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78年3月為例,其農歷陽歷表對照如下所示:
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擴展資料
古埃及歷——
公歷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尼羅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于計算尼羅河泛濫周期的需要,產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學和太陽歷。
七千年前,他們觀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陽同時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過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于是他們就以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推算起來,這一天是7月19日。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說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我幫你查了一下日歷,是陽歷的1978年8月6號,星期天。
陽歷:1978年8月9日 星期三農歷七月初六日 戊午年 庚申月 癸卯日</i>
每12年有1個屬馬之年,屬馬對應的年份地支為“午”。
2002年(壬午)出生——2013年——實歲:11歲(虛歲:12歲)
1990年(庚午)出生——2013年——實歲:23歲(虛歲:24歲)
1978年(戊午)出生——2013年——實歲:35歲(虛歲:36歲)
1966年(丙午)出生——2013年——實歲:47歲(虛歲:48歲)
1954年(甲午)出生——2013年——實歲:59歲(虛歲:60歲)
1942年(壬午)出生——2013年——實歲:71歲(虛歲:72歲)
1930年(庚午)出生——2013年——實歲:83歲(虛歲:84歲)
1918年(戊午)出生——2013年——實歲:95歲(虛歲:96歲)
1906年(丙午)出生——2013年——實歲:107歲 (虛歲:108歲)
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余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從出生開始,頭十二個月算是仔馬;在五歲以前,算是幼齡馬;五至十六歲是中年馬;十六歲以后算是老年馬。
一般馬4—6歲最健壯。與人類年齡相比的話,一歲馬相當于人類12歲,2歲馬相當于人類18歲,隨后每增長一年大約等于人類三年。純血馬服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馬不同的用途對于馬的年齡來說有不同的選擇標準,但不是絕對的。以為例的話,速度賽馬的競賽生涯為為2-10歲,11歲強制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