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開元寺開光盛典,佛光寺開光大典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八字財運五行缺失

    內容導航:
  • 玄武山的主要景點
  • 石家莊附件比較近的寺廟?
  • 五方佛的五方佛簡史
  • 石家莊最有名的寺院
  • 唐代的建筑有哪些特點
  • 誰有關于“如意”的知識
  • Q1:玄武山的主要景點

    元山寺
    玄武山元山寺開放以來,歐美及東南亞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港澳臺同胞前來觀光游覽者絡繹不絕,每年接待游客百萬人次以上,成為粵東旅游勝地之一。這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著元山古寺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那令人叫絕的建筑工藝、釋道匯流的特色、名家的牌匾石刻、美麗動人的傳說必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
    寺中供奉北極真武元天上帝,釋加牟尼、觀世音、彌勒等神像、佛像,釋道匯流。自明代開始,寺僧衣缽相傳二十六代。元山寺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舉辦首屆重光慶典,而后定例相延,每十年舉辦一次,至二○○六年已屆十二次一百一十周年。每逢慶典,修繕廟宇、重光佛像,舉行開光儀式、水陸法會盛大佛事活動和布置彩街、演戲、燃放花燈煙火、組織舞獅、舞魚燈、踩高蹺、扛大旗等民俗文藝活動,一連數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人山人海,場面壯觀,熱鬧非凡,整個碣石城沉醉在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
    寺殿內保存有大量的文物,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民族英雄林則徐所獻的題匾《水德靈長》,光緒十三年(1887年)民族英雄劉永福鎮碣時所獻的題匾《靈聲滿道》,該兩面匾額被國家列為中華名匾。共余尚有膾炙人口的同治皇帝御賜匾《威宣嶺表》及提督、總兵等的題匾楹聯、石雕、瓷器、漆屏等文物一千多件。開元寺后是一番園林景致。高聳的福星塔,三層可登。塔左有麒麟石,右有起龍巖、龍門石,石上有明、清名人侯繼高、鄧萬林等題刻。登塔登石,皆可全覽城邑海景,弛目聘懷。自古“碣臺觀海”為陸豐八景之一。在蒼榕簇抱之中,四美亭、三臺保障碑臺、自得居等建筑分布其間。
    古戲臺
    開元寺前的明代建筑大戲臺,自明、清以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連續多天上演地方劇種劇目,是粵東地區一處最大的廟宇戲臺,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戲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986年重建。造型古樸,氣勢雄偉。各種木雕石刻,人物花鳥栩栩如生,千姿百態,是一座工藝精致的明代建筑。開始時演海陸豐正字戲《三國演義》等連本大戲,每年從農歷三月初開始連演一個多月,農歷九月初又再連演。如今每到正月,都會有廣東潮劇院排演的大戲在這一上演數日,好戲連臺,人們都會搭起蓬布,風雨無阻,盛況空前。
    福星壘塔
    福星壘塔拔地參天屹立于玄武山的最高處,冒于古榕濃蔭之間,歷來為船舶進入碣石港的導航標志,人們登塔遠眺南海,帆影點點歷歷在目,素有陸豐八景“碣石觀海”之稱。福星壘塔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981年重建。在福星壘塔的東側有一塊龐然大石,其雄姿昂揚,儼然麒麟,因此得名麒麟石。在石上有清光緒十六年鎮碣使者鄧萬林題寫的“山不在高”,這句話對玄武山來說是名副其實。這塊矗立在起龍巖前的龍門石,經久風化,形態蒼老斑斕,專家鑒證為十萬年前的產物。四美亭、自得居也環繞在塔旁,有良辰、美景、賞心、樂趣“四美”的雅稱,游人們在這里聊天談趣,觀賞風光。明萬歷年間,參戎鄭謙山、巡道成雨泉、姚龍聚會于山亭之上,共商抗倭大計,撰文共立了“三臺保障”的碑記。

    Q2:石家莊附件比較近的寺廟?

