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托于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相傳媽祖的真名為林默,誕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媽祖為福建莆田九牧林六房之后
啊,澳門也有個吧
用現代話來理解,開光是借助佛菩薩的加持之力給指定的物件灌注正能量,所以在什么地方開光、在什么時候開光,其實都沒有差別的。并不是說,這里請的就靈,那里請的就不靈。其實靈不靈,只跟自己信仰的程度有關的。
開光一般可以這樣:
1、到寺院請僧人開光(需要隨喜供養,就是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給一些費用。如果對方明碼標價,那么請扭頭就走,因為這就是假僧人來借佛斂財的);也可到道觀請道士開光,但道教與佛教有別的是,佛教強調的是慈悲喜舍,所以無償為你服務,道教則講究“法不空施”,所以收取一定的費用是合理的貼補,因此道士是明碼標價的,你若能接受也沒問題的。
2、請民間專業人士如風水師幫忙開光,需要費用,還真有明碼標價的,這個不好說他,因為人家是以此謀生的;
3、請居士來幫忙,也就一頓飯錢,比較實惠;
4、自己若能念大悲咒,對著要開光的物件持誦大悲咒21遍,也能加持開光。這個最省,零費用!
深汕區鲘門鎮(又稱鲘門港)有著“深圳后花園”的美譽之稱其天水宮歷史悠久,據傳始建于清康熙廿八年(公元1689年),正值鲘門港各行各業興旺時期,福建和廣東潮汕、惠東等地商賈云集后門經商。由閩、粵商人帶頭集資,全部石、木雕刻,工匠造就,包括從福建湄洲媽祖分靈的媽祖神像一概由大帆船運抵鲘門港。宮廟建造于后門港左側港口畔,坐東向西,背山面海,名“天水宮”,至今已有314年歷史。媽祖靈顯,有求必應。如遇天氣突變,風浪大作,出海漁民有呼媽祖救助者,皆化險為夷。如遇災年疫情,百姓有求媽祖保佑者均安然無恙。故媽祖廟香火極旺,外地鄉鎮民眾也常來仰拜。因有媽祖的靈顯,就有了富具傳奇色彩而又真實的故事:事因當年國情危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所以媽祖顯圣,附身于深海漁民蘇潭喜,先后于1931年農歷九月十二上午九時在鲘門港之白沙埔、1936農歷四月十二上午十時在后門之大箔徑過火坑上刀梯作法,為民消災播福(刀梯設利刀108架,高度21.07丈,頂端架設利刀之刀轎,媽祖附身坐于轎上。),繼而媽祖之附身口穿銅針,身坐刀轎,手執釘球驅邪出游,有了媽祖的恩澤,亂世中百姓才得以平安度過。1941年農歷九月十二中香,日寇焚燒鲘門,民房被毀80%,天水宮遭焚,僅存殘垣斷壁及一對石鼓、四支石柱。石柱刻遺兩對聯:貫九州串百川食德同游福海 配山靈通地脈飲和共戴恩波,圣德配天四海安潤叨覆幬 母儀稱后萬家保障樂尊親天水宮遭焚之后百姓搭篷寮供奉媽祖,香火依然旺盛。上世紀50年代初,天水宮被作為漁業大隊隊址及倉庫。改革開放后,于1987年農歷八月十五于宮廟前,媽祖附身彭氏拜媽祖扶乩擇日,請汕尾市捷勝鎮竹腳鄉建筑師張潤先生,于1988年農歷正月十六劉四時在原宮位興土動工。農歷三月初八上午十時上梁,十一時安門。同年農歷十月初十媽祖像開光,媽祖重光陛殿。如今的后門天水宮莊嚴肅穆,屋頂龍鳳圖景栩栩如生。宮分前后兩殿,中間天井。前殿擺設香案香爐,后殿正龕供奉媽祖神像,慈祥莊嚴。左龕為水仙爺,右龕為福德爺。天井左龍右虎,名龍虎井。前殿大埕前方左右各豎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大旗。大埕左右為平安門。殿左右為附厝,供辦事及演戲時人員住宿。包括演戲場地總面積為2000多平米。天水宮重建至今,媽祖曾三次附身彭氏于宮前口穿銅針,為民驅邪播福。每年三月廿三媽祖圣誕,演戲慶祝,擺席仰拜祈福,烯放煙花炮頭,各地仰拜者紛至沓來,香火更是旺盛,景況實是壯觀。立于宮前西望,碧波蕩漾,翔鷗戲水共百舸爭流,遠山如屏,藍天白云與山水相映,一派祥和景色,令人心曠神恰。天水宮董事會正副吳宜、彭細妹表示,歡迎海內外媽祖信眾和游客前往朝拜、參觀。地址:廣東省汕尾市深圳管轄區深汕區鲘門鎮鲘門港
不可以的。
開過光的佛珠可以送人,為了結緣或祈福,送給信佛的人,這也是一種善行。但若為送禮,或是因為自己不喜歡了送人,那么最好是不要送。
阿彌托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