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子沒有生之前,字輩用字是已經知曉的,如康熙兒子輩的是“胤”,孫子輩是“弘”,曾孫輩是“永”。清宮慣例,皇子一般是周歲時由內務府會同宗人府請名,也就是說向皇帝請賜名,在多數情況下是由宗人府按名輩的應該用的偏帝擬好幾個字,由皇帝定奪,當然也會有皇帝自己想好某個起名用字。在還沒有起名之前,只稱皇幾子。但皇子在還沒有起名之前就夭折的話,就一般不再進行序齒,在此之后生的皇子排行就可以往前推了。也有兩種例外,一種是皇后或是皇帝特別寵愛的妃子生的兒子,像順治第四子,連名字都沒來得及取就夭折了,追贈為榮親王;還有一種是沒排序,但可以追賜名,像康熙、雍正有不少兒子都夭折沒有序齒,都是追賜的名字。
愛新覺羅家族,經四百余年的演變,逐步漢化。首先體現在名字的漢化上。清康熙朝前,愛新覺羅家族的名字均用滿語。為了標明直系與遠支的區別,康熙帝在給諸皇子命名時一律用"胤"字,給皇孫命名一律用"弘"字(個別幼亡者除外)。這是愛新覺羅氏行輩用字之始。不過,當時康熙帝未必想用漢字排列一個行輩順序,因為他沒有要求皇子皇孫以外的人也用這個字命名。但《玉牒》中載,康熙帝諸子名字除胤禎外都用"允"字,因此有的人以為"胤"字不對。其實,康熙帝諸傭際怯?胤"字命名的,胤禎繼帝位后,為避圣諱才將其兄弟的"胤"字改為"允"字。乾隆帝弘歷不講忌諱,其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
乾隆帝以"永"字給皇子們命名。有一次皇六子永瑢畫了一幅《歲朝圖》獻給祖母孝圣皇太后。乾隆帝在上面題了"永綿奕載奉慈娛"幾個字,意思是讓老太后為兒孫繁衍和成長而高興。此后,永、綿、奕、載四個字就作為后代命名用字了。乾隆帝晚年將皇位讓給了皇十五子永琰。為免眾兄弟改名,而將永琰一人改為颙琰。此后道光帝綿寧繼位,也將其名改為旻寧。咸豐以后,皇帝也不改名了。從這以后,皇帝與其兄弟都按輩份順序命名了。道光時,上述六個字已不足用,故于丁亥年補了"溥毓恒啟"四個字;咸豐丁巳年又續"燾闿增祺"四字,前后共十四個字。民國以后,愛新覺羅氏已成平民。為恐后世不辨宗親,難明輩次,乃于1938年由宗人發起重修譜書。這次修譜由光緒帝七弟載濤牽頭,由本枝宗人金松喬、慶厚等人組成修譜委員會。書名改為《愛新覺羅宗譜》。遜帝溥儀又增補行輩用字十二個,即:"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加上過去所定十四字共為二十六個字。從此,愛新覺羅氏按行輩用字命名的人才多起來。故愛新覺羅氏字輩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燾、闿、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自己補充一下:胤字輩以礻為偏旁;弘字輩以日為偏旁;永字輩以王為偏旁;綿字輩以豎心旁為偏旁;奕字輩以言為偏旁;載字輩以氵為偏旁;溥字輩以亻為偏旁;毓字輩以山為偏旁 后面就不清楚了
清圣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通稱康熙皇帝。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父親順治皇帝
長兄愛新覺羅·牛鈕,早殤
二兄愛新覺羅·福全,裕親王
五弟愛新覺羅·常寧,恭親王
母親孝康章皇太后佟佳氏
妻子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一子,允祥,生二女,下嫁倉津,多爾濟
定妃,萬琉哈氏,康熙在時為嬪,雍正時尊為皇考定妃,后來隨兒子履親王允裪住,輪到自己的生日的時候,還會被迎進宮去祝賀,但再未進尊封,薨時九十七歲。
通嬪,納喇氏,侍奉圣祖康熙時為貴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薨。二子皆殤,一女。
敦怡皇貴妃,瓜爾佳氏。侍奉康熙時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為皇考貴妃,高宗乾隆尊為皇祖溫惠皇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殤。她也時康熙諸妃中最長壽。
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孝懿皇后的妹妹。雍正時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時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死后,諡為殼惠皇貴妃。
順懿密太妃,王氏。初為密嬪,后尊封為密妃。三子,允禑、允祿、允衸,允衸八歲夭折。
純裕勤太妃,陳氏。初為勤嬪,被雍正尊封為勤妃。一子,允禮。
襄嬪,高氏。一子,允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謹嬪,色赫圖氏。一子,允祜。
靜嬪,石氏。一子,允祁。
熙嬪,陳氏,一子,允禧。
穆嬪,陳氏,一子,允禰。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孝昭皇后的妹妹,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惠妃,納喇氏,二子,承慶、允褆。
宜妃,郭絡羅氏,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榮妃,馬佳氏,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烏爾袞。
貴人郭絡羅氏,宜妃的妹妹。
子女
兒子(按出生順序)
愛新覺羅·承祜
愛新覺羅·承瑞
愛新覺羅·承慶
愛新覺羅·賽音察渾
愛新覺羅·長華
愛新覺羅·長生
以上各子幼殤,未序齒
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固山貝子,原名愛新覺羅保清
皇次子愛新覺羅·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親王,原名愛新覺羅保成
愛新覺羅萬黼(幼殤,未序齒)
愛新覺羅允禶(幼殤,未序齒)
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誠隱親王
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恒溫親王
皇六子愛新覺羅·胤祚,幼殤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佑,淳度親王
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原封廉親王,后廢
皇九子愛新覺羅·胤禟,
