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中,作為高等生物的人類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但在動物界中,婚配的形式可是多種多樣的,而且一夫多妻制尤為普遍。
如果動物要想擴大種群數量,讓自己的種群的得以長久的繁衍下去,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生,而多生的最好辦法就是一夫多妻制,所以說大多數動物都不會堅持忠貞,然而只是大多數,因為在動物中,也有一些動物在堅持一夫一妻制。
如果要說起“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天鵝、鴛鴦等動物,然而早有動物學家們揭穿了它們的真實面孔,事實上,這些出了名的一夫一妻制動物,其實就是一個“偽君子”。
鴛鴦從古至今都被認為是忠貞愛情的象征,因為它們總是成雙成對的,文人也經常用詩句來形容鴛鴦的恩愛,比如什么愿做鴛鴦不羨仙、鴛鴦于飛,畢之羅之等等,有的人甚至認為鴛鴦在配偶死后,還會殉情。
但是真實情況卻不是這樣的,等你了解事情真相之后,估計會崩潰。鴛鴦是一種群居動物,在一個大的種族中生活。
經過研究發現,每年的4-5月為鴛鴦的發情期,但它們每年交配的對象卻不是同一個,可以說是“喜新厭舊”的,交配對象都不重復,盡享齊人之福!
因此鴛鴦并不是一夫一妻制,以后“只羨鴛鴦不羨仙”這種話估計會變成一個笑話吧!
天鵝在我們印象中總是形影不離,朝夕相處的,然而在2006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研究人員聲稱,1/6的幼天鵝其實都是”私生子“,都不是雌天鵝伴侶親生的,因為雌天鵝經常會背叛自己的伴侶,跟其他的雄天鵝搞“婚外情”,這得多出格!
不過大家也不要灰心,因為在動物界中確實有一些動物是實行一夫一妻制的,按照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地球上大概有9%的哺乳動物堅持一夫一妻制,而且它們的“離婚率”還超級低,組成“家庭”之后,基本上是不會分開的。
在西方民間的傳說中,狼經常被描述為騙子和懶散的一種動物,但實際上,狼對待伴侶非常專情,不會背叛感情,而對待家庭又忠誠又盡責,除非喪偶,不然狼是不會再找其他伴侶的。
通常,狼的家庭都是由雄性狼、雌性狼和它們的后代組成,本質上和我們人類一樣,一般情況下的狼都是就成雙成對的一起出現,如果你惹到了其中的一只,那么另一只就會進行報復。
這種動物幾乎看不出來是一夫一妻制,但事實確實如此。蜻蜓成蟲后的壽命比較的短,只有幾周的時間,但是其幼蟲階段就有1-5年。
蜻蜓在成蟲之后,需要3周左右的發育期才能到性成熟的階段,并尋找異性與之交配,交配完成后,雌性的蜻蜓會進入生殖期。
而從成蟲到性成熟這段過程,蜻蜓已經浪費了一半生命,所以無論是雌雄還是雄性蜻蜓,只要交配完之后都不再具備交配的能力,因此可以認為蜻蜓也是終身一夫一妻制的動物。
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愿為蜉蝣,只爭朝夕”這句話,這句話的潛在意思表達了蜉蝣是世界上最“短命”的動物之一。
因為它在成蟲后的壽命特別短,比蜻蜓要斷的多,只有一天的時間,所以蜉蝣在成蟲后它會馬上尋找另一半進行交配,一天之內就要完成從交配到孕育再到生產的全部階段,因此蜉蝣是一種終生一夫一妻制的動物。
從種群繁衍的角度來看,一夫一妻制不利于種族繁衍,而在一夫多妻制中,雄性個體將自己的基因與多個伴侶結合,進而擴散自己的基因,可以保證后代的存活率,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中,雌性個體還能篩選出更優良的雄性基因個體。
因此,從基因多樣性的角度來看,一夫多妻制更占有優勢。但英國倫敦大學的人類學家克里斯托弗·奧佩卻認為有些動物之所以會選擇一夫一妻,是為了保護后代,因為一夫一妻制培養出的后代更聰明、更健康。
物種 社會關系 其他影響
生物學意義就是滿足男人生理需要
社會學意義就是滿足男人心理需要
一夫一妻制度是彼此對彼此的忠誠,這才是真正的愛情。倘若你對對方不忠心,那么你就是不愛對方了。人,就是這樣,變心快。但是有的動物一生只認定一個伴侶,無論如何,生死相依。
我們嘴中所說的丑小鴨,經歷過20個月的蛻變,開始找生命中的另一半,并且一生相隨。狼。也就是被人類丑化的動物之一,他們對愛情的忠貞度比愛情高太多。如果另一半離世,他們會孤獨,但我也覺得他們是幸福的。還有野生的灰雁是絕對奉行一夫一妻制得,他們筑巢、育兒、收集食物。他們彼此忠誠,彼此不二。鴛鴦在人們心中是愛情的象征,因為他們相親想愛,一夫一妻。同時他們也是白頭偕老的象征。一旦認定它是自己的良人,便不會再尋覓其他的配偶。
