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自己占卜吉兇,周易手機吉兇

    內容導航:
  • 八卦占卜方法
  • 怎樣自學占卜,財運,婚姻,吉兇等
  • 六爻占自己吉兇怎么斷
  • 占卜有哪幾種方法?
  • 中國有哪些民間風俗
  • 民風民俗
  • Q1:八卦占卜方法

    周易八卦,也就是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離卦、艮卦、兌卦,是周易占卜的基本元素,《易經》將八卦兩兩配合,翻成八八六十四卦,再用六十四卦來占筮吉兇運程。

    Q2:怎樣自學占卜,財運,婚姻,吉兇等

    占卜,意指以小明大、以微見著,通過微觀與宏觀的聯系為原理,用龜殼,銅錢,竹簽,紙牌或占星等手段和征兆來推斷未來的吉兇禍福為咨客分析問題指點迷津的方法。
    《易經.系辭》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卜筮之道,起源甚早!《周禮》春官太卜掌三禮,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歸 藏早已亡佚,今僅有《周易》存焉。《周易》之始作于伏羲,當時僅有其象,尚未有文字。周文王開展為六十四卦, 又屬之以辭,是為《彖辭》。周公賦予爻象,各作《爻辭》。最后孔子作《十翼》。此經于是燦然大備,史稱“易經四圣”,而《易經》也成為后世陰陽五行哲學之圭臬!其中占卜一道,當然也是祖紹《周易》,萬變不離其宗。不過更嚴格來說,卜筮之道起源早甚于《周易》,只是中國占卜之法,皆不能出《易經》之其右耳!
    塔羅幸運五指占卜法
    占卜之法繁多,古時之以蓍草占卦,方法十分繁復;如《系辭》云:“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仂,以象閏,五歲再閏,故
    再仂而后掛”,此即是蓍草之占卜法。而后 來據說鬼谷仙師改蓍草為銅錢,定財、官、父、兄、子等用神之生克制化,這其實是占卜法的重大改革!因為古人心靜而誠,漫長的卜卦過程與時間,尚且可以制心一處,專心以待;今人事多而心有旁騖,哪堪冗長的等待!蓍草尚未揲完,心思
    就像是在放一千個風箏般,早已不知飛向何方了?而不專心又如何能占得準確的卦呢?這種簡化的趨勢,一直在進行中;像是以米粒,數字,以及字劃….,其中如《梅花易數》一書中,洋洋灑灑羅列了如物數占、聲音占、字占[字占中包括了一字占、二字占….十一字占],以及丈尺占
    和動、靜物占….等等。現今可見的占卜法中,大都脫不出這些范疇,只不過是略加變化而已。
    火水土四元素占卜法
    《周易》中有沒有占卜的理論
    通常人們把《周易》與占卜聯系進來,并認為《周易》就是占卜。如果說《周易》中沒有占卜的理論和方法,人們當然不能理解了。但是如果說《周易》中有占卜的理論和方法,我們確實也是無從談起。盲人的打卦算命者他們連字都看不到,他們占卜肯定不必是照本宣科,目不識丁的山野村民他們也進行占卜,我們不可能想象他們會怎樣能讀懂《周易》這本書的。古代的圣人,近代的學家們也無不說《周易》是占卜之書,他們從《周易》中找到了占卜的理論和方法了嗎?也沒有。我們從《周易》中找不到占卜的理論和占卜的具體方法,我們如何就說是《周易》是占卜的書呢?對于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占卜的人說不清,就是圣人們也沒有認真理會這回事。