皇十子愛新覺羅·胤?,輔國公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禌,幼殤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履懿親王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怡賢親王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胤祿,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后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胤禮,果毅親王
皇十八子愛新覺羅·胤祄,幼殤
皇十九子愛新覺羅·胤禝,幼殤
皇二十子愛新覺羅·胤禕,簡靖貝勒
皇二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祜,恭勤貝勒
皇二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祈,誠貝勒
皇二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秘,誠恪親王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后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
女兒
皇長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張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母庶妃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殤,時年五歲。母庶妃張氏。
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母貴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母貴人郭絡羅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殤。母德妃烏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閏六月殤。母皇貴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殤。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時年十二歲。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母貴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殤,時年十三歲。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劉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殤。母和嬪瓜爾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襄嬪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殤。母庶妃鈕祜祿氏。
養女,固倫純禧公主,圣祖弟恭親王常寧長女,母庶福晉晉氏。
胤禛即位
雍正皇帝四十五歲即位,其即位經過至今也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對其繼位之說有多個版本。「雍正奪嫡」和「太后下嫁」與「順治出家」并稱「清宮三大疑案」。清朝官方史記所說,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病逝於北京暢春園內。之前,召七位皇子至病榻前(雍正不在其中,此時正代康熙在天壇祭天),由提督九門,衛戍京師的雍正的舅舅,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隆科多傳旨,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康熙遺詔》原文為:「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然而民間傳聞康熙皇帝本意將皇位傳給皇十四子胤禵,皇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將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或"傳位第四皇子") 而奪得皇位。但此傳說有破綻,其中之一是當時清朝內宮事務一般用滿文,因此康熙的遺詔一定有滿文的版本,皇四子胤禛不可能以漢文的方式篡改滿文的遺詔。其次,當時還沒有簡化漢字,應該是「於」而不是「于」,所以不應該出現可能被篡改的情況。再次,清朝文檔應稱「皇四子」或「皇十四子」,而不是直接稱呼。因此更不會出現被修改還可讀通的情況。
此外,一說康熙傳位皇四子胤禛的用意是讓胤禛的兒子弘歷——即后來的乾隆皇帝——在將來繼承清朝的皇位。
雍正繼位后,對其兄弟手段頗為毒辣,用各種方式進行迫害。例如皇位的競爭者之一康熙八子愛新覺羅·胤禩是非常優秀有才能的一位皇子,他先被雍正封為親王,后又打成「阿其那」(有學者認為是「豬」的意思,現在有學者認為是「不要臉」的意思);而康熙九子允禟,因同允禩結黨,被打為「塞思黑」(有學者認為是「狗」的意思,現在有學者也解釋為「不要臉」的意思)。他們即使向雍正上書,也要署名為「愛新覺羅阿其那」及「愛新覺羅塞思黑」。康熙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得知康熙駕崩后,從西寧撫遠大將軍任上趕回吊喪,雍正卻不允許其進城,后又下旨令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對其監禁。雍正所為引起別人對其奪嫡的猜測,為平息傳言,雍正下令撰寫《大義覺迷錄》,但是存在的矛盾之處使人覺得欲蓋彌彰,更加懷疑。也有說法認為的雍正死后不隨其父康熙落葬於清東陵而葬於清西陵是因為怕死后因奪嫡一事在地下見罪於祖宗。但不少學者認為雍正埋葬清西陵的目的是因為清西陵靠近石料產地,可以節約民力。
經常看清宮劇、古裝劇的朋友們,可能都會發現,清朝統治者們不論是皇帝還是阿哥還是格格,這些皇室成員他們的名字一般都是生僻字,比如說雍正皇帝胤禛、嘉慶皇帝颙琰、道光皇帝旻寧等等等等,基本上就算是普通本科的大學生,也有很多人會不認識這幾個字。
雍正
如果我們再將眼光往前面放一點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清朝早期的皇室成員們在各自的名字上面,都沒有什么生僻字。比如說,清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他的哥哥弟弟們分別叫做褚英,代善,多爾袞,多鐸……是不是和后來皇帝們的名字相比起來都簡單很多呢?