    河北省石家莊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臨濟寺、隆興寺、柏林寺、諦音寺、毗盧寺等22座寺廟飲譽古今,馳名中外。臨濟寺是臨濟禪宗的發祥地,義玄禪師倡導之臨濟禪風風靡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柏林寺是中國最古老的觀音道場,日本神僧奉其為祖庭,每年組團前來參拜,史載,高僧玄藏曾在柏林寺和諦音寺進學,后去西天取經。每年的諦音寺水陸會規模宏大,吸引了大批中外信徒和游客。
    毗盧寺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西郊上京村,是中國佛教臨濟宗的一座古老廟宇,以保存有精美的古代壁畫而聞名。據史書記載,該寺建于公元八世紀的唐朝天寶年間,此后曾多次重修。現僅存釋迦殿(前殿)和毗廬殿(后殿)。 毗廬寺壁畫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技術精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對研究古代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以及古代美術和傳統繪畫藝術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是中國古代壁畫遺存中的寶貴珍品。
    隆興寺位于石家莊市正定縣城內,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并蓋大悲閣,遂大興土木,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
    開元寺位于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凈觀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鐘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筑面積135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結構、柱網、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藝術風格。甚至上層木構件還有相當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這是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落架重修。鐘樓上掛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樸,為唐代遺物。
    柏林禪寺:位于河北省趙縣縣城東南角的柏林禪寺始建于東漢未年(公元三世紀前后),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它以古觀音院而知名,宋代稱為永安院,金代叫柏林禪院;至元朝,在一份皇帝給寺院的圣旨中,"柏林禪寺"這一名稱才開始出現,那時候寺院柏樹成林,所以有"柏林"一名。 從現存有限的碑文中可以看出,柏林寺在古代一直是燕趙一帶的佛教中心。有一塊金代的石碑"大金沃州柏林禪院三千邑眾碑"記載了有三千多在家信徒出資參予的一次塑造佛像的活動,其中也有一些小寺院。元代初年,有三朝皇帝頒旨詔令地方軍政保護這一佛教圣地,免征其賦稅,而現在仍巍峨聳立的趙州塔也是元代在皇帝的恩準下修建的,上面并刻有元文宗給趙州禪師的封號。明、清兩代,中央管理趙州佛教事務的衙門--僧正司都設在柏林寺。有時候柏林寺的住持同時又兼任僧正司的僧正--一種八品的朝廷命官。
    趙云廟: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正定)人,三國名將,歷史上的常勝將軍。為宏揚民族文化,重現趙子龍雄姿,正定縣旅游局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的趙云廟已于97年4月13日正式對游客開放。新建的趙云廟氣勢恢弘,占地12畝,總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結構,其格局分為一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筑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新廟基本保留和豐富了原廟的歷史風貌,并與周圍的隆興寺、榮國府等著名景點連成一片、相得益彰。趙云廟的落成開放為中外游客及趙云的海外后裔提供了一處瞻仰憑吊、游覽觀光的場所。
    萬壽寺:全稱萬壽撣寺,位于平山縣三汲鄉東林山西麓,距石家莊市西北約30公里。始建于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相傳唐太子天壽,因不滿封建禮教和統治,厭惡宮廷中的沉悶生活,出游至此,創建萬壽寺,并在此落發為僧,號“園澤法師”。寺內原建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龍華閣、藏經閣、玉皇堂、伽籃殿、經堂、火神廟、山神廟及僧人宅第等,建筑面積達5000平方米。整個建筑群巍峨壯觀,每年三月,遠近香客紛杏而至,熱鬧非凡。唐末毀于戰火,宋時重修,元、明、清曾多次修繕,請末又毀。今尚存有墓塔群,系宋、明、清三代安葬歷屆主持高僧所建,原有墓塔23座,現存13座。各墓塔均為磚石結構,其中安葬唐天壽太子圓澤法師的墓塔通高6.5米,底周8米,為諸塔中最大的一座。八角,正面辟拱券門,其余各面辟方形方格直欞盲窗2個,搪下為四鋪作單翹斗拱,搪上為仰蓮寶葫蘆塔剎,渾厚穩健。整個墓塔群設計講究,造形美觀,是研究我國古代佛教建筑造型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存有“明陽柏”、“重修碑”、”望京樓”、“玉龍池”及山上奇景“試心石”、“擔子眼”、“物象石群”等景觀。
