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由來流傳著一個神話傳說:
說玉皇大帝想選出12種動物作為代表,然后他就派神仙下凡跟動物們說了這件事,又定了時間在卯年卯月卯日卯時到天宮來競選,來的越早的排的越吞靠前,后面的排不上.而那個時候的貓和老鼠還是好朋友.貓愛睡覺但他也想被選上,所以就叫老鼠到時候叫他.可是老鼠一轉頭就忘記了.老鼠去找老牛,說他起得早跑得快,叫牛到時候帶帶他.老牛答應了.
那個時候的龍是沒有犄角的,而雞是有犄角的.龍就跟雞說,雞已經很漂亮了,用不著犄角,叫雞借他.雞一聽龍的奉承,很高興,就把犄角借給了龍,并叫龍競選后記得按時還他.龍滿口答應了.
到了卯年卯月卯日卯時,眾動物紛紛趕向天宮,而貓還在睡覺 .
鼠坐在牛的背上.到達天庭后,老鼠“蹭”的一跳.玉皇大帝就說老鼠最早到達,讓老鼠排第一;老牛排第二;老虎也隨后到了,排第三;兔子也到了,排第四;龍來得很晚,但他個兒大,玉皇大帝一眼就看到了他,并看他這么漂亮,就讓他排第五,還說讓他的兒子排第六,可龍很失望,因為他兒子今天沒來.這時后面的蛇跑來說:“他是我干爸我排第六!我排第六!”蛇就這么排了第六;馬和羊也到了,他倆你讓我我讓你的:馬兄你先,羊兄你先,他們推來推去的,玉皇大帝看他們這么有禮貌,就讓他們排了第七第八;猴子本來排三十幾的,可是他憑自己會跳,就拉著天上的云朵跳到了前面,排到了第九;接著雞狗豬也紛紛被選上.
競賽結束后貓才醒來,老鼠剛回家就被貓滿世界的追……
競賽結束后龍來到大海邊,看到有犄角的他比以前漂亮多了,就不準備還雞了.為了躲雞,他從此就消失在人間,而雞很氣憤于是他從此以后天天一大早的起來對著大海喊:快還我!快還我!母雞就喊:快還他!快還他!小雞也叫:還!還!
關于十二生肖的由來,歷史上的記載是:我國自帝舜時代就開始使用天干十個符號和地支十二個符號相配合的“干支紀年法”.以動物紀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國古代西、北部從事游牧的少數民族中.《唐書》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據學家趙翼在《陔馀叢考》中考證云:“益北狄俗初無所謂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至漢時呼韓邪(單于)款塞人居五原,與齊民相雜,浸尋流傳于中國,遂相沿不廢耳.”
十二生肖最早見于世界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小雅·車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又見于《禮記·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氣.”十二生肖之說,究竟產生于何時?有史料云:它最晚應形成于漢代.其依據是東漢王充《論衡·物勢篇》云:“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種生肖名.加上東漢趙曄《吳越春秋》中有“吳在辰,其位龍.”恰好補上了“辰龍”,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見在東漢十二生肖已經形成.至于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出現.北史《宇文護傳》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內容是:“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由此可見當時民間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記錄人的生年了.
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間,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第11號秦墓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上千支竹簡.其中《日出·盜者》清楚地記載著用生肖占卜盜賊相貌特征的文字.這一奇跡的出現,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為第十一號秦墓,據考證葬于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有人說:我們的祖先用生肖紀年,遠在秦始皇稱帝之前就開始了,而且具體地指出“始于夏,流傳于商周.”但如何引證,恐尚待史學和文物學者進一步探究了.
我國古代南北朝不僅使用十二生肖紀年,而且出現了沈炯創作的《十二屬詩》: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虎嘯坐空谷,兔月向窗開.
龍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懷.
狗其懷屋外,豬蠡窗悠哉.
這首詩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種動物的生性特點,起到畫龍點睛之作用.
明朝大學者胡儼撰寫的十二生肖詩,不僅依次嵌入生肖名,而且一名一典,頗有情趣.詩云:
鼷鼠飲河河不干,牛女長年相見難.
赤手南山縛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驪龍有珠常不睡,畫蛇添足適為累.
老馬何曾有角生,羝羊觸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雞空自老林邱.
舞陽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東頭.
