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名,大至帝旺將相,小到黎民百姓,都非常注重五行理論的運用,因為他們認為天地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世間諸般和諧皆由于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取名”就是按照這種原理去實現五行的平衡。
例子:成祖一朱棣(木)→仁宗——朱高熾(火)→ 宣宗——朱瞻基(土)→英宗——朱祁鎮(金)→ 憲宗——朱見深(水)→孝宗——朱佑樘(木)→ 武宗——朱厚照(火)→穆宗——朱載垕(土)→ 神宗——朱翊鈞(金)→光宗——朱常洛(水)→ 思宗——朱由檢(木)
從歷史的習俗沿革來看,名有乳名、本名、學名、曾用名、筆名、藝名等之分。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征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字”的產生,是出于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系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為名,平為字,平與原二字相連。
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號,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還有號,號是我國姓名文化中一個很有趣味的現象,廣義的號有多種,有別號、綽號、謚號之分,號是自取的,也有別人贈予的。狹義的“號”是一個人的別字,又為別號。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與字一般有一定的聯系,而號與名無任何限制,別號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與號在清末以后,隨著中國文化的變遷,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漸被筆名、藝名、綽號等取代。
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
可見,古人對于名字非常的看重。
名字不僅僅代表著單純的幾個字,在名字的背后,更有其深刻的意義。好的名字關系到人一生的事業、家庭、人際關系和婚姻等等。
一個人的名字承載著一生的命運,還可能影響著整個家族的興衰。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字孔明;田園派詩人陶淵明,字元亮。兩人各取“明”“亮”二字,實則同義。
所以,在古代的市井中,經常會看到起名測字的,古人還是很信這個的。人從呱呱落地伊始,名字是對人一生的寄托。
在歷史幾千年的長河中,后人發現,也有一些尋常的名字,人生卻不尋常。比如“麗華”二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擁有此名字的三位女子,都成為了母儀天下的皇后。
01“賢后”陰麗華
陰麗華是光武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后,《后漢書》曾這樣評價她:
生性仁孝,性格恭謹,少嗜玩,不喜笑謔。
可見,用“賢后”二字夸贊其毫不為過。
陰麗華出于名門之后,陰氏家族是春秋名相管仲之后,至其第七代子孫管修時,遷居楚國,被封為陰大夫,以后便以“陰”字為姓。
陰家在當時富甲一方,田地多達七百余頃,車馬和奴仆數量不亞于各諸侯。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之孫,與三國時期劉備一樣,也是一位落魄的皇族。劉秀娶了陰麗華,可以說是高攀了陰家。
劉秀后來能夠取得皇位,外戚王莽獻上了神助攻。王莽在當時位高權重,直接篡奪了大漢江山。
王莽進行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改革,觸動了一部分官僚的利益,也給農民帶來了極大苦難,一時間民怨四起,矛盾重重。只在位15年,便葬身火海。
趁此良機,劉秀也開始了他“開掛”的一生,他被稱為“位面之子”,換言之運氣是極好的,對手接連失誤,他連爆神裝,只用了三年便平定內亂,榮登大位。