    諦音寺:據文獻載,唐玄奘大師入選前曾在這里參學。明清時期,該寺幾經重修。近年重建。諦音寺整體建筑及布局及配套功能匠心獨具,整個建筑分為:玉佛殿、天王殿、側殿、藏經殿、九龍壁、鐘樓、客房、寫字樓、功德林素齋、佛樂堂、藥浴、法物流通處、菩提心雜志社等。諦音寺玉佛殿內供奉著3.5米高的緬甸玉佛,雕刻精細,潔白無瑕,栩栩如生,整個玉佛殿頂部彩繪藍天白云襯托出佛祖說法和三十三云集聽法圖。天王殿正面供奉著大肚彌勒,背后立韋馱菩薩護法,兩旁有四大天王,天王背面是六尊不同姿態的觀音顯對像。 密壇壇城是諦音寺內進行密宗儀式活動的場所。壇城內供有釋迦牟尼佛的心臟舍利子,用于密傳、灌頂和重要法式活動。五方文殊殿是由五明佛學院的晉美彭措法王提議并設計而建的,將五臺山的五個臺的文殊像集為一體供于內,故名“五方”。古佛殿內供奉著諦音寺原址(隋唐時期)出土的三尊玉佛。

    Q3:五方佛的五方佛簡史

    密宗佛教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一說三國黃龍二年(230年)開始傳入中國,
    奉祀五方五佛的寺院叫“漢傳密宗寺院”簡稱“漢密”或“唐密”, 盛行于北魏初年(386年)到唐朝武宗皇帝會昌五年(845年)。因為密宗佛教倡導俗家修行到南朝梁武帝時期(502-557年)梁武帝沉迷佛教修行,在全國修建大量官方佛寺,密宗佛教開始成為皇家寺院和官方寺院修行的佛教宗派。
    佛教官寺最早出現在南北朝一直延續到到唐朝武宗皇帝會昌五年(845年)。唐朝會昌以前每個縣都有一座到兩座官寺(和尚寺和尼姑寺),會昌年間中國佛教達到最鼎盛時期,全國寺院多達五千多座,僧侶七十多萬,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財產,僧侶并可免除兵役和勞役,嚴重影響唐朝經濟,會昌五年武宗皇帝聽信道士趙歸真讒言,下旨拆毀全國所有佛像,寺院改成驛館和酒樓,僧侶充當勞役,史稱“會昌法難”或稱“武宗毀佛”
    奉祀五方五佛的寺院都屬于官寺,在這次劫難中幾乎在中國大地消失,保存下來屈指可數,全國除西藏外(當時西藏叫吐蕃國),僅存十多座供奉五方五佛的官寺,分別是:北京法源寺、河北趙縣柏林禪寺、南京瓦官寺、遼寧朝陽五佛寺,福建泉州開元寺、漳州龍溪古縣城下半林鸛林寺,山西大同華嚴寺、善化寺、石窟寺、圓通寺、慈云寺。這些寺院保存下來的五方五佛也不是唐朝時期的造像有歷史記載的比如:山西大同華嚴寺中央三尊造于明·宣德年間,屬木雕,其余兩尊造于宣德、景泰年間,屬泥塑。泉州開元寺中間大日如來是唐朝造像,其他四尊是五代時期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漳州下半林鸛林寺五方五佛,南明永歷六年毀于兵燹,后來重新塑像于僧伽殿文革又被毀95年新塑的。因為五方五佛的至高地位近來大陸有多座寺廟重塑開光了五方五佛:2003年11月嵩山少林寺,2011年5月西安大興善寺,年10月上海西林禪寺等!唐高宗時期佛教官寺開始由皇帝統一命名和管理,唐朝有歷史記載的皇帝命名官寺有四次: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官寺被統一命名為景星寺、天授元年(690年)命名為大云寺、天授二年(691年)命名為龍興寺、最后是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命名為開元寺,官寺皇帝命名只是封號,每座官寺還有自己的寺名,比如福建泉州開元寺全稱:“敕大開元萬壽禪寺”、廣東潮州開元寺全稱:“敕大開元鎮國禪寺”,人們就習慣稱開元寺,這就是全國各地有很多開元寺、龍興寺、大云寺的原因。官寺奉祀的五方五佛是佛教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 ,武宗毀佛后第二年就病死,宣宗登基后又提倡復興佛教,但因和經濟原因奉祀五方佛的官寺沒有得到朝廷的復興,民間復興的佛教寺院都是奉祀“西天三佛”或“一佛二尊者”也稱“一佛兩菩薩”的民寺,后來僧侶就把代表至高無上的“五方五佛”雕刻在帽子上,俗稱“五佛冠”,民間雅稱“唐僧帽”,并只有方丈、主持或得道高僧才能佩戴。

    Q4:石家莊最有名的寺院

    趙縣柏林寺,正定大佛寺

    Q5:唐代的建筑有哪些特點

    第一、規模宏大,規劃嚴整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結構圖
    唐都城長安原是隋代規劃興建的,面積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區(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為當時世界最宏大繁榮的城市。長安城的規劃是中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寬廣,也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結構圖第二、建筑群處理愈趨成熟 隋唐時,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劃。宮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筑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這種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為墳,因此比秦漢時的人造巨冢更有氣勢;陵墓的神道極長,石雕剛健雄偉,數量也較前加多,墓內壁畫尤為生動。 