首句“鼷鼠”即水鼠.二句的“牛女”即民間牛郎織女的傳說.五句的“驪龍”是龍的一個種類,其頦下有寶珠一顆,故謂之驪龍.八句的“羝羊”即公羊,“觸藩”指羊角觸籬笆.十一句的“舞陽”指漢高祖劉邦封名將樊噲為舞陽侯,他曾在江蘇沛縣以宰狗為生.最后一句是指漢武帝丞相公孫弘,當年曾在東海放過豬.
十二生肖的來歷與傳說
從文獻記載來看,黃帝時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關,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殷商時期發明了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與記載數目的文字,后來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稱為天干,并使之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計年、月、日、時.
相傳以十二種動物取代十二地支,來代表十二個月令,是漢朝東方朔的杰作.有明確記載的是東漢王充所寫《論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種動物的名稱.用十二生肖來計年,也起于東漢.清朝趙翼所著《陔余從考》也指出這一史實.至于為什么要選定十二種動物作標志,最早可能與圖騰有關.古代各部落都選一種特別懼怕或特別喜愛的動物,以其圖案作為本部落標志.宋代洪巽的《旸谷漫泉》、明朝郎瑛的《七修類稿》等對此都作了解釋.另外佛經《大集經》記有十二生肖輪流游行的故事,但其中無虎而有獅子,因此有人認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的,以虎代獅,可能與中原不產獅有關.
也有人認為,十二生肖首先出現于記時.一晝夜是二十四小時,古代天文學家將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同時他們在觀天象時,依照十二種動物的生活習慣和活動的時辰,確定十二生肖.夜間十一點至次日凌晨一點,屬子時,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靜,頻繁活動之時,稱“子鼠”.凌晨一點至三點,屬丑時.牛習慣夜間吃草,農家常在深夜起來挑燈喂牛,故稱“丑牛”.凌晨三點至五點,屬寅時.此時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兇猛,古人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聲,故稱“寅虎”.清晨五點至七點,屬卯時.天剛亮,兔子出窩,喜歡吃帶有晨露的青草,故為“卯兔”.早晨七點至九點,屬辰時.此時一般容易起霧,傳說龍喜騰云駕霧,又值旭日東升,蒸蒸日上,故稱“辰龍”.上午九點至十一時,屬巳時.大霧散去,艷陽高照,蛇類出洞覓食,故作“巳蛇”.中午十一點至一點,屬午時.古時野馬未被人類馴服,每當午時,四處奔跑嘶鳴,故稱“午馬”.午后一點至三點,屬未時.有的地方管此時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時候,故稱“未羊”.下午三點至五點,屬申時.太陽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時啼叫,故為“申猴”.下午五點至七點,屬酉時.太陽落山了,雞在窩前打轉,故稱“酉雞”.傍晚七點至九點,屬戌時.人勞碌一天,閂門準備休息了.狗臥門前守護,一有動靜,就汪汪大叫,故為“戌狗”.夜間九點至十一點,屬亥時.夜深人靜,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于是稱作“亥豬”.就這樣,一天的時辰和動物搭配就排列了下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后來人們把這種紀時法用于紀年,就出現了十二生肖.
對十二種動物配十二時辰,還有一類似的說法.據說天地生成于子時,生之初,沒有縫隙,氣體跑不出來,物質無法利用,被老鼠一咬,出了縫隙,才使氣體跑出來,物質便能利用了.老鼠有打開天體之神通,子時就屬鼠了.老鼠打開了天地之縫,牛便出來耕耘在地,于是丑時就屬牛了.傳說人生于寅,“寅”字有敬畏之意,古時人最怕老虎,寅時便屬虎了.卯時已經進入清晨,但太陽還沒有出來,照亮大地的還是月亮,而月宮中唯一的動物是“玉兔”,于是卯時便屬兔.傳說辰時正是群龍行雨的時候,此時自然屬龍了.蛇善于利用草掩藏其行蹤,據說巳時蛇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動,不能傷人,所以巳時屬蛇.午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剛欲產生,馬跑離不開地,是屬陰類動物,故午時屬馬.傳說羊吃了未時的草,并不影響草的再生,未時就屬羊了.申有“伸”的意思,而猴子最善于伸屈攀登,故申時屬猴.本時雞開始歸窩,此時當屬雞.戌時天漸漸黑了,狗開始“工作”,看家望門護院,這時就屬狗.亥時已入夜,萬物寂靜,天地混沌,而豬和天地混沌一樣,除“吃”以外一無所知,亥時自然就屬豬了.
