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西部民族眾多、地域廣袤,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態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西部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抓住有利機遇,不斷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資源,對于推動西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化意義的西部
從文化西部的角度看,上古時代,無論西北還是西南,都與中原地區有著密切的交往。從西漢起,西部已進入中國歷史的視野。唐代,西部的概念進一步擴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云貴高原、北方草原、遼闊的西域,甚至沿絲綢之路越過帕米爾高原。漢唐兩朝眾多的公主遠嫁烏孫、吐谷渾、契丹、突厥、回紇、南詔等地和親,使神奇的西部文化與內地的聯系進一步加深。
在漫長的歷史中,西部地區相繼建立了一系列邦國性質的地方政權或酋長性質的土司政權,如西夏、吐谷渾、大理、“西域三十六國”等,它們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有明顯的特殊性,在創造自己歷史的同時,形成了眾多的民族。幾千年來,經過不斷地遷徙、分化、融合、發展,作為獨立的族群,許多原生民族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我們從今天眾多的少數民族以及漢族中可以發現它們的身影,這些民族大多在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與其他民族融合,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顯然,多民族是西部的一個突出特點。在目前我國已認定的55個少數民族中,有將近50個世居在今天的西部地區。在西部,除了五個民族自治區,其余各省市也都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區域,以青海省為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區域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8%。在云南省生活著25 個世居民族,其中有十多個民族是云南獨有的。這點決定了西部與眾不同的民俗民風,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于西部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形成了其別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從地域和文化個性上看,它至少可以劃分為幾個大的文化圈:黃河流域為中心的黃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區的伊斯蘭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為主體的藏文化圈,長江三峽流域和四川盆地連為一體的巴蜀文化圈,云貴高原及向東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對明顯的個性或風格。黃土高原文化悠遠古樸,伊斯蘭文化充滿異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熱情奔放,西域文化顯出東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神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滇黔文化富于人性化的歡樂。這種多樣性的文化形態與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觀念、習俗、宗教、藝術以及悠久歷史、生存環境緊密相聯,是一種廣義的文化集合體。
西部民族文化的特征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征。
地域性。西部地理復雜多樣,西北地區遼闊無垠,西南地區山水切割,青藏高原嚴寒高拔。西部文化在這里也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區歷史悠久、地域廣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樸中藏著博大;西南地區民族眾多,山川縱橫,這里的文化顯得細膩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莊嚴靜穆,它的文化則處處透著神秘和誘惑。
民族性。西部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并形成了包括語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舞蹈、節目、服飾、建筑、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民族文化。這些內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則相去甚遠。即便是同一民族因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許多方面也有很大差異,民族文化由此更顯豐富多彩。
多元性。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種完全封閉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將許多外來文化的因素轉化吸納為自己的成分,從而變得生機勃勃。歷史上有三條重要通道貫穿西部,將西部向東與中原地區緊密相連,向西同更加廣闊的地域溝通。一條是穿越大西北并一直延伸至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古絲綢之路,一條是貫通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條是穿過西南云貴高原并經青藏高原通往尼泊爾、印度甚至更遠方的茶馬古道。這三大道路除了帶來了貿易和人民之間的交往,更傳播了文化。中原漢文化源源不斷傳入西部,古歐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亞文化等等也紛紛匯集這里。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西部的發展就是由此而來,其中最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傳佛教。
活態性。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活躍在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并不是一座荒蕪廢棄的跡址,而是數萬人生息的家園;流傳千年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依舊在藏族民間傳頌;古老的歌舞、服飾仍在質樸地表達著對生活的向往;現代文明的傳播與擴張并沒有使這種古老的文化遠離人們的生活,而是代代傳承,綻放異彩。西部文化所表現出的活形態,或者是原生態的特點,具有濃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個特征。地域性造成的相對封閉與分割,制約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體發展。地域廣闊、交通不便、人口相對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環境形成了小范圍、小規模文化發展狀態。