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又被人們稱為肉靈芝,傳聞食用可以治胸中結、久服輕身不老。而現代生物學家認為,太歲是一種復合黏菌,可否食用尚不明確。
太歲又稱太歲星君,太歲就是天上的木星,因為木星每十二個月運行一次,所以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太歲又稱太歲星君,或者歲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間奉祀的神只。一般人的年庚,若與值年太歲相同,民間稱為犯太歲,年庚對沖者,則叫沖太歲;詩約: 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因此,無論是那一種,在那一年里必定百事不順,事業多困厄,身體多病變,因此務必要拜奉太歲星君以保平安。六十甲子各有歲神輪值,而當年輪值之歲神稱為值年太歲,如想知道自己的值年太歲,只需找出自己在六十甲子所屬的名稱,便可找出自己的值年太歲。甚么叫做犯太歲,犯其實即是沖,「沖」亦分為「年沖」及「對沖」。「年沖」即是指生肖之年,例如今年是蛇年,屬蛇者即為年沖;「對沖」即是指生肖之年再加上六年,「對沖」又叫「六沖」,即子午沖、丑未沖、寅申沖、卯酉沖、辰戌沖、巳亥沖;以辛巳蛇年為例,巳與亥為相沖,因此肖豬的人仕在辛巳蛇年,便是「對沖」,犯了太歲;凡是遇到「年沖」或「對沖」的生肖,都要到廟里拜太歲,才會諸事順吉。甚么叫做刑太歲,刑太歲,又稱「偏沖」,自己的出生年如與流年所屬生肖相差三年,便是刑克,即與流年太歲「偏沖」。古語有云: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例如蛇年,肖蛇為太歲,肖豬為沖太歲,而肖猴和虎為「偏沖」太歲。
指天上的星星
太歲,又稱肉靈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有肉靈芝,并把它收入“菜”部“芝”類,可食用、入藥,奉為“本經上品”,功效為“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肉靈芝,無毒、補中、益精氣、增智慧,治胸中結,久服輕身不老”。《山海經》稱之謂“視肉”、“聚肉”、“太歲”、“封”,乃古代帝王養生佳肴。太歲十分稀有,是百藥中的上品。有典籍記載,太歲性平,苦,無毒,具有補脾潤肺,補腎益肝等價值。
現代科學家認為太歲是一種大型粘菌復合體,但其細胞結構為何形成和為何聚成如此規則形態,以及它的醫藥價值仍然是個謎。《本草綱目》中記載:“肉芝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東晉道家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諸芝搗末,或化水服,令人輕身長生不老。”是古人認為的長生不老仙藥。
在幾十億年滄海桑田的變遷中,許多物種都湮滅了,絕種了,而太歲卻能繁衍至今,可見其生命力的強大。它生長于地底20-100米的厭氧環境中,生活于土壤中,靠水存活,所以放在水中不會腐爛、變質。同時,這種粘菌主要靠孢子、菌絲繁殖,活性很強,隨意切割都能夠再生。但是絕非大家傳說的無止境生長,如果能夠快速生長就自然不會稀有了。
特殊真菌體
是神,過去說法不少,有的認為太歲即歲星(木星);有的說是十二辰之神;也有人說太歲即太陰,太陰是月神,則太歲
也是月神。這些說法未必正確,其實所謂太歲是虛擬的“星神”,古代天文學家把由西向東運行的木星稱為歲星,用它來紀年。后來為了方便,又虛構了一個和歲星
的運行方向相反,即由東向西的假歲星來紀年,叫太歲。由于歲星是天上的實體,太歲卻無可捉摸,于是說它“左行于地”,即在地下與天上的歲星作相對運動。古
人把一周天以及地面分別分為十二等分,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地支做標志,按順時針的方向依次排列,太歲每年運行一等
分,十二年一循環。太歲運行到子位時,叫“太歲在子”,運行到卯位時,叫“太歲在卯”,依次類推。所謂太歲的觀念,它的產生原出于人們計時、計方向的需
要,它并非一種星體,但有意思的是,人們卻將它等同于星神加以神化,并且將太歲每年所行經的方位,作為禁忌,形成傳統。《漢書·匈奴傳》說,哀帝元壽二
年,匈奴單于來朝,漢哀帝將他安置在太歲厭勝所在的上林苑蒲陶宮。漢以后,民間破土造房、遷移嫁娶都要考慮避開太歲,并相應地要搞些禳避儀式,民間相信,
如不這樣做,便會遭致死人等災禍。王充《論衡》一書,已提到這種在當時的普遍,并提出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