陰麗華順理成章地入主中宮,被封為皇后,兒子劉莊即位后,尊皇后陰麗華為皇太后,在后宮中安度晚年,享年60歲。
02“棋子”楊麗華
楊麗華是隋文帝楊堅嫡長女,當時的楊堅并未稱帝,官拜北周丞相。
公元573年,在父親指婚下,楊麗華嫁給了時任皇太子的宇文赟,是為太子妃。后來,宇文赟即皇帝位,冊封楊麗華為皇后。
楊麗華雖貴為后宮之主,但并不幸福,結婚前的命運掌握在父親手中,婚后的命運掌握在了丈夫手中。她只是父親在仕途上的一枚棋子。
在深宮冷院中,她并不得寵,宇文赟整日沉迷于其他小主的宮中,整日花天酒地、紙醉金迷。更奇葩的是,宇文赟同時冊立了五個皇后,后宮中出現了“五后并立”的尷尬局面。
宇文赟因為長期沉迷于酒色,導致身體被掏空,22歲便駕鶴西去了。楊堅趁此良機一舉改朝換代,建立大隋。剛當上太后的楊麗華,又成為了公主。這在古代史中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公元609年,楊麗華跟隨弟弟楊廣出使張掖時,在河西去世,時年四十九。死后與夫君宇文赟合葬在定陵。
03“侍女”張麗華
張麗華的家境比起前兩位“麗華”判若云泥,她的父親、兄長都以織席為業,與劉皇叔是同行,經濟條件很差。
十歲時,張麗華被送入宮中,做了皇太子陳叔寶府中龔貴嬪的侍女。陳叔寶在一次酒后臨幸了張麗華,就是這一次,便懷上了陳叔寶的孩子,話說也真是給力。并為陳叔寶生下了個兒子。
看到張麗華的能力如此之強,陳叔寶又臨幸了她一次,張麗華仍舊很給力,又為陳叔寶生了個兒子。
后來,陳叔寶在繼位后,母憑子貴,直接封張麗華為貴妃,位同副后。并且張麗華端莊秀麗、才貌出眾,善于察言觀色,很得陳叔寶的寵愛。
在一次平定戰亂中,陳叔寶意外受傷,他命所有妃嬪全部在殿外等候,只留張麗華一人在身旁服侍。可見陳叔寶對其的寵愛冠絕后宮。
每當陳叔寶與群臣議事時,他必會讓張麗華坐在膝上共同決定。每當有大臣犯事時,都找張麗華替他們說情,陳叔寶必然應允,導致朝廷上賞罰無常,制度法紀混亂。
據記載,張麗華長著一頭烏黑靚麗的秀發,有著傾國傾城的容顏,是一個萬里挑一的美人兒。紅顏禍水,陳叔寶整日沉迷美色,疏于朝政。
為了哄美人開心,陳叔寶不惜花費重金,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只為博紅顏一笑。
天妒紅顏,禍如蕭墻,公元589年,晉王楊廣率軍攻克陳朝的臺城,陳叔寶得知此事后,驚恐萬分,便領著張麗華躲到了井里。
隋軍在宮中搜尋時,有士兵向井中窺視,并大聲喊叫,見無人回答,士兵揚言要向井中扔石頭,井下的陳叔寶連忙大聲呼救。
就這樣,陳叔寶與愛妃張麗華被隋軍活捉。楊廣見張麗華長得國色天香,欲將其納入后宮。
長史高颎諫言道:
周武王滅殷商,殺死妲己。如今平定陳朝,不應娶張麗華。
于是,張麗華被斬首,下場凄慘,陳叔寶在投降隋朝的16年后,在洛陽城病死,終年52歲。
04小結
不得不說,“麗華”這個名字在古代確實神奇,普普通通的名字卻出了三位皇后。
如今,還出了一位名叫陳麗華的女富豪,2023年,陳麗華以身家495億元居胡潤女富豪榜第一位,她家中的紫檀家具,每一件都價值過億。
同時,她還和《西游記》中唐僧的扮演者遲重瑞結婚,和丈夫一起經營著一家紫檀博物館,可以說是人生贏家。
正所謂:人如其名。名字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符號,也體現了自己對未來命運的憧憬。不過,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更需要的是堅持不懈的努力。
公安部07年6月出臺了《姓名登記條例(初稿)》,已由公安部研究起草完成,并下發各地公安機關組織研修。公安部相關業務部門人士稱,“條例”還在研究過程中,現在只是個初稿。 ★子女起名立新規父母雙姓可同用 《姓名登記條例(初稿)》中首次對公民起名作出硬性規定:公民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但允許采用父母雙方姓氏。子女采用父母雙方姓氏時,可按照雙姓起名,但不算作復姓,按照目前我國現有1601個姓氏計算,這種做法將新增128萬個雙姓,從而緩解大姓人口姓名重復的問題。 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允許子女隨父姓或母姓,提倡采用父母雙方姓氏,既可以表明子女與父母雙方的家族和血緣關系,同時對于解決大姓人口的姓名重復問題,也具有積極意義。 ★取名用字有限制 對于公民取名用字,應當在一定前提下予以必要的限制。《條例》規定:姓名不得含有下列內容: 1、損害國家或者民族尊嚴的; 2、違背民族良俗的; 3、容易引起公眾不良反應或者誤解的。 考慮到我國姓名所用字數中單姓的通常為二至三個漢字、復姓或者采用父母雙方姓氏的多為三至四個漢字,《條例》規定:除使用民族文字或者書寫、譯寫漢字的以外,姓名用字應當在兩個漢字以上、六個漢字以下。比如:丈夫姓鄭,老婆姓付,他們就可以給孩子取名“鄭付貝克漢姆”。 《條例》規定,姓名不得使用或者含有下列文字、字母、數字、符號: 1.已簡化的繁體字; 2.已淘汰的異體字,但姓氏中的異體字除外; 3.自造字; 4.外國文字; 5.漢語拼音字母; 6.阿拉伯數字; 7.符號; 8.其他超出規范的漢字和少數民族文字范圍以外的字樣。 變更:改名一生只有一次 《條例》規定子女采用父母雙方姓氏時,可以按照雙姓起名,不算作復姓,一旦實施,很多父母可能就會打算將子女的名字進行更改,而《姓名登記條例(初稿)》中同時還規定,為了防止濫用姓名權,頻繁變更名字現象的發生,條例實施后,我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申請辦理名字變更登記的,以一次為限。《條例》還規定,出具虛假證明材料申請辦理姓名登記或者姓名變更登記的,由戶口登記機關給予警告,并處500元以下罰款。 騙取姓名登記或者姓名變更登記的,處800元以下罰款。
“衣冠南渡”
中華文明中人名一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中國的人名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文明。無論是夏商周時逐漸形成、發展的姓氏,還是人物的名、字、號還有代稱,甚至于綽號、官職、謚號等,都可以反映出對于某人特殊的評價和身份地位的肯定。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起人名的規則也發生了許多改變,其中有諸多“潛規則,針對漢晉時期南方地區人名規律的變遷,也可以看到中華文明傳播和發展。
“單名貴、雙名賤”始于西漢
1、單名作為尊貴象征的由來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對于儒家經典《周禮》的解讀成為社會秩序的風向標。按照“為尊者諱”的原則,皇帝的名字就要盡可能的避免使用,以免觸犯忌諱。《道德經》的開篇就是“道可道非恒道”,因為漢文帝的名字是劉恒而被改為“道可道非常道”;唐高祖李淵的父親叫做李虎,唐代開始將虎叫做“大蟲”;觀世音的稱呼因為要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而縮為觀音。凡是如此不可勝數。
漢文帝劉恒
有鑒于此,西漢的歷代皇帝都是單字為名。漢昭帝原名為劉弗陵,繼位后改名為劉弗;漢宣帝原名劉病已,登基后改名為劉詢。按照官方給出的解釋,也就是皇帝本人的說法就是“以二名難諱故”,可以理解為兩個字的避諱多,一個字的避諱少。取一個字的名可以讓天下人少避諱一個字。不僅如此,皇帝的名字越到后來越有只使用生僻字的趨勢。可以說,單字名的流行就是由西漢的皇室開始的。
2、王莽的“托古改制”給了單名高貴的身份
西漢末年時爆發了嚴重的社會矛盾和統治危機,在此時利用儒家“克己復禮”而取得高位的王莽嘗到了甜頭,認為通過恢復儒家所宣傳的“周禮”可以解決面臨的問題。所以在王莽篡位之后就根據周禮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整體的改革。在這場被稱為“托古改制”的改革之中就包括了對于單名的肯定。
王莽在建立新朝后宣布“國中不得有二名”、“譏二名,二名非禮也”,并將雙字名當做一種法律手段,只有被處罰的人會被重新命名為雙字名,做為其違法亂紀的記號。雖然新朝的統治只進行了十五年就土崩瓦解,但是新建立的東漢王朝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王莽對于單名和雙名的定義,皇室和世族等上層社會成員都以單名命名,只有底層百姓會出現雙名。也因此出現了“后漢無復名者”的現象。
王莽
南方與中原地區命名規則的差異
1、西漢時“蠻漢雜居”的南方
