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和長輩的名字同字或者諧音
取名的忌諱
隨著風水命格文化的發展,“好命”與“好名”的聯系,古人對于名字也愈發重視了。很多人的名字開始引經據典,如“柳如是”取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公子扶蘇取自“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此后,便開始有了一系列的避諱,首先最重要的便是避統治者名,其次在《禮記·曲禮上》曾說過,"名子者不以國,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 這取名之人,不能以國家命名,不能以山川日月命名,更不能取疾病的名稱。
當然,這只是在《禮記》中的規定,隨著時代的發展,起名忌諱的條目也越來越多。如約定俗成的不能以牲畜為名,不能以器幣為名。唐代的陸龜蒙在《小名錄》中記載: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也。還有個最特別的,如今很流行的重字名,在古代女性眼中是避之不及的。在當時人眼中,身份低賤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樓女子多雙名,如元稹妾名“鶯鶯”、秦淮名妓“陳圓圓”。女子雙名讀起來,讓男人有一種愉悅感,當然,男人不能取重字名。此后,在讀音上也漸漸有了要求,一般取名都取“雙聲疊韻”,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一個雙音節詞中兩個字的漢語拼音的聲母相同,如劉希夷、沈既濟。
古人取名也有流行字
如今取名,“子”“梓”“涵”這樣的字很多見,有趣的是,古代也是有流行字存在的。例如在現在看來很好聽的,王羲之,王獻之。那是由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取名特別青睞“之”字。相同的還有,裴松之、寇謙之。另外“僧”這個字在當時也很流行,南朝梁有一名將領叫王僧辯,梁武帝的醫師叫姚僧垣。這些取名大多是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
在“子涵”、“梓萱”這波大風潮逐漸過去后,現在的取名傾向又開始朝著“男楚辭,女詩經”的復古風靠攏。總體而言,名字只是一個被賦予美好意愿的代號名稱,真要與命運聯系到一起實在有些牽強。但一個好聽而富有深意的名字,的確可以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圖文原創|張女子育兒:當好媽,帶好娃,娃娃愛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爸爸給女兒取了文雅的名字,大家都說好,卻忽略姓氏,最終成笑話
相信大多數父母,在給孩子取名字的事情上,都會頭痛不已。不像以前的人,給孩子取一個難聽點的名字,這樣孩子好養活。而如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名字是獨一無二的,并且聰明美好寓意的,因此,在無形中,難度也大大提升了。
就有這么一個寶爸,給女兒取名字,費盡心力,給女兒想了一個非常文雅的名字,叫做“楚墨”,家人們聽了都說不錯,名字文雅,還帶有書卷氣息,非常適合女孩子。但是卻忽略了自己的姓氏,要知道這位寶爸可是姓熊的。
連起來,諧音就成了“熊出沒”,與動漫《熊出沒》的名字,聽起來,如出一轍,試問這樣的名字,不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不愿意有這么一個名字的吧!
不過這也不能太過責怪寶爸的,成年人可是很少看動畫片的,不知道這部《熊出沒》的動漫,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沒有這部動漫,其實這個名字還是沒什么問題的,不是么?
當孩子讀書后,就因為這個名字,經常被同學嘲笑,讓女兒傷心不已,還漸漸變得自卑起來。女兒回家和爸爸理論的時候,熊爸爸還認為自己取的這個名字非常好,大家都認可的,還說出了一大堆理由。并且還認為女兒名字和動漫相似,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感覺有什么不好的。
熊爸爸的自以為是,讓女兒只能獨自傷心落淚,當女兒成績變差,沒什么笑臉,變得自卑的時候,熊爸爸才真正地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奇葩名字對于孩子的影響,上學之后尤為明顯
不論給孩子取怎樣的名字,可能在孩子上學前,還不會覺得有什么問題,但是當孩子上學后,接觸的知識多了,問題就來了。
一些奇葩的名字,會被取各種各樣難聽的外號,這對孩子的影響,還是不容忽視的,要知道,名字可是會伴隨孩子一生的,因此,難聽的外號,估計走到哪里,都擺脫不了。
如果孩子經常因為名字被嘲笑,父母不引起重視的話,那么孩子也可能因為變得越來越膽小、自卑、怯懦,這不僅對孩子性格的形成不利,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的。
此外,孩子名字問題,還可能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如果孩子的名字太過奇葩,就會導致孩子的名字被當作笑話,或者太過拗口難言,也是可能因為別人,為了避免尷尬,或者不知道怎么稱呼,而不愿意和孩子交往。這些對于孩子來說,都是不利的。
給孩子起名字的這些忌諱,最好不要犯注意諧音問題
前面熊爸爸給女兒取名字,就是沒有注意諧音問題,從而鬧了笑話,讓女兒被嘲笑。因此為了避免出現諧音問題,父母在給孩子取好名字后,還是需要多念一下,與親戚朋友分享,讓大家參考一下,如果沒有什么大問題,才算合適。不然就自己冥思苦想,自以為是的好名字,最終可能就會成為了笑話,讓孩子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我想這樣的事情,是任何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吧!
