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昭寺(Ramoqê G?nba),藏語稱為“甲達繞木切”,位于西藏拉薩八廓街以北約500米處,始建于7世紀中葉641年(藏歷鐵牛年吐蕃松贊干布時期),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現有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寺內主要供奉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另有諸多珍貴文物。因此196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在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昭寺的建立與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聯姻有著密切的關系。641年,唐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離長安進藏時,向唐太宗“請以釋迦像與寶倉庫為奩嫁”,唐帝許之,“造輿置覺阿釋迦像于其上,使力士甲拉伽于魯伽二人挽之”。相傳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了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行至在小昭寺位置時,木車陷入沙地中。
公主通過歷算,決定把釋迦牟尼佛像安放此處供奉,遂建小昭寺。這座寺廟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與大昭寺同時開工,同時告竣,同時開光;大門朝東,以寄托這位公主對家鄉父母的思念。后以此為基建小昭寺。該寺坐西朝東,據說是文成公主悲思家鄉而設計的。文成公主為建小昭寺從內地召來精巧工匠,以漢地廟宇為模式,結合藏地建筑特點,建成了極為壯觀的重樓疊閣。
后來兩尊佛像對換供奉還有一段歷史故事:吐蕃時期,贊普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后,迎請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墀尊公主為后,分別建立大、小昭寺,大昭寺供奉墀尊公主帶入吐蕃的米居多杰,即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
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帶入吐蕃的覺阿佛,即釋贊干布之孫芒松贊(公元650~676年在位)時期,傳說唐朝將派兵入吐蕃搶走覺阿佛像,于是在652年將小昭寺的釋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藏于明鑒門內,并堵其門,畫以妙音佛以作偽裝。
公元712年金城公主(唐中宗養女,實為唐宗室雍王守禮之女)聯姻吐蕃,才把這尊佛像迎出供于大昭寺覺康,并將原供于大昭寺的米居多杰佛至小昭寺供奉。明、清兩朝皇帝亦對該寺十分重視,請乾隆帝曾御賜“耆闍真鏡”的匾額。
這里供奉了文成公主進藏所攜的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這尊佛像的殊勝之處在于他是按照釋迦牟尼12歲時的身形所造,經由佛祖本人親自開光加持,人們認為見佛像就如同見到佛祖。所以,大昭寺地位崇高,萬千信徒朝拜至此,只為了親自朝拜這尊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于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干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圣地”之譽, 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后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并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后,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筑,并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
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墻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筑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圣者的痕跡。
大昭寺之所以是朝拜者的圣地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拉薩大昭寺主殿內供奉著一尊享有世界上最為罕見之尊榮的釋迦牟尼像。
七世紀時文成公主從唐朝長安帶到西藏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金佛就供奉在這里,相傳這是按照釋迦牟尼本人塑造的,且由他親自開光,全世界只有三尊,分別為:八歲、十二歲、十六歲(十六歲等身像原在印度,后因宗教戰爭沉入了印度洋),所以十二歲等身像最為寶貴,我們看到的就是給這尊金佛刷金身,稀有難得,非有累世的福德因緣所不能見呀。
