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海珠客運站總站乘坐5路到迎賓館站2下2、到海珠客運站對面馬路的海珠客運站1乘坐180路、87路到迎賓館站2下落車后往前經人行天橋過對面馬路沿迎賓商業街往西過去就是可以到六榕寺,該寺旁還有光孝寺
我覺得都值得去,兩個寺的歷史都相當久遠,記得都是一千多年的歷史,就光孝而言,歷史上就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說。兩寺里面的大佛都非常莊嚴,好多佛像也都是歷史悠久的且保持得很好,有金的、漢白玉的。光孝寺要大些,走進去就有種遠離塵囂之感,古寺、古樹、鐘聲、誦經聲,修行人臉上平和的表情,甚至他們走起路來無牽無掛、瀟灑、飄逸的感覺都讓身處俗世的人心生羨慕。在生活壓力大的廣州城,非常值得進去感受下鬧市中難得的寧靜,給心靈一個小憩的機會。光孝寺好像六祖曾經在那修行過,里面有仿南華寺六祖真身的六祖像。六榕寺相對小些,不過它的歷史也是一千多年,相當久遠。里面有棵出名的古榕樹,更出名的就是里面的舍利塔。其實我建議你兩個寺都去看看。因為 如果你走小路的話,兩個寺相距非常近,沿途又有很多佛具店,看得你眼花繚亂的,里面的東西也許會吸引你,我往往能逛好久。你可先去光孝寺,然后從光孝的另一個小門出,你問下寺里的師父或者在那幫忙的義工,就說你還想去六榕寺最近的路應該怎么走,他們就會帶你走光孝的另一個小門,出了小門后,你可邊走邊問路人,往六榕的方向就好了,很近的一下子就到了。如果你是皈依的在家居士別忘了帶皈依證,可免門票。如果你喜歡逛佛寺的話,我推薦你還可去海幢寺,同樣也是古寺,在南方大廈門前的渡口搭5毛錢船到對岸,直穿馬路對面的小巷走就到了,也很近的。
六榕寺是廣州著名的名勝古跡,周邊環境也很好,很多大樹,交通方便。六榕塔也是個相當精妙的建筑,值得一看,不過要收門票。住在里面的和尚很富裕,經常看他們坐小轎車出門。附近有幾家吃齋菜的餐館,挺有名氣的。
兩個地方很近,都值得去看。六榕寺的特點是六榕花塔,廣州市中心唯一的一座!但由于要保護文物,現在已經不能上了。光孝寺就更不用說了,“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嘛,而且近年翻新過,古色古香,很值得看,門票又不貴。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處于公園中心北山頂上,坐北向南,東西寬44米,南北長35米,主樓高約20米,建筑面積1630平方米,是中國最早的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建筑物。
民國10年(1921年)10月中旬,孫中山準備北伐,親自來廣西籌劃,打算集師桂林,北進兩湖,后因軍閥陳炯明謀反,被迫回師廣東。
孫中山在廣西半年多,曾3次到梧州,在現今的梧州市三中、大校場等處多次發表演講,宣傳革命主張;并在梧州召開軍事會議,決定軍政方針大計;同時接見各界人士,發表興辦實業講話,又巡視各處。
他曾登臨北山,遠眺城區,認為梧州有很多地方可以開發,與地方官員商定以梧州為中心,全面開發西江的建設規劃,并寫入《建國方略》中。
民國14年(1925),孫中山在北平逝世,梧州人民舉行隆重的悼念儀式。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豐功偉績,在李濟深先生的倡議下,梧州人民在孫中山先生巡視過的北山頂上興建中山紀念堂。
紀念堂民國15年(1926)1月奠基,至民國17年(1928)籌集款項10萬余元,同年夏破土動工,不久因粵桂戰爭爆發而停工。民國19年(1930)春續建,同年10月建成。
紀念堂采用中國古典宮殿式與羅馬圓頂式相結合的構筑設計,外墻素白,氣勢壯觀莊嚴。中山紀念堂分前、兩后座。
