照經絡牽動的效應,左右之氣應為陰陽之氣。將此陰陽之氣捧至與肩平收回,至中宮的胸腔混合為混元氣。旋太極時則是將兩側陰陽之氣旋至混元氣,交將混元氣球慢慢捧起轉下式。
    4,上采氣
    (1)雙掌向上捧氣升至頭頂,向下收氣回頭、胸、腹,再至足心;然后翻掌心向上采氣。收雙掌之氣回胸、腹、足心,再向上推掌采氣,再回收。如此重復3次以上。
    (2)3次上采氣后,雙掌向上撐氣,并以肩為轉軸帶動兩掌托天劃圓,即為玄太極,采混元。亦重復3次以上。
    (3)呼吸之法:以“呼”字向上推出雙掌,以“吸”字收回雙掌,以旋轉雙掌而存氣。
    (4)心法:
    乾男純凈,高入蒼穹;勿允稍縱,甘露入頂。
    將太空之中湛藍、純凈、和暖的純陽之氣,貫入頭頂;再上伸,此時經絡牽動的效應是將純陽之氣涌遍全身,有一種暖融融的感覺,雙手上伸至天穹極處,再度采取純陽之氣,并向下貫入身體。最后在頭頂上的糅合之氣則為混元氣,將此混元氣貫入足底涌泉。
    5,下采氣
    (1)雙掌于頭頂上方翻掌心向下,循中脈下降至足心涌泉穴,同時雙腿下蹲,雙掌盡量按于兩腳背,向下采氣。然后雙掌按于兩腳背不動,提臀直腿,使氣收回直達腰脊椎;雙掌按于兩腳背再向下采氣,再提臀收氣。
    (2)3次下采氣后,兩腿直立,雙掌向下撐氣,并以肩為轉軸帶動兩掌心照地劃圓,即為玄太極,采混元。亦重復3次以上。
    (3)呼吸之法:以“呼”字向下按伏雙掌,以“吸”字提臀直腿收氣達腰脊椎,以兩掌心照地劃圓而存氣,存氣位置在命門。
    (4)雙掌從體后收氣上升至腰,點按命門,使氣透入橐龠位置;再沿帶脈向前點按肚臍,再使氣穿透達到橐龠位置。
    (5)心法:
    坤女混沌,望之至深;上至玄下,下至地心。
    根據經絡牽動的效應,向下采取的外氣應為陰柔之氣,一般陰氣過重,所以先不要導引得過高。要先做一個下肢的糅氣動作,以便將氣存于下肢。然后向下采氣,并要求所采之氣不要高過氣海。意念中在足底的地球深處,有一片深藍、清冷、濕潤的陰柔之氣,將此氣收至體內;再將體內的病氣、毒氣、濁氣排至地下,最后糅合之氣仍為混元氣,收至命門,存入下腹橐龠位置。 1,南門(1)雙掌于體右側下按,使氣達于右腿、右足,然后兩手掌向上收氣。(2)接上式隨即提左膝,雙掌于左腿兩側向前推出,同時左足跟向前蹬出。然后收回左腿和兩掌,收氣至腹部。推出、收回,如此重復3次以上。(3)呼吸之法:以“呼”字向前蹬出足跟和于左腿兩側向前推出雙掌,以“吸”字收回左腿及雙掌,以兩掌心照臍畫圓而存氣。(4)雙掌于休左側下按,使氣達于左腿、左足,然后兩手掌向上收氣。(5)接上式隨即提右膝,雙掌于右腿兩側向前推出,同時右足跟向前蹬出。然后收回右腿和兩掌,收氣至腹部。推出、收回,如此重復3次以上。(6)呼吸之法:以“呼”字向前蹬出足跟和于右腿兩側向前推出雙掌,以“吸”字收回右腿及雙掌,以兩掌心照臍畫圓而存氣。(7)心法:離火下采,巨風蕩蕩;提膝展足,轉至下央。離火,為南方之風;巨風,為南門之風。南方火氣最易從下部采取。一般樁功,兩足少動,氣血癰積雙腿,導致下肢腫痛、靜脈曲張等疾病。而采氣功有足部的前后左右外伸發氣和收氣,因此腿足部位的氣血也能像太極拳那樣得到鍛煉。這里足部的收氣與采氣的心法相同,只是發氣收氣時注意手足掌心虛含。
