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水火土,萬物皆可帶入這五種元素
中醫最基礎的理論就是“陰陽五行”學說了,對中醫有興趣的人可以先從“五行”學說學起,下面就來介紹“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五行概念源于生活中五種具體的物質材料,但作為哲學上的五行是從五種具體的物質材料中抽象出來的五種物質屬性,不再是指具體的五種物質。五行特性如下:
木:生長、生發、條達、舒暢
火:溫熱、升騰、明亮
土:生化、承載、受納
金:清潔、清肅、收斂
水:寒涼、滋潤、下行
在中醫學中,人體中的肺、肝、腎、心、脾五臟,分別被定為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屬,注意這里的五臟也是個功能概念(稱為藏象),并不限于具體的解剖上的五臟。在五臟歸屬于五行后,中醫在病因、病理、治療、用藥等方面,均以五行生克的關系來表達,五行理論在中醫的運用中可以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成為中醫學重要的說理工具之一。
#p#副標題#e#
五行的生克關系
相生是指一個事物對另一個事物有促進、助長和滋生的作用(生者稱為母,被生者稱為子)。相克是指一個事物對另一個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正常現象,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兩者都很重要,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不要覺得相生就好,相克就不好。巨人癥就是生長缺少克制的病例。
五臟之間的關系
五臟之間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陽氣可以溫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運化水谷之精氣可以益肺;肺生腎就是金生水,如肺氣清肅則津氣下行以滋腎;腎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的陰血等等。
五臟之間的相克:肺(金)的清肅下降,可抑制肝(木)陽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條達,可以疏瀉脾(土)的壅滯,即木克土;脾(土)的運化,可以防止腎(水)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陰的上濟,可以制約心(火)陽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的清肅太過,即火克金。
但必須指出,用五行學說來解釋臟腑之間的平衡關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是因為五臟對應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臟的部分特性,五行并不能解釋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只是部分關系。
五行學說我們要掌握的不僅是五行對應著的五臟,還要理解“五行”之間相生相克的關系。
木、火、土、金、水謂之五行。
肝、心、脾、肺、腎謂之五臟。五臟之間相生相克,遵循五行規則!!!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所謂五行學說,即是古人用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為代表來歸類事物或現象的屬性,并以五者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來論述和推演事物之間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復雜的運動變化規律。五行學說亦是我國古代的唯物主義哲學的重要范疇。五行學說是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他們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自然界各個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屬性的物質在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五行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現。比如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聲:角、徵、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臟:肝、心、脾、肺、腎;五情:喜、樂、欲、怒、哀;五常:仁、禮、信、義、智等等,每種事情的五項內容都分別顯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順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順序。生成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順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生克中,并不只存在順克,如旺克衰,強克弱,有時也會出現逆克,衰克旺,弱克強的現象。即;土旺木衰,木受水克;木旺金衰,金受木克;水衰火旺,水受火克;土衰水旺,土受水克;金旺火衰,火受金克。這叫反侮。從季節而言,春天屬木,夏天屬火,秋天屬金,冬天屬水,而在每個季節之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后十八天,則是屬于四季土。方位分為東南西北中,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央屬土。