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的東西見仁見智!有的相信,有的不信,有的半信半疑,有的姑且相信,有的好的就信,壞的就不信。個人認為聽聽看看就好,不必太過認真。
心理專家說的,星座存在有它的積極影響,適當的看星座,有益身心,對人的情緒有調節作用,但不可深信,畢竟它是一個不能用科學解釋和證明的領域。就我個人看來,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以一種平常心來看,比如對性格的分析有的還是可以采納的,但不可一味相信,將這些作為生活的一種調味劑,也許更合適!
首先星座的描述是大體上符合自己的。
這大概是巴納姆效應,就是指人比較容易相信一些比較籠統的,具有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而為了給人一種特別準確的第一印象星座書都會寫一些人皆有之的性格描述。讓你無法第一時間否認,所以就會相信。
第二種就是證實性偏見,人們更傾向于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選擇性的忽視一些與自己不一樣的意見。將自己的愿望往好的方面想,而忽略不好的方面。而星座的性格描述總會指引我們按照他所給的方向在記憶中尋求記憶。
最后一個羅森塔爾效應。簡單的來說就是心理暗示。任由自己向符合星座描述的那方面的性格發展,就真的會變成星座書上描述的那種人。久而久之,這就給自己戴了一張面具。
相信星座的人,大概就是想變成一個星座書上所描述的真正美好的狀態。不怎么喜歡現在的自己。將自己變得更好,這沒有什么不好的。
是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
它又叫福勒效應,因為它最早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于1948年通過試驗證明的。他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后,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后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并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保羅·米爾以著名的美國馬戲團藝人菲尼亞斯·泰勒·巴納姆的名字將福勒的實驗結果命名為“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解釋了為什么有很多人在請教過算命先生后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因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而事實上算命先生對每個人說的都是差不多的內容,都是一些籠統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星座這東西,茶余飯后活躍氣氛還是有用的,真要分析性格的話,完全不靠譜,不過中國人自古以來確實有這種傳統,古時候提親不還要看生辰八字么。雖然星座本身并沒有科學依據,但是根據月份來區分人的性格卻恰好和不同溫度下對嬰兒的性格影響暗合;比如古文明發展之所以不同就是受氣候地貌影響。
神奇之處就在于讓你一頭霧水,你明明看的什么都和你類似,但你就不是這個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