    2,北門(1)右轉身雙掌向左后方采氣,左足后插點地支撐,接著收氣時恢復體位,即面向前;再右轉身雙掌向后、左足隨之采氣,并收氣時恢復體位,如此重復3次。然后重心后移至左腿下坐,右轉身后身體不動,雙掌向右后方連續采氣、收氣3次。(2)左轉身雙掌向右后方采氣,右足后插點地支撐,接著收氣時恢復體位,即面向前;再左轉身雙掌向后、右足隨之采氣,并收氣時恢復體位,如此重復3次。然后重心后移至右腿下坐,左轉身后身體不動,雙掌向左后方連續采氣、收氣3次。(3)呼吸之法:左右轉身時注意擺腰回首,回望后起之足。那么向后伸手和出足時,以“呼”字向后推掌和蹬足,以“吸”字收回雙掌和足,同時注意兩掌心和兩足心收氣于展含之間。
    (4)心法坎水上引,寒風涼涼;搖首擺尾,海底回望。北門之水青玄湛藍,同時也是清涼寒冷的氣息。必須靠搖首擺尾,來攪動海底之水,才能實現“坎水逆流”,達到煉精化氣,貫通督脈三關的目的。
    3,東西門(1)雙掌交叉于胸前,同時右足隨之提起,右足勾住左腿彎,身體微下蹲。(2)雙掌分左右外撐,同時右足隨之向體右側蹬出。(3)雙掌交叉于胸前,同時右足隨之提起,右足勾住左腿彎,身體微下蹲。(4)雙掌分左右外撐,同時左足隨之向體左側蹬出。(5)呼吸之法:左右兩掌收回,并交于胸腹之前的時候,用“吸”字;左右兩掌隨左右足外展的時候,則宜用“呼”字。當然無論兩掌,還是左右足,以“吸”字收回或是以“呼”字外展,都要注意兩掌心和兩足心的含掌動作。
    (6)心法:
    震巽在左,條景風明;兌乾在右,颶厲風狂。
    震巽為雷風之象,臟腑屬于肝膽,位于東方和東南方;兌乾為辛金之象,臟腑屬于肺腸,位于西方和西北方。此四門之風颶狂凜冽,難以駕馭,輕慢柔順動作可以加速通達四方,通往四肢的氣血。
    4,天地門
    (1)左足出、成麒麟步,雙掌分上下外撐。重復3次。
    (2)右足出、成麒麟步,雙掌分上下外撐。重復3次。
    (3)呼吸之法:麒麟步,指一足斜上一步,兩足尖內扣,重心落于中垂軸線上的一種步法。左右兩掌分上下外撐的時候,用“呼”字;左右兩掌由上下收回的時候,則宜用“吸”字。無論兩掌是上下外撐,還是由上下收回,都要注意兩掌心的含掌動作和“麒麟步”的外撐動作和意識。
    (4)心法:
    艮坤高下,炎涼風爽;麒麟探步,云助雨襄。
    艮坤為山地之象,臟腑屬于脾胃,位于東北和西南方,其風炎涼分明。麒麟為脾胃神象,其步態于穩沉中蘊涵著靈活,變化無常,自然會在水谷之精海中追風逐雨,扶持脾胃吸收水谷之精微。 (1)雙掌從體側捧氣上升至目視水平高度。回照天目,收氣入天目穴內,至大腦內部泥丸宮;再以中指尖點按天目穴,以意導引其氣直線穿過大腦,至玉枕穴;雙手中指由額前中線平繞至太陽穴后一寸,旋轉點按;雙手中指由左右太陽穴平繞至后腦,再點按玉枕穴。
    (2)雙手中指由玉枕穴向下導引至背胸,再向后伸展,雙掌從體側向上捧氣,上升至與絳宮平齊,回照中丹田。收氣入中丹田,雙手中指點按膻中穴;雙手中指再沿雙乳下弧線,平繞至兩肋下點按兩腋下;兩掌再由左右腋下平繞至背心點按。
    (3)雙手中指由背心向下伸展,并由后分左右向前攬氣回至小腹前,回照下丹田,收氣入下丹田,雙手中指點按肚臍;雙手中指再沿帶脈平繞至兩脅下點按;再分左右向后導引,至命門穴點按;雙手掌捂腎區,震顫按摩9-18次;轉指尖向前,雙手掌捂兩肋震顫按摩9-18次;雙掌沿肋弓向上導引至胸口,雙手掌捂上脘震顫按摩9-18次;雙掌向上導引至膻中,雙手掌震顫按摩9-18次;雙掌沿胸骨向兩側導引,雙手掌捂心臟和肺部震顫按摩9-18次;雙掌向上導引至璇璣,雙手掌捂璇璣震顫按摩9-18次;雙掌向上導引至面部,由內向外按摩擦熱面頤,并做眼神穴按摩各27-36次;雙手中指震顫點按天目穴,然后沿上眉弓至太陽穴點按9-18次;雙手中指返回天目穴,變十指自前額止項后蹭按頭皮9-18次;兩掌根按于耳眼,八指相彈,做“鳴天鼓”9-18次;然后兩掌根緊按雙耳猛然抬起,同時兩中指點按玉枕穴,收氣入泥丸;雙手中指沿督脈向下導引,至命門穴點按;雙手中指再沿帶脈向前導引,至肚臍點按。