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廟中,到處都有提示,日常參拜主要是“五供”:香、花、燈、水、果。
你可以請一款好的香供奉祭拜,有心的話,建議你考慮考慮在無相銅爐的官網一對一定制幾盒純天然植物制作的祈福香供奉,為你輔助修持。
2、上香步驟也要注意了,應雙手合拜,然后以左手上香,這是代表對神祇的尊重,而香的數目則以一支或三支為吉。
3、如果有什么重大的事,要來求,適當的供品也是要豐富許多的,雞鴨魚肉,還有五供,也都是需要的,還可以請上無相銅爐的純天然祈福香,因為現在廟也講求文明燒香了,用化學香,著實不好啊。
4、還有就是求簽擲茭,內心平靜,內心默念你需要問的事情;從大殿旁取簽,跪地求簽;擲筊3次,每次都需要一正一反為有效,如果擲筊不成,還需要繼續求新簽。跪地求簽顯得比較虔誠,還有求簽是免費的哦。
1. 去廟拜神要預備d乜?
祠現主張文明進香, 現已不建議善信買大香及燒寶,只要誠心便可,你可以到廟旁的私人香店買小束香便可,余下的可留給其他人用 或 你唔想買的亦可到麟閣旁的取香處取三枝香,再到大殿參拜。
2. 去到拜神d程序系點?
現祠進行擴建及維修工程,要先在殿外上香、再進殿內跪拜及求簽,進殿后可免費借用簽筒,再找一冇人的跪墊,誠心眼看大仙,講出自己的資料及所求的事,例如「信男/女xxx,住系xxxxxxx,今日因xxxxxxxxxx 求簽,求大仙有靈,比個指引我」
其實求簽并不是一個占卜,系你有一些事情你系決擇唔到,你先去問大仙,例如: 你問學業,有2間學校比你揀,入邊間好? 又或者有機會去外國留學,決定唔到去唔去好,就問大仙,等佢比個指引你,而唔系問一d毋寧兩可的事情。至於你問人緣,其實系唔系指桃花/姻緣? 如果你問姻緣就可以問下大仙自己的姻緣到未~~~
3. 我聽人講如果愿望達成要酬神(還神).咁要預備d咩?點還?如果愿望無達成系咪唔使還?...(詳盡)
其實你系誠心的,就應該年尾酬神,而唔系有事就搵大仙,冇事就唔理~~~ 至於還神都系講心,唔一定要買燒肉雞,清香一炷就可以。
上香不設跪拜
每年農歷年三十晚,都會有大批善信涌到祠祈福,人人爭上頭炷香,迫爆祠,警方預計今年會有60萬名善信往祠上頭炷香,但由於祠的大殿現正進行擴建工程,嗇色園相信今年善信輪候時間會比較長,為免人多擠擁易生意外,嗇色園將限制善信帶入祠內的香燭和祭品。
每年新春期間都有數以十萬計的善信到祠參拜,今年祠內正進行大殿擴建工程,參拜范圍大幅縮減四成,部分地方暫停開放,祠內同一時間可容納的人數由以往10,000人,減至6,000人。
祠嗇色園預料,年三十晚前往上頭炷香的人數會有30,000人,當晚大祠晚上9時開始開放。區助理指揮官張炎奎警司表示,受工程影響,求簽和參拜的人士都可能要輪候較長時間。
張炎奎又表示,警方在年三十晚會派出150名警員維持秩序,并於祠宇廣場加設七行鐵馬,如果人數太多,龍翔道至祠至新光中心一段來回行人路亦會劃成等候區,可以容納 16,000名市民排隊入祠。
今年首設網上祈福
嗇色園為方便善信在農歷年期間到祠參拜,除了會在年三十晚通宵開放外,初一至十五,亦會由早上7時開放至傍晚6時30分。警方預計,今年將有60萬人次到祠參拜,為顧及公眾安全,該園將於新春佳期采取特別措施,期間因應訪園人數而實施人潮管制及單向式參神路線(經盂香亭,到三圣堂,再到麟閣,前往臨時大殿),善信可能需花更長時間輪候。
嗇色園副主席黃錦財表示,由於祠內范圍縮減,加上預計人流多,祠方提醒善信切勿攜帶元寶蠟燭、生油及大型香枝進入祠,亦請勿燃點大束香枝。他建議以每一家庭為單位,只燃點九支線香於祠內三個上香點敬奉,支持環境保護,維持道場莊嚴。此外,祠內將不設跪拜及供品擺放區,一些大型供品,如燒豬,將可能被拒攜進祠內。
黃錦財又指,今年嗇色園首次網上祈福,未能親身上頭炷香的善信,可以在網上寫上意愿,道長會代為祈求,并強調誠意不減,他希望這可以紓緩年三十晚的人流。