前座中部為4層圓頂樓建筑,有3個拱形大門,中門上有云石鑲嵌的“中山紀念堂”5個大字,為當時任廣東省省長陳濟棠所書。正面有340余級臺階,輝煌壯觀;堂前小廣場為半圓形的繁花草坪,中有荷花池,周圍綠樹成蔭,前兩側有石獅。主樓兩邊為3層東西樓,是辦公室和圖書室。
后座原是一千人座會堂,主席臺上方有古銅色的孫中山先生頭像浮雕和孫中山遺囑全文,兩側有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訓。堂內展出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時期的史跡,陳列孫中山生平事跡圖片和文物復制品。
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國家文物局將它編入《中國名勝詞典》,并撥專款修葺。
中山紀念堂于1981年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晨鐘亭
晨鐘亭位于中山紀念堂后側,是1座綠瓦黃柱的亭子,匾題“晨鐘”2字。亭中梁上懸掛著南漢乾和十六年(958年)名將(太監)吳懷恩所鑄的銅鐘1口。鐘高1.2米,徑0.56米,重250公斤;鐘面鑄有由十字線隔開的花紋、獸首,并有87字銘文。
依據銘文記述分析,鐘初鑄時,置于梧州云蓋山感報寺。后移放光孝寺(大雄寺)冰月閣內,民國20年(1931年)移置北山,并建晨鐘亭。雖歷千載,但銘文完整無損,擊之聲音宏亮,是廣西現存的兩件南漢文物之一。1963年定為自治區級重點保護文物。
北苑
北苑位于北山山頂、中山紀念堂之后,是小巧精致的園林。北苑有四時艷麗奇異花草,有幽靜蔭翳綠樹翠竹,有垂柳依依小橋流水,有造型奇特假山奇石,有風格清新亭臺樓閣。
踏入苑門,蔓藤爬滿石墻,棚架吊著冬草,滿眼綠意,酷似空中花園。往里是一池綠水,軒榭傍水而建;軒榭前后,綠樹婆娑,呈現眼前,環境清雅,美不勝收。
動物園
動物園位于北苑西側下方,園內有世界珍稀動物:黑葉猴,有老虎、黑熊、獅子、孔雀、白鷴等60多種珍禽異獸。現動物園以搬走。
西竺園
西竺園位于北苑北面觀音山上,是梧州現存的佛教寺廟。建于民國23年(1934年),為梁秀珍(法名妙真)和她的師父達禪法師創建,并得到李宗仁、鄭建民等人士的資助,于當年12月落成,由廣州六榕寺覺澄法師取名。民國24年(1935)春,達禪、覺澄法師主持開光典禮。
大雄寶殿
西竺園:磚木結構,有房屋6座,中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彌陀、藥師三佛和觀音、地藏菩薩。殿內有大銅鐘、鐵鐘各1口,有7層銅塔燈、明代古銅大檀香鼎各1只。
觀音殿
后座是觀音殿。民國24年(1935)廣州六榕寺覺澄法師、民國27年(1938)廣西佛教會主任道安法師、民國35年(1946)桂平西山龍華寺住持巨贊法師(前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均曾到西竺園講過經。民國25年(1936)至民國33年(1944),右座樓下曾作為教徒義務開辦的西竺園小學教室之用。現存西竺園觀音殿是1987年重新修復的。西竺園兩邊分別為餐廳和會堂。
藏經樓
西竺園有樓供藏佛經,其中最珍貴的是《大藏經》,它包括天竺和中國佛教著述共7173卷,是一部佛教的百科全書。
西竺園在中國佛教界有一定地位。佛教聯合會主任覺光法師及桂平西山住持妙載長居于此。
本煥法師
開放分類: 佛教、和尚、畫家陳國劍作品、肖像繪畫、工筆國畫
目錄
? 人物簡介
? 皈依佛門
? 苦心求法
? 愛國情懷
? 南粵傳法
? 佛光普照
人物簡介
·本煥禪師(公元一九零七年—— )