還有企鵝,求偶時雙雙對唱,伴隨著滑稽可笑的動作,只為討心儀的企鵝芳心。他們絕對沒有紅杏出墻或者尋花問柳的事情發生。然后恩恩愛愛、生兒育女。當一方死去之后,另一方會痛不欲生甚至殉情。對黑兀鷹來說,一夫一妻制就是一件平常的事,如果抓到夫妻中有一個鳥在循環,另外的鳥兒都會排斥他。還有忠實的田鼠,田鼠堅持與處女交配,對其他雌性看都不看一眼,甚至還會攻擊水性楊花的雌性。
這種一生一個配偶的動物,作為一個人類,我都覺得自己自慚形穢。我們現在的人類對愛情已經越來越不忠誠,甚至連動物都不如。
在如今這個民主自由的時代,人們都是一夫一妻制度的,而說到自然界的動物,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大自然中的愛情故事又是怎么樣的呢?其實,在大自然中,有一些動物始終堅持著一夫一妻制,那他們又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秘吧。
大家都很熟悉的企鵝就是愛情保衛戰中的一員,在南極的企鵝是群居生活的動物,大量企鵝扎堆生活在一起,它們以家庭為單位,國居不斷,繁衍生息。在平時的時候,很多恩愛的企鵝夫婦在吃飽喝足后,就開始玩笑,打鬧了。多么美好的一家呀。
在漆黑的夜晚,只有一雙眼睛在發光,相信大家都可以猜到,這就是毛頭鷹。貓頭鷹主要生活在樹上,活躍在黑夜中,他們一雄一雌,配對不負,二人齊心協力,共同伙食喂養幼崽。以及組建幸福的家庭。看到這幅可怕的模樣,小伙伴們又能否想到被禿鷲的愛情也是這樣純潔的?然而,黑熊就十分恩愛,他們幾乎一年四季都會黏在一起。雌豬就產卵后,夫妻就會24小時輪流負擔。
除此之外,堅持一書一旗幟等還有懷疑。黑貝柴和澳大利亞也屬等等,但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原樣實際上并非常對生活,配偶更非終生不變,這是不是出乎大家的意料的。雖然人類無法跟蹤到自然界中的所有動物,所以在討論其習性的時候,人類一般也是從觀察到的更普遍的現象來說的。
因為任何物種中的個體成員,都可能具有自己的特征,一生有幾個伴侶,會不會一生只有一個伴侶,會不會為了伴侶殉情,其實更大程度上還是人類自身對愛情的期許罷了。
在動物王國里存在著“一夫多妻”制,如生活在陸地上的狼群,生活在海里的海象和鯨魚,都是明顯的父系社會;“一夫一妻”制,如天鵝、鴛鴦;而實行“一妻多夫”則不多。
“一妻多夫”交配制中,在繁殖期,求偶炫耀行為也是由雌性主動表露。為爭奪雄性,雌性的決斗經常斗得天昏地暗,難解難分,直到失敗的一方狼狽逃竄之后;而那些雄性完全沒有一點點“男子漢”的氣概。獲勝后雌性昂首挺胸,帶領著爭搶到的“丈夫”們在其早已占領的地盤內筑巢安家,歡度蜜月。當交配結束后,雌性配偶用叫聲表達自己對雄性的感謝,然后雌性另尋“新歡”,留下雄性獨自照顧撫養子女,雄性動物沒有選擇權決定自己是否放棄養育子女的“苦差”。
“一妻多夫”制多存在于魚類和鳥類世界以及少數哺乳動物中。其中,鳥類世界中占90%以上的絕大多數種類的婚配都是“一夫一妻”制,也有大約2%的種類過著“一夫多妻”制的父系群聚生活,但還有0.4%左右的種類為罕見的“一妻多夫”制。
“一妻多夫”必備三個條件
《動物行為學》雜志上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的動物生態學教授馬爾特·安德森公布的新研究幫助解釋了動物王國的“一妻多夫”制是如何進化的。安德森認為,“一妻多夫”制有至關重要的三步:首先,雄性照顧蛋或卵;其次,雌性能夠產下的蛋或卵的數量要滿足多個雄性撫育;最后,雌性間為控制數個雄性彼此爭斗。促使雄性單獨照顧幼子的原因有多種。這份新研究認為:當食物匱乏時,雌鳥產蛋就成了困難,而如果雄鳥分工合作、承擔起孵化工作的話,無疑可以提高該物種的存活率;在食物特別豐富的情況下,雌鳥能力得以提高,能夠產下足夠多數量雄鳥可照顧的蛋,如紅脖子磯鷂一到繁殖期千方百計“勾引”雄性的注意,一旦成交,則很快產下四個蛋來交由丈夫孵化和喂養,再如法炮制,由第二任丈夫去孵化和照料第二窩幼鳥,如此繼續下去,從而推進“一妻多夫”制的第二步得以實現;雌性必須使出全身的解數來控制住數個雄性,例如生活在北美的涉禽鳥斑腹磯鷸為了爭得一群雄性,會“不擇手段”地刺穿對手的眼睛或是弄折對手的腿,而雄鳥則在一旁觀看,等待獲勝者的出現。
“尖嘴魚”爸爸“生”寶寶
上述研究還有助我們理解一種與海馬近親的尖嘴魚的異常交配行為。尖嘴魚的雄性肩負著母袋鼠一般的職責:雌性將卵產于雄性腹袋內的血管上,靠雄性體內的養分供養,而雌性則可以馬上開始下一個生殖周期。于是,雌性尖嘴魚不但在求愛過程中成為較主動的一方,而且“性伴侶”的數量也大大超過雄魚。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四只雄尖嘴魚同時“懷上”一只雌尖嘴魚的孩子。
“一妻多夫”制下雄性單獨撫育的幼子一般在孵化出來后幾個小時就能夠四處行走和進食。幼子們需要的僅僅是保護它們不受到“敵人”侵犯的看護,而無需父母過多的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