《法苑珠林》引《大集經》言十二生肖由來曰:“閻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并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又云:“其所以分配之義,則《旸谷漫錄》言之頗詳.據之,子、寅、辰、午、申、戌俱陽,故取相屬之奇數以為名的鼠、虎、龍、猴、狗皆五指,而馬單蹄也;丑、卯、巳、未、酉、亥屬陰,故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的牛、羊、雞、豬皆四爪,兔兩爪,蛇兩舌也.”據此,十二種動物按足趾奇偶排列為:牛四趾,為偶;虎五趾,為奇;兔四趾,為偶;龍五趾,為奇;蛇無趾卻兩舌,為偶;馬一趾(單蹄),為奇;羊四趾,為偶;猴五趾,為奇;雞四趾,為偶;狗五趾,為奇;豬四趾,為偶;十二種動物中,只有鼠最特殊,前足為四趾,為偶;后足五趾,為奇.這樣,原是奇、偶全占,因此就排在了十二種動物首位了``
老鼠、耗子的別稱外,還有子神、社君、夜磨子、家鹿、耗蟲等.
牛為丑。牛有異名“土畜”。《魏書·禮志一》:“群臣奏,以國家繼黃帝之后,宜為土德,故神獸如牛,牛,土畜。”牛牢(牢,乃養生畜的圈)大,故稱牛為“大牢”。
老虎,通常人稱 “獸中王”。山君(這是據 《說文解字》注:“虎,山獸之君。”
于菟(讀作屋途):這是古代楚國人對虎的稱呼。(於菟)
大蟲:晉干寶 《搜神記》:“扶南王范尋養虎于山,有犯罪者,投與虎,不噬,乃宥之。故山名大蟲,亦名大靈。”
封使君:典出 《太平御覽述異記》。據說漢宣城太守封邵,有一天忽然變成老虎而吃城里老百姓,當地有民謠說:“無作封使君,生不活民死食民。”使君,是人們對太守的尊稱。這故事反映了人民對貪官的憎恨。
相傳月中有玉兔搗藥,故稱兔為“月精”、“月德”。兔在古代,還有“明視”的雅稱。
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古文中有:"云螭"
蛇,長蟲只是一種別稱,除此以外,人們常常把蛇雅稱為“小龍”.
馬的別稱: 騍,母馬 駒,小馬 騸,還有"飛黃" “玉螭”“八尺龍”。
另外如三國名將呂布乘坐的“赤兔”,一說便知道指馬;張飛的馬名“玉追”;唐玄宗有馬名“玉花驄”;宋仁宗有馬名“玉逍遙”;唐魏王李繼岌的愛馬有“八百哥”“雪面娘”“銜蟬奴”等。蘇軾筆下寫到過“紅妝照日光流淵,樓下玉螭吐清寒”(《韓干牧馬圖》);“漢家將軍一丈佛,詔賜天池八尺龍”(《聞洮西捷報》),這“玉螭”“八尺龍”均指馬。
羊:膻根,根據類說中的記載,膻根即是指羊。珍郎,卷婁,夏羊,白沙龍,嵩山君
我國古籍中,猴子的別稱有禺,果然,獨,狨等。馬騮: 廣東話,大概是因為孫悟空。猢猻,
雞的別稱 雞能報曉,故稱“司晨”。 時夜、司夜——俱是雞的雅稱。德禽——古人稱雞有“五德”。古人封雞為“酉日將軍”。
狗又叫“犬”,狗古稱尨,《詩·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悅兮,天使尨也吠。”毛傳:“尨,狗也非禮相陵則狗吠。”馬瑞辰通釋:“龍,蓋田犬,吠大之通名。”又稱“龐”。又俗稱“豺舅”,《爾雅翼·釋獸二》:“豺:也傳狗者豺之舅,遇豺狗,輒跪如拜狀”。又稱“地羊”,西晉的陸機,有狗名黃耳,曾為陸機傳遞家書,所以為狗的代稱。又稱“韓盧”,原指戰國時韓國善跑的黑狗。
豬是“豕”。又名“印忠”、“湯盎”、“黑面郎”及“黑爺”。古稱豕,又稱彘、豨,別稱剛鬣。
十二生肖是民間源遠流長又趣味橫生的民俗現象,排列順序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又稱十二屬相,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屬相。在古代,很多的人甚至把屬相與人的命運聯系起來,以此作為選擇婚姻對象的標準。