過年的時候新聞說為了環保,規定一個人3支,一家人9支。
芳村也是3支夠了吧。
拜需要注意的是:
一、上香時,應雙手合拜,然后以左手上香,這是代表對神祇的尊重,而香的數目則以一支或三支為吉。
二、首先確認有香、花或者水這樣的供品,在求簽之前供上。
三、內心平靜,內心默念你需要問的事情。
四、從大殿旁取簽,跪地求簽。
五、每次都需要一正一反為有效。如果擲筊不成,還需要繼續求新簽。
你好,廣州廟最近的地鐵站是芳村站,但是距離有點遠,出站后還得步行1.5公里。建議可以坐公交,那里有個最近的公交站是市慈善醫院,那個公交站距離廟就530米左右
廣州的祠,故址在珠江南岸的花地村,離河約20米處,地名大凼尾(今屬芳村區)。據當地老者憶述,當年神廟頗寬敞莊嚴。正門當街有一座石牌坊,石柱、門樓頂讎有盤龍、祥云、飛禽、花卉等圖案裝飾。入門處兩邊方柱上刻有對聯:“洞中別有乾坤,四圍煙雨云山,尤增勝概;祠里自成天地,兩岸杏花楊柳,仙留靈蹤。”署名是:“光緒甲辰仲春三月番禺盧維慶敬書”。“光緒甲辰”即光緒三十年(1904)。廟內另有一副對聯是,“叱石傳晉代,騎鶴上南天。”此聯作者不詳。
廟三進。頭進大殿所供神像頗為特別:中間是,左為呂洞賓,右為魏征。、呂洞賓是道家不奇怪,把唐太宗的大臣魏征也列人道教仙家而供奉,就有點奇了。第二進樓上卻是佛家天地,一邊供如來、彌勒、文殊,一邊供觀音大士——前有韋馱侍立。從這樣的設置看,廟早就是道、佛合流的了。第三進住道士及香燭雜工。
廟建立之初便兼有慈善機構的性質。廟內常駐有中醫生、配藥人,還有解簽人。對求簽抓藥的人,實行“隨緣樂助”,病貧者可免費。
晚清時期,花地廟香火旺盛。每年農歷八月二十三日寶誕和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更為熱鬧。陳濟棠主粵時,地段改作孤兒院,但廟仍保留,且常在廟前空地搭棚演戲,還有別的娛樂,擺賣,盛況不減。后來在長林公園(現松基直街)另建新廟,稱為新廟,原廟稱為舊廟。新廟較舊廟略小,
內有中醫、配藥及解簽等人管理,廣州一些樂善好施者常給該廟贈衣贈藥。
抗日戰爭期間,廣州淪陷,舊廟充作日軍憲兵司令部。解放后還可見廢碉堡和被害者遺骨。廟早毀,僅存一根方柱,三塊石雕門飾,兩截圓石柱。新廟在1949年后陸續改作民房。至于南海西樵的廟,那是在稔崗村,建廟年代可能比廣州的廟還早。據說該屆建于村前,有一座大門樓,高懸像。占地數畝,香火頗旺,遠近村人常來參拜。何時坍廢已不可考,原址后來改作工廠了。
廣州和南海的廟毀棄之后,的廟卻興旺起來。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在番山(今禺山市附近)有深柳堂,就是供奉的,一些大商人在這里設普濟壇扶乩,當時有七位有名望的大商家亦成為的善信。這七位商家就是梁仁庵、郭述亭、張殿臣、陳柱石、唐麗泉、李亦梅、譚杰生,他們均有商號在廣州,后來就成為廟——嗇色園的創始人,被稱為“嗇色園七老”,后在廟內“孟香亭紀念碑”刻石銘記。
1911年辛亥革命后,政局混亂,菩薩不保,深柳堂被占。上述七位商家便把像接到(一說是梁仁庵、梁鈞轉父子倆自西樵山普慶壇接黃太仙像到)。
1921年,在獅子山腳竹園古村擇地建廟。當時扶乩得乩語云:“壇號普宜宜悟道,園名嗇色色皆空。”于是依乩語命名乩壇為“普宜壇”,廟命名為“嗇色園”。1968初具規模,1971年又籌款500萬元增建。
20世紀70年代,地不景氣,竹園古村尚無高樓大廈,頗見蕭條冷落。但是后來拜的人日見增多,一些人就在這里開飯店、香燭店以至旅館,解簽、看相、占卜的攤檔也多起來,于是帶動了這里的繁榮,其中也有些人因此而“發達”的,因此人對多懷有好感。其實,祠是隨著的經濟起飛而興旺起來的。而今日的“嗇色園”,更寄寓著許多人的夢。