    《周易》是不是占卜之辭
    通常人們都認為易經的卦爻辭是占卜之辭。易經是不是占卜之辭,首先看人們是不是是弄懂了易經中里的文字的意思。如果連文字都看不懂,說易經是什么都是沒有意義的。其實,人們說《周易》是占卜之辭,大多就是把《周易》看成是毫無邏輯關系的凌亂文字。占卜易學如果是有什么理論的話,就是學易的人常說的易三論:簡易、變易、不易。易三論是一個什么的理論,也許是更混沌的問題。依據現代邏輯,簡易、變易、不易,這是三個互不相容的概念。《周易》到底是什么?說白了就是:此亦是、彼亦是,彼此
    土家占卜
    都是,就是什么都不是。有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古今易學家們從來都沒有順理成章的讀通過《周易》。那些易山文海無不都是些似易非易的東西。我們說法似乎是對于千古易的學人大不敬了。可是我們仔細想想,不是如此,《周易》何以成了千古之謎?對于一個未知的領域,有人往往喜歡引向神秘,也有人喜歡將其化為簡單。這也許就是唐山易學與其它易學的不同之處。對于《周易》卦爻辭的解析是正確認識《周易》的關鍵。他同時認為:《周易》的卦爻辭大多是可以解讀的順理成章的語言和文字,它不必是占卜之辭。《周易》中的關鍵詞也不必僅是占卜的用詞。一個簡單的道理可以說明這種說法可能是正確的:如果說《周易》是帝王之作。很顯然,堂堂中華帝國之主當然不必是些巫卜和神漢。帝王們的智慧首先體現在他們治國的軍事經濟思想上,這在《周易》中都是可見一斑的。
    3占法類型編輯
    占法就是占卜體系。占測是以一定的工具(實物或圖形,卦屬于圖形)做預測,占法就是占測的理法和方法。
    不同角度有不同分類。
    1、從時代角度看
    分為原始占卜、理式占卜。原始占法層次低,只講究機遇,如拋石子以定吉兇,等等。理式占法是理論體系式的占法,如中國上古時期的三兆卜法、三易占法、印度和西方的占星學,都有發達的理論體系。
    2、從世界文化大區的主流占法看
    有東亞占法,印度占法,歐美占法等。東亞占法的特色是八卦、九宮、陰陽五行加天干地支,流行于中國、朝鮮、日本、越南、新加坡及東南亞華人社區。印度占法,特色是高度占星學,據說印度“納迪”不亞于中國的鐵板術,另外吉普賽人的水晶卜本來就屬于印度文化。歐美占法,主要是繼承東方(埃及和印度)的占星學等。
    3、從易卦角度看,分為易占類與非易占類
    易占是以八卦為基礎的占法,另外,六卦體系里的六卦天文式(即黃帝內經六氣學說里的客主加臨),也是一種易占。更多內容參看“占法”詞條。 非易占法很多,如六壬、打卦、夢占法、靈棋法、鳥占法等等,如古越人的雞卜、吉普賽人的水晶卜。
    4梅花易數編輯
    梅花易數,創始于邵雍—康節先生,是北宋慶歷年間之人。據說
    梅花易數書籍圖片
    他“隱處山林,冬不爐,夏不扇,蓋心在于易,忘乎其為寒暑也”。做學問至如此,實在令人欽仰不已。不過,在《正宗梅花易數》序文中,這套占卜法似乎另有師承,只是經由康節先生發揚光大而已。事實如何?我們不得而知!這是歷史公案,不必去打擾我們學卦的興致。中國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大都歷經千百年來之錘煉,才能成就一家之言。要嚴格說創始者為誰,是有些不容易的。更何況古人并不注重版權,又如何追究呢?
    5文王圣卦編輯