近600年來,眾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個長頭地磕到這尊佛像的腳下,以表達他們對佛的極度虔誠。時至今日,每天仍有數以千計的信徒在這尊像前項禮膜拜,像前的石板被信徒的身軀磨擦得像鏡子一樣光滑。
釋迦牟尼在世時,弟子們為使他的真容傳之后世,特請工匠替他造了4尊8歲等身像和4尊12歲等身像。因有釋迦牟尼的奶母等人從旁指導,故造像與其本人酷肖。據藏文古籍《松贊干布遺教》記載,印度國王達爾瑪巴拉為感謝中國國王資助他擊潰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并將其中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奉送給中國國王。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文時,唐太宗將這尊像作為嫁妝,由都城長安送抵拉薩,此后,這尊佛像便與藏傳佛教共榮辱。
在迎娶文成公主前,松贊干布已娶鄰國尼泊爾的赤尊公主為妃。赤尊公主帶來一尊釋迦牟尼的8歲等身像。赤尊公主邀文成公主一起建廟以供奉佛像。文成公主經勘測發覺,吐蕃地形狀似仰臥的魔女的心臟,湖水系魔女的血液,應在此填土塞其血液,建神廟以鎮之。所建寺廟就是今日之大昭寺。松贊干布主持翻譯了大量佛經,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開始在吐蕃傳播起來。
世界上的圣物,是令眾生積聚福德資糧的福田。眾生能藉著對它們觀仰、頂禮、供養及繞行等修持而積集成佛的資糧。但它們的住世與否,取決于眾生的業力及福德因緣。如果眾生沒有足夠的福德,它們便會不復存在,例如被毀或在天災人禍中消失。拉薩的大昭寺內,供著一尊世上最神圣的佛像。這佛像是悉達多太子十二歲的等身像,依著太子當時的容貌塑制而成,后來傳入漢地,又在漢地文成公主入嫁西藏時傳至拉薩。在歷代中都有述及,即使這尊最神圣的佛像,最終也會沉入地底,自人間世界消失。那是因為眾生之共業所致,我們不再有福德得見這尊神圣的佛像,并不是說佛陀沒有力量保護他自己的身像,也不是諸佛沒有悲心的緣故。
一、成像于佛祖在世之時
藏文史書記載,這尊佛像在釋迦牟尼在世的進修已經塑成。薩迦·索朗堅贊撰寫的《西藏王統記》(劉立千譯)上面有這樣一段掌故:
那時,佛尊釋迦牟尼住在舍衛城,向當地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講經傳法。有一天,圣者曼殊室利憂心重重地對佛祖說:“世尊您住世的時候,我們能眼看佛容,耳聽佛語,心有所皈依;如果祖師涅盤離世,一切有情將依止何處呢?”佛祖聽過,含笑無言,接著從他身上,發出四道光,分別照射到大梵天羅延天、帝釋天和工巧之神毗首羯摩身上。于是,大梵天奉獻五種珍寶,請毗首羯摩塑造了佛陀的報身像;帝釋天奉獻了因陀羅寶、綠色寶、妙莊嚴寶等天上五寶和金、銀、珍珠、珊瑚、藍寶石等人間五寶,請毗首羯塑造了佛陀十二歲身量的化身像。佛的姨媽(也是繼母)波阇波提說,釋迦八歲時,身量如藍毗尼園的臺座那么高,十二歲時,腳踏舍衛城的門坎,頭部觸到門楣,這是他那時候的身量。
毗首羯摩熔化了各種寶物,鑄造出佛陀十二歲身量的化身像。顏色像熟金子,一只手做結定的姿式,另一只手做壓地印的姿式。相好莊嚴,慈和美妙。據說凡是見到這尊像的人,都能夠解脫三毒的痛苦,生起真實的信仰,具足一切見、聞、念、觸的功德,與見到了佛陀本人一模一樣,沒有絲毫差異。當時佛祖住世,親自為身像開了光,散花如持,最后藏于印度金剛座寺。
大昭寺之所以是朝拜者的圣地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拉薩大昭寺主殿內供奉著一尊享有世界上最為罕見之尊榮的釋迦牟尼像。
七世紀時文成公主從唐朝長安帶到西藏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金佛就供奉在這里,相傳這是按照釋迦牟尼本人塑造的,且由他親自開光,全世界只有三尊,分別為:八歲、十二歲、十六歲(十六歲等身像原在印度,后因宗教戰爭沉入了印度洋),所以十二歲等身像最為寶貴,我們看到的就是給這尊金佛刷金身,稀有難得,非有累世的福德因緣所不能見呀。
近600年來,眾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個長頭地磕到這尊佛像的腳下,以表達他們對佛的極度虔誠。時至今日,每天仍有數以千計的信徒在這尊像前項禮膜拜,像前的石板被信徒的身軀磨擦得像鏡子一樣光滑。
釋迦牟尼在世時,弟子們為使他的真容傳之后世,特請工匠替他造了4尊8歲等身像和4尊12歲等身像。因有釋迦牟尼的奶母等人從旁指導,故造像與其本人酷肖。據藏文古籍《松贊干布遺教》記載,印度國王達爾瑪巴拉為感謝中國國王資助他擊潰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并將其中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奉送給中國國王。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文時,唐太宗將這尊像作為嫁妝,由都城長安送抵拉薩,此后,這尊佛像便與藏傳佛教共榮辱。