第三、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體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漢代那樣依賴夯土高臺外包小空間木建筑的辦法來解決。各構件,特別是斗拱的構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規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進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對建筑設計也有促進作用。 第四、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設計與施工的技術人員“都料”,專業技術熟練,專門從事公私房設計與現場指揮,并以此為生。一般房屋都在墻上畫圖后按圖施工。房屋建成后還要在梁上記下他的名字(見柳宗元的《梓人傳》)。“都料”的名稱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結構圖第五、磚石建筑有進一步發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磚石者增多。中國保留下來的唐塔均為磚石塔。唐時磚石塔有樓閣式、密檐式與單層塔三種。 第六、建筑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 唐代建筑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又開朗。現存木建筑物質反映了唐代建筑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一,斗拱的結構、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構件本身受力狀態與形象之間內在的聯系,達到了力與美的統一。而色調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編輯本段木構造型
    這是鑒真和尚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從唐代遺留下來的木構建筑在中國已幾乎絕跡,只剩下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兩處。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結構圖
    唐代木構建筑的風格除了人們眾所周知的“以中軸線左右對稱”之外,還有什么呢?唐代木構建筑一眼看上去給人的印象是:結構簡單,樸實無華,雄偉氣派。它的造型特點主要包括: 一、斗拱碩大。斗拱大是唐代木構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較為深遠。 二、簡單而粗獷的鴟吻。鴟吻就是房屋屋脊兩端的一種裝飾物,唐代木構建筑的鴟吻一般作鴟鳥嘴或鴟鳥尾狀。 三、屋檐高挑。唐代木構建筑的屋檐高挑向上翹起,而且屋檐通常分為上下兩層。 四、屋瓦呈青黑色。 五、柱子較粗。唐代木構建筑的柱子比較粗,而且下粗上細,體現了唐朝人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 六、色調單一。唐代木構建筑所包含的顏色不會超過兩種,一般均為紅白兩色或黑白兩色。 最標準的唐代風格木構建筑當推日本平城京奈良法隆寺東大殿。
    編輯本段建筑技藝
    日本奈良唐昭提寺金堂
    唐朝單棟建筑在長方形平面中,以滿堂柱網雙槽平面和內外槽平面最多,或有龜頭屋,挾屋等的平面變化。唐朝殿堂各間面闊有兩種,一為明間大而左右各間小;一為各間相等。唐代的建筑組群主次分明,高低錯落,大型廊院組合復雜,正殿左右或翼以回廊,形成院落,轉角處和庭院兩側又有樓閣和次要殿堂,并有橫向擴展的建筑組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縱向庭院各一至二組,而在個組之間之夾道來解決交通和防火問題。 唐代的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三種。灰瓦較為疏松,用于一般建筑。黑瓦質地緊密,經過打磨,表面光滑,多使用于宮殿和寺廟上。長安大明宮出土的琉璃瓦以綠色居多,藍色次之,并有綠琉璃磚。唐朝重要建筑的屋頂,常用疊瓦脊和鴟尾,其鴟尾的形制比之宋、元、明、清各代遠為簡潔秀拔。唐瓦當則多用蓮瓣圖案。還有用木做瓦,外涂油漆,和“鏤銅為瓦”的。此外,唐代建筑的屋頂坡度較緩,屋頂曲線恰倒好處,歇山頂的房屋收山很深,并配有精美的懸魚;較重要的建筑都用線條鮮明的筒瓦,在屋脊上還常用不同顏色的瓦件“剪邊”,更加突出了屋頂的輪廓。以上這些,再加上雄健的斗拱,深遠的出檐,素雅的外墻粉飾和帶“側腳”、“生起”的立柱,便形成了大唐建筑高貴富麗的形象。 唐代的斗拱已臻成熟極盛,有一斗、一斗三升、雙抄單拱、人字形補間鋪作、雙抄雙下昂和四抄偷心等等……。其風格奔放,但又不失典雅,再加上唐式建筑斗拱與柱比例甚大,更使它的結構之美顯現的淋漓盡致。 唐代的門窗多用版門和直欞窗,門扇分上中下,上部高裝直欞便于采光,且門窗框四周加線腳。唐代欄桿多用勾片欄板或用臥欞欄桿,其下并護以雁翅版,可石制望柱和螭首已見于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中,可知當時重要建筑的臺基上使用石制欄桿。唐代臺基,臨水建筑使用木結構的柱、枋斗拱外,一般建筑用磚石二料構成,再在臺基外側設散水一周。臺基的地栿、腳柱、間柱階沿石等都飾以雕刻或彩繪,踏步面和垂帶石亦是,但也有用花磚的。唐代柱礎多用蓮花柱礎,比較矮平。城樓基座有斗拱,用梯形梁架做城門道或用叉手做城門道。 在垂足而坐的習慣普遍后,長桌、長凳、腰圍凳、扶手椅及靠背椅應運而生。唐代家具的式樣趨樸素,實用大方,線條柔和,裝飾嵌鈾及制作技術均有進步,室內布置亦多樣化,富于生活情趣。