秦始皇統一之后,在南部地區還存在著大量其他古老的民族和國家,如夜郎國、古越國、苗等。雖然秦始皇派遣了大量的將領和軍隊針對南部地區進行統治,但隨著秦末亂世的到來,這些將領大多沒有完成使命。其中被派往嶺南地區征服百越的將領趙佗甚至趁機割據,建立了南越國。其他的以越人為主的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更是星羅密布于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
漢武帝時期加強了地方統治,對于這些地區的征服和統治不斷進行。但是因為長期的文化隔離,從長江到南海的廣大地區還是呈現“蠻漢雜居”的局面。對于這些少數民族的管理大多以羈縻為主,就是利用控制他們的首領來管理這些地區,漢人和蠻族之間很少交流,文化傳播方面更是缺乏。漢人大多認為“蠻人不習教化”,這使得許多地區的少數民族按照自己的風俗習慣取名,而漢人則以他們名字的音譯來稱呼。
南越國
2、東漢對于南方的進一步開發造就了南方漢名的普及
到東漢建立后,對于南方的幾次征伐,尤其是馬援對于交趾和湘西五溪蠻的征討,使得東漢在南方的統治得到了鞏固,大量的漢人隨即遷往這些地區生活。蠻族與漢人之間的交流開始密切,民族之間的融合開始,造就了這些地區的蠻族人逐漸開始接受漢化,并開始擁有屬于自己的漢名。
如東漢末年時南中的孟獲、山越的潘臨、費棧等,相比與西漢時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名譯吁宋、邪務、居股等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蠻族在與漢人交流時的人名不再是音譯,而是主動取一個漢名。
三國時南方地區單名開始和北方趨于接近
1、蜀、吳兩國對于南方的開發與漢化程度加深
東漢末年的戰亂使得大量人口流入南方,使得南方的各民族人口比例進一步向漢傾斜。隨即在蜀中和江東建立的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雖然是以漢人為主體建立的,但對于南方各部族都采取了拉攏、吸收的政策,使得這兩個以南部地區為統治主體的政權控制范圍內都出現了蠻漢進一步融合的趨勢。蜀漢使用的五蠻溪將領杜路、劉寧和南中將領孟琰,東吳使用的山越人毛甘、金奇等都明顯的具有了漢名的特征。
2、士族的崛起使得單字名越發名貴
三國時期,無論魏蜀吳,都是依靠士族的支持而建立的。蜀漢和東吳雖然較曹魏來講對士族的有所約束,但總體的趨勢都是士族崛起。士族做為“世家名門”,對于門第是十分看重的,再加上處于文化的優勢地位,越發的看重傳統上做為身份象征的單名。
在《三國志》中單字名的人數達到四百九十八人,雙字名則只有區區十人。而這十人中除了曹安民外都是少數民族或漢族。江左和巴蜀地區的士族同樣如此,都是以單名作為命名規則。
兩晉時南方人名變化:從單、雙名并舉到雙名居上
1、“衣冠南渡”后東晉成為華夏文明的正統
西晉的短暫統一使得北方與南方重新混為一同,但是僅僅三十多年就因為沒有處理好民族關系和政局的混亂而重新爆發戰亂,西晉也隨之滅亡。西晉的皇室成員司馬睿在瑯琊士族王氏家族王導、王敦的支持和輔佐下,于建業建立了東晉。相對于已經被游牧民族占據的北方中原地區來說,此時的江南已經成為了華夏文明的繼承者和正統。
眾多士族和百姓為躲避戰亂而南遷更是加強了這種趨勢。此時的漢文化中心已經轉移到南方,對于漢文化的解讀和理解完全掌握在南方地區。而大量漢族人口的涌入也給南方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南方的蠻族與漢族之間的融合迅速進行,蠻族被漢化的現象越發明顯。
王羲之
2、雙名在南方地方與單名并駕齊驅
盡管東晉的主流還是以單字為主,但雙字名已經出現,而且越來越多。此時士族的女子大多以雙字命名,如謝道韞、杜陵陽、胡道安等。男子的名稱為雙字的雖然較少,但也已經出現,如謝靈運、檀道濟、王鎮惡等。
這種變化與當時的文化風氣有關。因為長期的戰亂和生活的動蕩,大多人處于朝不保夕的狀態,人身安全沒有基本的保障。傳統儒家思想在這種情況下被產生了懷疑,而對于生命的歌頌和身體的享樂成為當時的主要流行風潮。既然儒家思想不再被人們所堅信,那么依托于儒家思想文化而產生的“單名為貴”的準則自然也就發生了動搖。這也是雙名開始出現并增加的主要原因。
3、“之”字的標志性作用
在東晉出現的雙名中,有許多雙名都是帶有之字的人名。如著名的書圣王羲之,以及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孫子王靜之等,東晉的北府將領劉牢之,另外如祖沖之、徐羨之等比比皆是。為何東晉會出現如此眾多的之字成員?甚至有王氏一門祖孫三代都以之字命名的情況?