關于十二生肖的來歷,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據說天地形成之初,玉皇大帝決定選出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排成十二屬相。在應選的頭一天,貓和老鼠約好一起去,但是第二天貓睡過了頭,老鼠沒有喊它獨自偷偷上了天庭,所以貓沒有及時參選并且與老鼠結下了仇怨。評選時,大家都推勤懇寬厚的牛居首位,老鼠不服,提出與牛到人間比試。當老鼠和牛一同上街時,人人都驚呼“好大的老鼠”,于是,老鼠被列為老大,牛位居第二。龍虎不服,于是為了安撫它們,公雞把自己美麗的角送給龍,虎則被封為獸中之王。龍虎得到了榮耀就甘居其后了。兔子覺得自己比老鼠個子更大,也不服氣,于是選擇了一條小道要求與龍賽跑,龍龐大的身軀在小道中行動不便,龍角常常被樹枝和荊棘掛住,最后輸給了兔子,位于其后。狗眼紅兔子的地位,上前一口咬住兔子的脖子,結果受到懲罰,被排在最后面。蛇和馬結隊與羊、猴比試,結果愛顯擺的猴子輸掉了比賽,羊和猴被排在蛇、馬的后面。十一個動物的順序排定之后,其他動物爭相搶奪最后一個席位,最后憨憨的豬由于被認為最沒有競爭力,反而漁翁得利被選上了。
傳說固然美麗,但是畢竟不是事實,究竟十二生肖是怎么來的呢?
關于十二生肖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一部分學者認為,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以前,《史記》中所載黃帝“建造甲子以命歲”。這里所說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也就是把天干與地支配合起來計算時日。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起源于原始的動物崇拜。清代學者趙翼則認為生肖最早源于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他的《陔余叢考》中記載:“蓋北俗初無所謂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于中國,遂相沿不廢耳。”很有可能是因為北方游牧民族長期與各種動物打交道,產生了一種用動物來紀年的方法,隨后與中原地區的天干地支紀年方法相融合,形成了十二生肖。還有的學者則認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倫傳入中國的,如郭沫若,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中寫道“十像于巴比倫、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無出于西紀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始漢時西域諸國,仿巴比倫之十二宮而制定之,再向四周傳播者也。”認為十二生肖是西域各國模仿古巴比倫的十二宮,然后在漢武帝通西域的時候又傳入中國的。以上觀點見仁見智。各有道理,到底哪種說法最可信,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察。
而十二生肖為什么是這樣的順序呢?也有不同的說法。
有一種說法比較可信,認為是按照動物的足趾的單雙即奇偶數來排列的。每種動物不管是二足或是四足,它每只腳上腳趾的數目都是一樣的,但惟獨老鼠是例外,它的前足四趾而后足五趾,所以在排列十二生肖時,老鼠的腳趾因為是奇偶同體,無法安排,所以因異得福排在第一位,其他動物按足趾的奇偶參差排列。牛是四趾,屬偶數;虎是五趾,屬奇數;兔是四趾,偶數;龍足有五趾,奇數,依此類推,一直排到豬是四趾,偶數。這也算是一種比較科學的解釋。
還有一種說法則是把人的活動與動物的習性相聯系來排列的。子夜時分(二十三點至一點)夜深人靜、繁星滿天,是觀天象的最佳時機。古代天文學家常在此時觀察天象,而正好這也是老鼠頻繁出沒的時刻,久而久之,人們發現了老鼠的這個習性,于是就把子時與鼠聯系在一起,稱為子鼠,并且按照子時是一天的開始而把老鼠排在了首位。古代農耕社會,牛是重要的財產,每一戶農家都很重視。丑時(一點至三點),正是應該喂牛的時辰,這樣牛才能長得強壯,能夠干更多的活。牛與丑時聯系在一起,就成了丑牛。寅時(三點至五點),有晝伏夜行習性的虎在此時最兇猛,人們常常會聽到陣陣虎嘯聲。于是,虎與寅時相聯系,有了寅虎。卯時(五點至七點),天已經開始亮了,帶有露水的青草是兔子最喜歡的食物。人們常常看到兔子在這時吃草。于是,兔子與卯時相聯系,就是卯兔。辰時(七點至九點),比較容易產生大霧。據說龍是能騰云駕霧的動物,朦朦朧朧的仙霧中人們仿佛看見龍這種想象中的動物在飛翔。龍和辰時相聯系,便有了辰龍。巳時(九點至十一點),大霧逐漸散去,太陽開始照耀大地。蛇在此時從洞穴中爬出來曬太陽。人們看到蛇總是感到害怕,蛇最活躍的時刻,便是巳時。