    編輯本段壁畫風貌
    敦煌唐代壁畫里的宮殿,可以首先注意那些表現“宮闕”的畫面。在第397窟有兩座初唐時繪制的宮闕:中央是宮城正門,上建兩層門樓;左右夾建二臺,就是闕臺,平面向前略伸使整體平面呈一淺“”字;闕臺上各建有一座單層闕樓,其縱軸和中央城樓平行。盛唐第172窟有兩座宮城門,平面都是形,上有城樓、挾屋和曲折連屋,城下列戟架。這兩圖都是宮闕。晚唐第9窟中有一城樓,在城樓前左右各一闕臺,臺上也有縱軸和城樓平行的闕樓,三座建筑之間以弧形城墻相連。 敦煌第172窟建筑細部(盛唐)
    唐代建筑壁畫可以看出,唐代宮闕是從周漢就有的闕發展來的,并與東漢至北朝盛行的塢壁闕有更密切的傳承關系。“闕”之一名,首見于《詩經》。《鄭風·子衿》曰:“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說明周時已經有了闕。自東周以至東漢,闕主要都是作為一種禮制性建筑而存在的。形制是兩座孤立的臺,臺上有屋,對峙于宮門、城門、墓道和廟門之前,起標表入口以壯觀瞻的作用。大約自東漢中期開始直至南北朝,塢壁大量興起,在塢門處往往也建闕,它不再孤立于大門外邊而是緊挾在塢門兩側,突出了它的物質性功能即軍事防御作用。塢壁闕在敦煌早期窟中也可大量見到,大都是塑出的,稱為闕形龕,雙闕中間連有屋頂,但中間屋頂仍低于左右闕,保持有漢闕雙峙的構思;少數是畫出的,其中有的中央屋頂比雙闕為高,顯出了以中央屋頂為構圖中心的新意匠,為闕的繼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隋唐以后,隨著國家的統一,社會趨于安定,同時也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這種在漢代本來是有嚴格等級規定的闕又恢復了它的權威性而且更加嚴格了,遂專屬之于帝室,而且除個別帝陵有墓闕外,闕都建于宮門處,形成了宮闕獨步的局面。 敦煌壁畫中的臨水欄桿、臺基 從壁畫的宮闕形象可以知道,唐代的宮闕總體平面是“”字形,左右二闕不再象塢壁闕那樣與大門在一條直線上而是更向前推移出去。這種現象說明闕的防衛性意義又降低到次要的地位,而重新突現了它的禮制性意義。從這一點看,似乎唐闕是漢闕的某種恢復。但歷史雖然有可能是相似的卻永遠也不會重復,由漢至唐,闕的發展也經歷著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唐闕在闕臺與門樓之間有墻連系著,又特別強調中央城樓,這些都說明唐代宮闕是魏晉塢壁闕的直接發展。高大巍峨的中央城樓位置后退,強烈顯示了它在整座建筑中的構圖立體作用;左右闕樓位置前伸,與它形成犄角之勢,只處于陪襯的地位,三者共同組成了一座極富統一感的建筑整體。在壁畫宮闕中,我們還注意到它們的中央城樓大都又各分出左中右三部,左右二部和中部的關系又形成了一個較小范圍的統一整體,突出于外的城臺進一步加強了它的統一感。人們在遠處時更多的是對全景范圍的大整體的感受,走近以后,中央城樓的統一構圖隨之突現,在整個行進過程中,建筑都以其不同規模的完整藝術形象吸引著人們的注意。 唐代建筑壁畫
    字形平面拉開了整組建筑的深度,使它比塢壁闕所能控制的空間大大擴張了,再加上它的絕對尺度的擴大,氣勢當然也要大得多。平面的進退又加強了對立面高低錯落的感受,豐富了建筑群的造型。字所圍的封閉空間,本身就具有壓抑感,其內界面又是大片墻面,就更使人們感到森嚴,對人發揮了強烈的震懾作用。漢代人崔豹曾說:“闕……人臣將朝,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闕”(《古今注》),這話雖不免有望文生義之嫌,卻也透露了禮制性闕的精神功能作用。人臣至此,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缺點”,而頓起悚懼之心,闕,充分體現了它作為君臨天下的象征的意義。建筑就是通過這樣的空間造型手段來發揮它的藝術作用的,在這種場合,恐怕象繪畫、雕塑等其它藝術的感染作用就不能和它相比了。
    編輯本段首都建筑
    唐代建筑唐代首都長安城,是當時中國的政冶、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那個時候全世界規 模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始建於二(西元五八二年)六月,第二年三月完成。最初名“大興城”,到唐代才改稱長安城,并作了修建和擴充。城內有帝王后妃的官城,有機關所在的皇城。有商業區東西二市,還有一百零八坊。全市規劃整齊,作棋盤狀,總面積83平方公里,約是現在西安城(明清時建)的七倍半多。 長安城及各宮殿建筑形制,歷代有不少學者考證研究,并作圖志之。但早在唐長安城即已被破壞殆盡,學者的考證多根據文獻,其中不免頗多錯誤。50年代末期開始,考古工作者對長安城作了多次采勘和發掘,復原了部份城垣、城門、宮殿,對長安城有了更卻確切的了解。 敦煌壁畫中的臨水欄桿、臺基
    長安城的四城墻與西門(現存的城墻為明代所建),長安城外郭城(京城)東西長9721公尺,南北長8651.7公尺,墻厚在9至12公尺左右。現在僅殘存墻基,埋在地下。每面城各有城門三座,南面當中是長安城的正門明德門,明德門向北是止對皇城的朱雀門和正對太極宮的承大門,有五個門道,較其他城門多兩道。門道寬5公尺,最旁邊的兩道有車轍痕,有的車轍從中間三個門道前面繞至兩端的門道通行。推測當時左右兩端的門道專給車輛行走,其次二門則出入行人。而當中一門,從石門檻雕刻特別精致看,大約只有皇帝郊祀或出行時才通行。  城中最北部是宮城,東西長1.80.3公尺,南北長1492.1公尺。包括了太極宮、東宮和掖宮三座宮殿。太極宮也叫“西內”,就是隋的大興宮,位居宮城中央,東西各有一墻與東宮、掖庭宮相隔。整個城被現在的西安市區所占據。唐長安復原圖石碑中大晴宮部分的模本 緊接著宮城之南是皇城,也叫“子城”,東西長與宮城相同,南北長1843.6公尺。皇城是機關所在,三省、九寺、四監均在此。可惜現在遺址上面滿是建筑,無從勘測。 