本煥禪師,俗姓張,名鳳珊,學名志山,法名本煥,湖北小新州縣張灣人。公元一九零七年農歷九月二十一日出生于四代務農之家,母親彭氏卻是當地望族大閨秀,勤勞賢淑,善于教育兒女。鳳珊排行第四,上有一位姐姐、兩位兄長,下有弟妹各一。雖家境貧困,父母仍咬緊牙根,供鳳珊讀六年私塾。七歲就讀時,父母為他取了個學名“志山”,想讓這個聰明的兒子讀書識字,光耀山村門庭。豈料,當小志山讀到第四年時,父親去世了,母親和兄長艱難的供他繼續讀書。讀完六年私塾,他通文達理,人稱“小先生”,可是家境太窮困了,大姐已出嫁,兄長常年在外跑生意,弟妹夭折了,家里只剩母子倆相依為命了。自小就養成勤勞、憨厚、純樸的優良品德。母親晚年奉齋信佛,店里供著菩薩像,志山也去拜佛,她經常叫志山讀經書。久而久之,志山受到佛的潛移默化,明白學佛可以“端正行為,澄清妄念,轉迷為悟,明心見性”。想起自己學名不是要志在山么,就回去跟母親、兄長商量,要出家,雖遭反對,卻立意出家。
皈依佛門
二十三歲那年,志山徑直到鎮上的報恩寺出家,傳圣和尚高興的說:“我早看也看出你與佛有緣,今天你果然出家了,說明你有佛緣,成熟了。”遂收為徒弟,法號本幻,后來覺得此徒悟性高,慧根煥發,必能濟惠眾生,又改名為本煥。由于他刻苦修學,自覺辛勤勞動,每天早起打掃廟子,挑水劈柴,后敬香,習禪,不懷雜念,做到身在佛門,心在佛門,立志成為追求智慧解脫的修行者。如此一來,不僅得到師父的喜愛,還得到經常到廟上拜佛供養寺廟的萬遐進女居士的喜愛。萬居士樂善好施,是當時湖北省主席萬耀的姐姐,當地僧俗稱她為萬大姑太。姑太認為本幻在這小廟里,由于當地深通經文的僧人不多,難于幫他深造。于是資助并介紹他到武昌寶通寺受戒。
苦心求法
一九三零年農歷二月,本煥到了武昌寶通寺。以圓凈的身心,從持松和尚受具足戒。這位博學多才的傳戒師對他說:“要領悟到佛的真諦,必須經過一番苦行修煉的功夫,親自體驗,漸入佛心,沒有捷徑,只有苦修行,才能達到那種境界。”并指出:“你要多走些名剎古寺,多參拜高僧大德,特別要注意持戒修行。”本煥牢記持松和尚的話,決心在佛門做位大乘修行者,哪怕是歷盡種種艱難困苦,也要尋師訪道,親自體驗、苦行修煉。正巧萬大姑太來武漢探看弟弟,也到寶通寺來看本煥,聽了本煥受戒后的參悟體會和志向,又慷慨解囊資助本煥去參學。是年四月中旬,本煥從武昌乘船到鎮江,步行六十多華里,到達揚州高旻寺,參拜了來果和尚。來果和尚是湖北黃風人,欣然收下了這位同鄉為侍者。來果和尚要他手抄宋仁宗寫的《贊僧賦》。讓他“好生體會什么叫僧人,怎樣修行”?又跟他講述臨濟宗義玄祖師的故事,鼓勵他要以祖師爺為榜樣,通過嚴格鍛煉、堅持修行,日后終將成為一棵給人蔭涼的大樹。后來本煥自己回憶在高旻寺修行時的情形:“晝則勤修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后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由于艱苦修行,位列來果和尚的十大弟子之一,深得禪師器重。一九三五年任禪堂維那,次年任堂主,重要佛事活動讓他參與或主持。曾經參加八個禪七之后,又打五個生死七,足足九十一天堅持硬坐、靜坐定靜不到單,以頑強的意志,通過了禪功嚴峻的考驗。
山西省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際值三十歲的本煥一心要完成朝拜的宿愿。此時的他,跟來果和尚修行了七年,可出任住持寺務了,但是,他在武漢完成四千多銀圓化緣任務,交高旻寺采購修建寺院木料之后,從漢口乘火車北上,直達河北省保定市。旋即由保定起香,三步一叩,五步一拜,朝拜五臺。一路上風餐露宿,忍饑挨餓,腰酸腳痛,雙膝皮開肉綻,仍虔誠叩拜,足足拜了六個月,磕了二十二萬多個響頭,到達了五臺山。跟著又爬上山。從北臺起,同樣三步一拜一柱香,拜五個臺子;五臺高度均在海拔三千米以上,從東北到西南橫跨達一百二十公里,如此一拜,又如此一拜,又拜了半年。持續一年的朝拜,連頭發、胡須也沒有剃,究竟為什么?本煥師曰:“為持戒律,修佛性,修德性。不潛心入禪,依佛心為心,怎能發慈悲民?不苦修行,磨煉自己,難忍能忍,怎能入道?自己不能入道,不發菩提心,又怎能發愿渡人。”這體驗是何等深刻啊!
