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天文學家不止四位,有甘德、石申、落下閎、賈逵、張衡、祖沖之、劉洪、何承天等。
1、甘德
甘德,戰國?時楚國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于公元前4世紀中期。先秦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編制者和木衛三的最早發現者。
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歲星經》等。后人把他與石申各自寫出的天文學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這些著作的內容多已失傳,僅有部分文字為《唐開元占經》等典籍引錄,從中可以窺知甘德在恒星區劃命名、行星觀測與研究等方面有所貢獻。
甘德還以占星家聞名,是在當時和對后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創始人,他的天文學貢獻同其占星活動是相輔相成的。
2、石申
石申,生卒年待考。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戰國中期魏國天文學、占星學家,開封人,是以其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環形山的中國人之一。
著有《天文》八卷(西漢以后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渾天圖》等。《天文》八卷與甘德的《星占》八卷,合稱《甘石星經》,《甘石星經》在中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落下閎
落下閎(前156年—前87年),字長公,西漢時期天文學家,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他創制《太初歷》,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歷法結構;提出渾天說,創新中國古代“宇宙起源”學說;發明“通其率”,影響中國天文數學2000年。
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4年)為了改革歷法,征聘天文學家,經同鄉譙隆推薦,落下閎由故鄉到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他和鄧平、唐都等合作創制的歷法,優于同時提出的其他17種歷法。
4、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圣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
《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譽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后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5、祖沖之
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鉆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
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天文學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甘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石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落下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祖沖之
諸葛亮
中國古代四大天文學家分別是:
1、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著有《天文》八卷(西漢以后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渾天圖》等。《甘石星經》在中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石申曾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其出沒的規律,記錄名字,測定一百二十一顆恒星方位,數據被后世天文學家所用。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恒星138座,810個。