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古代嫁娶中的六禮,古代嫁娶流程

    內容導航:
  • 古代婚嫁六禮是什么?
  • 古代婚俗六禮?
  • 中國是禮儀之邦,那么古時候的“六禮”是什么?
  • 古代婚嫁有哪六禮?
  • 中國古代婚嫁禮儀有那些?
  • 中國古代婚禮的習俗有哪些?
  • Q1:古代婚嫁六禮是什么?

    婚嫁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采
    俗稱議婚或說媒,請媒人到女方說媒,了解女方的心意,看看這門親事有沒有成功的希望。媒人到女方家提親時,通常以活雁作禮,象徵忠貞不二。
    問.名
    問名:俗稱「合八字」,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到男方家,上面寫著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時,男方必需放在祖先案上觀查幾天,如果家中這幾天都平安無事,就再將男方的八字送到女方家。女方接受了男方八字之后的三天內,每天早晚要在家中神佛前燒香拜拜。在這幾日內,男女雙方的家中,如果有任何一方發生被偷盜、物品損毀、或家人生病等不祥之事,那麼婚事就不成了。
    納.吉
    又稱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訂婚。問名后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請媒人到女方家致贈禮物,并通知女家決定這門親事,同時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送給新娘枚金戒子 。
    納.徵
    俗稱大聘或完聘,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大禮。納徵通常在婚禮前十日至一個月內進行,除了要準備聘金外,還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禮,聘禮名稱都有吉祥的涵意,數量為雙數,取成雙成對的意思。
    請.期
    俗稱擇日,由男家選定婚期大喜之日,并請求女方家的同意。
    親.迎
    正式舉行婚禮。把新人的八字都寫在紅紙上,請擇日師擇定黃道吉日,并由媒人奉送雙方同意后,舉行迎親儀式。

    Q2:古代婚俗六禮?

    古代結為婚姻的六道手續,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個步驟.
    納采,就是男方的父親先派媒人去女方家里提親,女方同意后,就派使者送定親禮品,正式求婚。納采結束后,使者立即詢問女方父母的名字,女子本身的名字、排行和出生年月日,回男方占卜吉兇,就是問名。
    問名結束后,男方占卜得到吉兆,使者就重新到女方家里,婚姻就正式地確定下來,這就是納吉。納吉結束后,男方向女方送財禮,無論貧富,財禮是不可少的,這叫納征。
    送完財禮后,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里選定結婚日期,其實男方在占卜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結婚的日期,“請期”只是謙辭,表示尊重女方的意見。
    到了約定的成婚日期,新郎就于黃昏時分到家迎親,(黃昏娶妻,據說就是婚姻之為“婚”的本義)。這就是古代婚嫁的六禮。

    Q3:中國是禮儀之邦,那么古時候的“六禮”是什么?

    很多時候都是指古代嫁娶的六禮,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

    Q4:古代婚嫁有哪六禮?

    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Q5:中國古代婚嫁禮儀有那些?

