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三藏見他意思,實有好心,真個象沙門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甚么?”猴王道:“我姓孫。”三藏道:“我與你起個法名,卻好呼喚。”猴王道:“不勞師父盛意,我原有個法名,叫做孫悟空。”三藏歡喜道:“也正和我們的宗派。你這個模樣,就象那小頭陀一般,我再與你起個混名,稱為行者,好么?”悟空道:“好!好!好!”自此時又稱為孫行者。
看過西游記的都知道。金角大王那一段喊“孫行者”,“者行孫”“行者孫”那叫喊的一個不亦樂乎啊。但是唐僧為什么給孫悟空起名叫孫行者呢?
悟空姓孫,因為他本是猢猻(其實就是獼猴),像下圖這樣的小猴子,
行就是走路的意思。看看下圖,這個小篆體是不是像一個走路的人呀?
者,是有某種屬性的人。比如學者,醫者,老者。后來行者這個詞演化為佛教專用語指:出家,但是沒有剃度的人。因為孫悟空戴上金箍后,和帶發修行的行者很相似,所以唐僧叫他行者。
類似的還有,水滸傳里的武松也是一副行者打扮。所以武松綽號就是“行者武松”。看看這倆行者,是不是還有點兒神似呢?
唐僧給悟空取得是“行者”,還記得銀角大王用葫蘆收悟空時就叫道“孫行者你敢答應么?”悟空是菩提老祖取得,行者是佛教用語
1、“行者”指的是出家而未經過剃度的佛教徒。
2、.出行的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行者甚眾,豈唯刑臣!”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 清 閻爾梅 《漁父辭》:“ 峒山 居者笑行者,我自乘船君乘馬。” 清 昭連 《嘯亭雜錄·用洪文襄》:“上笑曰:‘譬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獲一引路者,吾安得不樂也!’眾乃服。”
3、佛教語。即頭陀。行腳乞食的苦行僧人。《三國演義》第七七回:“身邊只有一小行者,化飯度日。”
4、佛教語。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雜役尚未剃發的出家者。《釋氏要覽》卷上:“《善見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缽,欲依寺中住者,名 畔頭波羅沙 。’今詳,若此方行者也。”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十九:“院有行者,名 宗顥 。嘗給事公左右。及公作相, 顥 已為僧。”《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原來長者有兩個行者在身邊伏事。”
5、泛指修行佛道之人。《觀無量壽經》:“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幾箇參頭行者,著箭后即時坐化。”
唐僧為孫悟空取名為
行者。悟空這個名字是他的第一位師父
菩提老祖所取。
孫悟空,孫悟空剛出生時,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后成為眾猴之王,有一老猴提出石猴名字不好,改名美猴王,孫悟空開心的答應了。后遇菩提祖師取名悟空。孫悟空第一次到天界時所封官職—弼馬溫。后因自感受騙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齊天大圣,后天庭被迫承認該封號。大鬧天空后,被如來佛收服壓于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故又稱。
孫悟空,唐僧的大徒弟,會七十二變、騰云駕霧。一雙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偽裝的伎倆;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隨心變化,小到繡花針或者看不到,大到頂天立地,上伸可到三十三重天,下伸可以至十八層地獄。他占花果山為王,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萬年金丹,打敗十萬天兵天將,又自不量力地與如來佛祖斗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來經觀世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
孫悟空的第一個師傅是
菩提老祖
,它
的兵器
原
是大禹治水
的定海神針,又喚_如意金箍棒_
,大鬧天宮后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
下。后皈依佛門,唐僧為他取名孫行者。為西天取經立下汗馬功勞,后被封為斗戰勝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