他與楚人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所制成的圖表,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恒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2、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3、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祖沖之一生鉆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4、郭守敬(1231-1316),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制造專家。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歷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
天文分野占也是古代星占理論的一部分。我國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我國古代占星術認為,地上各周郡邦國和天上一定的區域相對應,在該天區發生的天象預兆各對應地方的吉兇。這種天區與地域對應的法則,便是分野理論。有關分野的觀念,起源很早。《周禮·春官·宗伯》就有“以星土辨九州之地”,以觀“天下之妖祥”的記載。就已經開始將天上不同的星宿,與地上不同的州、國一一對應起來。天上的分區,大致是以二十八宿配十二星次,地上則配以國家或地區。
古籍中天文地理分野的記載很多,比如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地理分野是:魏地,觜、參之分野;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韓地,角、亢、氐之分野;趙地,昴畢之分野;燕地,尾、箕分野;齊地,虛、危之分野;宋地,房心之分野;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楚地,翼、軫之分野;吳地,斗分野;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
事實上,天地對應關系的分組,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比如《史記·天官書》中對恒星分野只列出8個國家,除地域與恒星對應外,還記載了五星與國家的對應關系。在天與地的對應關系建立以后,占星就有了一個基礎。這樣,當天上某個區域或星宿出現異常天象時,它所反映出的火災、水災、兵災、瘟疫等,就有一個相應的地域可以預言。
占卜,是人類向神靈請求行動指令或獲得神靈情感意志的手段。這種巫術具有悠久的歷史。
《唐開元占經》是瞿曇悉達對唐以前各種兆應模式進行總結的占卜之書,達120卷之巨。可見中國古代占卜巫術是很發達的。占驗對象包括了天地日月、飛禽走獸、草木谷物各類自然物,占卜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怪,如龜甲占卜,《易》卜、金錢占卜、動物占卜、扶乩和拆字等等。對日月星辰的占卜合稱星占,即星占術或占星術。
我國最早的星占家是戰國時代齊國人甘德,魏國的石申和相傳商王太戊的大臣巫咸。前二人在司馬遷的《史記·天宮書》中有記載,依此例以后歷代史書都要為星占術寫下一節。天文學是從星占術中分離出來的。在甘、石生活的年代,天文學和占星術混在一起。甘石二人等要窮的并非自然科學的道理,他們是利用一切資料和手段在研究天象與人事的關系。
古人肉眼可見的行星是五大行星,稱五行。古人賦予五行不同的屬性以解釋自然和社會,五行相生相克,錯綜復雜。天空如一個巨大的氣球,觀察者站在氣球的中央,而日月星辰都貼在天球壁上,氣球是轉動的,把觀察者頭頂一定寬度的天球帶稱作黃道帶,則黃道帶上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恒星散布,行星和日、月則是按各自的周期在黃道帶上移動的。占星術把黃道帶上的不同區域與地面上不同國家聯系起來。區域的分界是按歲星移動的周期劃分的。歲星即木星,是天空中肉眼可見的第二亮星,亮度僅次于金星。木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因為歲星每11.9年繞黃道一周,所以,如果把歲星每年移動的區域為一個星次、則黃道可分十二星次,這相當于西方占星術的黃道十二宮。黃道十二宮是古代巴比倫人的一項隨意性發明,此后更把每宮中的恒星視作一個星座,這些星座又被附麗上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獸形象,成為十二星座。今天流行的十二星座只是古代黃道帶劃分法的一種,卻被占星家說成了必然性的結果。戰國古代也有把黃道劃為二十八宿的,《史記·天宮書》中二十八宿與不同的州是對應的。比如角、亢、氐宿對應袞州;房宿、心宿,對應豫州。由于行星的移動,比如說木星進入到角宿,則袞州有某種兆應,由于星占術士有一張二十八宿與各州縣對應的表格,所以異常天象比如行星干犯、日食、月食出現在那個星宿,就意味著地上某國某州會出現某種事態。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要占卜哪國哪州的情況,也只須看那幾個星宿就行了。
