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的寓意和象征是:吉祥如意、興旺發達、遍地生財。
醒獅的外形威武雄壯、龍騰生風,舞動起來,寓意著吉祥如意和事事平安。
醒獅以獅頭為先,傳統醒獅獅頭的油彩以三國英雄人物劉關張趙馬黃六位人物的粵劇臉譜為基礎,按照粵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設計,不同顏色的臉譜配以不同的裝飾物。同時,按照粵劇角色分為文武兩種獅形,文獅以劉備獅為代表,武獅則以張飛獅、關羽獅為代表。
醒獅的特色:
醒獅是舞獅文化之一,優秀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或店鋪開業,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廣東人會在剛開業的店鋪門前掛一根生菜,意為生財,醒獅會站起來來摘生菜。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后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
佩戴醒獅有什么講究和禁忌呢?據我個人認為:獅子是一種猛獸,不易作為配飾戴在身上。
連州的醒獅,還未達到現代踩梅花樁的水平,而是單純表演從沉睡到覺醒的過程,一破唐僧取經的舊套,而寓意民族的覺醒。在舞獅表演中,武功表演很少,故在連州俗稱“大頭狗”,在眾獅之中,排行最尾。
醒獅獅頭同樣用細竹篾編織,裱糊紙張,漆畫五彩,配上玲瓏剔透的小鏡,閃光奪目。加上銅鈴般的突眼,鷹嘴似的獨角,血盆大口,髭須飄拂,威武勇猛。在醒獅當中,以髭須排列,黑須者居上,紅須、白須者次之。獅頭同樣以犬牙狀的五層五色布塊縫就,獅被是用紅底彩布縫上花邊制成的。
醒獅的舞法亦分三種:一是出行在路上,由一人舞獅頭,一人拉獅尾,前面由一大頭佛手執大葵扇,逗獅引路;二是開坪表演,表演獅子的“出洞探測方向”、“仰視低顧”、“沉睡驚醒”、“搔首擺尾”、“翻滾”等動作;三是搶高青之時,或將八仙桌逐漸擺成梯級,引獅子上樓臺,或在臺上表演“沉睡驚醒”等動作,再到“見青”、“碎青”、“狂歡”等動作,將獅子的威武、勇猛、憨厚等姿態表演得栩栩如生。
醒獅的鑼、鼓、鈸等都大,擊打之時聲勢浩大,用車拉,或抬著行走,適合城鎮的大街、大道,故舊時醒獅只流行于連州城內和東陂鎮(圩)。
醒獅點睛通常有幾個步驟司儀會先請嘉賓用朱筆點一點只獅雙眼, 再請他地系個咀(即系條脷)度點一點, 取其大吉大利之意 繼而要在獅頭上的"角"上縛一個蝴蝶結(是為簪花掛紅儀式), 咁先禮成視乎情況而定, 一邊點睛, 司儀通常會一邊講類似以下的吉利說話(配以雷鼓):"金獅點睛, 富貴繁榮" ---> 點雙眼"民豐物阜, 社會安寧" ---> 點咀"簪花掛紅, 生意興隆"----> 蝴蝶結"鴻圖大展, [乜乜活動]成功" ----> 蝴蝶結 + 禮成 (此時請嘉賓離開, 開始舞獅) 查看原帖>>
求采納
最好擺在房門左右,室內不好
盡量不要掛那些東西,沒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