    講到文王圣卦之前,必先得提到“五行斷易”。它是以渾天甲子,即納甲安在六爻之上,又有世、應、身三爻,財、官、父兄、子五種用神;以之間的生克變化來斷休咎吉兇。文王卦就是在五行易的基礎上,加上天干、六獸、神煞等配件所形成的占卜法。許多人僅知有文王卦,而不知有五行斷易,實質上二者并無很大的差異。因為五行之生克制化,才是主體,神煞六獸不過是更細微的呈現某種既定的結果而已。文王卦雖名“文王”,其實只是上托周文王之名,也有紀念他的意思。以斷卦的角度來說,他與《周易》的關系已漸行漸遠了!體系上雖跟梅花易數不盡相同,但在重視五行生克的角度上,是有其雷同處的。也可說都是重先天一系也,而文王卦已經加入了許多如同子平八字的論述了。
    6塔羅牌占卜編輯
    “塔羅”一詞,有約半數神秘學者相信是取自埃及語言的TAR(道)和RO(王)兩詞,含有王道的意思。因此,“塔羅”本身也就是指身為王者,他應該具備的正確決斷力,這也正是塔羅預測方式的起源。也有的說來自古羅馬。在拉丁語中,Rotr代表“生命之輪”。有說來自希伯來。在猶太語中,Tarah代表“法則”。有說來自波斯。吉卜賽語Tar即代表撲克牌,講Tar一詞傳入歐洲的便是吉卜賽人。也有許多研究塔羅牌的人相信,我們今天所用的紙牌源自于中國推測儀式中的竹簽和唐朝的“葉子戲”紙牌。所以塔羅牌的出處已經很難找到真相。
    塔羅牌占卜大體上分兩類,[1] 一是預測,二是指引。在預測中,以當事人的出生時間來推算其性格、一生的運勢或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所發生的事情。在指引中,遭遇到特定問題時尋求明確的分析和建議。通常大家覺得塔羅牌只要買牌回來拿著“使用說明書”就可以自學,但其實,若非領悟力極強的人,都是需要導師來領進門的。尤其現在大量多書籍不負責任,內容亂七八糟東拼西湊,看書有時候反而會造成誤導。塔羅牌每套的牌意都不盡相同,大部分專業塔羅牌都沒有“說明書”的。
    目前流行的占卜方式有兩種:
    1.
    是問求者親臨占卜館面對面占卜。(這種占卜方式最古老,通常來說占卜效果是很好的)占卜館幾乎各地都有,只是比較難找,有緣就能相遇。
    2.
    找占卜師進行一對一的。(雖是新興占卜方式,找對占卜師,效果和面對面無異)師的尋找技巧,可以去找一些名氣和口碑都比較棒的,如為有償預測,可以先試測幾個問題,覺得不錯再繼續,另外一些免費占卜的要么是搞活動,要么就是一些新手鍛煉自己的技術,技術好的通常以收費為主。
    3.
    利用塔羅牌占卜軟件來完成占卜(CPU占卜只是一種娛樂方式,完全是游戲性質)這種軟件到處都是,隨便搜索一下關鍵字能找到一大堆,保證玩到手軟,而且保證每個占出來都不一樣。
    占卜指南
    占卜前的準備
    -
    時間:任何時間皆可,但要心境平和且不容易被打擾的時間
    - 地點:請先選擇一個安靜不易受打擾的地方,如此較能集中注意力
    -
    心情:務必要誠懇,并請屏除心中的所有雜念。
    發問洗牌的方式
    -
    問題:發問時,要占卜的問題最好能明確具體,有助于占卜的準確度。
    - 精神:發問時,精神一定要專注,在洗牌時心中重復默念問題。
    -
    洗牌:洗牌的方式有很多,最重要的是真的有達到洗牌的效果,但要小心不要折到牌,或將牌面洗翻。
    一般是將牌放于黑布上,雙手順時針緩慢畫圓,將牌充份混后即可開始切牌、理牌了。
    -
    展開:依照自己的問題需求選擇合適的牌陣,關于牌陣在牌陣介紹中有詳細介紹。
