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記錄占卜過程和結果的文字,不是占卜的工具。
使用甲骨進行占卜,要先取材、鋸削、刮磨,再用金屬工具在甲骨上鉆出圓窩,在圓窩旁鑿出菱形的凹槽,此過程稱為鉆、鑿。然后用火灼燒甲骨,根據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紋判斷兇吉。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占卜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時期的甲骨上還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15萬片左右,對甲骨的研究包括釋讀、卜法文例分析、分期斷代研究和社會歷史考證等。研究的一般步驟是整理、綴合、墨拓、分類、分期、著錄、釋讀和綜合研究。
甲骨文是中國古代比較完整的一種文體。甲骨文的出土發現,將漢字乃至世界承認的中華文明提前至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商代。
一條完整的卜辭有以下四個部分組成:
敘辭(述辭、前辭):記敘占卜的時間、地點和占卜者。
命辭(問辭):命龜之辭,向龜陳述要占問的事情。
占辭:記錄兆紋情況及所得出的吉兇判斷。
驗辭:占卜后的結果或應驗情況。
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痕跡被確認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中國考古的三大發現(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跡)之一。可是它的發現過程,卻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戲劇色彩的。
清末光緒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國子監祭酒(相當于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的王懿榮(1845—1900)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中藥店買回一劑中藥,王懿榮無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龍骨的藥品上面刻劃著一些符號。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劃的符號呢?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狀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趕到達仁堂,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藥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后來又通過古董商范維卿等人進行搜購,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對這批龍骨進行仔細研究分析后認為,它們并非什么“龍”骨,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從甲骨上的刻劃痕跡逐漸辨識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由此肯定這是刻劃在獸骨上的古代文字,從此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會各界引起了轟動,文人學士和古董商人競相搜求。
曾有人對王懿榮從中藥中發現帶字龍骨之說提出質疑,認為王懿榮在他的有關著述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并認為王懿榮吃的龍骨在藥店已加工成細粒,看不出刻痕文字來的。而且當時菜市口一帶并沒有達仁堂藥店。對此,后來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周紹良說,當時龍骨在中藥店都是成塊、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藥店買龍骨還是這樣。至于達仁堂藥店當時確實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鶴年堂中藥店,當時的人很西鶴年堂,買中藥都要去西鶴年堂藥店,這也有可能是當時傳誤造成的結果。
至于著書立說方面,首先對甲骨文作出確認的王懿榮還沒來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書立說,八國聯軍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
1900年7月,侵略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后帶領皇室人員倉皇出逃,王懿榮徹底失望了。他對家人說:“吾義不可茍生!”隨即寫了一首絕命詞毅然服毒墜井而死,年方56歲。后來人們稱這位最先發現甲骨文的王懿榮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發現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鄉山東煙臺市福山區建成王懿榮紀念館,以紀念他的功績。
王懿榮殉難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轉歸好友劉鶚(即《老殘游記》作者劉鐵云)。劉又進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鐵云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不久,學者孫詒讓根據《鐵云藏龜》的資料,又寫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契文舉例》。
甲骨文被發現之后,引起學術界的轟動。古董商人為了壟斷財源,對于甲骨的來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玉才首先訪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陽縣的小屯村一帶,于是他派遣自己的親屬去安陽求購,又親自前往安陽進行實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萬片甲骨,于1913年精選出2000多片編成《殷墟書契》(前編)出版,隨后又編印了《殷墟書契菁華》(續編),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繼羅振玉之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
在甲骨文還未確認以前,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的農民在耕作時就不斷在農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據說把甲骨當做藥材到中藥鋪去賣的第一個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頭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膿瘡,沒錢去求醫購藥,就把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膿瘡上,想不到流出的膿水被骨粉給吸干了,而且發現骨粉還有止血的功效。從此他就把它們收集起來,說成是龍骨,賣到了中藥鋪。
經過許多學者專家考證研究,所謂龍骨其實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們在占卜之前,先把龜甲和牛肩胛骨鋸削整齊,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鉆出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卜時,先把要問的事情向鬼神禱告述說清楚,接著用燃燒著的木枝,對深窩或槽側燒灼,燒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應部位便顯示出裂紋來。于是,占卜者根據裂紋的長短、粗細、曲直、隱顯,來判斷事情的吉兇、成敗。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內容和結果刻在卜兆的近處,這就是卜辭。刻有卜辭的甲骨被當做檔案資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傳于后世。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后來被人們稱為“一片甲骨驚世界”的奇跡,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寫下了帶有傳奇性的篇章。
河南安陽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這里有最古老的甲骨文,你認識幾個?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成文系統,也是中國最早的書法字體,它指的是甲殼時期可以在甲殼和獸骨上的文字,當時,無論是戰前,狩獵占卜,占卜的方法是在火上燒龜殼或牛在下面的枯枝上,根據火的好壞來判斷龜裂的好壞,然后把占卜的結果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用刀切下。
甲骨文最初是在原始繪畫的鋪墊上發展起來的。從結構上看,它基本上是一個“象形”字,還有一小部分帶有語音符號,即所謂的“形聲”字。這樣,文本逐漸增多,變得越來越復雜。簡單的原始繪畫到甲骨文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勞動創造文字的線索。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文字逐漸被少數剝削階級所壟斷,成為剝削和壓迫人民的工具。
在甲骨文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3000多年前最早的漢字的出現,還可以看到當時的一些社會狀況:田野,這證明了商朝的農業生產有一個統一的方形田野。歷史學家把它解釋為商朝已經實行井田制的證據。大的,古老的像一個人站在前面。“大”這個詞主要是指大。車,古詞似車形。"車"這個詞和交通工具有關。雨,古字似雨形,“雨”字部分帶云雨。
甲骨文是研究商代社會和文字發展的重要資料。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許多與商朝社會有關的重要社會問題,如農業生產、雨雪、閃電和冰雹等自然現象、日月食、軍事組織和戰爭規模、奴隸主屠殺奴隸的殘酷暴行、商王的世系和繼承順序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嘉谷的一些文字已經被淘汰。常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由甲骨文發展而來的。漢字至今仍難以書寫、記憶和識別。在此基礎上,它不斷地進行著變革,并將朝著拼音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