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凡是研究過《周易》的人,基本都知道有一種說法,就是此書講究天地規律。而還有一種說法被更多人所接受,認為《周易》是一部占卜預測的書籍。但最為全面的形容說法是:《周易》用六十四卦的形式記錄了大自然的一切規律,這些自然中的規律是永恒的,因此人們可以依據事物的情況發展進行占卜,并依據那些規律,去推演事物的發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預測。
《周易》被稱為大道之源,因為它講述“天道”、“地道”、“人道”。有一句名言相信大家都聽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存于世,要像天地一樣寬廣,擁有大道大德的胸懷,這才是真君子。書中還用了六十四卦象,講述人在天地間的各種事情。
給人們講明了倫理,道德及處事方式,禪述天地日月。陰陽也表明了萬物都分陰陽,就像人分好人壞人。所以書中第一課講的就是人們要用天地之德來約束壞的一面,教導我們從天地萬物之中去學習感悟。看待《周易》,首先我們要知道《周易》并不等同于《易經》,它是我國先賢為了探索世界的來源所著。“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神話故事就來源于《周易》當中。
古時的人們依據這個神話,認為在天地開辟之初,宇宙是一片死寂和黑暗的。當時沒有天地和晝夜之分,此時的世界被稱為混沌。《周易》將這種情形稱之為太極,天地未成形之前為無極。隨著古人們的不斷探索,他們通過觀察大自然的規律得出自己的經驗,后來這些經驗直接被演化為《周易》的雛形。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易經算卦到底準不準,它的原理是什么!
傳播和學習周易有很多阻力,就是因為很多人不了解周易,不知道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先簡要做一下介紹。
從根本上講,它是一部立道設教的書。從古及今,凡是有據的傳承,都認為伏羲創制八卦是為了治天下,周文王演卦也是為了治天下。孔子所以特別看重《易》,也是為了以道治天下。什么是道?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哲學、主義等等。正因為如此,它才被歷代統治者立為群經之首、萬法之原,一直被當成一部不朽的圣典,仰之彌高,傳之彌久。
被當代哲學驗證了的“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三大基本規律,作為哲學的核心內容,在《周易》里都有所揭示,只不過表達的方式與現代不同罷了。除此之外,其他如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文與質、同與異等等哲學范疇,《周易》里都有十分精微的顯示。《周易》是當時的圣人用以統一人們思想認識的一部有關宇宙觀及其宇宙運動規律的基礎理論著作,從根本上講,它是一本向人們昭示宇宙大道的書。
我們所說的“算卦”,換個文雅和時尚的詞就是“預測”。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在做一件事或制定一項政策之前,除了必要的物質準備,還會對事情和政策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和預期,這個預期就是預測。筆者之前在網上也查閱了很多的資料,但對于周易預測的原理,基本沒有能說得清楚的。現在給大家做個簡單的分析:
系辭里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意思是說《周易》的框架模型是按照天地及其運動規律為標準制作出來的,它的運行機制與天地一致。圣人制《易》的主要方法,抬頭觀察天文的運動變化,低頭觀察地理的運動變化,然后進行模擬。易卦的模型與天地的運化規律相似,所以它與天地運行的規律是一致的。
看到這兒,大家應該明白了吧,《易經》之所以有預測功能,其原理就是它是圣人仰觀俯察,模擬天地萬物運行規律而制定的。用當下時髦的話所,周易就是一個大的計算機程序,用這個程序就行運算,只要過程中數據沒有錯誤,運算的結果就一定是正確的。這才是周易預測的根本原理。
當然了,萬事萬物除了遵循基本的規律以外,還會有意外和偶然性,用到預測上,有時候可能難免會有一些偏差,但基本趨勢是不會錯的。學習周易預測的方法,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學好周易的本經,這樣在作出判斷時才有理有據,不會出現方向性的錯誤,否則就成了“江湖騙子”了。
《周易》被譽為五經之首,歷朝歷代無數人從中了解為人處世,甚至是讀懂天人之間的哲學。它可以用于預測,幫助人們了解事情發展的方向,也可以作為人行動的指南和成事的參考。
為何講占卜的《周易》在古代能成群經之首
有四個方面的理由:
第一方面,歷史悠久,非常古老。
它的主體部分形成于3000年之前。這在我們這個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民族,也是絕無僅有的。
第二方面,它不但是最老的,它的作者還具有高度權威性。
至少在2000多年的時間里,在華夏文明的系統中,這種權威性是無與倫比的。《周易》作者的權威性能到什么程度呢?
