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物質觀,子午卯酉則是古代的時間。具體解釋如下:
01.五行學說我國的五行學說就是我國古代用于在中醫、占卜等方面,闡述各種事物之間的運行關聯,從而將人與自然萬物聯系在一起的一種宏大的物質觀。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提出。
五行:金、木、水、火、土。世間萬物都由這五種元素構成,五行之間相互作用,維持著自然界的和諧統一。五行之間有相生關系,也有相克的關系,我們的祖先探究著這種相生相克,來解釋事物之間的各種變化。
02.子午卯酉子午卯酉則是我國古代的表達時間的方法,子午卯酉分別對應著夜晚、中午、早晨、傍晚。和現在的時間相對應的話,子時就是半夜的23:00-1:00,午時則是中午的11:00-13:00,卯時是在清晨的5:00-7:00,酉時是傍晚的17:00-19:00。
如果聯系上文的五行來說的話,子午卯酉在風水八字中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子時在北,五行為水;午時在南,五行為火;卯時在東,五行為木;酉時在西,五行為金。所以子和午是相克的,卯和酉是相克的。
03.天干地支和五行子午卯酉分別就是地支中的一、七、四、十位,天干地支是我國古代的紀年歷法,源自于古時候的人們對天象的觀察,后來和五行相結合,一起用于中醫學和占卜等地方。
金木水火土在天干中的位置表示就是:東南西北分別為木、火、金、水,而土在正中心的位置上。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了五行是一種物質觀,子午卯酉代表的是一種時間觀,古人將物質觀和時間觀相結合,就形成了當時他們的世界觀。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佛教不講五行 講四大 地 水 火 風
三個不同等級的宇宙空間,通常可認為是凡界、仙界、神界
五行 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中以五臟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五臟與五行相生相克應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和諧相處。如果五臟與五行發生失調,出現太過、不及或反侮,也會致疾病的發生,這對于推斷疾病的好轉和惡變,治療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據。中醫主要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五行于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系。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于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并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這種觀點中是建國以后,老中醫為了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征而注釋的。
[第二種觀點]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來推算人的命運。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因此,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并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理論體系。
陰陽學說是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從而說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來劃分,凡是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于陰。我們把對于人體具有推進、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歸于陽,對于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歸于陰,陰陽是相互關聯的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學說認為: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并不是處于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系辭》 道:指“道理”、“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納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五行觀念的萌生稍晚于陰陽,作為五行的基本內容,金、木、水、火、土則早就被人們認識到了。五行最初專指五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的運行,至戰國時代,著名陰陽家鄒衍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這五種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依照天上星象的五行運動,建立了五行學說,借以說明自然界多種事物之間更為復雜的關系。并將其與陰陽學說結合起來,論述自然界事物的產生及運動規律,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源頭。
古代醫家把陰陽學說用于醫學的同時,也引入了五行學說,用以解釋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復雜關系。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據其特性歸屬于五行,每一類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亦具有與五行運動相適應的規律。
這是中醫里的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分別對應人的五臟,肝,心,脾,肺,腎。這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對應的人的五臟也是相生相克的,維持著一個微妙的平衡。這五行不能弱一強四,也不能強一弱四,,其中的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四個臟腑就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的日常保健就是從這五個臟器入手,維持他們的平衡。這樣子人體才不會得病。這就是所謂的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小病,下醫治大病。中醫養生講的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有了病再去治,如果有了病再治,就是生死參半了。花錢費力。但是現在的人們都不接受這種觀點。老是認為自己沒病,不用去保養,但是病可不象以前說的病來如山倒,這只是一個表象,其實病是一點點的積累起來的到了一定的程度人體的免疫力抗不住了就會發病。這個時候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