從一九三八年開始,本煥師在五臺山廣濟茅蓬(即碧山寺)住下,決心在這圣地苦修行十年。當時寺院住持廣慧圓寂,遂由壽冶接任方丈,本煥、法渡任監院。寺院大小事均要管,生活又清苦,他還將手指剪開,以血為墨,恭寫《華嚴經·普賢菩薩行愿品》、《金剛經》等經典,日寫六百字,六個多月,共寫了十九卷血經。現在,幸存一本血經《華嚴經·普賢菩薩行愿品》是由一位當年碧山寺當庫管的僧人,拼著性命保存下來;于一九八七年本煥師升任光孝寺方丈時送還。本煥師在這本血寫經自序中說:“為重法故,‘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蔭發進時供之心,刺指血之血,不慚形穢,書寫了《普賢行愿品》等大乘經典,以報答佛恩、眾生恩及無始至今過去一切父母撫養之恩,消除無始以來五逆十惡的罪孽”。 由此可見,發心之廣大,令人欽佩。
愛國情懷
此時,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已經占領了五臺山。師愛國愛教,常常利用監院身份,支持抗日戰爭。一九四二年十二月,日本侵略軍追殺一位八路軍營長。當營長跑進碧山寺,師就把營長藏在后院。日軍怒氣沖沖要寺院交出八路軍,本煥師連聲念阿彌陀佛,用手比比畫畫,表示他只信佛陀,不懂什么“八路”,將日軍支走。
一九四二年十月起,也是萬大姑太的支持,資助師三百大洋,在已毀的古西天寺修了閉關之所。為潛心念佛求道,在入關前打了個禪七,做了法事活動,于地藏菩薩圣誕之日——七月三十日,身穿大紅袈裟,莊嚴地進人關房。在閉關三年期間,讀《藏經》四千多卷,還在晚上放焰口千臺,超度抗曰陣亡將士。一九四七年七月,師出關,回到了碧山寺。
碧山寺有個鎮山之寶,稱碧山寺金字經塔,是明朝三寶弟子許德其所書。它長五點一米,寬一點七米,是用白綾和黃綾裝婊而成。內容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共八十卷,六十三萬零四十三個字。許居士整整寫了十六年,被譽為佛經金字塔。一九四七年三月,師隱居五臺山北臺頂才三天,就聽說一些盲動農民沖擊碧山寺,遂令一位剛從碧山寺來的寺僧重回寺里,把經塔秘密地背上山來。師滿眶熱淚地看到了此塔完整無缺,于是向佛發誓,人在金字經塔在,誓與經塔共存亡。為了避兔此寶在戰爭年代被毀,師攜塔開始了長途跋涉的流離生涯。四月,先背塔到山西省三陰縣凈土寺,結夏安居,白天繼續刺血寫經,晚士放焰口一百臺。七月,又背塔到北京市西直門彌陀院,向真空、慈舟兩位和尚講述護塔出走的經過。真空說:“眼下兵荒馬亂,你在亂中冒險保護佛寶,是真誠的佛心。你這種護法精神難能可貴,不愧為佛們子弟。你真了不起。”師謙遜稱,這是五臺僧人應盡的本分,并說打算護塔到碧山寺下院上海市普濟寺存放。兩位法師深表贊同,要他在這里休整一段時期,然后從天津坐海輪去。九月,師背塔到天津,應邀在天津居士林陳展經塔幾天,有三百多人參觀。一星期后,又從天津塘沽碼頭坐船到青島,在湛山寺住了一晚,湛山寺住持看見本煥孤身一人,便派了二十位僧人一道護送佛寶。熬過了數日的顛簸,幾經輾轉,終于把佛寶安全護送到上海普濟寺。住在該寺的壽冶、法度是師同門接法兄弟,一見佛寶就失聲叫了起來:“本煥,我的好兄弟,你吃苦了,你為佛門保護了這無價之寶,立了大功啊。”直至今天,《華嚴經》金字經塔尚在五臺山顯通寺完好如初存列起來,色澤猶新,金光耀眼,師功不可沒!