    古代婚嫁的禮儀
    婚禮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認為是人生中最大的禮儀。和其他習俗相比,婚嫁禮儀隨世情而多變。從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類當時文明教化的程度。古代的婚姻中間有許多繁瑣的程序,盡管如此人們卻也都認認真真,絕不馬虎,目的只有二個:一是使婚姻得到社會的確認,二是為新婚夫婦清除邪惡,祈求美滿幸福的生活。時下有一部分年輕人在結婚的時候,為了使自己的婚禮與眾不同,又有一部分開始走向了傳統。在這里我將我國古代的婚嫁禮儀與大家做一下介紹,以作為大家的參考。
    一、說媒
    “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在傳統的婚姻中,男女雙方必須經過媒人的說合才能喜結連理。媒人可以主動的攬活,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還有一句話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批八字與推生肖
    古人十分講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婦,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給算命先生推算,看與兒子合不合,俗稱“夾吾夾”。如果女命克夫或與兒子的八字相沖,兩家便不能結成姻親了。也可以將寫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三日內,如家中平安無事,男女雙方能成為親家。關于推生肖,民間有許多俗謠,相合的有:青兔黃狗古來有,紅馬黃羊壽命長,黑鼠黃牛兩興旺,青牛黑豬喜洋洋,龍雞更久長……蛇盤兔,必定富等等。不合拍的有:白馬怕青牛,羊鼠一擔挑,蛇虎如刀挫,龍兔怕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等等。
    三、定聘
    定及定議,聘又稱小聘,也就是相當于現在的定婚禮。定聘時必須用一種大帖,故鄉人稱定定日為回大帖或者是壓大帖。帖之外又有聘書,俗稱婚書。聘書一般都由男家備辦。定聘之前一切禮金都已定列成禮單。男家只納禮金的一小半,俗稱上半禮。定聘時也可以以金戒指為定聘禮的。定聘的那一天男女兩家皆設宴席,宴請親朋好友,參加者只湊熱鬧,并不送禮。
    四、送禮
    送禮大約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兩個月內進行,送禮最重要的是送禮金。由于定聘時已拿上半禮,這時全部納完俗稱下半禮。其他的禮物列成禮單,夾在禮書之內。禮單上面必須有布帛、綢緞、紗羅之類,這些布料是為新婚縫制衣服的。女家也要回些禮物,繕好禮書交來人帶回。送禮之后,距婚期已經不是太遠了。
    五、迎親
    迎娶的當日,男家鳴炮奏樂,發轎迎親。媒人先導,接著新郎、伴娘、花轎、樂隊、盒隊,浩浩蕩蕩、魚貫而至。花轎一到,女家奏樂鳴炮相迎。迎親的隊伍進入女家堂屋后,花轎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大人。并在媒人的引導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長輩們行過禮后,伴娘就挽著新娘上花轎了。上轎時,新娘一般要“哭嫁”,表示對父母的依戀。娶親的歸路,必須走另一條路,也叫不走回頭路。
    六、拜堂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舉行拜堂儀式。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贊”和“通贊”的身份出現。拜堂意識程序如下:
    引贊:新郎佇立于轎前。
    通贊:啟轎,新人起。
    引贊: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贊: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
    通贊:新郎新娘進香。
    引贊:跪,獻香。
    通贊: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電視劇里面常見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最后才進洞房。
    七、鬧洞房
    鬧洞房主要是由于古代婚姻都是父母親包辦的婚姻,男女雙方在結婚前都沒有任何的接觸,有的連個面都沒有見過,更談不上了解和熟悉了。現在一下子成為了夫妻,肯定十分的陌生,有了這么一個鬧洞房的過程,就可以改變那種出現冷漠的氣氛,使新人盡可能的減少生澀之感,盡快地使小夫妻進入親熱的狀態。所以至今,民間還流傳著越鬧越喜,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以及新婚三日無大小的說法。

    Q6:中國古代婚禮的習俗有哪些?

    前段時間堂妹結婚,我被選為送親人員之一,和眾親友一起送堂妹到男方家里。因為男方家距離比較遠,一路顛簸很久才到。但到后心情不是很愉快,感覺到對方好像是不夠熱情的。結婚典禮上也沒讓女方家人參加,只是典禮過后才來招呼我們。這讓我感覺到兩地結婚習俗的差距!因此小編想了解下中國古代的婚禮習俗是什么樣的。

    《五禮通考》曾說,自后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征,五曰請期,六曰親迎。”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

    一、古代六禮

    1、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后,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征順乎陰陽之意,后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2、問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合婚的儀式。?

    3、納吉:是把問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發展到用戒指、首飾、彩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4、納征:是訂盟后,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后來,這項儀式還采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后,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5、請期:送完聘禮后,選擇結婚日期,備禮到女家,征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6、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

    二、古代婚禮流程

    1、親迎

    吉日一到,新郎要親自率領儀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親,要先進雁為禮,《儀禮》中稱之為“奠雁”。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便形影不離,二者中若死去一只,另一只則形只影單終生不再婚配。以此反映夫婦堅貞不移、琴瑟合鳴、白頭偕老的美好愿望。清代北京的婚禮,大多有模仿帝王儀仗的趨向,一人在最前邊盛裝騎馬負責開路,然后依次是回避牌、吹鼓手、鍘鑼、綴燈、旌旗等,同時把金瓜、鉞斧、朝天鐙等各種兵器,也都排列在儀仗的行列里。新郎騎馬或坐綠幃轎在前,新娘的繡花大紅轎隨行于后,真是威風凜凜,此時此地的新郎好比狀元及第,難怪說結婚就是“小登科”了。

    花轎抵達女家門前時,女家一定大門緊閉,這叫攔門。男方在外叩門,催請新娘上轎。這時,便要有一番禮節性的對答,女家院內必有人隔門要“紅包兒”。攔門到了一定的時間,男方才能進門。