唐代斗拱(大雁塔門楣石刻殿堂圖· 局部)皇城東南、西南是東市和西山,隋代稱為“都會市”、“利人市”、這是長安城的商業中心,也是當時最繁榮的地區,據載兩市各有二百二十行之多,可見當時貿易之盛。兩市均呈長方形,市內有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平行街道各兩條,交叉成井字形,把整個市劃成九個長方形,每方都臨街,方之內還有小巷道,巷道下有磚砌的排水溝,設計相當完備。 東市的東北,貼近外廓城東城垣處有興慶宮,建於玄宗開元二年(西元七一四年),系作為離宮之用。以後多次擴充,到了開元十六年乾脆移此聽政,根據一九五八年探測的結果,發現城門樓、宮殿、回廊建筑遺跡十七處,多殘破不可辨識,僅西南一隅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可確認。據文獻記載,宮內還有龍堂、南薰殿、興慶殿、沈香庭等建筑。名詩人杜甫在“丹青引”一詩中有“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薰殿”的句子。興慶宮也稱“南內”,是規模最大的 唐代斗拱
    三大內之一,玄宗時代又移此聽政,不難想見當時的規模。  關於長安城的街道,各文獻的記載一致,都是南北向街道十一條,寬一百步;東西向十四條,寬四十七步、六十步、一百步不等。探勘結果與文獻大致相符,街道筆直,作正東西和正南北向,交錯如棋盤。街面而中間高,兩側低,旁邊有寬2.5公尺左右的排水溝,兩旁綠樹成蔭。一般街道寬在30公尺以上,通各城門者較寬,便於通行車輛。尤其皇城正門朱雀門前面的朱雀街,是貫通京城南北的上軸,北連宮城,南出明德門至郊祀之所,特別寬闊,長達150公尺以上。這種設計很合乎城市交通的需要,比之現代都市毫不遜色。  街道劃分出來的即一百零八坊及東西二市,各坊有坊墻,坊內有街道、下水溝,每坊有名字,成一個獨立小單位,宅院、廟宇就蓋在坊內。
    編輯本段代表建筑
    廣仁王廟
    在山 廣仁王廟
    西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中龍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著一座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筑,它與永樂宮、古魏城、五龍泉、萬仙泉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文物群。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2001年06月25日,廣仁王廟作為唐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廟后條山蔥翠,古堞崢嶸;廟前泉涌成溪,林木蒼郁,這便是供奉龍泉之神“廣仁王”的廟宇——廣仁王廟。又因五龍泉水從廟基前涌出的緣故,當地群眾也俗稱其為“五龍廟”。五龍廟由正殿、戲臺、廂房組成,四周有圍墻,東南角辟有小門。正殿座北向南,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開間四架椽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各種斗欹部的幽度極深,拱瓣棱角顯明,內部擱架鋪作斗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只有五臺山南禪寺可相比擬。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建筑風格。
    天臺庵
    天臺庵位于山西省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王曲村口的壇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規模并不大,它是中國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結構古建筑之一,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臺庵東傍山谷、西臨漳水,坐北向南,占地面積970平方米,建筑面積90余平方米。院子的東部矗立著唐碑一通,由于數百年的風雨剝蝕,字跡已經風化,已無法再看清上面的文字。 天臺庵
    天臺庵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臺基上,廣深各3間,面闊7.15米,進深7.12米,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大殿單檐歇山頂,舉折平緩,出檐深廣,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為后世所加。屋頂施灰筒瓦及碩大的琉璃鴟吻。此殿的琉璃脊飾當為金代所改,但仍保留古風。佛殿檐下四周設臺明,正面明間臺明下安裝踏跺,殿身四周為圓形木柱,柱間施闌額,不用普拍枋。殿身各柱柱頭卷殺平緩優美,柱上施斗口跳斗拱,均用足材拱,跳頭上施替木承托撩檐槫。壁內施兩道單材柱頭方,方間用小斗承托。柱頭方表面柱頭部位刻出泥道重拱,各面柱頭鋪作之慢拱拱身甚長,形制古樸。正立面明間正中施補間鋪作一朵,亦為斗口跳,但用單材。山面及北立面明間無斗口跳,僅于上層柱頭方上隱刻一斗三升斗拱。轉角鋪作45°斜向出跳用足材拱,正方向上的出跳均用單材。 殿身結構為典型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現存的幾根直抵于四椽栿下之柱均為后世所補加。明間前后檐平槫下施襻間。平梁上施駝峰+蜀柱承托橫拱,拱上施替木承托脊槫。山面斗拱柱頭鋪作里轉出一跳華拱承托箚牽。角部用45°遞角梁。殿內梁架及斗拱上保留有簡單的清式彩繪,山花壁內尚有部分清代壁畫殘跡。天臺庵大殿規模不大,但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這體現了唐代建筑的特點。天臺庵大殿雖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繕的痕跡,但其依然是中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古建筑的珍貴實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南禪寺