本煥師的“燃燈送母”故事更是感人肺腑。一九四八農歷三月,師還在上海普濟寺修行。多年來,他一直掛念著年邁的母親,曾作詩一首:“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子出山關外,母憶在他鄉。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一天,他突然接到二哥來信,說母親病重,盼速回來一見,以慰慈心。師當即趕回到湖北老家,到倉埠報恩寺結夏安居。堅持每天清晨坐禪,早餐后步行十五華里,回家照料母親,晚上又返回報恩寺,攻讀三藏,還天天放焰囗回向。回家五個月,侍候老母,端茶送水,喂藥喂食,細致入微。九月,在老母臨終前的一夜,在自己兩個肩窩里裝上菜油,放上燈草點燃,雙膝跪在老母床前,行孝送終,直至老母親離開人間。老母病逝后,請僧尼為老母親超度七天,自己在老母親靈堂守孝“七七”四十九天。師在靈前反復說自己的誓言:“安息吧!親。作為佛子本煥,一定遵佛教誨,上報四恩,下濟三途,永不忘父母養育大恩,修好八正道,永弘佛法,建設光明的佛土。”
南粵傳法
十一月,本煥師來到廣東南華寺住下,常到乳源云門大覺寺,看望虛云大師。大師認為本煥師修道成功,考慮自己一百一十一歲了,應由四十一歲的本煥師擔任南華寺方丈。虛云大師兼挑五宗宗脈,認為本煥師可以承繼曹溪法脈,授他為臨濟宗四十四代的傳人。一九四九年正月初八,本煥和尚于南華寺升座,四月初八曰即開期傳戒,請虛云大師為傳戒和尚,自己為開堂和尚,傳戒五十三天,國內外前來受戒的出家人達六百多。一九五零年,中國大陸農村進行土地改革,南華寺僧人和農民一樣分得了土,大家自力更生,堅持耕種勞勤。在這樣困難環境下,本煥和尚從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還繼續弘揚法,連續三次主持傳戒法事。本煥和尚有六十多位法徒,當了各寺院的方丈,使傳燈有繼,慧目常明。到了一九五八年二月,本煥和尚突然打錯成“右派份子”、“反革命份子”,逮捕入獄,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本煥和尚泰然處之,認為“種種煩惱皆我煉心之處,種種艱苦皆我修定之所”。后由監獄轉至坪石勞改農場改造,但他把勞動當作一種修行,從不懈怠。一九七三年五月,本煥和尚刑滿釋放了,但此時正是中國大陸混亂年代,不能回寺院,留在勞改農場就業。一九七四年,新州新街人張文波放蜂群到韶關,聽講本煥和尚去年剛刑滿釋放的消息,就趕到坪石勞改農場問了個清楚,迅速返回新州,告訴了本煥和尚的侄女張廷鳳。于是,經侄兒、侄女等親人再三來信懇求,本煥和尚才返故里歡度春節。
一九八零年三月,在其門徒比丘尼印先再三懇求下,經仁化縣邀請,本煥和尚來到丹霞山別傳寺。到寺當天,正好廣州有四十多位居士擠在小木樓上拜佛,看見本煥和尚飄然而至,一齊跪下,心喜呼喚:“老法師來了!我們真有佛緣。別傳寺有救了!”在的門徒融靈、寬純等帶動下,別傳寺修建工程開工了。
由于當時地方不同意修復別傳寺,就以修建明末大官“李永茂隱居”名義上報工程計劃。新建了大佛、鐘鼓樓、大禪堂、澹歸塔、大齋堂、廚房、飯堂、迎賓樓等,建筑面積共達四千多平方米。定居在美國的李漢魂將軍回國觀光旅游,看了修好的別傳寺,連聲稱贊不已,興致勃勃地書寫了“別傳禪寺”的寺門匾額。鑒于廣東自虛云老和尚于一九四六年在六榕寺做過水陸法會后,四十年來沒有再舉辦過水陸法會的情況,從一九八六年起,本煥和尚在別傳寺又開始做水陸法會,而且每年都打四個、八個、九個禪七,吸引了海內外一批又一批善信與學佛者,促進了丹霞山旅游業的發展。中國佛教協會故會長趙樸初大德特地重游丹霞山,賦詩一首贈給本煥和尚:“群峰羅立似兒孫,高坐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經桑海換,叢林尚有典型存。一廬柏子參禪味,七盈松濤覓夢痕。未得偏行堂集看,愿將半偈鎮山門。”可見本煥和尚恢復別傳寺的貢獻與影響。