    進門后除了特別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禮品,這些禮品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都有喜慶的意思。娶親的歸途,必須走另一條路,表示“不走回頭路”。如果路上碰到廟、井、祠、墳、大石和大樹等,都要張氈把轎子遮起來,為的是辟邪。

    2、拜堂

    娶親的花轎及儀仗回到男家門前時,男家亦照例大門緊閉,說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門開開之后,花轎抬進庭院,要先過火盆,送親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隨著花轎進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舊時,新娘進門后,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現在新娘下轎(車)撒彩色紙屑,或許就是由此而來。

    下轎的時辰一到,把花轎抬到大廳門口。此時新郎官先向轎門作三個揖,由送親太太啟開轎門,由伴娘攙新娘下轎。然后遞給新娘一個小瓷瓶,瓶內裝以五谷及黃白戒指兩枚或四枚。新娘把寶瓶抱在懷里,然后由伴娘及送親太太攙扶,姍姍而行。另由兩人前后接鋪紅氈,使新娘腳不沾地。此時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輕射三箭,借以驅除邪魔。射箭的姿勢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馬鞍,走火盆,這些禮節過了之后,就在供案前舉行結婚大典,俗語叫"拜天地"。

    3、進洞房

    拜過天地之后,就引新娘進入洞房。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后,儀式也是一系列的。

    首先是坐帳,亦稱“坐福”,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倒女人一頭。還要撒喜果于帳中,稱為“撒帳”,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棗、栗子、花生等,利用諧音表示“早立子”、“花著生”。

    接著的節目就是吃子孫餑餑,子孫餑餑是送親太太從女家帶來的。吃過子孫餑餑,又吃長壽面,長壽面是由男家準備的,取“子孫萬代,長生不老”的意思。然后是“合巹”酒,又稱交杯酒。用一條紅線繩子,兩頭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飲半杯,再交換杯子喝盡杯中酒。交杯酒禮是在洞房之內舉行,然在大廳里又擺一桌酒席,俗語叫“團圓飯”,席間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他賓客均坐陪座,表示從此成為一家一姓。

    “鬧洞房”習俗古已有之,自兩漢以來一直盛行不衰。鬧洞房除逗樂之外,還有其他意義,比如把洞房鬧得熱鬧紅火,驅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歡樂氣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稱“暖房”;舊時男女結合多經人介紹,彼此并不熟知,鬧洞房能夠讓他們消除拘謹。

    在現代的中式婚禮里,喝交杯酒和鬧洞房的習俗基本上保留了下來,但都挪到了婚禮儀式當中,比如婚禮游戲就是鬧洞房習俗的沿襲與演變。

    三、古代婚禮要準備的東西

    1、花轎:花轎成為傳統婚禮的核心部分是從南宋開始的。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種。又有龍轎、鳳轎之分。轎身紅幔翠蓋,上面插龍鳳呈祥,四角掛著絲穗,有錢人家娶親為五乘轎,花轎三乘,娶親去的路上迎親太太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壓轎男童坐,迎回時新娘、迎親、送親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藍(或綠)轎,用藍呢子圍蓋,上面插銅頂,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鑼傘扇:在迎親隊伍之中,花轎之前。令整個迎親儀式熱鬧、壯觀。

    3、鞭炮:迎親禮車在行列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4、火盆:放置于大門口的一盆火,讓新娘跨過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紅紅火火。

    5、蓋頭:古時新娘身著鳳冠霞帔的同時都用紅布蓋頭,以遮羞避邪,紅色取吉祥之意。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6、秤桿: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的紅蓋頭,取意“稱心如意”。

    7、馬鞍:鞍”“安”同聲,取其“平安”長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門檻上,讓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馬鞍,一世保平安。當新娘前腳邁入門檻,后腳抬起還沒有落下的時候,需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人”把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馬不配雙鞍”的意思。

    天地桌:多放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鏡子、算盤、秤稱“六證”。意為“六證”可知家里糧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壞、容貌怎樣、賬目清否、東西輕重等。民間講只有“三媒六證”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等到吉時,舉行結婚典禮,俗稱“拜天地”,由司儀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

    8、花燭:在婚禮中使用大紅色的成對蠟燭,點燃于廳堂及洞房之內。因其上多有金銀龍鳳彩飾,故稱“花燭”。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也形成的很大差異性,小編看過古代的結婚習俗流程后感覺到很傳統很講究。這就是傳統文化中魅力之處。

    展開全文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