    位于山西省五臺縣西南的李家莊,離縣城二十余公里。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078平方米。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組成一個四全院式的建設。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筑,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南禪寺大殿
    南禪寺禪寺座北面南,規模不大,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長60米、東兩寬51米多,寺內現分東、西兩院,有殿宇6座,除主體建筑大佛殿三間是唐代原物外,山門內的四合院中,東、西配殿,即建于明代的龍王廟和建于清代的觀音殿、菩薩殿。東跨院全為僧房,也是明、清時期的建筑。 唐建大佛殿,為南禪寺主殿,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三間正殿高大雄偉,據實際測量,面寬十一點六二米,進深九點九米。方整的基臺幾乎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間見方,單檐灰瓦歇山頂,全殿由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內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制作極為簡練,墻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墻上的柱子支撐。檐墻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各柱,柱頭微向內傾,與橫梁構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與層層迭架、層層伸出的斗拱構成“翹起”。即使梁、柱、枋的結合更加緊湊,增加了建筑物的穩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個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揚、輪廓秀麗、氣勢雄渾的風格,給人以莊重而健美的感覺。屋脊兩端裝飾著鴟吻。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健,莊重大方,體現了中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筑的顯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筑,堪稱國寶。殿內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顯的墨跡:“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顯等謹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證。推算起來,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書題記的兩行字跡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層,所以,有字跡處微覺高起。看來,原有題記不止于此,或許在爾后修理時曾被刨去。
    佛光寺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臺山佛光寺
    ,位于山西省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因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從建筑時間上說,它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筑。
    編輯本段宮殿建筑
    綜述
    唐代建筑
    大明宮在長安城禁苑中,位于城東北部的龍首原。此宮建于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命令擴建,第二年即遷入大明宮聽政。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此宮毀于兵火。大明宮周長7.6多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宮城共11個城門,其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墻護衛,墻外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是唐代最為宏偉的宮殿建筑群。經考古發掘在大明宮內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等大型遺址。
    含元殿