廣州城內之光孝寺,為嶺南首剎,俗日:“未有羊城,先有光寺。”由于六祖惠能大師在此受戒剃度,首次登壇說經,又位列禪宗祖庭之一。可是這座古剎因國家內憂外患和因受運動的沖擊,經像塔幢,頹廢敗露,文化遺珍,散失嚴重。一九八六年光孝寺交還佛教界管理使用。中國佛教協會故會長趙樸初大德建議,請本煥和尚出任光孝寺住持。本煥和尚認為匡復光孝寺,是禪宗行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決定于一九八七年元旦那一天,以八十高齡,從韶關往廣州,到光孝寺就任。一月六日,本煥老和尚寫信給葉選平省長,請支持重建這祖國南大門的十方古剎;趙樸初大德在病中也寫信給本煥和尚,提出匡復光孝寺的意見。一九八八年廣東省,在地方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先后撥款資助修復光孝寺。在本煥和尚的率領下,經過十方募化,光孝寺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各殿堂佛光耀眼,殿前殿后栽滿了奇花異草,四季花香撲鼻。深圳新建的弘法寺,也于一九九一年由本煥和尚正式任住持后,加快了修建步伐,次年六月十八日舉行佛像開光暨方丈升座盛典。
本煥和尚自故里報恩寺出家,其門徒也以報恩寺而派名,如用“印”字、“常”字、“頓”字輩來取法名,現在祖寺已毀四十多年了,本煥和尚及弟子早有重建報恩寺的心愿。新州縣在該縣觀河風景區選了新址建寺,就在當年濟公建的得云寺遺址附近。早在一九八九年本煥和尚就派印覺、印定等門徒去聯絡選址重建工作,四方的報恩寺法裔募捐款項,重建的工作很快地付諸施工了。一九九四年農歷九月十九日報恩寺隆重舉行佛像開光、本煥方丈升座法會。同時預賀本煥和尚九十大壽的典禮也隆重舉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紹良寫來賀聯:“寶剎重現莊嚴相禪師今宣法句經,轉瞬九十年間事四眾額物祝遐齡。”高度評價了九十高齡的本煥老和尚的高風亮節。本煥和尚曾身兼別傳寺、光孝寺、弘法寺住持之職,均為各寺的擴建、新建、重建耗費了心血。有人問之為什么?本煥和尚答道:“我是佛的子孫,臨濟宗的傳人,必須履行佛的愿望,依佛教導,引導眾生,培育慈悲喜四無量心,這就要修好佛的道場,弘揚佛法,讓佛陀的光輝照耀信徒,實現人間凈土。要使佛教文化與社會思想、經濟建設相適應。”
佛光普照
本煥老和尚出家六十多年,弘揚佛法孜孜不倦,教授的弟子遍及海內外,歷任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常務理事,廣東省政協委員兼省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廣東韶關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廣東省仁化縣政協副主席,廣州光孝寺退居方丈;仁化別傳寺、深圳弘法寺、新州報恩寺、黃梅四祖寺、南雄蓮開凈寺的方丈。從一九八七年起,他幾乎每年都到國外講經說法,交流佛教文化,弘揚佛法。一九八七年七月,他到訪問,拜會佛教聯合會,與數十年來未見面的師兄弟及弟子歡聚一堂;八月又乘飛機赴美,應邀參加加州萬佛圣城的水陸法會,并到紐約、洛杉磯訪問,接著又到加拿大參加佛事活動;一九九一年九月到泰國進行佛事訪問和佛學交流活動;一九九三年加拿大、美國、泰國又再度邀請他出訪;次年又應邀到澳大利亞訪問,在澳大利亞的泰國、越南、等地的僧人、居士紛紛要求他授皈依。之后,他還到訪問,為促進海峽兩岸的佛事和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德高望重的本煥禪師,是現代禪宗泰斗虛云的嫡傳大弟子,他禪悅人生的風范天下共仰。
附:專輯:《本煥法師百年菩提 》(視頻)
http://www.56.com/w15/play_album-aid-1994049_vid-MjgzNjI4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