氣候分為風寒暑濕燥,風屬木,寒屬水,暑屬火,濕屬土,燥屬金。顏色分為青紅黃白黑,青屬木,紅屬火,黃屬土,白屬金,黑屬水。其他顏色亦不過是青紅黃白黑的變奏。味道分為酸苦甘辛咸,酸屬木,苦屬火,甘屬土,辛屬金,咸屬水。人體分為五臟五腑,五臟是心、肝、肺、脾、腎,五腑是小腸、大腸、胃、膽、膀胱,心和小腸屬火,肺和大腸屬金,脾和胃屬土,肝和膽屬木,腎和膀胱屬水。 情緒分為怒喜思悲恐,其中怒屬木,喜屬火,思屬土,悲屬金,恐屬水。中醫學很早就從唯物辯證的觀點出發,明確地把五行學說作為宇宙的普遍規律來看待,認為宇宙的運動變化,都不能脫離五行的規律。根據五行學說的觀點,古人認為宇宙自然界都是由這五種屬性的物質所構成,各種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屬性物質進行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中醫學理論體系在其形成過程中,同樣受到了五行學說的極其深刻的影響,因之同陰陽學說一樣亦成為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術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答案補充陰陽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以五行配五臟對五行學說的內容有了詳盡的記載,但這里記載的五行學說是否就是真正的五行學說呢?它是如何起源的呢?長期以來,歷代醫學家由于儒家尊師重教的思想的影響,既對五行學說的起源沒有明確的答案,又對五行學說的內容只知繼承《黃帝內經》的記載,不敢提出任何異議,對五行學說的內容都是通過五角星圖形來解釋木火土金水之間的生克制化規律。
中國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物質觀,子午卯酉則是古代的時間。具體解釋如下:
01.五行學說我國的五行學說就是我國古代用于在中醫、占卜等方面,闡述各種事物之間的運行關聯,從而將人與自然萬物聯系在一起的一種宏大的物質觀。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提出。
五行:金、木、水、火、土。世間萬物都由這五種元素構成,五行之間相互作用,維持著自然界的和諧統一。五行之間有相生關系,也有相克的關系,我們的祖先探究著這種相生相克,來解釋事物之間的各種變化。
02.子午卯酉子午卯酉則是我國古代的表達時間的方法,子午卯酉分別對應著夜晚、中午、早晨、傍晚。和現在的時間相對應的話,子時就是半夜的23:00-1:00,午時則是中午的11:00-13:00,卯時是在清晨的5:00-7:00,酉時是傍晚的17:00-19:00。
如果聯系上文的五行來說的話,子午卯酉在風水八字中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子時在北,五行為水;午時在南,五行為火;卯時在東,五行為木;酉時在西,五行為金。所以子和午是相克的,卯和酉是相克的。
03.天干地支和五行子午卯酉分別就是地支中的一、七、四、十位,天干地支是我國古代的紀年歷法,源自于古時候的人們對天象的觀察,后來和五行相結合,一起用于中醫學和占卜等地方。
金木水火土在天干中的位置表示就是:東南西北分別為木、火、金、水,而土在正中心的位置上。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了五行是一種物質觀,子午卯酉代表的是一種時間觀,古人將物質觀和時間觀相結合,就形成了當時他們的世界觀。
五行學說是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他們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自然界各個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屬性的物質在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五行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現。比如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聲:角、徵、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臟:肝、心、脾、肺、腎;五情:喜、樂、欲、怒、哀;五常:仁、禮、信、義、智等等,每種事情的五項內容都分別顯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順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順序。生成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順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生克中,并不只存在順克,如旺克衰,強克弱,有時也會出現逆克,衰克旺,弱克強的現象。即;土旺木衰,木受水克;木旺金衰,金受木克;水衰火旺,水受火克;土衰水旺,土受水克;金旺火衰,火受金克。這叫反侮。 從季節而言,春天屬木,夏天屬火,秋天屬金,冬天屬水,而在每個季節之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后十八天,則是屬于四季土。 方位分為東南西北中,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央屬土。 氣候分為風寒暑濕燥,風屬木,寒屬水,暑屬火,濕屬土,燥屬金。 顏色分為青紅黃白黑,青屬木,紅屬火,黃屬土,白屬金,黑屬水。其他顏色亦不過是青紅黃白黑的變奏。 味道分為酸苦甘辛咸,酸屬木,苦屬火,甘屬土,辛屬金,咸屬水。 人體分為五臟五腑,五臟是心、肝、肺、脾、腎,五腑是小腸、大腸、胃、膽、膀胱,心和小腸屬火,肺和大腸屬金,脾和胃屬土,肝和膽屬木,腎和膀胱屬水。 情緒分為怒喜思悲恐,其中怒屬木,喜屬火,思屬土,悲屬金,恐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