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歷和陰歷之間是不能換算的,二者采用的計算方法不同,沒有特殊關系可以查詢,只能分別計算。
公歷是陽歷的一種,陽歷就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
中國農歷中每月的天數是根據月亮運動周期確立的,平均每月29.5306日。一年12個月只有354.3672天。而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間確定的公(陽)歷,一年有365.2422天。這樣,按農歷計算,一年的天數比公歷就少了10.875天,差不多是11天;19年就少了209天。按農歷每月30天計,209天除以30是6.9666。也就是說,在19年中,農歷時間比公歷差不多少了7個月。為了補上7個月,農歷采取了設置閏月的方法——19年七閏。即在農歷的19年中,有12個每年12個月的平年,和7個每年13個月的閏年。閏年分別為第3、5、8、11、14、17、19年。這樣一來,19個公歷年的日數和19個農歷年的日數就差不多相等了
這樣一算,公歷所對應的農歷日子,每19年輪回一次。因此,人們每逢19的倍數生辰的時候,生日當天有可能既是農歷生日又是公歷生日。但因為農歷與公歷的準確天數都不是整數,農歷和公歷在19年中的天數也有細微的差別。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當小數變成了整數時,兩種歷法生日才會完全重合;更多的時候是相差一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月29日出生的人,在76歲那年,兩種歷法生日才有可能重合.我就是沒有重合的那一個。
陰陽歷轉換
星座是按陽歷(公歷)日期劃分的,首先你得知道你的陽歷出生日期。現在網上有很多在線萬年歷但是都不夠準確,計算某些日期時會有一天或一月的誤差。這里為大家提供一個絕對準確的陰陽歷轉換,適用范圍為1950到1999年。
注意:農歷的年份一律以它大致對應的公歷年份來表示,也就是說,陰轉陽的日期如果在春節之前,年份要選前一年的。陽轉陰的結果也要這樣來看
陰歷全稱“太陰歷”或“純陰歷”。陰歷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陰歷產生的確切日期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歷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陰歷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而與回歸年無關。因此,陰歷的月份也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歷的日期表示著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這對古人憑借月相判斷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變化又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因此,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歷后有陽歷。但是,由于陰歷與回歸年無關,因此,就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協調,后來便逐漸被淘汰。現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種稱為“回歷”的陰歷以外,其他國家已經廢棄不用。
此外,。1912年我國采用“公歷”安排月日后,人們就把公歷稱為“陽歷”,而把同時并存于民間的傳統的“夏歷”通俗地稱之為“陰歷”。
陽歷,亦稱公歷、太陽歷、新歷、西歷,也稱格里高利歷。它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實行的歷法。從這一年后,陽歷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羅馬皇帝朱里·愷撒所實行的“儒略歷”(舊歷)。陽歷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這種歷法在每一萬年中約錯三天,比舊的“儒略歷”每四百年就錯三天。
由于這種歷法是根據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節氣”是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過一兩天。
西洋歷法是明朝萬歷八年(1580年),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傳進中國的。利瑪竇的“泰西歷法”當屬“儒略歷”。太平天國實行的“天歷”,對中國的陰歷起了革命,它采用了陽歷,但對它也有所改訂。“天歷”中有中國原有的“干支”,也有陽歷的“禮拜”(星期),可謂陰陽合歷。“天歷”在中國歷法上說來,是一個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歷法。辛亥革命后,從1912年元旦起,采用中華民國紀年和陽歷。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的紀年采用公元”。從此,我國也采用了公元紀年的歷法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采納。
沒有固定的轉換法,雖然都是12個月,但是陰歷是5年2閏,陰歷也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陽歷除了4年一次閏年的2月份是29天,平年是28天,象一,.三,五,七,八,十,臘月份,是31天,其余的月份是30天,是固定的。
您也可以在『萬年歷』中查詢。如何在萬年歷進行陰歷查陽歷:一般陰歷日期大概落后陽歷日期一個月,比如要查2010年農歷四月二十的陽歷,翻動萬年歷,可能在2010年5月或6月的界面找到。
你好。
陽歷也叫公歷,來源于西方。比如算星座時、就是按照陽歷(公歷)計算的。
陰歷也叫農歷,來源于我們中國。
比如我們俗稱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清明節、七夕、春節、就是按照農歷來計算的。而元旦、和西方的情人節(2.14)和圣誕節、國慶節、建軍節、黨的生日、都是按照公歷來計算的。
他們的主要區別就在于陽歷是國際通用的,而農歷是我們中國特有的。
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后,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后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歷法,就是所謂陰陽臺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叫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歷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可能比較繁多,如果想真的了解。希望你耐心的閱讀。謝謝。
謝謝采納呢。
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歷法。陽歷是把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作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
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
陰歷是把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作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只有354天左右。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后來人們定出了一種折衷的歷,就是所謂的陰陽合歷。
現在我們還在使用的農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農歷每過二三年多出一個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