避免使用復雜文字
如今人越來越多,名字重名的幾率也越來越高。因此,就有人想到使用一些復雜的字,來給孩子取名字,比如繁體字,筆畫多的字。但是卻忽略了書寫困難的問題。
雖然再怎么復雜的文字,對于我們成人來說,都是不是什么問題,但是對于小孩子來說,尤其是剛學寫字的小朋友,就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兒了。當孩子考試的時候,本來做題,對于孩子來說,是頭疼的事情,但是 有了復雜的名字后,可能寫名字,就會成為與考試做題同樣頭疼的事情。
注意名字的寓意
有些父母給孩子取名字,太過隨意,或者是覺得越俗氣,越普通的名字,孩子越容易養活,其實這樣的說法,是比較的,應該摒棄。如今時代在進步,大家越來越重視名字了, 一個好聽的名字,會讓人印象深刻,并讓人眼前一亮。
如果自己的名字太過普通或者奇葩,無形中,自己就會感覺低人一等,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給孩子取名字還是不能太過隨意的。需要好好想一想,不然將來孩子會對父母有所怨言的喲!
說句心里話
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其實名字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名字對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會伴隨孩子一生,那么我們又怎么能夠讓伴隨孩子一生的名字普通普通通,甚至是奇葩不已呢?給孩子取一個好名字,避開以上幾個誤區,才是真正的愛孩子的表現,你說呢?
今日話題:你給孩子取了什么樣的名字呢?是否犯了以上忌諱呢?
(所有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
※ 作者簡介:張女子育兒,從事育兒工作10余年,家里有2個調皮鬼。多平臺賬號同名,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與寶寶一起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在育兒路上有什么困惑,都可以私信我。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留言、轉發、評論哦。你對我的一次微小鼓勵都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1、避開長輩的名字。如果和長輩同名,很容易引起他們的不滿。2、避開諧音字。你感覺挺好笑,但是到時候會成為孩子的陰影。3、避開生僻字,生僻字雖然很個性,但是對于孩子很多方面都多了很多麻煩。
古代的忌諱分為“公諱”和“私諱”,對于君王的名諱,百姓是不能直接叫的,還有賢人圣人之類的人物,譬如“孔子,老子,就不能直接叫其名諱,要用尊稱,這些是“公諱”,“私諱”就是對家族長輩親朋好友,要注意稱諱,不能當面直呼其名。譬如,蘇軾,他有個稱號叫“東坡居士”,字“子瞻”,同僚好友可以喚作蘇子瞻或者蘇東坡,而不能直呼蘇軾。
漢族的起名也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是要避開先輩的名諱,因為漢族的傳統對家族輩分是非常重視的,任何時候都不能以下犯上,后輩取名用了先輩的名字,不但亂了輩分順序,跟是對先人的大不敬。另外,不管誰家取名,都要避開“黃帝,周公,孔子”之名的。在清朝,娶錯名字,那可是大逆不道的罪名,弄不好會受株連九族的刑罰的。
五代時期,有個叫馮道的,官做的很大,養了很多門客,一天,其中一個門客講“道德經”,講到“道,可道,非常道”的時候,這個門課馬上反映這個“道”犯了主人的名諱了,馬上改口說成“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可見,古人對這個稱諱有多么在意。
另外,古代也有個說法,就是名字越土,這個小孩就越好養,譬如司馬相如的小名就叫犬子,古代人們取名有沒男女之分,《孟子》一書中講到猛漢打死一只老虎,那個大漢的名字竟然叫馮婦。后來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就開始覺得去個好聽的名諱顯得高雅,于是大街上好多人都改了名諱,但是貴族們就不高興了,覺得這樣下去就沒法顯現自己的高貴地位了,就讓皇帝下令禁止民間私自改名,哪怕是跟權貴們起的名字音同字不同都不行。
一、起名不選多音字。小女孩董茜(音“倩”)一入學就悶悶不樂。第一次點名,老師叫她董“西”,從此小伙伴們給她起了綽號,不再叫她正確的名字。這都是多音字惹的禍。