太陽光芒萬丈,怎么看得出它位于哪個星宿呢?原來古人是在日落時觀察到太陽的星宿位置的。比如太陽落下了地平線,星星依稀可見了,我們就知道了太陽落下后西邊出現的是哪一個星宿,又從觀察得知某一個星宿的西邊和東邊各是哪個星宿,這樣就可以推知太陽處在哪一個星宿之中。
星宿的異常主要有日食、月食、彗星、流星和各種行星的出現。不同行星的位置也在考慮之中。比如木星在心宿時,其它四大行星分別在哪個星宿,它們之間組成哪種幾何圖形,這都隱藏著某種寓意。這種星占的機理是中外一致的,比如1999年8月18日這個在現代中國數字中最為吉利的日子,卻因為各大行星和太陽地球在天宮圖中形成一個十字,因而被人們認為是不吉利的。
《唐開元占經》除了介紹二十八宿占外,還介紹了五星占,石、甘、巫的"中外宮占"。五星指歲星、熒惑、填、辰、太白,也就是今天所稱的木、火、土、水、金。中外宮則是指五星和二十八宿以外的星。星星日出即隱,日落則現,這是正常現象,但有時該隱不隱,該現不現,即為不詳之兆,星體伏見時間的早晚贏縮,也是預兆。《天宮書》說有一次“辰星出蚤為月食,明為彗星及天襖。一時不出,其時不和;四時不出,天下大饑。失其時而出,為當寒反溫,當溫反寒。當出不出,是謂擊卒,兵大起。”辰星離太陽最近,繞太陽一周只需88天,它與太陽的視角不大,總是伴隨在太陽的左右,并受到陽光的遮掩,使人看不清楚,又因為受到地平線附近大氣的擾動,使之看上去如在水中波動,故名水星。辰星在太陽的西邊時,尚可在日出前見它一面,此為當出而出,假如在太陽東邊,則當出不出了。以此預測天下寒溫禍福,真是忙然占星人。
五星的“合散犯守”,均為星占的重要依據。合,就是在某星宿相會。五行中某幾顆聚會于某一星宿是常出現的,但會于哪一星宿,哪幾顆相聚會,則有不同的兆應。散,是指不行列而聚,即違反常規的聚合。犯,就是干犯,即行星行到某星之近距離,七寸之內光芒相及大概是干犯的最低標準,兇兆。犯的范圍很廣,五星互犯,五星犯二十八宿,五星犯各星等均是。二十八星宿指的是角、氐、亢、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各宿分別兆應各地人事。守,守是指行星運行過程中在某一星宿的停留,一般也是兇兆。守不是犯,是因為它不是近距離接觸,不到“七寸之內光芒相及”的程度。
中國占星術是一種皇家占星術,它占卜的是國家大事,雖然這種星占學理同樣地一般適應于蕓蕓眾生,但天人對應的觀點下把最明亮的星星都分配給了大人物,老百姓也只能對應一些無名小星了。星占中流星、彗星等異象對應人間兇禍,不過老百姓并不認為它是自己家庭將遇到什么不好的事的征兆,而是預示著社會性的大事,比如“災年”和“荒年”。
中國歷史上的歷代帝王對天象都極為重視,因為他們都認為天象表達了天意。在眾多天象中有兩種備受關注:一是五星連珠,二是熒惑守心。什么是五星連珠呢?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排成一條直線,這被看成是最吉利的天象。史書記載劉邦登基那一年曾經出現五星連珠的天象。最不吉利的天象是什么?熒惑守心。
什么叫“熒惑守心”呢?中國古代把“火星”稱作“熒惑”,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簡稱為“心”。“心宿”就是現代天文學中的“天蝎座”,主要由三顆星組成。當火星運行到天蝎座三顆星的附近,并在那個地方停留一段時間,就出現了中國古人常說的“熒惑守心”的天象。這種天象為做出的解釋是,天蝎座的三顆星中間最亮的一顆代表皇帝,旁邊兩顆,一顆代表太子,一顆代表庶子。
這種天象為什么會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呢?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叫做星占學。星占學最重要的任務是為服務,皇帝設立了占星官,設此官位只是為皇帝服務的。“熒惑守心”的出現在古人看來就意味著,輕者天子要失位,嚴重者就是皇帝死亡。我們可以看史書記載的一個西漢末年的例子。
綏和二年(前7)仲春,有人向漢成帝的丞相報告出現了“熒惑守心”天象。丞相看到奏本,非常為難,不知道如何是好。占星官上奏漢成帝,說天象告變,國運有厄,如果不移禍大臣,恐怕國家將陷于危難。漢成帝真信這事兒,看到報告后非常驚慌,不用多加思慮便決定移禍于丞相。皇帝為了保全自己一向不惜手段,再說,丞相是移禍的首選。于是,漢成帝立刻召丞相上朝,斥責他為相多年,不能調理好陰陽,導致天象變異。第二天一早,漢成帝便派人給丞相送去詔書,說本來我認為你清明、勇敢,希望你能治理好國家,但是你十年為相,卻給國家帶來了災難。你這樣的丞相怎么能夠輔佐我治理天下?念你為國奉獻多年,我不忍心罷你的官,希望你能憂國如家。漢成帝又賜給他好酒、黃牛。按漢朝慣例,皇帝賜給大臣牛和酒,即是賜死。丞相知道了皇上的用意,又沒有辦法可以破解,只好飲鴆。丞相之后,漢成帝才放寬了心,趕忙發布消息說,丞相暴病而死,下令厚加撫恤。漢成帝還親自到丞相家中多次進行吊唁,他認為從此之后國運可以亨通,自己也可以天命永固了。但是不到一年,這個嫁禍于人的漢成帝也暴斃了。
中國占星術是一種學術,別稱星學、七政四馀、果老星宗等。此學術由夏朝開始發展,漢唐達到頂峰,明清至低谷。主要依托星象的研究,對事物作出結論,是中國歷史上古老的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