最后揉腹,順逆時針各9-18次。
    (4)心法:
    三神歸位,魂魄蕩漾;循經藏氣,九數之長。
    實際是采用三田收氣的方法,上丹田收氣入天目,有純陽之氣由天目穴、左右太陽穴、玉枕穴射入泥丸宮;中丹田收氣入土釜,有清明之氣由膻中穴下、左右大包穴、胸夾脊射入黃庭宮;下丹田收氣入氣海,有青玄之氣由肚臍、左右章門穴、命門穴射入玄牝宮。 (1)練采氣圖功法時,應循序漸進。開始只要求熟記動作,然后要求柔軟、勻速,第三步才要求配合呼吸,最后要求融動、胎息,即息住、神住。
    (2)“玄太極,采混元”的動作,開始只要求“以肩為轉軸帶動兩掌劃圓”,漸次要求腰、胯、膝隨之轉動,再要求全身百骨節隨之融動,最后達到胎息。此時體內之氣便會充滿每一個角落,使你感覺從未有過的舒服、歡娛,并無法用語言表達。
    (3)各部身形的調整,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合度,需要進行反復的訓練,才能達到目的。而且糾正姿勢的訓練不可在正式練功時去體會,應在非正式練功時對逐個動作仔細檢查和揣摩。否則,就違犯了練功時要專心致志和心靜如水的要求,從而影響練功效果。
    (4)當你在練功中出現氣機融動或胎息效果,請不要過度興奮和追求。否則會過多調用體內先天氣機,傷害元氣,損害身體,而且不利于下一步提高功力。
    (5)采氣圖和武當山太乙五行樁均屬筑基功法,能夠練到氣機融動和元氣充足的程度,便可做出三項選擇,即一是外練,進入武術、外氣訓練,而得強身健體之功;二是濡養,進入氣功、養生功修煉,得健康長壽之效;三是煉丹,進入煉精化氣階段的修煉,即完成補虧筑基的任務,可以進行煉精化氣的修煉,接著循序進行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等階段的修煉,直至修成大丹,以達仙家境界。

    Q6:九轉玄功是什么功法?

    九轉玄功是道教內丹功法。經千百年錘煉而成的高級功法,這一功法,內含陰陽五行轉化的原理,使人體氣血陰陽平衡,健體祛病。行氣時柔加棉,聚氣時硬如鋼,可隨意發放冷熱外氣為人治病。如果練就上乘功法,便能憑空點穴、離地騰飛。

    九轉玄功練習注意事項

    練功之時切勿受人或動物驚擾,并應在坐前置一小桌,以備在出現突然氣行,感覺身形漸大、精神興奮,漸覺房舍人物山河在自己身中,手足不知所在之時,手有所按托。出現這種情況時,當以手扶桌,閉目。這時,可能覺得心頭一團光亮如日墜于下丹田之中,這就是內丹下降的體現。丹降之后,不可立即睜眼。先漸漸收拾意念,然后使四肢復舊、睜眼。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周公解夢夢見老朋友聚會
    下一篇:下一篇:女孩求姻緣遇到神仙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