古人用一個句子來概括,叫“人更四圣”。“人更四圣”就是說由四個“圣人”級別的作者,先后接續集體合作完成了這部書。哪四個圣人呢?第一個是所謂“華夏文明初祖”的伏羲,第二個是剛才說的文王姬昌,第三個是姬昌的兒子周公,周公在古代被視為大圣人;第四個圣人是孔子,他的工作是闡發前三位的思想。這四個圣人來聯合完成一部書,這樣我國古代任何一本書的作者都沒法比了。
《易經》,其實是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周代的《周易》這三本易書。它們并稱為“三易”。相傳三皇之伏羲創作八卦,神農炎帝作《連山易》,軒轅黃帝作《歸藏易》,直到周文王姬昌才給我們留下了這部《周易》。《易經》不僅僅是占卜之術,更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發端。
而在周朝時期,《連山》、《歸藏》和《周易》這三本易書則由三位卜官掌控,通過這三本易書,卜官們會對國家大事、軍事戰爭、祭祀活動進行預測。正所謂“算卦”,又名曰“觀卦象”,這也是《易經》本身最初的作用。但是到如今,三易中的《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所以,現在的《易經》一般就是指《周易》。
第三方面,就是傳播之后的影響與效果了。
在2000多年的封建時代里,中國的思想文化中居于主流位置的意識形態化的著作是“四書五經”。而“五經”的第一部就是《周易》,這是古文經學派的主張,但也是長期流行的主張,可見其巨大影響。
第四方面,“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這句話出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什么要引這句話呢?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社會發展經過了2000多年,人們對于《周易》的重視依然如故。第二層意思,經過2000多年的實踐,紀曉嵐看到《周易》覆蓋的面太寬了。他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在今天看來,中國古代的儒家、道家、玄學,乃至道教、佛教,都受了易學的影響;特別是儒家的后期——理學階段,其影響尤其深刻。再廣一些看,文學、美學,甚至醫學、化學等,都有受《周易》影響的痕跡。
可以說,《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化寶藏,其所包含的天人思想、時空觀念、意象思維、辯證哲學是中國古人最樸素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有符號表征的思想源頭,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之根的一個思想鋪墊。
#1# 什么是算命?
算就是分析,計算。命就是人的命運。算命合起來就是分析人的命運狀況。算命學屬于周易預測術的一部分,只是周易預測學的一個分支而己。周易預測學從預測的范圍來講,主要包括算命,測事(就事論事),看風水這三項。算命只局限在人的命運的范圍之內。像太乙,奇門遁甲,六壬,八字,六爻,梅花,紫徽都屬于周易預測學的范圍。
#2#算命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算命,首先要根據個人的出生時間(年月日和時辰這四項)排出具體的八字,大運,小運,流年等一些信息。然后分析命中的富 貴 貧 賤 吉 兇 禍 福等信息。最后把相關信息告知求測者。這就是算命。
#3#算命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目前社會上90%的大師都以準確的推斷出富 貴 貧 賤 吉 兇 禍 福等信息為最高境界。就是說把一個人的信息預測出來然后告訴對方,預測過程也就結束了。比如說命中有財還是無財,是長壽還是早亡,以后有沒有意外傷身之事發生之類的事情。其實這是錯誤的,這與醫生只告訴病人的病情而不開藥治療是一回事。真正的命理師首先要分析命中不利的因素,然后加以調理并最終改善人的命運狀況,使人生向最好的一面發展。這樣的預測對于一個人的人生來說才是最有指導意義的。
真正的命理學首先要推斷出命中的吉兇禍福,然后找出產生吉兇的原因,為什么吉?為什么兇?產生吉兇的根本原因找到了,那么就可以趨吉避兇改善命中的不利因素。這就是理解學,預測學,決策學三學合一才是真學。真正的命理學就是理解學,預測學,決策學三者合一的結果。
所以,算命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分析命中產生吉兇的根本原因,讓人們學會趨吉避兇。而不是只告訴別人吉兇。真正的算命術不是分析命中的兇吉,而是
三枚銅錢,手搖灑落,看正反面。
正面為陰,反面為陽。因為農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
重復六次,記下正反面情況,陽爻為—,陰爻為--.
三枚全為正,則為老陰,是變爻;全為反,亦變,老陰。
老陽作陰,老陰作陽,是物極必反之理。
若無變爻,則取卦辭之解;
變一爻,解變爻之爻辭;
變二爻,解二爻辭,以上爻為主;
變三爻,解之卦卦辭;(之卦就是陰陽與此卦全部相反的 那一卦)
變四爻,解不變之二爻辭,以下爻為主;
變五爻,解不變之爻辭;
全變,解之卦卦辭。
按易經的傳統要求是用耆草,從宋代邵康節開始利用隨處可見的任何東西,在清代以后多利用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