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祎 張祎葉 張舒祎
孔子像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于語錄體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么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么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與孟子并稱“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外王” 據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東夷族)后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后,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于宋(夏邑)。 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征在再下孔子。孔子的偉大思想與孔子母親有很大關系,其母顏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顏襄對孔子產生了深遠影響,顏征在的教學理念簡直是先進了兩千年。由于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后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伯”為老大,“仲”為第二,“叔”為第三,“季”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于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于杰出家的稱號。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后攜弟子周游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 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后世并尊稱他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作《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1]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2]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體是195.8cm),臂力過人,遠非后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為豪。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后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后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后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6歲。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并沒給他什么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于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后,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于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后,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于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后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所以說孔子是一代偉人。
孔子學琴
眾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請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聽,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針并不是培養一些死讀書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發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某天師襄交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已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到“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問,孔了就先說道:“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對孔子講過。
孔子也可說是一流的音樂鑒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后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于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莊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 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孔子改錯
孔子帶領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學生周游各地,講學傳道。一天,他們來到朐陽山下.師生們下了馬車,子貢在前,孔子隨后,子路、顏淵等幾個學生也都跟著登山。孔子一鼓作氣攀到山頂,向東一看,只見天連水,水連天,一望無邊,好大的海喲!這時,天空中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迎面撲了過來。子路大聲叫道:"糟了糟了,到哪兒躲雨呀!"只見一個老漁民,左手提著漁網,右手拿著漁叉,肩后背著漁簍,腰間系著葫蘆,迎著他們走過來,邊走邊說:"不要慌,跟我來!"
老漁民把孔子和他的學生領進了一個山洞。這山洞面對著大海,是老漁民藏漁落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里有點兒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詩興大發,不由地吟誦起來: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老漁民聽了這兩句詩,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孔子問:"怎么不對呢?"老漁民說:"'千層浪','萬點坑',都不妥當。難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層,沙灘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孔子有心聽聽高見,急忙問道:"老兄弟,你看怎么改呢?"老漁民說:"最好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對不?"
孔子一聽,心服口服,正想贊嘆幾句,不料子路在一旁火了,沖著老漁民說:"哎哎,圣人作詩,你怎能亂改!"老漁民也火了,厲聲問道:"誰是圣人?"子路指著孔子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就是孔夫子、孔圣人!"孔子阻止道:"子路,不可傲慢!不可無禮!"老漁民拍著子路的肩膀說:"小伙子,圣人有圣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事事都比別人高明啊!"孔子把學生招攏在一起,嚴肅地說:"我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說完,順口吟出小詩一首: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圣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從這以后,山里人就把朐(qu)陽山改名叫孔望山了。
后生可畏
孔子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 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么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么好處。所 以我不愿和他們玩。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 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里面, 為什么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 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 起,于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 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 呀!”
欲速則不達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囑咐說: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后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升堂入室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辦學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個。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筆直的竹桿,生來可做一支好箭。還 讀書干什么。孔子開導他說,讀了書就有了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箭就更有用了。子路聽孔子 說得很有理,便拜孔子為師。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彈瑟。他人很剛勇,彈出的聲音也像打 仗一樣充滿著殺氣。孔子是主張“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覺得這 聲音不平和,不滿意他說:“他為什么要在我家里彈瑟呢?”孔子的弟 子聽了老師這話,琢磨出這是老師對子路彈瑟作的不好的評論,對 子路的看法頓時有了改變,言語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對大 家解釋說:“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他已 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
孔子學琴
眾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請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聽,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針并不是培養一些死讀書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發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某天師襄交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已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到“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問,孔了就先說道:“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對孔子講過。
孔子也可說是一流的音樂鑒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后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于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莊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 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孔子改錯
孔子帶領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學生周游各地,講學傳道。一天,他們來到朐陽山下.師生們下了馬車,子貢在前,孔子隨后,子路、顏淵等幾個學生也都跟著登山。孔子一鼓作氣攀到山頂,向東一看,只見天連水,水連天,一望無邊,好大的海喲!這時,天空中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迎面撲了過來。子路大聲叫道:"糟了糟了,到哪兒躲雨呀!"只見一個老漁民,左手提著漁網,右手拿著漁叉,肩后背著漁簍,腰間系著葫蘆,迎著他們走過來,邊走邊說:"不要慌,跟我來!"
老漁民把孔子和他的學生領進了一個山洞。這山洞面對著大海,是老漁民藏漁落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里有點兒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詩興大發,不由地吟誦起來: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老漁民聽了這兩句詩,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孔子問:"怎么不對呢?"老漁民說:"'千層浪','萬點坑',都不妥當。難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層,沙灘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孔子有心聽聽高見,急忙問道:"老兄弟,你看怎么改呢?"老漁民說:"最好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對不?"
孔子一聽,心服口服,正想贊嘆幾句,不料子路在一旁火了,沖著老漁民說:"哎哎,圣人作詩,你怎能亂改!"老漁民也火了,厲聲問道:"誰是圣人?"子路指著孔子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就是孔夫子、孔圣人!"孔子阻止道:"子路,不可傲慢!不可無禮!"老漁民拍著子路的肩膀說:"小伙子,圣人有圣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事事都比別人高明啊!"孔子把學生招攏在一起,嚴肅地說:"我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說完,順口吟出小詩一首: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圣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從這以后,山里人就把朐(qu)陽山改名叫孔望山了。
后生可畏
孔子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 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么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么好處。所 以我不愿和他們玩。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 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里面, 為什么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 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 起,于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 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 呀!”
欲速則不達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囑咐說: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后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長春市人們廣場附近有一家專業的起名的公司。
也不太出名啦,只是有些人覺得他好,有些人不這么覺得而已。你要是不太相信,去測一測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