    如果牌陣有要求,則按照牌陣的規定選擇牌子,如果沒有,通常都是將牌以背面攤開,從中一一抽出牌。
    如何解讀牌陣
    -
    開牌:除了幾種特殊的占法外,塔羅牌有正逆方位,故開牌時請小心方位。
    正確的開牌方式是由左向右翻開,千萬不能上下翻開。
    -
    解牌:最重要的關鍵即是解牌,如何貫通牌義不容易,除了需要不斷學習外,經驗的累積亦是相當的重要。
    建議多凝視牌面,并進行冥想,感受牌面所傳達的意義。
    禁忌與非禁忌
    - 占算時心境要保持平和,以中立的立場來解讀牌面。
    - 占卜的結果只是現在的伸延,所以改變現在方可以改變未來。
    - 問題須清晰明確,這樣占卜結果才會得到明確的答案。
    - 不可重復占卜相同問題,同一問題在狀況未改變前,不要占卜第二次。
    - 占卜者應保持中立,不可以傷害的方式或恐嚇威嚇的字眼,來解說塔羅牌的意義。
    - 占卜到一半,如果發現發牌或程序出錯,應立即停止重新開始一次。
    - 塔羅牌最重要的是牌上的圖案,最好選擇那些能刺激靈感和感覺的塔羅
    7算數占卜編輯
    “數字算命法”(arithmancy)這個字來源于兩個股希臘語“arithmo”,意即“數字”,和“mancy”,意即“智慧”。這種算命法已經被魔術師和巫師沿用了20000多年,用來幫助人們分析自身的能力,開發他們的智慧和才能。
    8佛教占察編輯
    佛教地藏占察法門又稱木輪相法,出自《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幾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囑咐地藏菩薩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專門說的一種修行法門.特別對應我們現代人的心理和需求.這個方法的好處很多,尤其是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占察輪是修行這個法門的一種工具.用它來依靠地藏菩薩的感應力了解我們從前的善惡業報和當下的種種事情。
    看起來是占卜方法,但是和普通的占卜又有本質的不同。普通的占卜算命,可以模棱兩可,任人解釋,可以以假亂真,怎么解釋都行,而木輪相法,所占的內容因為其特殊的構造,不會模棱兩可的,結果清晰可見,如果操作不準確,則完全不準,一目了然。正因此,準確度非常高,而且經得起驗證,所占的事情可以馬上進行驗證。而且,正確按照方法進行,占察幾次也是一樣的結果,概率甚至小于中五百萬的大獎,用數學概率等根本無法解釋,這個方法很準確。這個法門可測出你從生生世世以來到當下為止,所受的十善業報或十惡業報的種類,如今世得因果病,或個性上有某些缺點、機運不佳、一生波折,或一生如意順利、喜怒哀樂等,都可在第一組木輪中測出。 可測出你生生世世所造諸善惡業,強度之大小輕重,也使我們在修消業障法中對癥下藥,如法修持。 第三組木輪可測今世中之大大小小問題,及前世所造之業。也可以占察出你前世的情況,以今世過后來生會到哪里去,今生可不可以富貴等,涵蓋生活、修行、消災、消業、因緣、人際、疾病,三世因果等,皆可借助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木輪相法來利益。但是問問題必須是有正當的目的,要按照儀軌做,問問題的時候也要注意方式,否則占察將不會相應。