午時(十一點至十三點),烈日當頭。馬的性子也很烈,就像中午當頭的太陽一樣,而馬又是人類的得力助手,就像陽光也是莊稼生長的必備條件一樣。馬與午時相聯系,午馬應運而生。未時(十三點至十五點),陽光已經不那么灼人,這時正適合放羊。羊與未時相聯系就是未羊。申時(十五點至十七點),太陽已經偏西,氣溫已不那么熱,這時候,猴子最喜歡在樹林里玩耍啼叫,人們了解了猴子的習性,便把這一時刻與猴子聯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酉時(十七點至十九點),太陽就快落山,是家養的雞該回窩的時候了。家家農婦都在此時四處轟雞入窩,于是就有了酉雞。戌時(十九點至二十一點),臨睡之前,人們往往要四處巡視一番,而狗正是人們最喜歡也是最得力的巡邏幫手。巡視的時刻與狗聯系起來成為戌狗。亥時(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成天吃了睡睡了吃的豬,在晚上還要喂食,深夜給豬添食可以讓豬長得更肥。亥時,自然與豬相連,于是有了亥豬。
在中國的古籍中,有不少關于十二生肖的記載。最早的大概是《詩經·小雅》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八個字,大意是說,庚午吉日是好時辰,適合騎馬出門打獵,已經將午與馬聯系在一起了。而《論衡》中則有了比較明確的記載。《論衡》是東漢思想家王充的著作。書中記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這段話中出現了十一種生肖,獨獨缺少了龍。該書《言毒篇》又說:“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這樣,十二生肖就完整了,并且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相配的順序與今天是一樣的。此后,十二生肖已經十分流行和普遍。
十二生肖至今仍然與人們的生活有著普遍的聯系。不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屬相,并且仍然有紀年的功能。禮尚往來的過程中,人們也喜歡送與生肖屬相有聯系的禮物以圖吉利和喜慶。
十二屬相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12生肖的年齡如下:
屬鼠人于2008出生,到2023年13周歲。
屬牛人于2009出生,到2023年12周歲。
屬虎人于2010出生,到2023年11周歲。
屬兔人于2011出生,到2023年10周歲。
屬龍人于2013出生,到2023年9周歲。
屬蛇人于2001出生,到2023年20周歲。
屬馬人于出生,到2023年7周歲。
屬羊人于2023出生,到2023年6周歲。
屬猴人于2023出生,到2023年5周歲。
屬雞人于2023出生,到2023年4周歲。
屬狗人于2023出生,到2023年3周歲。
屬豬人于2023出生,到2周歲。
12生肖年齡推算法
1、計算方式:十二生肖年齡查詢表
周歲:在剛出生時為零歲,每到公歷生日當天加一歲。
虛歲:剛出生即為一歲,每到春節加一歲。
2、應用環境:十二生肖年齡對照表
周歲:主要應用于小孩讀書報名、醫院問診等正式場合;
虛歲:中華民族的一種重要民俗,它主要是以春節(農歷新年)為分界點的,而周歲是以本人的生日為分界點的。
農歷出生年份:1972年。
查詢屬相為:鼠;十二地支為:子;合稱子鼠。
生肖鼠的五行屬:水。12生肖的順序為第1位。屬鼠與屬馬相沖,與屬牛相合。
屬鼠的人性柔和、為人坦成、單純、具有敏銳的直觀、能力強、屬性急,急功型,虛榮心強,很受人喜愛,細心,溫柔,對于異性有強烈的好奇心,并且絕不會令對方感覺無聊或乏味。
農歷1972年12生肖屬鼠
1972年是壬子年,子為鼠,故此處出生之人屬鼠。
屬鼠的年份依次為:2044年、2032年、2023年、2008年、1996年、1984年、1972年、1960年、1948年、1936年、1924年等。
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云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并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