    大明宮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面闊11間,進深4間,殿外四周有寬約5米的“玉階”三級,殿前有長達70余米的龍尾道至殿階。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鸞、棲鳳二閣,殿閣之間有回廊相連,成“凹”形,是周漢以來“闕”制的發展,且影響了歷代宮闕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門。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組合大殿高閣,相互呼應,輪廓起伏,體量巨大,氣勢偉麗,開朗而輝煌,極富精神震懾力。古時有人形容它的氣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漢”,不愧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含元殿662年開始營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間一直被使用,是舉行國家儀式、大典之處,所謂“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遺憾的是,如此壯麗的宮殿,于886年毀于戰火。
    麟德殿
    麟德殿復原圖
    麟德殿在大明宮太液池西的一座高地上,是皇帝宴飲群臣的地方,也是大明宮內另一組偉大的建筑。它的遺址已被發掘,底層面積合計約達5000平方米,由四座殿堂(其中兩座是樓)前后緊密串連而成,是中國最大的殿堂。在主體建筑左右各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臺,臺上有體量較小的建筑,各以弧形飛橋與大殿上層相通。據推測,在全組建筑四周可能有廊廡圍成庭院。麟德殿以數座殿堂高低錯落地結合到一起,以東西的較小建筑襯托出主體建筑,使整體形象更為壯麗、豐富。 五代時的室內布置(《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三清殿 三清殿原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對稱嚴謹,主次分明,總占地24畝, 是福建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現僅有主殿三清殿、山門與東岳殿,西岳殿兩座附屬殿。三清殿總體采用廳堂型構架混用殿閣型做法的建筑,殿內豎有20根木石連接大柱,柱頭采用偷心造法,上用十字令拱,體現唐代的典型特征,殿內梁架縱橫,柱網羅列,體現出變化統一的和諧美,斗拱出跳,下昂調節,又顯示等差有度的節奏感,整個建筑沉浸在大音希聲的藝術氛圍中,精美的圖案與雕刻展現著古藝術之美,具有極高文物價值。 由于三清殿位于市區中央,伴隨著城市的建設,古建筑保護問題也日益迫切,目前當地已經為三清殿劃定了6168平方米的保護區域。本著合理利用原則,修葺一新的三清殿大殿經常舉辦藝術、書畫展覽,東岳殿開辟為文博藝術城,門口也逐步發展成為莆田的古玩交易市場。如今三清殿正成為莆田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心。
    編輯本段陵墓建筑
    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為墳,因此比秦漢時的人造巨冢更有氣勢;陵墓的神道極長,石雕剛健雄偉,數量也較前加多,墓內壁畫尤為生動。 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它因山為墳,海拔1049米,呈圓錐形,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陵園周長40公里,由內外兩城組成。外城遺跡已難尋覓,內城遺址猶存,面積2.4平方公里,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門,門外均有石刻,當年陵園內還有獻殿、下宮、畫像詞堂等建筑。據記載,唐后期曾重建殿宇378間,初建時的規模顯然更加龐大。現乾陵遺存的主要是朱雀門外的神道和其兩側的石刻。長長的神道兩側有2組殘存的土闕和石刻114件,石刻有華表、翼馬、朱雀、 石馬、石人、石獅等,多用整塊巨石雕成,雕工精細,線條流暢,氣勢偉岸,富于質感,反映了盛唐的國威和工藝水平。 乾陵的建筑質量極高,墓道用石條密封,并在縫隙中灌鐵水,極難開啟,因此成為唯一沒有被盜的唐代皇帝陵墓。乾陵周圍這有十七座陪葬墓,已發掘的有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

    Q6:誰有關于“如意”的知識

    我感到很抱歉, 我只知道如意造型的由來和意義.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如意”為清宮珍寶之一。此在東漢時就已有之。它是云紋、靈芝樣式做如意頭,銜接一長柄而成,據有關文獻記載,“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騷仗演變而來。因時人用它搔人手到的癢處,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
    我國古代的“如意”用作廣泛。它曾是防身器物,戰爭中也用一代麾作指揮,及佛僧講經是備忘的工具,但更多的是被古人視為吉祥之物。延至清代,“如意”已在宮廷廣泛應用。如皇帝登極大典上,臣下必敬獻一柄“如意”,以祝新政順利。在皇帝會見外國使節時,也要饋贈“如意”,表示締結兩國友好。平時在帝后、妃嬪的寢室中均有“如意”,以頤神養性,尤其是帝后大婚乃至宮中萬壽、千秋元旦時節,都需臣下進貢數量可觀的“如意”,以寓意帝后福量高照,平安大吉。可見,這小小的“如意”已是集清宮禮儀,陳設賞玩為一體的珍奇用物。

    展開全文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