    Q3:六爻占自己吉兇怎么斷

    日月動爻生世者吉,卦無沖克者吉,忌神衰弱逢克者有驚無險;忌神發動無制者則兇。

    Q4:占卜有哪幾種方法?

    硬幣占卜法:
    準備工具:3枚硬幣、一支筆、一張紙、一本《易經》或者在網上直接根據卦象進行查閱。
    數字卦占卜法:
    準備工具:一支筆、一張紙、一張先天八卦圖帶數字(如下圖)、一本《易經》或者在網上直接根據卦象進行查閱。

    Q5:中國有哪些民間風俗

    民間風俗:
    中國傳統民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并傳承的,因而中國傳統民俗既有人類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個性。分析和揭示中國傳統民俗的基本特點是民俗文化研究的應有之舉,其與各類具體事象的描述應是深入研究中國民俗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遺憾的是,近年來綜合性的論述一直比較沉寂。本文意在引起人們對這方面研究的重視。綜合考察中國民俗的傳承、演變過程,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表現得十分明顯。
    一、原始信仰長期留存
    原始信仰習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傳承和流行,是中國傳統民俗的一大特點。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術、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習俗不但在人們的信仰活動中集中地表現出來,而且貫穿于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不必花費筆墨去敘述形形色色、紛繁復雜的巫術、祭祀儀式,只要看看人們日常生活中滲透的信仰習俗,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如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春祈、秋報、求雨、禳災、用占卜來預測氣候和年成,以及圍繞農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業生產的傳統習俗。《左傳》記載:“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1] 《漢書·郊祀志》也記載:“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2]可見, 對土地神和谷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確知的上古時代就很流行了。其后,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始終伴隨著一系列的信仰習俗,據《禮記·月令》的記載,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個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來年”等固定的祭祀農業諸神的活動,實際上,許多農事節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類農事信仰習俗在后世堪稱長盛不衰,時至今日也遠沒有絕跡。就獵、牧、漁、林、交通、運輸、貿易等行業及各項手工業而言,舉行某些巫術性儀式,祭祀有關的神靈,恪守
    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習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墳便與堪輿術緊緊連在一起,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宅地,是動工前的第一步。從破土開工到建成進宅,每個重要環節都要選擇吉日良辰,整個過程有著一系列的巫術、祭祀、禁忌活動。其中,上梁儀式尤為隆重,梁上要貼“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紅紙條幅;工匠登高時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將饅頭、散錢等拋下,以驅煞、鎮鬼;有時還要在正檐下掛一面銅鏡,用來照射妖邪。凡此種種,不一而述。我們從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記載,《尚書》中《召誥》、《洛誥》兩篇所述周成王選都洛邑時的龜卜過程,敦煌文書中保留的《建宅文》[3]、《鎮宅文》,[4 ]以及后世層出不窮的風水圖書中可以看出, 營造活動中的原始信仰是源遠流長,綿綿不斷的。

    Q6:民風民俗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由來】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從禾,從千聲。”小篆將“人”字訛變為“千”了,因而許慎用了此說,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總稱,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壞,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而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象征著取得谷物生產的大豐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頭上頂著沉甸甸的谷子的樣子。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歷,并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歷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歷。
    【春節習俗】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的嘴后,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于《后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后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于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臘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谷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尸中經》說:“上尸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尸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漢族的春節習俗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歷新年的第一天。由于歷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一致: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到正月初一,并延續至今。
    “春節”,各代所指也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致的一個傳統節日,
    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并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愿等游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志》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
    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藥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于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余”;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陜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制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
    “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
    “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
    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征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制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只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臘月二十五』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臘月二十六』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臘月二十七』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八』
    年謠云:“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準備主食,發面,在過去沒有速效發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擱, 發面不愛壞, 于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 ,準備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把面發出來了,二十八這天開始蒸棗花就是蒸帶棗的,這些帶餡的。按著老理兒說,從初一開始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所以老北京人習慣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做主食。由于春節期間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
    年菜中的蒸食除了饅頭外,還有另外一些面食。金世宗后裔完顏佐賢在《康熙遺俗軼事飾物考》中列出的滿族年菜中的蒸食就有:蒸饅頭、蒸喜、蒸花卷、蒸棗泥方圃、蒸豆沙圓包、蒸子孫饅頭、蒸如意卷等等。春節時候的饅頭,上面都要用胭脂點上紅點,以示吉慶。現在由于沒有那么多的禁忌,春節期間想要吃饅頭,隨時可以買到。
    人們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順順利利,于是就刻意將那些聽起來諧音不和諧的事給一一避開。雖說這發面蒸饅頭的事有點麻煩,但是還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堅守這老輩傳下來的年文化。
    回答者: 癲道士 - 初入江湖 二級 10-2 21:48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給剛出生嬰兒起名
    下一篇:下一篇:男人3大苦命手相
  • 男人的天堂