另外,西部少數民族大多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缺少文字記載的穩定性,不利于對外傳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異彩紛呈的文化資源寶庫,它所包涵的內容極其豐富,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不僅為研究文化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生態文化學等學科提供了寶貴財富,也為文化產業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也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1)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2)服飾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制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3)民居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后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于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4)生兒育女
蒙古族人民對于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后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后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嬰兒包起來,并以傳統習俗用黃油等奶食涂抹嬰兒額頭,祝福他健康成長。這是一種古來習俗,現今已無人這么做了:“草原的寶貝包在羊皮襁褓中”。
嬰兒滿月時,再次屠牛宰羊,張設酒宴大饗親友,以示慶祝。親友所贈禮品中,唯嬰兒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贈送各種講究的裘皮,夏季多為綢緞、布匹,如果嬰兒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還要送牛羊或駿馬。
(5)待客忌諱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自古乃禮儀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來蒙古包作客,不但會受到主人熱情的款待,還會感受一些從未接觸,從不知道的民族文化。當然,在進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須要了解他們的一些習俗和禁忌,否則,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隨意行事,不但會鬧笑話,而且會令蒙古族同胞不高興。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于相對顯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蒙古民族有尊老愛幼的習俗。他們的諺語中說:“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對喂乳汁的母親要敬愛,對教字母的老師要尊重”,“老人的經驗教育人,太陽的光輝溫暖人”等等。這些都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蒙古族
網上流傳他們的戀情故事是杜撰出來的,經過許多同學證實吉日格勒沒有去過兵團,他們就不是所謂的戀人。其實他們是中學同學,后來分別走上不同的成長道路。傅瑩長得很漂亮,男同學對她暗戀是很正常的。吉日格勒與傅瑩在機場的偶遇是應該有的,看到昔日的曾經的夢中情人如此風度翩翩,偶遇又飄然而去,激起了吉日格勒心中的波瀾。如果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是難以寫出如此美妙的詞句。
蒙古族 【習俗】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后,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并表示謝意。 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是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薦骨、四肢、肋骨、胸椎、羊頭,有的地區還要加羊心、羊肝、直腸和羊肚。制法是將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鍋,水溫上升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開,并經常翻動。腸、肚、心、肝和燎好的羊頭另鍋煮爛。另配調料。開宴時將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盤子里,尾巴朝外,羊頭上要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時主人要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先動刀切割,然后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須煮羊胸脯肉給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別。烤全羊過去多用來進行祭典或祭敖包時才用,現在已成為盛大節慶或迎接貴賓用的一種特殊菜肴。 蒙古人起名習俗: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蒙古人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名字的符號作用.其男子起名的特點有:一.按民族心理習慣起名,如帖木兒,格斯兒,巴特爾等;二,按長輩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賽音(好運),巴雅爾(喜悅)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三,按嬰兒出生時,長輩的年齡起名,如:賓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達楞(七十) 等.四,以勇猛的禽獸名稱起名如:少布(飛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爾斯郎(獅子) 部日固德(鷹),等.五,按自然萬物名稱起名 如:朝魯(石頭)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女子:一,以明亮的星辰為名,如:娜仁(太陽) 薩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陽般美麗) 薩仁高娃(月亮般美麗)等,二,以美麗的花草樹木為名 如:薩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兒) 娜布其(葉子) 海棠等,三,以珠寶玉器為名, 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麗) 等四<以理想為名 如,斯琴(聰穎) 烏云(智慧) 高娃(美麗) 斯琴高娃(美麗聰穎)等.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還可以分出很多種 .現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點是不帶名字前綴,因而它只是名字,不應理解成姓名.有極個別帶姓氏前綴的,那只是個別現象.
"吉日格樂"是名詞,它的意思是:幸福、享樂、安逸、
吉日格楞,《天邊》歌曲的詞作者,在那不尋常的年代里,他和廣大知青一樣,響應國家號召到了生產建設兵團。
這位蒙族小伙子 1976年畢業于內蒙古師大美術系, 成為了畫家。
他的奮斗經歷,搜索專題片“草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