原來這個中奧妙,還是清朝皇室的一種民心政策。下面就給大家細細道來。
在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即位以后,此時的滿清皇室已經受到了中原文化非常大的影響,也就是從康熙開始,以后的皇室成員們都有了名字上的輩分,就和我們中國人的長幼尊卑從姓名上就可以一樣。
那么康熙皇帝首先選擇的兩個用作輩分的字就是“胤、弘”,然后緊接其后的乾隆皇帝又選擇了“颙、旻、奕、載”四個字,道官皇帝又設置了“溥、毓、恒、啟”四個字,咸豐皇帝又續了“燾、闿、增、祺”四個字,所以從雍正皇帝開始,滿清皇室輩分就是這14個字,也就是說發展到溥儀的溥字這一個輩分時清朝就被終結了。
那么這些輩分用字當中為什么大部分都是生僻字呢?原來我們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對于皇室成員的名字有避諱的原則,這條原則大家眾所周知,皇帝的名字當中所含的字,平民百姓就不能再使用。
康熙畫像
康熙皇帝呢認為這個規矩非常的麻煩,但是他又不愿意平民百姓和自己的名字當中的字有重疊,所以就在給子孫后代的取名上,盡量的使用生僻字,后代皇帝也就繼承了他這一意旨。
這是古代對帝王名諱的一種尊敬,過去封建社會,對長者、尊者的名字有很多忌諱,如直乎長者、尊者名字都是不敬的,皇上作為九五之尊,他的名字更是一般人不能提的,更別說相同了,過去科考時寫文章遇到同皇上名字相同的字都要缺筆或用近音字代替,比如古代呈黑色為“玄色”到了清康熙年間就叫“元色”為了避“玄燁”的諱。皇子一旦登基做了皇帝就會將按排行與兄弟相同的那個字改掉,有的是該兄弟們的有的是改自己的,比如嘉慶皇帝原名“永琰”登基后改為“颙琰”
在取名的的問題上,清康熙朝前,愛新覺羅家族的名字均用滿語。為了標明直系與遠支的區別,康熙帝在給諸皇子命名時一律用"胤"字,給皇孫命名一律用"弘"字(個別幼亡者除外)。這是愛新覺羅氏行輩用字之始。不過,當時康熙帝未必想用漢字排列一個行輩順序,因為他沒有要求皇子皇孫以外的人也用這個字命名。但《玉牒》中載,康熙帝諸子名字除胤禛外都用"允"字,因此有的人以為"胤"字不對。事實情況時,雍正帝胤禛繼位后,為避圣諱才將其兄弟的"胤"字改為"允"字。而乾隆帝弘歷不講忌諱,其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
乾隆帝以"永"字給皇子們命名。有一次皇六子永瑢畫了一幅《歲朝圖》獻給祖母孝圣皇太后。乾隆帝在上面題了"永綿奕載奉慈娛"幾個字,意思是讓老太后為兒孫繁衍和成長而高興。此后,永、綿、奕、載四個字就作為后代命名用字了。乾隆帝晚年將皇位讓給了皇十五子永琰。為免眾兄弟改名,而將永琰一人改為颙琰。此后道光帝綿寧繼位,也將其名改為旻寧。咸豐以后,皇帝也不改名了。從這以后,皇帝與其兄弟都按輩份順序命名了。道光時,上述六個字已不足用,故于丁亥年補了"溥毓恒啟"四個字;咸豐丁巳年又續"燾闿增祺"四字,前后共十四個字。民國以后,愛新覺羅氏已成平民。為恐后世不辨宗親,難明輩次,乃于1938年由宗人發起重修譜書。這次修譜由光緒帝七弟載濤牽頭,由本枝宗人金松喬、慶厚等人組成修譜委員會。書名改為《愛新覺羅宗譜》。遜帝溥儀又增補行輩用字十二個,即:"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加上過去所定十四字共為二十六個字。從此,愛新覺羅氏按行輩用字命名的人才多起來。故愛新覺羅氏字輩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燾、闿、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補充一下:胤字輩以礻為偏旁;弘字輩以日為偏旁;永字輩以斜玉旁為偏旁;綿字輩以豎心旁為偏旁;奕字輩以言為偏旁;載字輩以氵為偏旁;溥字輩以亻為偏旁;毓字輩以山為偏旁 后面就不清楚了 ,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