園名“嗇色”,頗堪玩味。“嗇”字源出于道家始祖老子的《道德經》:“治人事天奠若嗇。”韓非子解釋說:“嗇之者,愛其精神,嗇其知識也。”引申開來,即“以德化禮教勸善”。說得通俗明白些,就是“普濟勸善”之意。至于“色”字,按道家學說,“色”是“天玄地黃大自然之本色”。《太原經》說:“從玄立德。”玄為道藉,乃道家本色。嗇色園寓道、釋(佛)、儒三教于一家,其宗旨是:“以道家本色,兼奉儒家之仁禮、釋家之慈悲,以篤行普濟勸善之事功,而實現其本色焉。”(據余也先生解釋)
的名氣越來越大,關于他的身世傳說也多起來。究是何人,仙鄉何處,又是怎樣成仙的,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乃是《史記·張良傳》中的“赤松子”。張良晚年,“愿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所指赤松子,就是那個早年曾一再要張良抬鞋穿履而終于贊他“孺子可教”的黃石公。而《列仙傳》則云:“赤松,神農時雨師。”“神農時”和張良所處的秦漢之交相距很遠,這樣就有兩位“赤松子”了。張良所要從游的當是后一位赤松子。
一說是晉代術士黃初平,家鄉在浙江金華。據《金華府志》卷二十二“仙釋”條云:“晉,皇(黃)初平,蘭溪人,牧羊遇道士,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兄初起尋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見。問羊安在?初平曰:在山之東。初起視之,但見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絕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后還
鄉,其族盡亡,乃復去。初平別號赤松子云。”
黃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至今在金華地區流傳。又,金華北山有地名二仙祠,那兒原建有一座“赤松觀”,供奉初平、初起兄弟二仙。《金華縣志》載:“赤松觀,一名寶積觀,在縣東北二十里。西晉時皇(黃)初平、初起叱石成羊、白日飛升之地……”據說這座道觀“宮殿、亭宇,廊廡、碑碣、誥敕,御墨及名公巨卿題跋為江南道流冠冕”。這大概是最早的廟,可惜早巳蕩然無存了。
這個說法,和廟內有關碑記吻合。碑上繪著“威靈感應赤松寶像”——大仙盤坐于古松下,右邊下端有五只小羊。碑文《赤松師自述》云:“予(余)初乃牧羊之孩,牧羊于浙江金華府城北之金華山。少時家貧,炊糠不繼。八歲牧羊,至十五歲幸得仙翁指示,引至石室中,藥煉回生,丹成九轉……予本姓黃,名初平,晉丹溪人,因隱于赤松山,故號曰赤松仙子……”
還有,廟門口牌坊上赫然有“金華分跡”四個大字,廟內有“叱石成羊仙靈卓異傳千古”的聯語,這些都說明:這個就是金華那個牧羊人,他是在金華山成仙的,金華的廟該是“祖廟”,而此地的廟乃是從金華分支來的。
另有一說,謂即是東晉煉丹大師、著名化學家葛洪的弟子黃野人。有人說黃野人就是黃初平,“葛洪經金華赤松山,見初平在牧羊,雖饑困勞頓而不掩其聰敏,便收為徒弟,并稱之為黃野人”。另有人說,黃野人是廣東人,家鄉就在東莞石龍附近的水南鄉,得道成仙后被建廟祠奉,稱為——這么說他就不是曾在金華牧羊的黃初平了。近讀黃雨先生新作《神仙傳》(廣東旅游出版社出版),內有《黃野人》一篇,是據《羅浮山志》和《廣東新語》有關記載敷衍成篇的,所記黃野人,自稱姓江名夏,并非黃初平,也沒有提到黃野人就是,當然也無提及“叱石成羊”及隱于赤松山的事了。
看來,“即黃野人”之說,一是由于二者都有個“黃”字而附會出來的。有些人因見名氣大,就把他說成是本地人,把他地方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