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歷又叫做陽歷(西歷、新歷、國歷),與陰歷相對。中國的陰歷,又稱農歷(夏歷、舊歷、皇歷),也稱太陰歷。農歷的一年是354天,按照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計算。農歷的一年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
公歷就是幾月幾日,農歷就是幾月初幾
公歷就是新歷,也叫陽歷。
舊歷就是農歷,也叫陰歷。
公歷就是新歷,也叫陽歷,是以太陽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歷法。是源自于西方社會的公元紀年方法。由于它來源于西方,是辛亥革命時期才傳到我國的,所以也稱為新歷。
中華人民的歷法、紀年采用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采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中國人民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的紀年采用公元”。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這就是農歷。農歷是以月亮的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所以,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
陰歷是根據月亮的周期推算的。 農歷是在陰歷的基礎上,再加上閏月,使二十四節氣在一年當中不至于相差太多。(請注意:實際上二十四節氣是以陽歷為基礎的) 讓使用陰歷時更有利于農業生產。 過去農民買的歷書的書名都叫“農家歷”。 在歷法的推算上陰歷與農歷是有區別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中常常混在一起。也沒有必要分那么清。
農歷就是陰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