在迎娶文成公主前,松贊干布已娶鄰國尼泊爾的赤尊公主為妃。赤尊公主帶來一尊釋迦牟尼的8歲等身像。赤尊公主邀文成公主一起建廟以供奉佛像。文成公主經勘測發覺,吐蕃地形狀似仰臥的魔女的心臟,湖水系魔女的血液,應在此填土塞其血液,建神廟以鎮之。所建寺廟就是今日之大昭寺。松贊干布主持翻譯了大量佛經,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開始在吐蕃傳播起來。
世界上的圣物,是令眾生積聚福德資糧的福田。眾生能藉著對它們觀仰、頂禮、供養及繞行等修持而積集成佛的資糧。但它們的住世與否,取決于眾生的業力及福德因緣。如果眾生沒有足夠的福德,它們便會不復存在,例如被毀或在天災人禍中消失。拉薩的大昭寺內,供著一尊世上最神圣的佛像。這佛像是悉達多太子十二歲的等身像,依著太子當時的容貌塑制而成,后來傳入漢地,又在漢地文成公主入嫁西藏時傳至拉薩。在歷代中都有述及,即使這尊最神圣的佛像,最終也會沉入地底,自人間世界消失。那是因為眾生之共業所致,我們不再有福德得見這尊神圣的佛像,并不是說佛陀沒有力量保護他自己的身像,也不是諸佛沒有悲心的緣故。
一、成像于佛祖在世之時
藏文史書記載,這尊佛像在釋迦牟尼在世的進修已經塑成。薩迦·索朗堅贊撰寫的《西藏王統記》(劉立千譯)上面有這樣一段掌故:
那時,佛尊釋迦牟尼住在舍衛城,向當地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講經傳法。有一天,圣者曼殊室利憂心重重地對佛祖說:“世尊您住世的時候,我們能眼看佛容,耳聽佛語,心有所皈依;如果祖師涅盤離世,一切有情將依止何處呢?”佛祖聽過,含笑無言,接著從他身上,發出四道光,分別照射到大梵天羅延天、帝釋天和工巧之神毗首羯摩身上。于是,大梵天奉獻五種珍寶,請毗首羯摩塑造了佛陀的報身像;帝釋天奉獻了因陀羅寶、綠色寶、妙莊嚴寶等天上五寶和金、銀、珍珠、珊瑚、藍寶石等人間五寶,請毗首羯塑造了佛陀十二歲身量的化身像。佛的姨媽(也是繼母)波阇波提說,釋迦八歲時,身量如藍毗尼園的臺座那么高,十二歲時,腳踏舍衛城的門坎,頭部觸到門楣,這是他那時候的身量。
毗首羯摩熔化了各種寶物,鑄造出佛陀十二歲身量的化身像。顏色像熟金子,一只手做結定的姿式,另一只手做壓地印的姿式。相好莊嚴,慈和美妙。據說凡是見到這尊像的人,都能夠解脫三毒的痛苦,生起真實的信仰,具足一切見、聞、念、觸的功德,與見到了佛陀本人一模一樣,沒有絲毫差異。當時佛祖住世,親自為身像開了光,散花如持,最后藏于印度金剛座寺。
小昭寺(Ramoqê G?nba),藏語稱為“甲達繞木切”,位于西藏拉薩八廓街以北約500米處,始建于7世紀中葉641年(藏歷鐵牛年吐蕃松贊干布時期),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現有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寺內主要供奉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另有諸多珍貴文物。因此196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在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昭寺的建立與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聯姻有著密切的關系。641年,唐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離長安進藏時,向唐太宗“請以釋迦像與寶倉庫為奩嫁”,唐帝許之,“造輿置覺阿釋迦像于其上,使力士甲拉伽于魯伽二人挽之”。相傳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了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行至在小昭寺位置時,木車陷入沙地中。
公主通過歷算,決定把釋迦牟尼佛像安放此處供奉,遂建小昭寺。這座寺廟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與大昭寺同時開工,同時告竣,同時開光;大門朝東,以寄托這位公主對家鄉父母的思念。后以此為基建小昭寺。該寺坐西朝東,據說是文成公主悲思家鄉而設計的。文成公主為建小昭寺從內地召來精巧工匠,以漢地廟宇為模式,結合藏地建筑特點,建成了極為壯觀的重樓疊閣。
后來兩尊佛像對換供奉還有一段歷史故事:吐蕃時期,贊普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后,迎請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墀尊公主為后,分別建立大、小昭寺,大昭寺供奉墀尊公主帶入吐蕃的米居多杰,即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
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帶入吐蕃的覺阿佛,即釋贊干布之孫芒松贊(公元650~676年在位)時期,傳說唐朝將派兵入吐蕃搶走覺阿佛像,于是在652年將小昭寺的釋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藏于明鑒門內,并堵其門,畫以妙音佛以作偽裝。
公元712年金城公主(唐中宗養女,實為唐宗室雍王守禮之女)聯姻吐蕃,才把這尊佛像迎出供于大昭寺覺康,并將原供于大昭寺的米居多杰佛至小昭寺供奉。明、清兩朝皇帝亦對該寺十分重視,請乾隆帝曾御賜“耆闍真鏡”的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