專家指出,多音字讓人讀起來無所適從,在起名時最好避免。
二、名中勿用生僻字。近代學者章炳麟給自己的女兒取名四個“工”字排成方塊,即古“展”字。由于用字太偏,難倒了不少人,包括女兒的老師,弄得很尷尬。今天的人由于名中生僻字計算機無法錄入,在戶口登記、辦理證照、銀行存款、郵局匯款、購買保險、民航購票以及辦理其他業務時,遇到麻煩的例子比比皆是。專家說,人名看似個人的事,卻有很強的社會性。名中濫
用生僻字、不規范字,不但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會影響交際。
三、起個雙名不易重。幼兒園里1個班就有3個“王偉”,以至于老師和小朋友不得不用大、小、胖、瘦加以區分。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中就有一男一女兩個“楊柳”。“張穎”是個不錯的名字,可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僅北京市就有4000多個“張穎”。重名會帶來一些麻煩甚至危害,而雙名可使重名率大大降低。根據國家語委1989年對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進行的抽樣調查,單名重名率為67.7%,雙名重名率為32.4%。因此,專家建議最好不要起單
名。
四、盡量回避常用名。如果一個人叫“京生”,他很可能出生在北京;如果叫“滬生”,他大概生在上海。根據國家語委對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進行的抽樣調查,57萬人中,叫“建國”的有630個,叫“建軍”的有610個。而叫“桂蘭”的人有1084個,叫“桂英”的更多達1336個。專家建議,起名的模式不要太雷同,使用率極高的人名用字也應盡量回避。目前一些地方父母給新生兒申報戶口時可以先通過計算機查詢有無重名,這一做法值得推廣。
五、名字不要同聲調。“張湘江”,“馮晴嵐”,“苑蘊玉”,這些三字聲調全同的名字,讀起來是否覺得有些平淡呢?“沈含章”、“孫漢清”是不是讀起來抑揚頓挫、跌宕起伏?專家研究發現,三字聲調全同的名字僅占所抽取樣本的5.2%,這表明人們在取名時,有意無意中遵從了聲調變化的規律。專家還建議,名字的尾音最好是平聲,因為上聲字響亮程度相對差一些。
六、聲韻選擇要講究。幾個聲母發音部位相同的字,如果放在一起,讀起來就有些費力;如果韻母也相同,就更加拗口。“南尼蘭”,“李尼麗”,“孫存春”,“柯克和”,讀起來像不像繞口令?專家提醒,起名時最好不要全部選用n和l,z、c、s與zh、ch、sh這些發音部位相同的聲母。要想名字響亮動聽,選字的韻母很關鍵。專家說,名字帶有含鼻音的韻母讀起來響亮,“昂”、“良”、“光”、“鵬”、“東”之類含后鼻音韻母的字尤其響亮;在非鼻音韻母字中,韻腹即主要元音開口度大的,如“達”、“帥”、“瑤”、“寶”,響亮程度較高。
七、字型結構有變化。名字不但常讀,而且常寫。專家建議,名字選用的字結構不要太單
一。像“國園園”、“林楊樺”、“呂昌晏”這些名字寫起來略顯單調,缺乏變化的美感,還可能影響人
們對簽名的識別。
八、避免諧音意不美。起名時如果諧音運用得巧妙,會使人感到含蓄,不落俗套。但是,起名者有時只注意了所選用的字本身的意義,卻忽略了與名字諧音的詞或詞組可能是貶義的。專家指出,像“范婉”(飯碗)、“侯巖”(喉炎)、“胡麗晶”(狐貍精)之類諧音不美以及“溫泉”、“沈陽”之類容易在文中造成歧義的名字,起名時應該避免。
九、名字男女要有別。一位男士出差開會時經常被當成女賓安排接待,令他如此尷尬的是他有個十分女性化的名字:王蘭英。專家說,名字的性別差異隨著文化的歷史積淀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形成了一種社會習俗,家長起名時不能不考慮性別因素,否則在使用時可能會遇到麻煩。專家還指出,名字的審美標準中,性別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試想,如果小伙子第一次與姑娘約會,只
聞姑娘芳名,他更愿意選擇“張萬有”、“劉勝利”,還是“謝靜淑”、“陳婉瑩”?
十、國人姓名勿崇洋。“田中慧子”,這是位日本友人嗎?不,她是個姓田的中國小姑娘。專家說,現在為給孩子起個獨特的名字,越來越多的父母想出四字名,這不失為一種嘗試。但是,“田中慧子”、“李約翰”、“張彼得”這種容易讓人誤解的名字還是應該慎用,中國人的名字最好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