在東晉的士族之間普遍信奉天師教,即道教的一個分支。天師教由東漢時的五斗米教發展而來,在東晉時信徒眾多,許多士族也以天師教為宗。之字在天師教中有如標志作用,將名字起為某之是天師教的命名標志之一。
據《南北朝大觀》記載,“寇謙為本名,之為其位”。就是當時崇信道教的人大多也是單名,在名字后面加上“之”字是天師教信徒的標志之一。天師教流傳極廣,當時長江流域普遍都是天師教的活動范圍。
劉裕
4、雙字名越來越多,是寒族的徹底崛起的信號
雖然有著對于傳統儒家思想的懷疑和信奉天師教等原因,但當時的士族主流還是以單字名為貴,命名還是多以單名為主。可隨著士族因為超然的地位和經濟特權而導致的生活腐化墮落等問題,使得士族越來越失去了、軍事能力,進而導致士族門第的殞沒和地位的下降。
與此同時,底層崛起的寒族卻因此而獲得了、軍事地位。寒族之中原本對單名、雙名并不看重,如劉宋的建立者劉裕就給自己的幾個兒子都起名為雙字,這就導致了單名為主的士族開始離開歷史舞臺,單、雙名都使用的寒族越來越多的嶄露頭角。“非單字趨庶也,實寒門充實朝堂矣”。東晉后期到宋、齊、梁、陳時由單名占主體到單、雙名并重的現象就是這樣產生的。
結語
漢晉時期的南方地區人名總體趨勢是漢名與異族名并存,向漢名為主發展的。漢名之中又是單名、雙名并重到單名為主,再到單名、雙名并重。究其本質就是漢文化的傳播范圍逐漸向南方發展,傳播程度逐漸加深,再到以南方為主體而發展、傳播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南方的異族與漢族不斷的融合,最終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漢民族。同時這個過程也是中國經濟文化從北方逐漸向南方轉移重心的過程。雖然這一時間段華夏文明的經濟、文化重心沒有徹底的轉向南方,但已經為這種轉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福”字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字,距今已經有將近三千七百年的歷史。從甲骨文的“福”字構造來看,它左半部的上面是個“酉”字,表示盛酒容器。左下半部分是兩只“手”(又),表示雙手捧著酒樽。
我國自有文字以來,就有“福”的象形文字,“福”字在甲骨文中表現意義為“雙手捧酒食奉于神主前”,這是古代祭祀的形像寫照,含義是向上天祭祀祈求,敬拜上帝,會帶來無盡的平安和喜樂,這就是真正的福。
甲骨文的“福”字,左邊有一個升高的擺放供品和香爐的臺面。右邊上半部份是一個類似容器的物件,右邊下半部分是一雙顯托舉姿勢的手。左右兩個部分組合起來整體看,就是人雙手托著美酒和食物,供奉神佛,以示崇敬與感恩。
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大門上貼福字要正著貼,因為大門是一家接福納福的地方,倒著貼,有不想讓福字進門的味道,要讓福氣、福運和幸福正著走進家門。
大廳里的福字可正貼,亦可倒貼,因為福氣已經到了家中,廳中福字一般座東面西,表示福如東海,也可座北向南,表示福滿廳堂。
祺多用于人名或商務信函。有幸福、吉祥之意,書信中用于祝頌語。如近祺、文祺、時祺。福字主要指福氣和福運,在我國民間一直是個十分吉祥的字眼。祺福組合寓意為賢才、溫和、有希望、大吉大利、闔家幸福。
姓名:
姓名是人的姓氏和名字,名字是人類為區分個體,給每個人特定的名稱符號,是通過語言文字信息區別人群個體差異的標志。由于有了姓名,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姓名。姓名是在語言產生以后才出現的。各個民族對確定人的姓名都有很多習慣。這種習慣受到歷史、社會、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制約,一個人的姓名通常都有一定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